長陽南曲

長陽南曲

長陽南曲原名南曲,又名絲弦,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種,詞曲豐富,優美動聽。主要流傳於湖北宜昌、長陽、五峰一帶,其中尤以長陽縣的資丘流行最盛。1962年被定名為長陽南曲。以長陽資丘為中心,北至樂園,西至枝柘坪、傅家堰,南至五峰,東至都鎮灣,是南曲集中傳唱區,素稱“南曲之鄉”。逢年過節、娶媳嫁女、誕子祝壽,以及勞動之餘,冬夏之夕,人們相邀聚會,你彈我唱,拍板幫腔,自演自樂,世代相傳。南曲的演唱幾乎全部口傳心記,間或有手抄唱詞及工尺譜本留傳民間。南曲無專業藝人,演唱南曲的有農民、手工藝人,也有商人、醫生、教師和算命卜者巫師等,或獨唱獨樂,或群邀共歡,所謂“閒時簡板邀明月,醉後漁翁唱夕陽”,真正是大眾化民族化的民眾文藝。南曲有三個特點:唱詞文雅,曲調優美,自彈自唱。主奏樂器是小三弦,雲板擊節,適當配以二胡、四胡、揚琴、月琴之類,無動作表演,極少道白。南曲藝人向被視為“高人雅士”。民間流傳“南曲三不唱:夜不靜不唱,有風聲不唱,喪事不唱”。南曲唱詞常採用主體抒情式,也多有鋪敘人物故事的描述體。

簡介

長陽南曲揚琴

南曲,長陽深山藏寶,素被稱為“長陽文化三件寶”(山歌、南曲、跳喪舞)之一。它以流麗婉轉、抒情蕩氣和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及鮮明的地方風格,在中國曲壇享有盛譽,被譽為“郁香的山花”。“長陽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個較為古老的曲種俗稱南曲,絲弦班。流傳於長陽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昌等地,其中以長陽資丘鎮最為盛行,約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唱腔分“南曲”與“北調”兩類。

“南曲”是長陽南曲的主要腔類,“北調”僅存“寄生”一支曲牌。傳統的南曲以休閒、自娛為主,演唱形式為坐唱。民間有“竹林七賢”等琴社組織。演唱時,不化妝、無表演,演唱者自彈三弦伴奏。建國後,長陽南曲增加了樂隊及表演,已成為一種民眾性的文藝活動形式。湖北曲種。原名“南曲”或“絲弦”,1962年改為現名。主要流行於湖北省西南部的長陽、五峰一帶,其中以長陽縣的資丘最為盛行。

長陽南曲和湖北小曲一樣均與明清時代的南北俗曲及民間歌曲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曲調從江浙一帶以及漢口、沙市、宜昌等地流入長陽山區,長期與外界隔絕,因而仍然保留著原貌。

過去,沒有專業藝人,只作為一種業餘娛樂形式,在節日、嫁娶、壽誕等喜慶日子由藝友們相聚彈唱。多為自彈自唱的坐唱形式,也有二、三人的對唱。其後又出現了立唱、表演唱形式,演員持板而唱,在以唱為主的同時增加了散白、韻白。伴奏有三弦(主弦)、二胡琵琶揚琴、中胡等絲弦樂器。

主要曲牌

長陽南曲《昭君和番》

南曲的主要曲牌有“南曲頭”、“垛子”、“等板”、“渭腔”、“南曲尾”等;與南曲曲牌相聯綴的其他曲牌有“浪板”、“馬蹄頭”、“香爐尾”、“悲腔”、“滿江紅”、“疊斷橋”、“清江引”等。傳統的聯綴體代表性曲目有《昭君和番》、《掃松》、《秋江》;單曲體曲目多為詠物寄懷的小品,如((舂》、《夏》、《秋》、《冬》等等;北調曲目有《悲秋》、《佳人怨》;新編曲目有《一把三弦》等。唱腔曲牌約30餘支,絲弦演奏曲牌約10餘支。唱腔曲牌分為“南曲”和“北調”兩種腔系,其中除〔寄生調〕為北調腔系外,其他均為南曲腔系。南曲腔系又分為“板腔化曲牌”、“單曲牌”、“小調曲牌”三類。

長陽南曲的曲體音樂是以有板式變化體的曲牌聯套體為主。此外還有一種單曲體,常以〔寄生調〕一曲反覆演唱到底。南曲的基本格式為:〔南曲頭〕→〔垛子〕→〔上下句〕→〔數板〕(或其他曲牌)→〔南曲尾〕。也有以〔馬蹄頭〕開始,以〔清江引〕或〔香爐尾〕結束的。整個音樂運用一板三眼和無眼板(即一字板)兩種節拍。在板(雲板)的用法上,凡屬一板三眼板式的曲牌,均採取“一板三響”(或稱“三園板”)的打法,顯示出長陽南曲的獨特風格。

傳統曲目

長陽南曲長陽南曲
長陽南曲的傳統曲目約 400餘個,大多是短篇書目。有描述歷史故事的《三國英雄》、《長坂救主》、《孔明祭風》;有富於生活情趣的《數燈》、《皮金頂燈》;有說唱愛情故事的《紅娘遞柬》、《趕潘》;有寫景抒情的《春去夏來》、《悲秋》等。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有《一把三弦》、《歌鄉婚禮》、《夜闖龍虎灘》等。

長陽深山藏寶,南曲即為一珍,素被稱為“長陽文化三件寶”(山歌、南曲、跳喪舞)之一。它以流麗婉轉、抒情蕩氣和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及鮮明的地方風格,在我國的曲壇享有盛譽,被譽為“郁香的山花”。

主要特點

長陽南曲長陽南曲

絕大多數南曲藝人土家族人,他們一般十二三歲開始學彈三弦,演唱啟蒙曲段《春去夏來》,藝人們稱為南曲的“三字經”。南曲的演唱幾乎全部口傳心記,間或有手抄唱詞及工尺譜本留傳民間。南曲無專業藝人,演唱南曲的有農民、手工藝人,也有商人、醫生、 教師和算命卜者巫師等,或獨唱獨樂,或群邀共歡,所謂“閒時簡板邀明月,醉後漁翁唱夕陽”,真正是大眾化民族化的民眾文藝。

南曲唱詞文雅,曲調優美,自彈自唱。演唱時主要是坐唱。有一人彈唱的,有 二人對唱或多人齊唱的。也有一人彈奏,另一人擊板按拍而唱的。有時,一人擊板,幾把三弦同奏共唱。或在伴奏中加進二胡等類弦樂,只拉不唱,而在拖腔處給予幫腔,這已受到高腔戲曲的影響,繁複鬧熱,是自彈自唱衍化發展的高級形態。主奏樂器是小三弦,雲板擊節 ,適當配以二胡、四胡、揚琴、月琴之類,無動作表演,極少道白,可見屬於文雅一路。故南曲藝人向被視為“高人雅士”,頗受尊敬,待若上賓。民間流傳“南曲三不唱:夜不靜不唱,有風聲不唱,喪事不唱”。很有點高雅自重的派頭。
南曲唱詞常採用主體抒情式,也多有鋪敘人物故事的描述體。一般文靜優雅,但不難懂,可謂雅俗共賞。

歷史溯源

長陽南曲乾隆
“長陽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個較為古老的曲種,原本叫“南曲”,主要流傳於鄂西南山區的長陽、五峰兩縣境內,其間,宜昌、沙市也有個別人能夠演唱個別曲目。早在上一個世紀的1962年,省、地、縣文化主管部門組織人員,深入山鄉,走訪藝人,率先對其進行了有系統的挖掘和整理,繼而將其搬上舞台演出,並因此而定名為“長陽南曲”。是時,演出效果之佳,以至曲驚四座,人們道是,雞窩裡飛出一隻金鳳凰

“南曲”又俗叫“絲弦”,其源祖述於元曲特別是明清的俗曲。早在元季,中國的戲曲即已得到蓬勃發展,同時,戲曲的聲腔更在豐富和創新中形成為四大派系,這就是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和崑山腔。在這四大腔系中,崑山腔尤其以圓潤舒緩,婉轉輕柔著稱,據明人徐渭《南詞敘錄》記載:它的表演極講求“轉喉押調”、“字正腔圓”,由此聽起來更顯得“流麗悠遠”,特具一種“盪人”的魅力。同時,明清俗曲及其崑山腔中的眾多曲牌如[寄生草]、[銀紐(絞)絲]、[哭皇天]、[西江月]、[疊斷橋]、[清江引]、[西腔]、[剪剪花]、[滿江紅]、[疊落金錢]等等,也均為“長陽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由這些特點看,長陽南曲與崑山腔的南詞當有著某種淵源上的關係。

南曲傳入長陽的時間,據田野採風,藝人口傳,大約是在清代中葉的雍正乾隆年間,距今約200餘年的歷史。其開山祖師名叫龔復讓(音),由龔復讓而下,迄今藝人們大致可數六代,由於南曲長期紮根土家山寨,經過土家族藝人為主體長期演唱實踐,已成為地地道道的“土化”藝術,充分反映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風情,深得長陽土家族人民的喜愛。

分布地區

長陽南曲自演自樂
長陽南曲亦稱“絲弦”,是鄂西地方小曲中較古老的曲種之一。它主要流布在西長陽和五峰兩縣,而以長陽資丘鎮為最盛,1962年被定為長陽南曲。對南曲的產生髮展及來源,目前尚無系統的考索。僅從南曲藝人所傳遺物及已知師承關係來考究,可以認定至遲在清雍、乾之際就已傳唱,約有二百多年歷史。據其曲牌名稱、部分伴奏樂器和某些曲目考察,顯然與明清俗曲有著淵源關係。

以長陽資丘為中心,北至樂園,西至枝柘坪、傅家堰,南至五峰,東至都鎮灣,是南曲集中傳唱區,素稱“南曲之鄉”。逢年過節、娶媳嫁女、誕子祝壽,以及勞動之餘,冬夏之夕,人們相邀聚會,你彈我唱,拍板幫腔,自演自樂,世代相傳。

絕大多數南曲藝人是土家族人,他們一般十二三歲開始學彈三弦,演唱啟蒙曲段《春去夏來》,藝人們稱為南曲的“三字經”。南曲的演唱幾乎全部口傳心記,間或有手抄唱詞及工尺譜本留傳民間。南曲無專業藝人,演唱南曲的有農民、手工藝人,也有商人、醫生教師和算命卜者巫師等,或獨唱獨樂,或群邀共歡,所謂“閒時簡板邀明月,醉後漁翁唱夕陽”,真正是大眾化民族化的民眾文藝。

主要特點

長陽南曲二胡
南曲有三個特點:唱詞文雅,曲調優美,自彈自唱。演唱時主要是坐唱。有一人彈唱的,有二人對唱或多人齊唱的。也有一人彈奏,另一人擊板按拍而唱的。有時,一人擊板,幾把三弦同奏共唱。或在伴奏中加進二胡等類弦樂,只拉不唱,而在拖腔處給予幫腔,這已受到高腔戲曲的影響,繁複鬧熱,是自彈自唱衍化發展的高級形態。主奏樂器是小三弦,雲板擊節,適當配以二胡四胡、揚琴、月琴之類,無動作表演,極少道白,可見屬於文雅一路。故南曲藝人向被視為“高人雅士”,頗受尊敬,待若上賓。民間流傳“南曲三不唱:夜不靜不唱,有風聲不唱,喪事不唱”。很有點高雅自重的派頭。

表演形式

長陽南曲鄉間表演
南曲唱詞常採用主體抒情式,也多有鋪敘人物故事的描述體。一般文靜優雅,但不難懂,可謂雅俗共賞。例如《秋》一段云:

梧桐葉落,正是新秋,金風一起暑氣收,惹動離人思鄉愁。白雲風動,推出峰頭;四鄰生肅,雁過南樓。海棠帶露多嬌美,架上芙蓉亂點頭,香風陣陣飄桂蕊,籬邊黃菊笑悠悠,鴻雁帶露翅皆白,霜打梧桐葉轉愁。

這些唱段比之鄉間歌要雅麗,較之元明散曲要淺俗,一抹秋天的淡愁,引來長串的景物排比,帶來一種優美雅靜的氛圍,平和協調的意境。平俗,但是很美。

“七句半”則較講究,比如《春》:

春景悠悠,春燕繞春樓。春風吹拂春楊柳。春水池邊臥春牛。遊春人兒飲春酒。思春佳人動春愁。叫春香你與我高卷春簾,同上春樓。

幾乎每一句要嵌進兩個“春”字,藏頭、居中,使人聯想到元曲家貫雲石的(清江引)《立春》:五句曲文,“藏頭”是金、木、水、火、土,嵌中是五個“春”字,非精心結構不能至此。這種曲子,很可能源自前代散曲之類,因行文曲麗,配上南曲,是頗吸引人的。

另一類系通俗風格的曲文,如《皮金頂燈》,當是鄉間小調,用口語白話敘事摹態,別具情味。文寫怕老婆的皮金,回家晚了,受到責罰,頂著燈盞跪在踏板上。面對呼呼大睡的老婆,從一更天哀嘆到三更天。茲舉其三更時追憶新婚時的一段:

聽譙樓,冬冬冬,鼓打三更。想起當時做媒的,不該結下這門親。選定良辰下聘禮,擇定吉日去迎親。前打燈籠火把,後吹喇叭嗩吶,離了我家,去到她家。岳父岳母把話答,她說道:我的女兒膽大,自幼不怕爸媽,你娶將回去休要婆婆喳喳。那時節,岳父岳母的話,全然不聽他。娶得新人上了轎,前打燈籠火把,後吹喇叭嗩吶。離了她家,來到我家,攔下車馬,先拜天地,後拜爹媽。二人吃了交杯茶,紅羅帳里來坐下。喜她,愛她,偷眼看她。咔嚓!挨了兩個嘴巴……

這段唱詞,幽默詼諧,活潑風趣,描寫緊湊細膩,富於生活氣息。像這類段子,給人另一種美感享受,無序的歡快,紛紜的揶揄調謔,賞心樂事,莫此為甚,具有更多的娛樂價值

劇目題材

長陽南曲《白蛇傳》
南曲劇目題材廣泛,多從前代歷史、文學和戲曲中截取而來。如取於《三國》的有《長坂救主》、《關公辭曹》、《孔明拜燈》等,取自《水滸》的有《打漁殺家》、《武松殺嫂》、《宋江殺惜》等,還有取於《西廂記》、《玉簪記》、《琵琶記》、《荊釵記》、 《白蛇傳》 、《東周列國志》之中的故事演唱,也有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以及詠物抒懷、人際應酬的小段落如《賀新婚》、《八仙慶壽》、《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逐漸形成傳統曲目。南曲多系短章,尚未見到中篇和長篇。一曲大多五十句左右,較長的如《趕潘》、《永樂觀燈》等也只二百句上下。最短的是“七句半”。唱詞講究工整,七字句為主格,不同曲牌有不同唱詞格式,這與宋詞元曲是相近的。

生活現狀

長陽南曲長陽南曲
2008年4月11日至14日,由湖北省宜昌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三峽大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長陽南曲學術研討會在“全國文化先進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舉行。這是長陽南曲今年被正式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舉辦的首次全省範圍的學術研討會。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曲藝家協會、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長江大學、武漢音樂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學者和教授約80餘人參加這次長陽南曲論壇。

長陽縣自2007年5月起就在積極籌備首屆“長陽南曲學術研討會”,共收到57位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59篇約40萬餘字,其中51篇入選“首屆長陽南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涉及長陽南曲的淵源、沿革,長陽南曲與其他戲曲的關係,長陽南曲的傳承和保護等20多個方面。

列入非遺

長陽南曲長陽南曲
長陽南曲是湖北地方曲藝中比較古老的一種曲種,其唱詞文雅、唱腔優美,其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和鮮明的地方風格,在曲藝界被譽為“郁香的山花”,是土漢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一朵藝術奇葩。

在鄂西山區的長陽縣,人們逢年過節或遇到婚喪嫁娶的時候,往往會唱起一種名為“南曲”的古老曲種,它也被稱為是湖北境內的“納西古樂”,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就讓我們去感受這一古老曲種的獨特魅力。

您現在聽到的是被稱為是湖北境內的“納西古樂”的南曲表演。據考證,這一曲目種距今已有至少300年的歷史。由於南曲的文辭豐富,唱腔優美,它也被稱為土家民間藝術中的雅樂。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間藝人田太純:“離合悲歡”代表了整個南曲的一個說法,我們哪個人家有婚喪喜事到一起來聚會,就唱一唱這個曲子。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更趨多元,會唱南曲的人越來越少。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間藝人田卜棟:“年輕人不愛學學也難,唱也難,三兩天學不會,還是想繼承下去,但是要有接手的人。”

為了讓這些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近年來長陽縣政府對包括南曲在內的民間民俗文化展開了搶救式的保護。他們把一些老藝人的技藝、絕活,用錄音錄像的方式保存下來,但是這種資料式的保護,並不能使類似南曲這種通過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化得到原生態的延續。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民族文化館館長田玉成:“如果這種民間藝術在民間消亡了,不存在了,今後我們只能從電子資料庫里去欣賞到這些民間藝術的話,那么這種藝術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凋謝和枯竭也只是遲早的事了。”

現在當地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又進一步鼓勵活態傳承,主要有家傳、師傳、村落傳承和社會傳承四種方式。1999年,資丘鎮建立起了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並設立“帶徒傳藝獎”、“學藝有成獎”等多種獎項鼓勵政策,長陽南曲這種民間雅樂因此有望得以傳承和發展。

南曲藝人

據1956年的情況統計,能自彈自唱幾十個段子的造詣較高的藝人有10多位,全部藝人近百。有代表性的藝人是以下幾位: 

楊志柏

(1900—1968):長樂坪甘溝村農民,讀過多年私塾,學過郎中,文學音樂修養很高,能唱幾十個段子。據杜海卿等人說,《趕潘》是楊志柏裝的腔(編曲),他是五峰的南曲藝人中唯一能夠編曲的藝人。

胡次生

(1905——1980):蒿坪火田坑農民,讀過7年私塾,20歲時拜朱合清(蒿坪人,生卒年不詳)為師學唱南曲,同時還兼學唱皮影子拉京胡,也能唱幾十個段子。胡次生的三弦和京胡都學得很好,曾在當地和全縣會演的舞台上表演過三弦和京胡獨奏,是藝人中樂器演奏水平最高的藝人。

杜海卿

1903年生,長樂坪柴埠溪農民,4年私學文化,17歲時拜蘇博安(白鹿莊人,生卒年不詳)為師,後與楊志柏、彭紀堯(長樂坪人)、吳遠慶(長樂坪人)等互教互學,技藝日臻成熟。學成後,即到各地演唱,獨立行藝。曾在縣內漁洋關、仁和坪、付家堰、紅漁坪及鄰縣長陽唱過堂會。杜海卿彈、唱俱佳,能自彈自唱幾十個段子和曲牌,尤以善唱《掃松》、《趕潘》等段子著稱。他的演唱細膩優美、婉轉流暢,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20世紀50年代末始,接待過省、地、縣多批次文藝工作者上門採風蒐集,曾為長陽南曲提供重要曲牌和曲目。80年代初曾被縣文化局評為首批優秀民間藝人,是南曲藝人中傳承資料最多的代表人物。 

田科甲

1922年6月生,水司二墩岩農民,師父田善甫(水濜司人,生卒年不詳),10年私學文化。會唱《才子游江》、《三國英雄》、《春去夏來》、《自嘆》、《寄生》等段子曲牌。張宏鰲:1910年生,付家堰鄉農民,12年私學文化,17歲跟父親張開書學唱南曲。會唱《趕潘》、《掃松》、《四惡遇老》、《賀新婚》《春去夏來》、《漁樵耕讀》等10多個傳統段子,有一定藝術造詣。
除以上幾個人外,傳承資料的還有張宏鰲顏煥卿(漢陽人,後遷居漁洋關)、張朝美(女、蒿坪人)等10多名藝人。

相關詞條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