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淨

武淨

武淨(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朮為武花臉,金兀朮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基本簡介

京劇淨行京劇淨行

武淨又叫武二花,或者叫摔打花臉。這種花臉只重武打,不重唱、念。最初有些武淨戲的演法也比較講究工架、表演、說白,如(鐵籠山)的姜維、《四平山》的李元霸,包括《艷陽樓》的高登等,都是由武淨來扮演的。但由於這些戲後來都由武生兼演了,武淨反而慢慢沒人演了。還有一些戲,如《青石山》的周倉、《定軍山》的夏侯淵,還有《長板坡》的張飛、《惡虎村》的濮天雕,這些本來也是由武淨扮演的,後來慢慢地都由架子花來演,武淨戲的範圍也就越來越窄了。現在剩下的如《白水灘》的青面虎、《竹林計》的余洪、《挑華車》的黑風利等,這些還屬於武淨的範疇。在正淨架子花之間,架子花是注重表演、工架和念白正淨是以唱工為主,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具體的區別。比如,由於行當不同,正淨在生氣的時候只能從鼻子裡發出“哼恩……”這樣類似顫抖的鼻音(內行俗話戲稱“狗護食”),而架子花在生氣的時候,就用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打“哇呀呀……”這種細微分別,—般外行是不知道的。正淨要是打了“哇呀呀……”的話,那就成為笑話了。

現狀

武淨同其它行當一樣,在京劇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演員,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武戲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創立了流派,其中以錢金福、許德義、范寶亭最為出色。
除上述三位外還有方二群、何佩亭以及錢金福之子錢寶森,范寶亭之徒劉奎官,富連成科班的駱連翔,在江南名聲顯赫的李永利、王永利等,都各懷絕技,很受觀眾青睞。雖然在京劇發展史上以武淨為主演或主要配演的劇目有近百出,儘管也湧現出名噪一時的藝術家,但武淨這一行當在逐步衰亡,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首先是劇目的流失。《挑華車》最早是武淨應工的戲,自俞菊笙先生始便成為武生戲了,由黃臉黑靠改為俊扮綠靠或藍靠了。繼之《鐵籠山》、《四平山》、《艷陽樓》、《狀元印》等戲也都逐步成為了武生戲,甚至連《金沙灘》的七郎、《戰宛城》的典韋也由武生行扮演了,本工劇目的流失對武淨行不能不說是個打擊,發展到今天能露演的劇目更是少得可憐。

京劇流派知識介紹

流派,是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流派的多樣化,是藝術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京劇藝術自不例外。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