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歧人

路歧人

宋代是我國民間戲藝繁榮興盛時期,那時在廣大的城市和鄉村處處都有演出的場所,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瓦舍勾欄,在這種新興的遊樂場中,上演的戲藝節目可達百種,尤以說話、傀儡、雜技、雜劇、影戲為盛,能入瓦舍勾欄表演的藝人,俱屬高手,更大量的藝人則流落在瓦舍勾欄外,賣藝謀生,他們被稱之為“路岐人”。

名詞解釋

路歧人路歧人

路岐,望文生義,有岐路傍徨、流浪不定之意。所謂“路岐人”,即是指那種穿州過府浪跡江湖的藝人。宋代詩人蘇軾有“俯仰東西隔數州,老於歧路豈伶優”的詩句。空地、街邊、茶肆、酒樓到處都有“路岐人”的蹤跡。

相關記載

南宋《都城紀勝》記載:“……如執政府牆下空地,諸色路岐人,在此作場,尤內駢闐。又皇城司馬道亦然。候潮門外殿司教場,夏日亦有絕伎作場。其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場之人。”《西湖老人繁盛錄》中也有類似記載:“十三軍大教場、教弈軍教場、後軍教場、南倉內、前杈子裡、貢院前、佑聖觀前寬闊所在,撲賞並路岐人在內作場。”路岐人的流浪演出,被當時的社會習慣貶稱為“打野呵”。《武林舊事》記載:“瓦子勾欄,城內隸修內司,城外隸殿前司,或有路岐不入勾欄,只在耍用寬闊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此又藝之次者。”《稿簡贅宅》亦載:“……是如今之藝人於市肆做場謂之‘打野泊’,皆謂不著所,今謂‘打野呵’。”“打野呵”似乎來源於我國古代的驅難的風俗,到了後來這種神怪色彩較濃厚的迷信活動漸漸變為文娛活動了,宋朝這種活動便漸伎藝化。沿習既久,這種活動或伎藝便轉而成為“不入勾欄,只在耍用寬闊處做場者。”“路岐人”到了城市,便被稱為“市人”。趙升《朝野類要》說:“……今雖有教場之名,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樂權充之,不足,則又和雇市人,近年衙前樂,已無教場舊人。多是市井路岐之輩。”

發展歷史

早期的戲曲演員是“路歧人”,即流浪藝人。他們遊走四方,撂地為場,以各種娛樂性的雜耍、魔術、角牴、馬戲、歌唱、曲藝謀生,也包括情節簡單的戲劇性表演。這些雜七雜八的表演技藝統稱“散樂”、“百戲”、“雜戲”,自周秦至漢唐,千餘年間始終如此。戲曲的胚胎即萌生於其中。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劇場與劇本才漸漸受到重視,上升為戲劇的要素。
在西方戲劇史上,專業化劇場的出現被認為是戲劇發展的里程碑。這種在市井間誕生的固定的劇場,既為表演藝術提供了競爭的陣地,也為劇作家提供了馳騁才華的機會。在專業化的劇場裡,觀眾相對穩定,口味相對較高。以往“路歧人”那種“一著鮮,吃遍天”的雜耍般的技藝不可能在固定的劇場內永遠重複,因為他們難以滿足層次愈來愈高的觀眾的精神需求和美感享受,於是,具有人文內涵的“劇本”成為戲劇創作的必要環節,甚至受到文人們的青睞——因為它為戲劇注入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文化營養,能讓觀眾不斷領略人生的喜怒哀樂和是非善惡的道德情操。
與此同時,包括道具布景、服飾造型、燈光渲染在內的整個演劇氛圍也愈來愈講究,形成戲劇特有的專業化的“劇場藝術”。

演唱形式

“路岐人”在街市演唱,這在宋代是很普遍的事,他們既是我國民間戲藝傳統形式的繼承者,又是瓦舍藝人的後備軍。“路岐人”在戲藝達到相當水平後,就轉入勾欄營業,而勾欄的藝人也有轉入路岐行列的。然後在封建社會裡,即使有才藝的“路岐人”,也只能到處流浪,很難有提升的機會。“路岐人”由於同下層市民和農民較接近,而且有的還來自農村,受封建統治階級影響較少,其表演更直爽,形式更潑辣,是瓦舍藝人吸收新鮮養分的一個來源。

活動範圍

“路岐人”活動的範圍較廣,每年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二郎神生日,佛寺和道觀的鄉會、廟會都有他們的份。這在《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清明節前後,西湖的遊客眾多,路岐藝人也雲集湖邊,甚至登上畫舫遊船作藝,其節目豐富多彩。 《武林舊事》記載:“至於吹彈、舞拍、雜劇、雜扮、撮弄、勝花、泥丸、鼓板、投壺、花彈、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撥盆、雜藝、散耍謳唱、息器、教水族飛禽、水傀儡、鬻水道術、煙火、起輪、走線、流星、水爆、風箏,不可指數,總謂之‘趕趁人’,蓋耳目不暇給焉。”《夢梁錄》也說:“又有小腳船,專載賈客妓女、荒鼓板、燒香婆嫂、撲青器、唱耍令曲,及投壺打彈百藝等船。”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