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和儺戲

儺舞和儺戲

 儺舞是古代“儺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儺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

儺舞和儺戲

正文

儺舞是古代“儺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儺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淵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叫做儺。儺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在舉行儺祭的時候,他的身上蒙著熊皮,戴著有四隻眼睛的面具,一手執戈,一手揚,率領戴面具、披毛頂角的“十二獸”(或尊稱為“十二神”)及大隊“侲子”(由少年兒童扮演)到宮室各處跳躍呼號,併合唱充滿巫術咒語味道的祭歌,以驅逐“疫鬼”。北宋時,宮廷儺舞中已沒有方相氏、十二獸、侲子等角色,而出現了由教坊伶人裝扮的將軍、鬥神、判官、鍾馗、小妹、六丁、六甲等人物。從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節,並向著娛人的方向發展。

儺舞和儺戲儺舞和儺戲
儺舞的發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如安徽黃梅戲,其傳統曲調“儺神調”,就來源於儺舞。在某些地區,儺舞本身已發展成“儺戲”,如湖南的“儺堂戲”、“儺願戲”,湖北的“儺戲”,貴州的“臉殼戲”、“儺壇戲”等。儺戲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製假面。

儺舞和儺戲儺舞和儺戲
儺舞和儺戲的節目比較多,但情節一般比較簡單,人物不多。其中有《盤古開山》、《郎君(魯班)架橋》、《董永賣身》、《柳毅傳書》、《孟姜女》等神話傳說,也有《李斯操兵》、《送藥酒》(表現秦二世鴆殺扶蘇、蒙恬、李斯的故事)、《關公斬貂蟬》、《張飛闖轅門》等歷史演義,還有《西遊記》、《封神榜》等說部中的人物故事。這些“戲”的發展水平很不一致,有的還只是帶有一定情節的歌舞,但有的已有了行當的雛型。它們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