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頭

盔頭

傳統戲曲劇中人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冠、盔、巾、帽4類。冠,多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體,屬於便服;帽類最雜,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軟,名目繁多。

簡介

傳統戲曲劇中人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 4類。冠,多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體,屬於便服;帽類最雜,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軟,名目繁多。但這種分類是相對的,不少冠帽有不同的叫法,如紫金冠也叫太子盔。除以上4類外,還有各種大小附屬檔案,如額子、駙馬套翅、翎子、狐尾、面牌、茨菇葉、鏟刀頭等,多與盔頭配合戴用,有的也可以單用。盔頭的製作,軟體多為緞製品,有花有素;硬體除紗帽、相貂外,多以紙版、鐵紗做成硬胎,分前後兩扇,飾以金、銀、翠羽(或貼藍綢)、珠子、絨球等。它們與戲衣一樣注重裝飾,但其裝飾的繁簡,時有變化,各劇種之間也互有異同。據有經驗的盔頭藝人講,傳統的盔頭,包括各種大小附屬檔案,約有 300 種。

歷史

傳統戲曲中演員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俗稱戲帽。戲曲盔頭注重裝飾性,常綴以珠花、絨球、絲絛、雉尾等,同穿著的戲裝相協調。
戲曲盔頭隨中國戲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唐代崔令欽《教坊記》(約成書於 762年)中記述當時歌舞戲劇服裝中有寶花冠、珠冠等品類。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壁畫所繪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雜劇舞台上演員所戴的盔頭,有紗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樣。明代,江蘇蘇州、崑山一帶的崑腔逐漸發展成熟,戲曲盔頭製作也在蘇州興起。清代,隨著京劇藝術的形成,北京也興起盔頭製作業。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蘇州開設“沈源泰”、“周錦記”盔帽店,此後又興辦“沈元泰”、“韓順興”、“天寶泰”、“黃恆昌”等16家盔帽店。20世紀40年代,北京有“瑞興”、“廣盛興”、“錦華”、“久春”、“中山”等10多家盔頭作坊。

品類 

戲曲盔頭一般分巾帽、盔帽兩類。巾帽用綢緞等加以刺繡縫製,質地較軟。盔帽用硬紙板製成帽坯,上面裝飾、獅、虎等圖案,再用彩纓、槍頭、絨球、玻璃珠等裝配而成。根據盔頭所標誌的角色身份又有許多品種。如冠分為皇帝戴的九龍冠,皇后戴的鳳冠、太子戴的紫金冠等7~8個品種;盔分為元帥戴的帥盔、大將戴的將盔、關羽戴的夫子盔、項羽戴的霸王盔等20多個品種;巾分為皇巾、相巾、文生巾、學士巾、武生巾、員外巾等近30個品種;帽分為公帽、侯帽、紗帽、僧帽、紅纓帽等20多個品種。各種盔頭又可有幾種不同的顏色。如文生巾有大紅、果綠、湖藍、緋紅、銀灰等顏色,員外巾有古銅、白、黑等顏色。此外,演出時所用的面具如“加官”、“娃娃”等也屬於盔頭一類。

類型

目前舞台上常用的盔頭主要有以下各種:
皇帽 一作王帽,又稱唐帽或堂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旁綴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為皇帝專用的禮帽。

盔頭盔頭
草王盔 與皇帽基本相同,不同處在於:①皇帽為黑地,草王盔為金地;②草王盔上的紋比皇帽略少;③皇帽不插翎子,草王盔可以插翎子,但不掛大穗。多用於非正統的稱王稱霸者。
平天冠 冠頂為一長方形平板,前後垂旒,左右掛大穗。多用於天堂與地獄的統治者,如玉皇大帝閻王等;皇帝用得很少,只有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等幾人。另有女平天冠,略小,武則天用。

盔頭盔頭
皇巾 或稱帝巾。黃緞製成,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多為皇帝生病時戴。
九龍冠 由皇巾加以紋飾而成,上有9龍,故名。正中有一個大絨球,左右掛穗。為皇帝便裝時戴。
紫金冠 又名太子盔。前扇為額子,後扇在圓形頭盔頂上加多子頭(一作垛子頭)。左右掛長穗,背後掛一排短穗(叫做“後遮根”)。以銀色為多,亦有金色的。多用於王子及年少將領。

盔頭盔頭
鳳冠 形如摺扇的扇面。以玲瓏的點翠立鳳為主要裝飾。鳳嘴銜有珠串,中間短、兩側長。左右掛排子穗,背後掛一排短穗。皇后用的鳳冠掛黃色絲穗,其他貴婦或新婦可掛粉紅色或各色絲穗。另有老旦鳳冠,金色,較小。

盔頭盔頭
過翹 一作過橋。半圓形,戴於頭頂。有大小之分,紋飾有繁有簡。小過翹,綴有絨球、穗子,為宮女用。大過翹,飾有點翠立鳳或珠鳳,旁掛排子穗或花籃穗,可供王妃、公主用,又稱半鳳冠。

盔頭盔頭
侯帽 平頂方形,兩旁有微微上翹的寬翅掩著雙耳,故梆子班稱為“耳不聞”。有的侯帽翅子翹得高些,並綴以風毛穗。分金、銀色兩種,為封侯者所戴。握有兵權者,頂端加戟頭,稱為台頂。

盔頭盔頭
相貂 又稱相紗。帽形近方,前低後高,左右插長翅,純黑色,為宰相專用。另有花相貂,緞面繡花,有香色、古銅色、紫色幾種,為老年宰相所用。

盔頭盔頭
盔頭盔頭
盔頭盔頭
汾陽帽 俗稱“文陽”。外形與相貂基本相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

盔頭盔頭
扎鐙 一作踏蹬。帽形近方,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舊時只有黑色的,稱鐵幞頭。後又發展出金、銀色兩種,上加絨球和珠子。在近世戲箱中,汾陽帽去如意翅即為金扎鐙,一物兩用。汾陽帽屬於文扮,扎鐙屬於武扮。

盔頭盔頭
相巾 方形,正面綴有白玉一塊,背後有一對朝天翅,為宰相便裝時戴。

盔頭盔頭
紗帽 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為生腳扮演的文官所用。另有尖翅紗帽,為淨腳扮文官用。圓翅紗帽(昆班稱為“矮圍”)為醜腳扮文官用。還有一種桃葉翅紗帽,稱學士帽,如《醉寫》中的李白所戴。

盔頭盔頭
盔頭盔頭
盔頭盔頭
盔頭盔頭
帥盔 形如覆鍾,頂端有戟頭和紅纓,背後有小披風(稱後兜)。用時前面加大額子。分金、銀色兩種,為主帥專用。另有老旦帥盔,是在老旦鳳冠的基礎上加戟頭、後兜,如掛帥出征的佘太君所戴。

盔頭盔頭
罐子盔 形似帥盔而簡化,不帶額子,有後兜,多為御林軍所用。
扎巾 有軟、硬之分。軟扎巾,緞制繡花,前圓形,後有一板豎起(內以鐵絲為骨),飾有大火焰(即絨球架子),多為武士所用。用時或加面牌,或加額子。另有扎巾盔硬胎,為武將所用。

盔頭盔頭
夫子盔 實為扎巾盔的進一步裝飾化。其額子兩邊的掛耳(又名耳輪)及後兜均特大,兩旁掛大穗、飄帶,頂部大火焰的兩側還綴以珠須,以壯觀瞻。綠夫子盔為關羽專用;另有白夫子盔,岳飛等人用。

盔頭盔頭
倒纓盔 盔後垂紅纓一束為其特徵,為武將所戴。

盔頭盔頭
八面威 實由倒纓盔增飾而來。上有八角形寬檐,為大將所戴。
中軍盔 圓形,似一覆盆,金色,為中軍專用。
另有荷葉盔獅子盔虎頭盔蝴蝶盔等,為男、女武將所戴。
文生巾 緞制,有花繡,自帽頂至兩側有如意頭硬邊作為裝飾,背後垂有飄帶兩根。

盔頭盔頭
武生巾 與文生巾同,只是沒有飄帶,而在兩邊掛穗子,頂部綴有小火焰(紅綢所結)。
高方巾 黑緞製成,頗似舊式斜坡形屋頂,綴有白玉一塊,多為窮生所用。
解元巾 或稱學士巾,緞制,有花繡,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

盔頭盔頭

荷葉巾 頂方,上有檐,似荷葉覆蓋,以綠緞繡花者為多,醜扮文人用。

盔頭盔頭
棒槌巾 緞制繡花,前低後高,背後有桃葉形小翅一對,可以搖動,為惡少所用。

盔頭盔頭
員外巾 斜方形,緞制,多繡壽字紋,背後垂軟翼兩片,並有飄帶,為鄉紳員外等所戴。

盔頭盔頭
八卦巾 帽形與高方巾相似,上繡八卦太極圖,背後有飄帶兩根,為有道術的人所用。

盔頭盔頭
氈帽 氈制,帽高而窄,略向前折,頂端為小須一片,有藍、白等色,為勞動者所用。另有紅色氈帽,為衙役所戴。
鴨尾巾 由氈帽演化而來,氈制改為緞制,頂部小須放大,形如鴨尾,故名。正面綴白玉一塊,為店主所戴。許仙戴的鴨尾巾,略小,月白色,又稱許仙巾。又有硬花鴨尾巾,綴有絨球、珠子,用於某些江湖人物,如《蠟廟》的褚彪。
沿氈帽 一作煙氈帽。平頂闊沿,為老軍、更夫等用。

盔頭盔頭
韃帽 一作大帽。由沿氈帽加以紋飾而成。黃緞制,飾以雙龍,故又稱雙龍韃帽。頂部有一大絨球,旁有珠子、小絨球,背後有短穗、飄帶,為皇帝、大臣微服出行時所戴,亦為番邦大將所用。

盔頭盔頭
羅帽 有軟、硬、花、素之分。羅帽的基本樣式是:帽身較高,有 6棱,頂端有圓球。軟羅帽可折合,硬羅帽挺直。素羅帽多為家院等下層人物用。花羅帽有花繡,其硬者四周遍綴絨球,多為江湖俠客一流人物用。

盔頭盔頭
太監帽 帽頂近圓,綴一絨球,後沿高出帽頂。原為黑色,後加紋飾,分金、銀色兩種,綴以珠子、穗子。一般金、銀色為大太監用,黑色為小太監用。

盔頭盔頭
盔頭盔頭
大葉巾 又名大板巾。巾後有大板披風,旁有飄帶,為旗牌、校尉用。
皂隸帽 長方形,黑色,正面繡壽字紋,一側插孔雀翎,為皂隸專用。

盔頭盔頭
鬃帽 用馬尾編成,形如蟋蟀罩,黑色。近世又有硬花鬃帽,四周遍綴絨球、珠子。為淨、醜所扮的綠林人物所戴。
草帽圈 草帽有圈而無頂,也有綢面花繡的,扮漁民、樵夫用。
漁婆罩 似草帽圈而小,綢制,四周綴以風毛穗或小珠串,正中有一絨球,為村姑、漁女用。虞姬亦用,故又名虞姬罩。
風帽 尖頂,下端披在肩上,以御風寒。黃色者為皇帝所戴,又有紅、黑等色。女風帽有花繡。

盔頭盔頭
額子 半圓形,飾有珠子、絨球,正中有面牌,兩端有掛耳。額子分大小,紋飾有繁簡。最簡單的小額子,又名一字額子,為校尉、劊子手用。一般大額子的絨球有兩層,為大將所用。額子可與帥盔、扎巾、多子頭等合用,也可以單用,如三國戲中的許褚,前面是大額子,後面是黑蓬頭。

盔頭盔頭
七星額子 有大絨球兩層,每層 7個,故名。為女將所用。

盔頭盔頭

駙馬套翅 半圓形,飾有珠子、絨球,兩端有大穗,用時套在紗帽上,為駙馬專用。
翎子 即雉尾。成對插於盔頭兩側,用於番王、番將、山大王和妖精。少數青年將領亦用,作為美飾。劊子手用時,只插單翎,且較短。
狐尾 一般以兔毛做成,成對掛於冠後。多用於番王、番將。
面牌 又名正容,額前的裝飾物。圓形,或嵌小圓鏡,或飾壽字紋,上有一大絨球。原為冠盔上的裝飾,也可單用,如戰敗之將,戴甩髮,前插一面牌。
茨菇葉 額前的裝飾物。以鐵絲為骨,糊以黑綢,形似茨菇葉。旦腳的有粉紅、翠綠等色。可與羅帽、漁婆罩等配合使用,亦可單用。是武角色的美飾。
鏟刀頭 額前的裝飾物,多為土黃色,形似鏟刀。用於老年武角色。鏟刀頭和茨菇葉都是帶子結紐的誇張化、裝飾化。
近30年來,在新編歷史劇的演出中,不斷有新式盔頭出現。或者在傳統盔頭上加以變化,或者依據歷史資料加以創製。因此戲曲的盔頭必將日益豐富和發展。

製作

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實際套用來劃分,盔頭可分為冠、盔、帽、巾四大類。按製作工藝與使用材料來分,可分為硬胎與軟胎。巾帽與盔帽的製作方法不同。巾帽的製作大體分為裁剪、繪製花樣、刺繡、縫合 4道工序。盔帽的製作有剪樣、制坯、拉花、瀝粉(即用石灰調成糊狀,裝入圓錐形袋中,通過尖端的小孔,在盔帽上擠成花紋,乾後塗色或敷金粉,成為凸起的花紋)、點翠(即用翠鳥的羽毛貼在帽子上作裝飾)、裝配等工序。

京劇服飾知識介紹

京劇服飾,行話稱其為“行頭”,包括服裝、、靴鞋及一些隨身飾物,是京劇舞台人物造型的主要部分之一。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服飾

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傳統戲是經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飾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讚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那些傳統戲中的服飾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