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袖

馬蹄袖

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

簡介

馬蹄袖馬蹄袖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
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
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獵時,可將乾糧、用具裝進前襟。

歷史

滿族原是尚武的遊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俗與方式,其中在服飾上人們就可以看到與漢人服裝的大異其趣。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後,尤其是在清王朝建立以後,由於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中原地區,其中體現在服飾上,就使得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飾制度由於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與變革。可以說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服飾制度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穿著方便,取代了古代衣裙的繁複,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滿族在入關後學習漢文化,對於禮儀、服制更加重視。然而,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的作用,於是服裝改制問題又被重新提出。但總體來說,清代在禮法制度上多承襲明代,並參照中原古禮制的傳統,其冠服體系周詳嚴整,尤其在紋飾品章上延續了中華傳統的衣冠文化。但滿族統治者又以史為鑑,屢屢強調無改衣冠以保騎射民族之淳樸生氣的重要性,訓示為國之根本。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終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故稱箭袖,又稱馬蹄袖。
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服飾

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傳統戲是經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飾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讚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那些傳統戲中的服飾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