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

正旦

青衣,又稱正旦,是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一類女角色,屬於旦角。青衣在旦行里處於最主要的位置,所以也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元雜劇、明清傳奇及一些地方戲劇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劇里稱作“青衣”。《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臨春班做正旦,小時也是極有名頭的。《列子·說符》:“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後漢書·黨錮傳·陳翔》:“時正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

基本解釋

正旦 zhēngdàn[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農曆正月初一正旦 zhèngdàn [mainfe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 戲曲角色,即青衣

詳細解釋

1. 傳統戲曲角色名。簡稱“旦”。由宋雜劇、金院本的“裝旦”演變而來。在劇中扮演女主角。元雜劇、明清傳奇及一些地方戲劇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劇里稱作“青衣”。

元 關漢卿 《竇娥冤》楔子:“沖末扮竇天章引正旦扮端雲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還是我老妥做了天下第一個正旦。”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臨春班做正旦,小時也是極有名頭的。”

2. 正月初一。

《列子·說符》:“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後漢書·黨錮傳·陳翔》:“時正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

唐 元稹 《酬復言》詩:“苦思正旦酬白雪,閒觀風色動青旂。”

《明史·彭韶傳》:“正旦者,歲事之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正旦,朝賀方畢,仲遂啟奏:‘君內主尚虛,臣前與齊侯,原有婚媾之約,事不容緩。’”

京劇行當知識介紹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走進越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