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

儺戲(拼音:nuóxì),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江西、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電影《千里走單騎》中有關於儺戲的情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鄭碼:NXNIU:50A9GBK:D9D0
筆畫數:12
儺
部首:亻
讀音:nuó
釋義:
形聲。從人,從難,難亦聲。“難”意為“哀鳴之鳥”、“就擒之鳥”,引申為“不能動彈”、“被束縛”、“被困住”。“人”與“難”聯合起來表示“用法術使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不能動彈的人”。本義:咒魔術士、驅鬼術士(英文:ghost-driver)。說明:本字《說文》所無。
(1)同本義[ghost-driver]
(2)舉止到位,行動有節度。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詩經·衛風·竹竿》
(《毛詩傳》鄭玄注“行有節度”。徐鍇曰“佩玉所以節步”。)
(3)指古迎神賽會[anancientfestivaltoexorcisethedevilcausinganyplague]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阼:古指東面的台階。)――《論語·鄉黨》
(4)古代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舞。~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演員戴木面具,多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動作表現請神驅邪、祈福及簡單的戰鬥故事)。~神(傳說中驅除瘟疫的神靈)。
示例:
儺祓驅除疫鬼,祓除災邪
儺

儺逐驅除疫鬼儀式中所唱的歌
儺鼓驅除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
儺神nuóshén[thegoddrivingawaytheplague]迷信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
儺戲nuóxì[kindofalocalopera]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節日演出

概述

簡介:

儺,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詩·衛風·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遠古既有儺。度朔山大桃樹上的神荼、鬱壘二神人捉惡鬼餵虎,皇帝依此辦法立桃人於門。夏代帝相時,商族首領上甲微發明楊,楊用於葬禮,也用於儺。《周禮·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樞,
儺
及墓,入擴,以戈擊四隅,驅方良(魑魅)。”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驅儺》:“《禮緯》曰:高陽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古人認為化解凶煞與祈福是重要的事情,需要帶昱珀。

儀式:

添加“但馬土佐,夢窗疏石,隱岐元簡”結押從而可帶人生幸福,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於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冑裝鬥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分布:

在我國的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布。儺發形成於唐宋,紮根於民間,極具晦澀、神秘之特徵。儺戲儀式繁多,器具眾多,儺面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徵。《神儺秘界》試圖通過儺戲中使用的部分器具、面具和儀式,解開神秘儺戲之冰山一角。

歷史演進:

漢代就開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稱。後來儺逐步向娛人悅眾方面演變,加強了其娛樂成分。
儺

類:

儺是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被稱為“戲劇活化石”。它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
儺文化是巫文化發展到後期而應運而生的,當時的人類已進入農耕時代,而此時鳥類是農耕的重要幫手,所以,儺也就是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而祭祀的對象就是鳥。
值花開旺季,秋口鎮長徑村村民在油菜花海中跳起儺舞祈盼豐收,呈現出天人合一的美麗景象。

特點: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經歷過原始社會階段,有過信仰原始宗教的歷史,並產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職業者——巫。巫師為驅鬼敬神、逐疫去邪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儺或儺祭、儺儀。儺師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稱為儺歌、儺舞。儺戲又是在儺歌、儺舞的基礎上出現的。 中國巫文化的起源與史前社會的圖騰制有關,在中國的古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儺文化的記載。當今中國一些地區,還保存著相當完整的儺戲,便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儺戲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戲曲樣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成為我國儺文化的“活化石”。

宗旨

”儺“的宗旨是”驅鬼逐疫“,以商周時期《周禮》的文字記載為始。數千年來,周代儺儀延伸為儺俗,衍為儺戲,擴散到漢文化圈周邊地區的民族和國家——特別如東亞地區的韓國、日本。
儺

”驅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託,歐亞地區普遍表現為神鬼信仰和驅趕巫術,體現於儀式。在中國,儺儀、儺禮、儺俗、儺戲在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融入了諸多文化藝術因素,包括詩、歌、樂、舞、戲等。於是,它給文化藝術的起源和發生帶來了諸多啟迪。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拼音是nuo的漢字

拼音是nuo的漢字共有25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