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儺戲

安徽儺戲

儺戲是安徽古老稀有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佛教聖地九華山下的劉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帶。它是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敬祖、驅邪納福為目的,以佩戴面具為表演特徵的古老戲曲藝術形式。據清代貴池人郎遂所編《杏花村志》記載,儺戲源於對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動。明嘉靖《池州府志》對儺戲活動內容有較明確記載:“凡鄉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或踹竹馬,或肖獅像,或滾球燈,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畢,返社神於廟。”儺戲一般只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時擇日演唱。

簡介

安徽儺戲是安徽古老稀有劇種之一,表演特徵的古老戲曲藝術形式。明嘉靖《池州府志》對貴池儺戲活動內容有較明確記載:“凡鄉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或踹竹馬,或肖獅像,或滾球燈,妝神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畢,返社神於廟。”貴池儺戲一般只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十五祭祀時擇日演唱。演員和觀眾都是本宗族成員。各宗族之間在演出日期安排、劇目順序、演出形式,以及劇本、唱腔、面具、服飾、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這與當地的習俗風尚、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有密切關係。貴池儺戲演出為三段體,即儺儀、儺舞——正戲——儺舞、吉祥詞。也就是在正戲的前後,必須有“請神”“送神”儀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請陽神”、“朝廟”等。貴池儺戲演出劇目有兩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以“悅神”為目的的儺舞與吉祥詞。儺舞由《舞傘》、《打赤鳥》、《魁星點斗》、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舞古老錢》、《舞回回》、《舞滾燈》、《舞判》(亦稱《判官捉小鬼》)、《舞芭蕉扇》等十餘種。吉祥詞由《新年齋》、《問土地》、《問社公》和《散花》等。另一類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節正戲(又稱“本戲”),劇目有《劉文龍趕考》、《孟姜女》、《張文顯》、《搖錢記》、《陳州放糧》、《花關索》和《薛仁貴征東》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黃太尉》、《斬涇》、《姜子牙釣魚》等劇目已失傳。貴池儺戲由於各宗族代代沿襲,互不交流,故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它對研究中國古代戲曲、民俗文化、社會風尚、宗教演變都有一定的價值。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儺戲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的演出劇目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劇本唱多白少,善於通過大段敘事性唱詞交待事件,展開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類劇目用端公調外,其他均唱本地民眾熟悉的戲曲腔調。除湖南沅陵等少數地區用嗩吶在句尾伴奏外,多數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腳色行當分生、旦、淨、醜,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由於歷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地戲是由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儺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武打戲。而陽戲則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後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鼓、花燈民間小戲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原始戲劇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各地的儺戲主要流傳於鄉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活動不斷豐富,願意觀看儺戲演出的人日益減少,儺戲傳承困難。

安徽貴池:中國儺戲之鄉

貴池儺戲蘊涵著典型的社祭色彩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滲透和影響,數百年來,當地樸實的山民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們以這同樣樸實藝術形式娛神娛人,以這宗教式的歌舞展現自己的精神和靈魂。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貴池儺戲,盡展了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的風采。
貴池儺戲是以驅鬼疫祈吉祥為目的請神敬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它以戲曲演出的形式出現,娛神娛人,“人神共賞”。貴池儺戲流布在佛教地九華山北麓的貴池縣境內方圓百十里偏僻清寂的山區,主要流傳在諸湖姜茅坦元四章,劉街姚、汪、劉、桃坡王、謝、潘、柯、葉、邱、吳,棠溪韓姓,清溪汪、程、楊等十幾個大姓宗族中。近些年來發現的貴池儺戲是國內迄今為止在演出形式、劇目、唱腔、面具、服飾、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代戲曲。

貴池儺戲有其獨特的封閉演出體系,它無職業班社,幾乎都是各氏族各自為戲互不交流,數百年世代沿襲,很少受外來藝術影響,亦很少經文人加工,風格古樸粗獷原始蠻赫,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這些珍貴的活化石,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宗教演變、宗族結構、民風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區政治、經濟均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追溯儺戲的萌生時間

近年來貴池市劉街鄉殷村姚姓烽火劉姓盪里姚姓茅坦鄉老屋唐等宗族,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舊習的程式和規範演出儺戲,屆時各村社香菸繚繞,紅男綠女並肩接踵,各戲會爭姿斗色各呈異彩,鑼鼓鍾缽簫笛瑣吶齊鳴,旗傘高蹺林立,鞭炮震雲銃炮沖天,暄騰達旦威武壯觀,到處都是一派狂歡景象。今天,這裡方圓百十里之內仍流傳著兩句諺語:“儺戲家家有 ,一家更比一家醜”。足見這裡有適合儺戲生長發育的社會土壤,也說明各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宗族儺戲野拙土艷,特色紛呈。儺戲成了山民們終歲勤勞、單調平板的生活中一年一度難得的消閒和娛樂契機。貴池曾以“杏花村”聞名於世,今天這裡同樣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儺戲之鄉”
儺作為一種驅鬼疫祈求吉祥的儀典,早在春秋時即已有之,《論語•鄉黨》有“鄉人儺”(民間儺);《呂氏春秋•季冬》有“有司大儺”(宮廷儺);此外古代還有隨軍屯戍邊疆的軍儺。貴池儺戲則源於民間的“鄉人儺”。

貴池儺戲萌生時間尚無定說,它的萌生時間最遲可追溯到貴池人民對昭明太子神像的祭祀活動。晚唐貴池文人詩云:“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識,天下鬼神師。”(《杏花村志》卷八),又據《杏花村志》引宋人張幫基《墨莊漫錄,昭明廟祝周氏雜記》稱:今池州郭西英濟王祠,乃祀梁昭明太子也。其祝周氏亦自唐開成年間(公元八三六——八四零年)掌祠事至今,其子孫分八家,悉為祝也。
可見至少在晚唐時期這裡便有將昭明太子當作“鬼神師”祭祀之俗了。到了宋代對昭明太子蕭統的祭祀愈益隆重,黃庭堅自註:“池人祀昭明為郭西九郎。時新覆大舟,人以為神之感也。”陸游亦有類似記載。後清人朗遂在《杏花村志》卷五中載之更詳:

池故事八月十五日梁昭明千秋。其朔,遣耆老一人杖騎而告廟,謂之『列馬』……是日,諸家扮會迎神者,所扮為關壯繆,為城隍,為七聖二郎,為玄壇。其扮者也,則各騎乘,奉面具,或於東門之橋,或於南門之獅子口……薄奠而畢,脫面具交還明年之扮演者。
當時貴安徽人民便以“跳儺”(戴面具扮角色)這種形式來祭祀這位享祀規格很高的“文孝昭明聖帝”、“案菩薩”,但早期的“跳儺”還不具備戲曲的主要特徵,“扮會迎神者”只是戴面具扮神相的儺舞,是貴池儺戲的萌發。真正形成既有戲劇情節表演藝術,又有角色行當分工和舞台砌末等具備戲曲特徵的“三段體”貴池儺戲,至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少是在明中葉前。明嘉靖刊本《池州府志》曾有較明確的記載:

凡鄉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日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或喘竹馬,或肖獅旬象。或滾球燈。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畢,返社神於廟。而“儺戲”這個名詞目前最早見諸貴池解放鄉元四村章根富收藏的光緒甲申(公元一八八五年)冬重鐫的《梨村章氏宗譜•風土篇》,其中有“新年蛋茶相迎,開筵請親鄰,作儺戲。初六七擇吉戲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輪管,或騎竹馬,或踹高蹺,《周禮》所謂‘執戈揚盾’、‘黃金四目’者,猶仿佛有之。鳴金跳號,謂之逐疫。”

演出的行當、劇目及唱腔

安徽儺戲演出分三段體,即儺舞正戲吉祥詞,頗類宋金雜劇的演出形式。安徽儺戲中的吉祥詞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視為內涵複雜的儺儀。安徽儺戲角色行當分列為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亦頗似宋代南戲以末淨為首的排列順序。這些角色分別由宗族內部選派男丁扮演,女子因宗法關係無緣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染指。每年只在農曆正月人日(初七)至元宵演兩三夜,也有氏族演三四夜,但都在單日演,個別氏族如元四章姓因宗支多,自初七起連演十夜。儺戲都在本宗族祠堂內搭台(只有元四章姓不搭台)演出,桃坡鄉新開、新村、邱村、葉村、潘村等雜姓共一副面具(俗稱“臉子”),輪流到各村(姓)祠堂演出。扮演者均戴木製油漆彩繪面具,表演古樸粗獷,頗具古風。

由於各氏族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情況不同,因此,臉子數量分別有四十八塊、四十二塊、三十六塊、二十四塊、十八塊不等。這些臉子與一般戲曲臉譜不同,它是用桃木黃楊木柳木鏤成臉胚,再雕刻彩繪成形,由角色戴在臉上表演。今貴池演儺戲的宗族,臉子均造型生動形象誇張窮工極巧。或神氣逼人剛強暴烈;或溫良恭謙淳樸忠厚;或青面獠牙恐怖兇悍;或賢淑善良端莊怡靜;或細眉窄眼奸邪狡詐;或眉清目秀俊逸祥和。經過一番程式複雜的儺祭祀儀後,鄉民們認為這些臉子已附著靈性,具有神格,所有的天上之神、人間之神、藝術之神等已統統降附於這些臉子上,故它們對其面具雖是現代民間藝人所作,但仍保持了明清時期簡樸莊重堂皇的藝術風貌,頗具觀賞研究價值。

安徽儺戲演出劇目繁多。據我們實地考察,儺舞有《舞傘》、《舞滾灶》、《打赤鳥》、《魁星點 斗》、《舞古老錢》、《出將》(亦稱《殺四門》)、《舞判》(亦稱《判官捉小鬼》)、《舞旗》、 《招財進寶》、《三星拱照》、《舞回回》、《關公斬蔡陽》(亦作《關公斬貂蟬》)、《童子拜觀音 》等。正戲有《孟姜女》(亦名《范杞良》)、《劉文龍》、《章文顯》(亦稱《章文選》)、《搖錢 記》(亦名《擺花張四姐》)、《陳州放糧》、《花關索》和《薛仁貴平遼記》。其中《劉文龍》和《孟姜女》二本為大多數氏族搬演,其他劇目只是個別氏族搬演。另外,安徽儺戲尚有《包文拯犁田》、《宋仁宗認母》、《斬涇》、《姜子牙釣魚》四本正戲業已失傳,尚待進一步查考。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正戲劇目大多源於明代的說唱詞話,有些甚到完全相似或相同。這些戲本唱詞以七字齊言體為主,少數為十字,個別劇目有長短句。劇本結構為一本十數出(亦作『回』)或數十齣,篇首有“報台”(題目),由角色在台前以四句或八句詩作引子,緊接幕後便有人問:“這子弟搬演誰家故事?”角色回答:“搬演……”然後以幾句詩概括全劇故事梗概,頗似南戲結構。貴池儺戲同一個劇目,各氏族演出本和演出次序均有差異。

安徽儺戲唱腔大略有儺腔高腔兩類,以儺腔為主。儺腔頗具地方特色,屬花腔小調,源於山區流行的山歌、號子、採茶歌、蓮花落等民歌俗曲。鏇律平穩,極少用拖腔。儺腔的基本結構一般是由呼應式的樂句和起承轉合的四樂句組成的單段體,表達功能較強。高腔的鏇律與當地目連高腔基本相似,曲調高亢激昂音域寬廣鏇律跳動較大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腔詞結構多為“字稀腔長”,並有大段行腔,戲劇功能比儺腔強。安徽儺戲不用絲竹樂器,一般只用鼓、鑼、鈸等打擊樂伴奏,少數氏族間或用瑣吶吹奏。由於各宗族所處地理環境、語言習慣、文化傳統、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差異,其演唱聲腔亦各有差異。同樣的唱本,有的宗族以儺腔為主,有的則偏重高腔。也有的如長江沿岸清溪碧岩江家則全以儺腔演唱,而地處九華山北麓的太和章卻全用高腔演唱,劉街殷村姚先唱儺腔,到《劉文龍》戲慶 壽時為高腔,而西華、山外劉戲包戲是高腔,范戲為儺腔。同樣唱本,同屬一類唱腔,而曲調亦各有差異。

演出前的繁複儀典

安徽儺戲演出前後有隆重複雜儀典。首先是“迎神上架”。正月初六夜晚,由“年首”指派兩人悄悄去祠堂將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裝有“臉子”的箱子“偷下來”(為的是不驚動列祖列宗),送到儺神廟或社公廟的神台上。正月初七一早,開箱將“臉子”搬出,由長輩用生布(新布)沾上檀香或柏枝浸泡的清水揩拭,俗稱“揩臉子”,然後用木棒撐起“臉子”插在箱子上(劉街鄉姚、劉等氏族則用精雕細刻金龍盤柱的“龍亭”),由四人抬著,“年首”在前,旗鑼銃傘開道前導,鑼鼓喧天,五彩繽紛,一路燒香紙放鞭炮,有的還舞龍燈走馬燈踩高蹺,將“臉子”迎到祠堂,依特定次序擺在“龍案”(又稱鑾駕、聖殿,龍亭)上,謂之“迎神下架”。謂之“迎神下架”。當晚,演出開始。

其次是請神儀式。該儀式是在演出中間進行,各氏族有所不同,有的用專門請神節目——吉祥詞《新年齋》請神;有的放在正戲《孟姜女》“朝廟”一場,由“年首”念《請神簿》來請各路神仙。所請之神無所不包,大體分為“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間之神”、“藝術之神”、“儒釋道三教眾位神祗”等。各氏族因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故“請神簿”所請諸神不盡一致。“請神簿”最後都順便說明一句:“弟子請神顛倒、疏漏之處,全賴執符使者……”,把疏漏過失全推給了值班的小神。好一個幽默的安慰!

其三是“送神上架”。正月十五深夜儺戲演出結束。又敲鑼打鼓到水口社公廟焚燒香紙,將《傘舞》中彩紙傘一併焚燒,送走儺神,其送神詩曰:

一年興一年,買馬置莊田,合門齊發積,富貴永綿綿。送走儺神後,回村再將面具裝入箱內,送到祠堂閣樓上,“送神”儀式結束。在諸多儺儀中,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嚎啕神會”較集中的劉街鄉“九劉十三姚”的迎神朝廟儀典。據劉街鄉姚街姚姓收藏的民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修訂的《姚氏宗譜•信仰篇》載:

每年正月人日、元宵兩夜演之、昔有四夜,兵燹後,盪里(姚)減變為二夜,余有三夜、四夜不等。演時,銃爆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鼓樂,喧闐達旦。而元宵凌晨,更以鹵簿導神至青山廟,文孝祠,俗謂之“朝廟”。此俗南邊、西華、姚村皆同,惟姚村附近,先到後歸,相傳為盡地主之誼雲。耆老言,古時朝廟,儀仗外有鞦韆、台閣、高蹺諸勝,又選俊童水余,著梨園服,扮故事,立人肩窩上,名曰“站肩”。其壯麗繁華,與江浙等處賽舞無異。朝廟不啻是一次技藝紛陳的山鄉民間藝術節
安徽儺戲還有別具特色的“吃邀台”(亦云“吃腰台”)。每次儺戲演到午夜休息,由年首辦夜餐招待,謂之“腰台”或“邀台”。吃過後繼續演出。貴池各宗族“邀台”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門,各具特色。一般是把豆腐、酸菜、豬肉各兩碗,放入小鐵耳鍋內,謂之“一品鍋”,取一品吉祥如意之意,一壺酒,喝完酒吃飯,不加酒菜,一般吃後至少要剩一夾一杯酒,取“年年有餘”之意。劉街鄉盪里姚“邀台”是吃“齋粥”,即用豆腐、豆角、醃菜、五香切碎混在米里煮粥,粥內放油鹽,據說吃了這種齋粥可以“消災納福”,演戲看戲的人都吃。有些宗族只規定演戲者吃邀台,看戲者回家去吃,吃好後再演戲看戲。還有個別氏族的“邀台”別有風致,演員吃“一品鍋”(根據演員多少定席位,鍋內菜的種類和數量各氏族稍有不同),而另炒凍米一大籮,燒兩桶開水,觀眾均吃泡凍米,因凍米炒後米粒發漲,因而謂之“發米”,吃了可以發財得福,所以人們在邊吃“發米”也還是津津有味,甚至少數觀眾看儺戲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米”討吉祥,“邀台”過後便溜之大吉。

過去從準備演出道具服飾到儺神上架的所有開支,全由各姓“公堂”支出,各姓宗祠都有若干公田,其田租收入、利息收入以及春秋二祭儺戲開支均由該宗祠所屬的各房頭輪流“管年頭” (年首),所有各項開支有一世代相傳的老帳薄,上面一一開列各項物件的數量,管年頭的按簿購買,不得短少,亦不得另開新例。今天,各儺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戲會的演出費用除政府補給一部分外,其餘皆以各戶自願捐獻為主。

安徽儺戲蘊涵著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從面具造型、祭儀、劇目內容等方面看,它又深受儒、佛、道三教滲透和影響,其中受佛教影響尤甚。它默默地潛藏深山五百餘年,經歷了多次歷史風雨的洗禮而終未斷流乾涸,而今又發揚光大,蔚為“中國儺戲之鄉”,這確實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蹟。數百年來,樸實的山民們以這種樸實的藝術形式娛神娛人慶賀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藉此抒發自己的情感,寄託自己的企望。以古老的儺戲來作為他們思想意識的文化載體,以這種宗教工的渾渾沌沌的歌舞呼號來傾泄慰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貴池儺戲獨特的風格和表演,盡展了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的風采。

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

儺戲是儺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儺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儺技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土家人稱絕活)表演,項目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儺事活動前,土家族老師都要精心布置一個儺壇(儺堂),所以儺堂戲又稱儺壇戲。儺壇布置精緻,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藝術為一體。

德江儺堂戲具有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多學科學術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千年儺戲傳承人

在安徽池州地區,有一種戲每年表演一次,每次表演,演員都得戴上面具,而且演員的服飾和動作也富有強烈的神秘感,這就是被當地人演繹了上千年,有著“戲劇活化石”之稱的池州儺戲。而儺戲的傳承人就是劉臣瑜。在這位老人的不懈努力下,文革中遭到沉重打擊的儺戲得到了恢復,劉臣瑜和其他儺戲藝人們還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儺戲文化大會,獲得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讚揚。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祖上傳下的東西不能丟”

每年正月,池州地區的鄉村都要上演這種原始古樸的戲劇,這種戲名叫儺戲。在上演之前要經過肅穆的儀式,帶著虔誠恭敬,村民將面具悄悄請了下來,面具依次擺置在“龍床”上,此時鑼鼓大作,鞭炮鳴響,年首手執“神傘”有節奏地上下鏇動,同時高呼“吉祥詞”,整個鄉村籠罩在綿軟悠揚的儺腔和鑼鼓聲中。

這個年首就是宗族裡的長老,相當於族長。在池州,梅街鎮是儺戲的集中地區,這個鎮上有個劉街村,劉臣瑜就是這個村里儺戲的年首。劉臣瑜老人今年79歲,雖然年事已高,但每年正月的儺戲還是他在張羅,他們的儺戲派別叫南山劉。劉臣瑜12歲起便跟隨父親學儺戲表演,與儺戲結下不解之緣。
池州鄉儺沒有職業班社,也沒有專業藝人,表演的內容唱腔完全靠口傳心授,歷經千年,儺戲曾遭幾次毀滅性的破壞。文革期間,面具被焚,儺事活動全部停止,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漸漸恢復。劉臣瑜覺得,“這是祖上傳下來的東西,不想在我們手上失掉”。

千方百計恢復儺戲

作為宗族的年首,劉臣瑜牽頭同村的老人們,憑著過去對儺戲面具的記憶重新做起了面具。儺戲中最重要的劇本

安徽儺戲安徽儺戲
唱腔恢復很難,許多會唱戲的老人離開了人世,當時已60多歲的劉臣瑜街串巷翻山越嶺尋找仍然在世的老人,“你講一句,他講一句,拼起來”。

劉臣瑜發現祖上口傳心授的方式傳唱儺戲比較容易失傳,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零零碎碎的整理好了以後,謄到本子上,整個本子戲劇都在上面。”他花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南山劉儺戲的本子,裡面記錄了儺戲的程式、唱腔以及鑼鼓點,從此口口相傳的儺戲有了可以傳承的稿本,“這個本子後面還有註解,因為這個有些典故在裡面,後期人有些不曉得這個東西”。

安徽儺戲終於得到恢復,儺鄉的儺戲也逐漸活躍起來,劉臣瑜和其他儺戲藝人們還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儺戲文化大會,鄉儺神秘的藝術和他們精湛的表演獲得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讚揚,池州儺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現在,儘管劉街村許多人都外出打工了,但還是有不少青年留下來跟隨劉臣瑜和其他的老人學唱儺戲

中國戲曲2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地方戲曲形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