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春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春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基本信息

簡介

春秋時期地圖春秋時期地圖
春秋時期,始於周平王東遷。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國,鄭國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周朝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南方都城遠離中原的楚國很早就開始稱王,之後吳國和越國也稱王。
但春秋之名是得名於魯史《春秋》。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期。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唐代史家劉知幾首先對孔子修《春秋》發生懷疑,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陸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書》都有此疑問。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總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定,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套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
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地理區劃

中原王朝周朝及蜀帝國開明朝控制地區中原王朝周朝及蜀帝國開明朝控制地區(春秋晚期)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

位於中原今天河南衛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位於東部今天山東齊國魯國;位於北部山西的晉國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國,位於西部陝西的秦國,位於南部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國,位於東南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國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國。春秋歷史上有時還時常涉及雖從屬於周朝,但是關係十分疏遠,位於西南的巴國,及獨立的蜀帝國,現在常被稱為古蜀國,春秋時期包括蜀帝國的杜宇時期的晚期及開明朝早期。比較大的諸侯國憑藉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又寫作伯,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春秋時期,除中原王國和蜀帝國之外古漢語史書中涉及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位於東方山東的東夷;朝鮮半島的箕子朝鮮;東北的肅慎東胡濊貊。北部有山西以北的婁煩林胡。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秦穆公時期西部有西戎八國,即緜諸(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之戎(今陝西北部);在岐山、梁山(今陝西韓城與洛川之間)、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陝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皆位於隴山(今寧夏六盤山)附近。西羌也是西戎的一種。春秋戰國時,羌人已聚居於今陝西甘肅青海一帶。秦國向西擴張時曾與人發生過戰爭。西南夷中較大的包括夜郎(在今貴州省福泉縣以西至雲南省東部地帶)、(在今雲南省中部地帶),邛都(在今四川省西昌地區)、(在今雲南省保山地區)、昆明(在今雲南省大理州)、笮都(在今四川省雅安地區)、厓駹(在今四川省阿壩州一帶)、白馬(在今甘肅省南部與四川省連線地帶)。南方有西甌駱越南越。東南有越國(早期沒有臣屬於周),這些國家和地區目前大部分位於今天的中國之內。

春秋初年

春秋春秋
平王東遷以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認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有輔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勞,只因早死而僅得到子爵,遂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春秋五霸

齊國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的侵擾,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楚國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晉國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國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併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進一步強盛

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弭兵會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吳越發展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春秋時代,先後出現五個霸權,史學家稱為“春秋五霸”: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政治制度

春秋時期,諸侯國君稱公、稱侯,只有楚、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併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郡縣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經濟文化

春秋孝感圖
農業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春秋戰國時,由於戰爭的需要,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手工業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緻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鍊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於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輸般魯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後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稅賦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徵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徵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徵收已很普遍。秦國於秦簡公七年(前408)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並據以徵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徵收「頭會」(人口稅)。

宗教
春秋時期並沒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宗教,因為道教是從漢代才開始出現的,佛教也是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不過,春秋時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哲學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
儒家:孔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貴君輕”,反對兼併戰。
墨家:墨子,主要思想:“兼愛”“非攻”。
道家:老子。
法家:管子,子產。
名家:鄧析。
兵家:管子,孫子(孫武)。
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科學發展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移」。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旦是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套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哲學思想

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

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原始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科技

冶鐵技術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但未普及(戰國時期開始普及推廣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採礦業的規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由於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青銅藝術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緻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鍊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於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後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其他方面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槓桿原理。這是最早的槓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春秋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顯示於“五行之運”。

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套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徵,以曾國和楚國、徐國的青銅器為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