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秦腔

秦腔是流行於中國西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的劇種。流行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流行寶雞地區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流行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所演劇目,據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秦腔音樂屬板腔體結構。其板類共有六種:慢板、二六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秦腔角色分老生、鬚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等十三門。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

基本信息

概述

秦腔秦腔
秦腔也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是現存最古老、最大的劇種,被譽為百戲之源,流行遍及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一帶。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淒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的稱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一帶有漢調恍恍;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陝西及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起源

秦腔秦腔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云:“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

“亂彈”一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發展

秦腔秦腔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

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表演特點

秦腔表演特點秦腔表演特點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齣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秦腔“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么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也是與其他的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顧名思義,歡音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音適合抒發悲憤、淒涼的情感。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對劇本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的輔助唱法。

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乾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總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演唱時鬚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讚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藝術特點

秦腔秦腔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鬚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淨、醜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幹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鬚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鬚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民眾稱其為“架架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名段

秦腔《打柴勸弟》秦腔《打柴勸弟》

秦腔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據統計現存約三千個,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歷史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社會風情戲。備受觀眾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 、《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 《白蛇傳》 、《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影響

《升官圖》《升官圖》

1938年4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工人代表大會組織的戲曲晚會上,看了秦腔《升官圖》、《二進宮》、《五典坡》等劇的演出,在場觀眾情緒很高,掌聲不斷。毛澤東向坐在身邊的工會負責人毛其華說:“你看,民眾非常歡迎這種形式,民眾歡迎的形式我們應該搞,但是內容太舊了,應該有新的革命內容。”
1939年2月,民眾劇團離開延安,深入陝北邊遠山鎮作巡迴演出,除了秦腔外,還有少量眉戶和秧歌劇。陝北當時雖為老解放區,但人們能以秦腔藝術接受抗日救國理論,這還是首次。這次巡迴演出,行程約1200公里,所到城鄉三十餘處,在軍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對戲曲界柯仲平、馬健翎、楊醉鄉的接見,極大地鼓舞了從事文藝工作的同志,一批優秀的音樂、詩歌、戲曲及文學作品相繼誕生。1943年及隨後幾年裡,馬健翎和他的戰友們先後編導了大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窮人恨》、《一家人》(又名《保衛和平》)和秦腔古裝戲《魚腹山》等,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
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彭德懷王震曾多次觀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窮人恨》、《一家人》等,並親筆寫信給民眾劇團全體人員,表示讚揚和提出希望。解放軍不少指揮員在戰前動員會上,經常組織官兵觀看《血淚仇》、《窮人恨》等戲,為啟發革命鬥志,英勇殺敵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毛澤東說:“秦腔是對革命有功的。”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深受西北人民熱愛的秦腔藝術,經多年的不斷改進完善,已經開闢出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已有了正規的學院和學校,還有不少學者從理論到未來的改進與發展作深層次的研究。毛澤東早期對秦腔藝術的關懷與支持,將永遠為後人所銘記。

優秀演員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醜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任哲中,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華等。名淨田德年和名鬚生和家彥、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

專業書籍

1、秦腔考/馬彥祥著/燕京大學排印本
2、秦腔記聞——菊部妄談/王紹猷著/陝西易俗社1949年版
3、秦腔音樂/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戲劇工作委員會、音樂工作委員會合編/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1950年版
4、西安的舊劇改革/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戲劇工作委員會編/西安新華書店西北分店1950年版
5、秦腔音樂/安波記錄整理/海燕書店1950年版
6、陝北道情音樂/梁文達收集整理/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7、碗碗腔音樂/王依群記錄整理/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8、陝西戲曲在北京演出評論/田漢、馬少波等著/東風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
9、秦腔打擊樂譜/慕家璧、馬凌元記錄整理/長風文藝出版社1960年版
10、商雒花鼓音樂/陝西民眾藝術館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秦腔音樂唱板淺釋/蕭炳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秦腔板胡簡明教材/楊天基、王興武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陝西戲劇史料叢刊/中國戲曲志·陝西卷編輯部編/1983年起內部印刷
13、秦腔研究論著選/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秦腔劇目初考/楊志烈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秦腔臉譜/何瑞等攝影/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版
16、秦腔史稿/焦文彬等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清代戲劇家李十三評傳/李十三史料研究組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秦腔名家聲腔選析/王正強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秦東戲劇論文集/渭南地區文化局等編/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0、中國戲曲志·陝西志/中國isbn1995年版
21、陝西省戲劇志(分西安、銅仁、鹹陽、榆林、寶雞等分卷)/三秦出版社1995-1998年版
22、山陝商人與梆子戲/劉文峰/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
23、古都西安·長安戲曲/焦文彬/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1]

戲劇分類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概述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如明初時指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地方戲興起後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系統,一說是“南昆、北弋、東柳(柳子戲)、西梆”,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指梆子腔、皮黃腔、崑腔和高腔。
梆子腔 梆子腔以秦腔、豫劇晉劇河北梆子、滇劇的絲弦腔、川劇的彈戲等為代表。
皮簧腔 皮簧腔系主要有:徽劇漢劇京劇粵劇、湘劇、川劇、滇劇等。
崑腔崑腔又名“崑山腔”、“崑曲”。崑曲又稱崑劇。該劇種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高腔 高腔系主要有:川劇湘劇贛劇滇劇辰河戲、調腔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