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

教坊

教坊是由唐到清,管理宮庭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由於教坊中的女藝人,也被稱作宮妓,是廣義的妓女中的一種,因此到宋元以後,民間的妓院,尤其是女樂演出的場所,有時亦被稱作教坊。

簡介

元明兩代的教坊
教坊圖教坊圖
——記歷史上北京市東城區演樂胡同等三條胡同北京市東城區有三條緊鄰的胡同,它們是演樂胡同、本司胡同內務部街。翻開歷史,這裡是元明兩代的文化中心,當時管理演出排練的機構——教坊就設在這裡。教坊作為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遠自唐代就有了。元朝的教坊設在東皇華坊,從地圖上查對,它正是明朝黃華坊的地方。明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黃華坊地區已經有了勾欄胡同(今內務部街)、東院、演樂胡同等與演出有關的地名,可以說明今日演樂胡同一帶就是元、明兩代教坊的所在地。教坊設在本司胡同。勾欄胡同是它的演出場所,演樂胡同則是排練節目的地方。
元代東城教坊的崛起
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那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情況。《堅瓠集》記載:“齊亞秀者,京師名倡,常侍長陵宴,出語人曰,‘知音天子也’。每唱到關目處,即為有舉卮。” 這是明初的情況。齊亞秀,從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舊人,《青樓集》中記載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帶個“秀”字。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難怪齊亞秀演唱完後出宮對人說:“這真是個知音天子。”這個故事說明明初帝王重視歌樂演出,它淵源於元代燦爛的文化生活,其發源地就是東城區演樂胡同一帶的教坊。《堅瓠集》稱齊亞秀為“倡”,當然是指“樂人”而言,不是指妓女的“娼”,唐宋以來的教坊不是妓院性質。齊亞秀能到皇帝面前演唱,足以說明她是個技藝高超的藝人。 成祖之後,明朝的幾個皇帝都喜歡雜劇,演劇之風一直很盛。《竹軒雜錄》載:“成化(明憲宗年號)三年,教坊司只存樂戶八百餘,不敷套用,乃行文山(西)、陝(西)各布政署,選收樂戶應役。”八百戶樂戶尚嫌不夠,還要從遠方征役,可見當時教坊的文藝活動是多么活躍呀!教坊的衰落
教坊的衰落應該從明武宗時大批藝人應召入宮說起。人們訪問武宗時代遺留下來的雜劇演員梁三姑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況。蘇武子曰:“武宗時,東院梁氏,彈箏獨妙,家世善聲,備供奉。天啟甲子(四年)二月中,予同劉君過之,則已無彈箏者矣。劉少時,以豪聞局中,比入梁氏,記憶庭經,慨然當時。居有間,問其家三姑善箏者,下世今幾年。一環應聲曰:‘客何從知予家三姑也,今九十餘,尚能飯。然二三十年來,內廷靜懾,教坊、樂部皆湮廢。時好新聲,三姑箏塵久矣。每家人小集,風月閒好,姑悲來,或一彈。促節哀音,聽者失悅。’劉因請見三姑,冀彈數柱。辭再四,則列幛座右,為奏一曲。洪往舒歸,鯨駭鸞續,更時時聞折柱狀。已若風霧煙雨,其泠泠也。座客聽者,悄然氣嘆雲。”這是一段天啟年間回憶正德時候情況的回憶錄,既生動地說明了梁三姑彈技之妙,也正確地說明了教坊是在武宗時期衰落下去的。 教坊的衰落導致了它後來同妓院的結合。明初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把反對他的建文帝的忠臣齊泰黃子澄鐵鉉等人的妻女送到教坊司充當軍妓,供軍人輪番蹂躪,這是一種極其野蠻的行為。魯迅談及教坊魯迅先生在《病後雜談》一文中對此進行了無情的鞭笞。儘管有人提出鐵鉉妻女以死殉,這段史料有出入,但魯迅堅信有當時奏文和皇帝的批示為證。教坊妓院性質
明成祖的這一行動使得當時教坊具有了妓院的性質,但看來明初只是一部分教坊是這樣的,其他教坊仍是排練演出的機構,明成祖親自聽取齊亞秀的演唱就說明了教坊的性質。到武宗時教坊衰落,優秀的藝人應召入宮了,散落在外的藝人逐漸和鄰近的妓院合流,這時演樂胡同一帶就逐漸成為妓院的集中場所。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在演樂胡同附近已經有了以暗娼名字命名的宋姑娘胡同、粉子(妓女又稱粉頭)胡同等地名,可以說明這個變化。萬曆時這一帶有名的妓女是薛素素胡應麟著《甲乙剩言》記載她“能書,作黃庭小楷,尤工蘭竹,下筆迅掃,各具意態。又善馳馬挾彈,能以兩彈先後發,使後彈擊前彈,碎於空中。又置一彈於地,以左手持弓向後,右手從背上反引其弓,以擊地下之彈,百不失一也。”薛素素能表演精湛的雜技,這的確是教坊的特點,唐代教坊伎人差不多都能表演走索、扛竿等難度很大的技術。萬曆離正德不遠,那時的妓女無疑還帶有教坊的特色。薛素素後來嫁給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為妾。她藏有一方端硯,硯盒底有小楷書款“萬曆癸酉姑蘇吳萬有造”,盒蓋內刻細暗花紋薛素素肖像,出於仇十洲之女仇珠的手筆。脂硯齋命名的理由
這方硯台後來落入一個珍藏者手中,他在硯邊刻隸書小字“脂硯齋所珍之硯其永保”,這就是《紅樓夢》有名的評論家,脂硯齋命名的理由就在於這一方硯。這方硯後來又落入端方手中,最後轉輾地歸近代收藏家張伯駒所有。

教坊

伊斯蘭教傳統組織形式
它是以清真寺為中心、包括周圍穆斯林居民的一種宗教和社會的群體單位。亦稱寺坊。其歷史源遠流長,最初是在穆斯林因集體舉行禮拜儀式的實際需要而建立的清真寺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唐、宋時期,來中國東南沿海諸商埠經商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集中居住在政府指定的區域內,稱之為“蕃坊”,以便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和制度處理宗教、訴訟事務。元時大批中亞西亞的各族穆斯林隨蒙古統一中國的軍事活動被簽發到中國,從事軍工、勞役和戰鬥,後又派去戍邊、墾荒,從此落居中國,並圍繞所建的清真寺,形成各自的聚居區。由於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組織形式開始形成,並逐漸向阿訇掌教的教坊制過渡。元、明之際,回回等穆斯林民族先後形成,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雜居的狀況到處可見,因此在城鄉穆斯林小集中的情況下,教坊的組織形式更為普遍。明末清初以來,以教坊清真寺為基地的經堂教育和宗教學術文化活動日益興起,各穆斯林民族因宗教生活而形成的一些民族習慣也逐漸確立,這些都使教坊的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特點也愈加突出。教坊的穆斯林居民,在有些地區稱為“高目”或“高麻尼”,一般都從屬於一個教派或一個門宦,雜處的情況也不少,居民在教坊內享權利,盡義務。各教坊之間一般地互不隸屬,各行其是。過去,有些城鎮的“海乙寺”(即中心大寺)有管轄若干“稍麻寺”(即小寺)的,稍麻寺坊的居民每逢主麻日和開齋節、古爾邦節都到海乙寺參加聚禮和會禮。在西北地區,有些門宦教派存在擴大的教坊制,即各寺阿訇的任職和寺務均由各該門宦的教主或“熱依斯”(即教主的區域性代表)委派和統一管轄。有些地區的教坊遇有隆重的宗教活動或聘請掌教阿訇或為其居民舉行婚喪嫁娶等儀式時,相互之間也禮尚往來,互助互賀。教坊分化組合過程
民國初年以來,由於伊赫瓦尼和賽萊菲耶派的興起,一些教坊經歷了分化和重新組合的過程,出現了單一派別的教坊。教坊的掌教者稱為阿訇或開學阿訇,也有稱教長或伊瑪目的,大都通過協商選聘。每個教坊一般都設有管理機構,過去稱鄉老會或學董會,其頭面人物也有稱社首的,主要負責管理教坊清真寺的日常事務、財產、文物、房屋維修和公益產業,以及穆斯林的殯儀和公墓,選聘開學阿訇,決定經堂學校學生的招收等,有時也承擔調解本坊穆斯林居民之間的糾紛。在當代,各地教坊的管理機構已普遍改為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接受當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遵守國家的法律,對清真寺實行民主管理。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及其負責人,經由本坊內的高目協商選舉產生。

詩詞名句

1、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2、李涉《寄荊娘寫真》:章台玉顏年十六,小來能唱西梁曲。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詞人歌不足。
3、李煜《破陣子》: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4、和凝《宮詞百首》:內宴初開錦繡攢,教坊齊奏萬年歡。 簫韶響亮春雲合,日照堯階舞瑞鸞。

研究著作

歷代教坊與演劇歷代教坊與演劇
歷代教坊與演劇
張影

齊魯書社出版
教坊是我國古代宮廷中掌管俗樂的樂舞機構,它自唐代設定,迄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它的存在,對我國古代宮廷戲劇及至民間戲劇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學界對教坊的研究卻稍顯薄弱,本書作者對教坊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供相關讀者閱讀參考。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