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鶻

蒼鶻

蒼鶻,作為唐宋參軍戲的一種角色,無論是從蒼鶻的裝扮表演來看 ,還是以場上參軍與蒼鶻之相互關係以及二者之間製造喜劇效果的方式而論 ,蒼鶻就是蒼頭。

解釋

蒼鶻
拼音:cāng hú
解釋:

蒼鶻一詞有兩個含義 :一是指一種蒼灰色或暗褐色的。這個名義比較明確 ,由字面即可理解 ,這可以“危峰蒼鶻上,遠樹白鷗前”;蒼鶻的另一義項則是指唐宋參軍戲的一種角色 。

出處:

唐 李商隱 《驕兒》詩:“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院本名目》:“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浄,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鶻能擊禽鳥,末可打副浄,故云。”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十一章下篇一:“所謂參軍,便是戲中的正角,蒼鶻便是丑角一類的配角,兩者相互問答,其作用則調謔諷刺,兼而有之。”

來由

(圖)蒼鶻蒼鶻

古代有“參軍蒼鶻”的說法,它是唐代參軍戲的角色名稱。那時的戲劇比較簡單,只有參軍、蒼鶻兩個角色。參軍本是一種類似於軍事參謀的職官名稱,沒什麼定職,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設定。戰事頻繁的時候,比如開始設立這一官職的漢代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它的地位很重要,甚至可以直接輔佐君王起草文書指揮作戰。而在相對和平的時期,它的地位就不那么重要,比如《舊唐書·職官志》中,它的官階列在“正八品下階、從八品上階”,是一種品秩很低的職官。它在參軍戲中扮演的也是低級官吏的角色,所以稱作參軍。蒼鶻扮演的是童僕的角色,頭扎髽角,身著敝衣,受參軍的呵斥指使。不過照滑稽戲的傳統習慣來看,那個頤指呵呼、不可一世的角色,往往在最後會露出破綻,反被那個一直被他欺侮的角色所嘲弄,所以蒼鶻可能是個綿里藏針的機智角色。或許這個角色的髮型和衣著扮起來跟一種叫蒼鶻的猛禽有某種形似之處,所以稱作蒼鶻。由於蒼鶻扮演的是兒童角色,孩子們很樂於模仿他。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