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小說地區]

齊國[小說地區]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先為姜姓,後為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者,臍也。若以魯為首,燕為足,則首足中間是為臍(齊),這是齊國國名的由來。姜齊後為田齊所代,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是中國歷史上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於齊(初為今湖南,後遷至山東),由於國君為姜姓呂氏,故又稱“姜齊”或“呂齊”。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國君為媯姓田氏,史稱田齊。其疆域大致為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杞、魯等小國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趙、衛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於周顯王十七年(齊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稱王,傳至齊王田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被秦所滅。後於公元前208年復國,至前202年被漢將韓信所滅。

基本信息

簡介

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先為姜姓,後為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姜太公)於齊(今湖南)。後來由於三監之亂的發生周公被逼東征,最後將齊國遷到現今山東半島一帶。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遷逐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故又稱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滅。自此秦國統一天下,並建立秦朝。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武王封師尚父於齊。按照《春秋》的筆法,齊國是侯爵。
師尚父即呂尚(即姜子牙),又稱太公望,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周朝開國功臣之一。其女邑姜為周武王夫人,生周成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
武王崩,成王就位,周公旦攝政。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獲得征伐的權力,所以,在政治上,齊國也成了大國。
春秋初期,齊國通過不斷兼併周邊小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在經過襄公亂政後,齊桓公小白上台。他任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國力進一步加強,成為當第一強國。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從而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桓公之後,齊國因內亂失去霸主地位。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併。景公時期,陳氏勢力大為膨脹,在政治鬥爭中取得勝利。景公去世後,陳氏聯合鮑氏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戰國時期,陳和為齊相,前386年,遷齊康公於海上,因魏文侯賄於周王被立為諸侯。這樣呂齊滅亡。
自齊太公呂尚立國至齊康公呂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呂氏享國六百六十餘年。國亡,族之子孫散居齊、趙、燕、衛各地。太公呂尚其後世嫡系子孫皆為呂氏。

齊國歷史

齊國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在今山東省東北部面臨大海,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疆域最初只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周公旦攝政時,三監作亂,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有了征伐權,成為周王朝東方大國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於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於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並與宋、衛、鄭會於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復會於鄄,開始稱霸諸侯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於召陵。此後,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於葵丘。齊霸業達於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於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併。公元前548年,崔抒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姜齊桓公後裔

齊國齊國

田氏齊國

田齊媯姓國家,出於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併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 、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鏇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忌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姜齊歷史

姜尚受封

齊國早在西周時期已出現,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國名為齊。齊國之所以名為齊,就是由於八神之一的天齊神的緣故。《史記·封禪書》記載:“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因國君為姜姓呂氏,故又稱為姜姓呂氏齊國,史稱呂齊。太公東去就國,近鄰的夷人萊侯率軍與太公爭奪營丘。太公至營丘後,因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西周時期

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齊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
周康王時期,周康王分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伋、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齊丁公三傳至哀公不辰,後發生“紀侯譖周”事件,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從此齊國與紀國成為世仇,此事件也成為後來襄公滅紀的藉口。
哀公死後,由他的異母弟呂靜被立為齊君,是為齊胡公。前866年,齊胡公為防紀國暗算,從營丘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令齊人震動及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將胡公之子驅逐出境,又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是為齊獻公。
獻公兩傳至其孫厲公,厲公昏憒暴虐,國民痛恨他,遂聯絡齊胡公之子入齊國攻殺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呂赤為國君,是為齊文公。齊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部處死,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宮廷內亂。

釐公小霸

文公三傳至釐公祿甫。齊釐公先後與鄭莊公及魯隱公結盟,得到兩國幫助,在其後十數年間齊釐公先後主持與多國會盟,平定宋、衛與鄭三國之間的鬥爭。齊國與盟國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討伐宋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而討伐郕國、平定許國迫使許莊公出走,立其弟許桓公為國君、平定宋國華督之亂。
前706年,齊釐公又在鄭國公子忽幫助下打敗狄戎,但是因贈送禮物給各盟國時,魯、鄭交惡,於前702年,齊國在鄭國要求下聯鄭伐魯。前699年,又應宋國要求,聯合宋、衛、燕三國討伐鄭國,齊國遂形成一個小霸之局面。

桓公稱霸

齊釐公去世,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窮兵黷武,且為人荒淫無恥。襄公在位時,連年對外征戰。襄公四年,鄭國內亂,襄公趁機出兵鄭國,殺掉了高渠彌。在前693年,藉口“紀侯譖周”事件進攻紀國,紀國投降,三年後襄公滅掉紀國。之後又出兵衛國,殺掉衛國左右公子,幫衛惠公復位。襄公在位12年,幾乎無年不征。
除了炫耀武力外,他為人沉湎酒色。早在為太子時,就與妹妹文姜私通,後文姜嫁與魯桓公。前694年,襄公招時為魯桓公夫人至齊,並再與之通姦。魯桓公發現後,襄公令力士公子彭生挾殺魯桓公,之後又殺公子彭生滅口。前686年,大夫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發動兵變,殺掉了齊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君。
公孫無知為齊襄公從弟,父夷仲年為齊釐公同母弟,深得齊釐公喜愛,因此公孫無知在齊釐公在世時,待遇與諸公子相同。而齊襄公為太子時就討厭公孫無知,繼位後立即趕走公孫無知,奪去其公子的待遇。公孫無知對此深為不滿,但襄公暴虐,只好隱忍等待時機。
襄公時期,襄公無道,諸公子紛紛外逃。齊大夫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山東莒縣),另一大夫管仲則協助公子糾逃奔魯國。公元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國君無知與大夫連稱,國內無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相回國,魯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迎公子小白回到臨淄即位,是為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發兵迎擊魯國,在乾時(今山東省桓台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莊公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齊桓公為了穩定自己的春秋霸主地位,將那些姜姓諸侯小國吞併為整體的“大齊國",鄣國不滿齊國強橫,遂與紀國結盟,互為倚靠。齊桓公大怒,派遣軍隊討伐鄣國,並在後期增加四百乘戰車,列在鄣國首都鄣城外,鄣國君主姜祥率軍抵禦齊國之師兵敗自刎,不久齊國占領鄣國。
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等小國。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的霸業推至高峰。

霸業崩潰

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衛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相繼去逝,齊國開始走下坡。諸公子亦各樹黨羽,爭奪君位。齊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為太子,並囑託宋襄公予以照應。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冬十月,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後來易牙、豎刁等人擁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公子昭逃奔宋國。
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公子昭歸國爭位。三月,迫於諸侯軍隊的壓力,齊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無虧,迎立太子昭。但其餘四公子的追隨者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於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即位。此次動亂之後,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
孝公死後,其子被衛公子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昭公。昭公死後,其子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懿公。四年後,懿公被弒,齊人恨懿公驕恣,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衛。公子元即位,是為齊惠公。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
惠公死後,齊國國勢日蹙。頃公在位時(前589年),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靈公在位時(前555年),齊國因背盟討伐魯國。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禦敵,在平陰被聯軍大敗。自此已無力稱霸。

晏嬰相齊

齊國一向由天子二守的國氏、高氏兩公族輔政,其後有鮑氏(鮑叔牙之後)、崔氏(齊丁公嫡子季子之賢相晏嬰
後)、慶氏(公子無虧之子慶克之後)、晏氏(晏弱之後)、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後)、欒氏(惠公子公子堅之後)等卿大夫掌政,卿大夫勢力日大,互相兼併,更開始廢立齊國國君。
桓公由高傒迎立。崔杼迎立莊公光即位,殺太傅高厚,獨掌朝政。後來因莊公與崔杼妻棠姜有染,崔杼大怒,聯合棠無咎弒君,另立莊公弟公子杵臼為君,即齊景公。
前546年,左相慶封(慶克之子)攻滅崔氏,崔杼自殺。前545年,鮑氏、高氏、欒氏攻滅慶氏,慶封逃到吳國。此後,齊國由上大夫晏嬰主持國政。
晏嬰生活節儉,謙恭下士。對內匡輔國政,屢次勸諫景公,拔擢賢才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對外出使別國,機敏善辯,不辱使命,使齊國名揚諸侯。

田氏專權

前532年,惠公後代的欒氏、高氏被鮑氏、田氏聯合所滅,欒施和高強奔魯,齊國公族勢力大大減弱。
田氏為陳厲公媯佗後代,始祖為田完,因在陳國內被排斥,流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田完傳五世至田釐子田乞,田氏施惠於民,民心向歸田氏,田氏因而強大,晏嬰曾暗地裡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田氏的支系子孫田穰苴因打敗晉、燕兩軍被任命為大司馬,因田氏勢力擴大而警惕的高張、國夏對齊景公說穰苴的壞話,司馬穰苴被免官。田釐子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國氏。
前500年,晏嬰去世。由高、國兩家把持朝政。
前489年,景公病重,遺命國夏、高張扶立少子公子荼為太子,驅逐群公子,遷他們至東萊。不久,田乞發動宮廷政變,滅高、國兩家,高張被殺、國夏奔莒、晏圉奔魯。
田乞弒殺晏孺子,與鮑牧及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悼公。前485年,田成子田恆唆使大夫鮑牧弒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齊簡公。
前481年,田恆發動政變,殺死了監止和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之後,田常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氏家族專權於齊國平公、宣公、康公三代。

田齊簡介

前386年,齊相田和逐齊康公自立,以齊寶貨因魏文侯賄於周室,周安王立田和為齊和,田氏為諸侯,田氏取代呂氏專有齊國。田和是為齊太公,因此又稱太公和,以與太公尚區別。
之後,歷桓公、威王、宣王三代勵精圖治,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是當時最為富裕的國家。到了齊湣王時,達到巔峰,一度與秦並稱東西帝。但是由於齊湣王好大喜功,滅宋後引起五國征伐,齊國一度幾近亡國。
襄王復國後,齊國國勢日衰,對外採取守勢。至秦王政26年,秦滅齊,遷齊王建於共,齊國滅亡。

田齊歷史

田氏源流

田氏出自陳氏,出自陳國公族,先祖為五帝之一的帝舜。商末,舜後裔虞閼父投奔周文王,被立為工正。虞閼父之子滿娶周武王之女。周武王滅商,封滿於陳以續舜嗣,是為陳胡公。至春秋時,陳桓公病,弟公子佗殺桓公之子太子勉,自立為君。公子佗是為陳厲公。
陳厲公元年,生公子完。時周太史過陳,陳厲公請周太史為之卜。不久公子勉諸弟殺厲公鮑。公子勉之弟公子躍被立為君,是為陳利公。公子完是故不得立,為陳大夫,歷利公、莊公、宣公三代。公子完與宣公之太子禦寇交好,宣公寵愛子欵,欲立之,於是殺太子禦寇。公子完恐禍及己,於是出奔齊。
至齊國後,齊桓公以其為工正,並妻之以國懿仲之女,食采于田。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史稱田敬仲完。田完去世,子穉孟夷立;穉孟夷去世,子湣孟莊立;湣孟莊生田文子須無。田文子事齊莊公,卒,子田桓子無宇。田桓子無宇有力,“事齊莊公,甚有寵”,田氏始大,生武子開及釐子乞,俱事景公。

戰國七雄

景公時,田氏庶族田穰苴為齊將,大破燕軍,因此得被封為大司馬,田氏在齊國地位日益尊崇,因此引起鮑氏、高氏、國氏的害怕,譖於景公,穰苴被罷官。於是田乞深恨高、國、鮑三家,發誓要報復。他用大斗出小斗進之法在齊國招攬民心。晏嬰從諫之於景公,景公不聽,晏嬰嘆道:“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齊景公薨,齊國的卿國氏、高氏立晏孺子為君,結果田釐子連同鮑氏殺高昭子、逐國惠子,立陽生為齊君(齊悼公),弒晏孺子,“田乞為相,專齊政”。
田釐子去世,子常立,是為田成子。鮑牧與齊悼公有郄,殺悼公,田成子趁機與監止殺鮑牧。的兒子田成子恆與與監止(監,一作“闞)為齊簡公左右相。於是田氏與闞氏相爭,結果田常獲勝,弒齊簡公,立平公,益專齊政。前此田常因高、國曾譖司馬穰苴於景公致使其挹郁而終,於是盡滅高、國兩族。
自此之後,田氏完全把持齊國,齊國諸邑大夫皆為田氏族人。至田恆的曾孫田和,相齊宣公。

田氏代齊

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前386年,田和通過魏文侯賄賂周王,求為諸侯。周安王貪於財貨,答應魏文侯之請,正式立田和為諸侯。這樣媯姓陳(田)氏終於取代姜姓呂氏,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或“陳齊”以別於姜姓齊國。這一事件稱為史稱“田氏代齊”。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並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絕祀。
田氏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

戰國稱王

太公三傳至其孫威王時,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孫臏為將,齊國遂變得強大。前353年,齊國大敗魏國於桂陵。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前334年,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
威王晚年,國相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間計攻打臨淄、謀取鄒忌,戰敗後逃亡至楚國。直至宣王即位後,才召他回國恢復舊職。
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秦齊稱帝

宣王去世,子湣王立。湣王初期,齊國仍然保持強盛地位,與西方的秦國並立。
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
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前288年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湣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蘇代勸說湣王后,湣王稱帝二日後而復歸王號。同年十二月,呂禮自齊入秦,秦王亦去帝復稱為王。
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
前286年,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湣王意欲吞併二周,成為天子。

樂毅破齊

齊國吞滅宋國,引起諸侯恐懼,而燕國為報當年滅國之仇,時時準備滅齊以報當年之仇。
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

田單復國

燕軍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
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使得樂毅被廢除職務,燕惠王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領,樂毅被迫出奔趙國。田單組織反攻,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
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

齊國滅亡

齊國齊國

前265年,齊襄王死後由其子田建即位,齊襄王夫人君王后輔政。前249年,君王后逝世後,王后的族弟後勝執政。
後勝為人貪婪,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也不加強戰備。終於到五國滅亡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前221年,秦王在滅亡韓、趙、魏、楚、燕之後,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
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統一天下,在齊地設定齊郡和琅邪郡。自此秦國統一天下,並建立秦朝。

復國餘緒

秦末天下反秦,戰國諸侯的後人爭著復國,在齊國故地,原齊國貴族田儋和田榮兄弟倆復國,田儋自立為齊王。田儋死後,齊人就立了另一支齊王后人齊王建之弟田假為齊王。
另一方面,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拾殘兵又打回齊國,趕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田榮復取齊地後,書致楚、趙,要求楚、趙兩國殺田假、田間、田角,楚、趙兩國拒絕田榮要求。及至定陶秦圍項梁,破楚兵殺項梁,而後又圍巨鹿,田榮拒絕出兵救助。
而在項羽救趙時,故齊將田率軍從之,並隨入關。而故齊王建之孫田安亦下濟北數城,並降項羽。秦國被滅之後,項羽大封諸侯,立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立田安為濟北王,治博陽(今山東泰安市東南)。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而田榮因前不救項梁,又不救趙,故無封。
田榮對此非常憤怒。及諸侯王罷歸戲下,各就國。田榮發兵距田都,田都亡歸項羽。田榮留齊王田市,不許就封膠東王。田市懼怕項羽,聽左右言,逃至膠東就任。田榮怒,派人至即墨殺掉田市。接著發兵攻殺濟北王田,遂並三齊之地,自立為齊王。
項羽大怒,率軍北伐齊。田榮與戰不利,敗走平原,平原人殺田榮。項羽皆遂燒夷城郭,所過皆屠之。齊地人遂復聚抵抗項羽,使項羽陷入齊地不能自拔。而田榮之弟田橫收聚散兵,得數萬人,擊楚軍於城陽。及漢王入彭城,項羽回師。田橫遂定齊地,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自為齊相。
田橫定齊三年,漢使酈食其來說齊王與漢結盟共攻項羽。齊王田廣與相田橫許之,故無備。漢將韓信貪功,趁齊軍無備,突襲齊國。齊王田廣敗走高密,而田橫敗走博陽,守相田光走城陽,而將田廄至即墨。
霸王聞韓信攻齊,大驚,派龍且救齊。韓信與曹參於濰水之戰大破齊楚聯軍,殺楚將龍且,齊王田廣亦被俘。齊相田橫聞齊王田廣死,於是自立為齊王。
齊王田橫還擊漢軍,漢將灌嬰大破齊軍於嬴下(今泰山南),田橫敗走。時彭越據梁地中立,或為漢,或為楚,田橫投奔彭截止。與此同時,曹參追擊齊軍至即墨,殺齊將田廄。即彭越被立為梁王,田橫率部眾逃至海中。
前203初,漢王劉邦立韓信齊王。前202年,漢高祖詔田橫入洛陽,田橫至洛陽郊處,自殺。田氏齊國至此徹底滅亡。

齊國國君表

太公—丁公—乙公—癸公—哀公—胡公(在位年不詳)

獻公 (9) 前859—— 前851
武公 (26) 前850——前825
厲公 (10) 前824——前815
文公 (10) 前816——前807
成公 (12) 前806——前795
莊公 (64) 前794——前731
僖公 (33) 前730——前698
襄公 (12) 前697——前686
桓公 (43) 前685——前643
孝公 (10) 前642——前633
昭公 (20) 前632——前613
懿公 (4) 前612——前609
惠公 (10) 前608——前599
頃公 (17) 前598——前582
靈公 (28) 前581——前553
莊公 (6) 前553——前548
景公 (59) 前547——前489
悼公 (4) 前488——前485
簡公 (4) 前484——前481
平公 (25) 前480——前456
宣公 (51) 前455——前405
康公 (26) 前404——前379
威王 (36) 前378——前343
宣王 (19) 前342——前324
閔王 (40) 前323——前284
襄王 (19) 前283——前265
王 (44) 前264——前221

都城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坐落於世界足球起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齊國故都—臨淄,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國故城人文景觀薈萃,文物資源聞名遐邇,共有48處重點遺址,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包括齊國歷史博物館、東周殉馬坑、排水道口、城牆遺址、臨淄石刻館、晏嬰墓、三士冢等一系列景點。
齊國歷史博物館為齊國故城遺址的主要景點,1984年建館,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外形仿古堡式建築。
內部仿漢代宮廷裝飾,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陳列了文物精品308件,陳列內容按時間順序分先齊、殷商、東周、秦漢五大部分,有序廳、先齊廳、龍山廳、殷商廳、西周廳、春秋廳、韶樂廳、武威廳、城郭廳、蹴鞠廳、科技廳、火牛廳、秦漢廳、韶樂演奏廳等十五個廳,全面展示了齊國八百年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介紹了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軍事和禮俗,以文物表述歷史,透過歷史審視和評判文物,使參觀者從內心深出領略和感悟齊文化的燦爛、輝煌,獲全國十大陳列精品提名獎。多次受到各級部門的表彰,並被評為省級消費質量信得過單位。
東周殉馬坑是齊國第二十五代國君齊景公陪葬坑,是中國三大殉馬勝跡之一,被劉海粟盛讚為“殉馬奇蹟天下無”。
從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封齊建立齊國直至公元前221年被秦朝所滅,臨淄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周代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臨淄遺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全省乃至全國的文物大區。
在春秋戰國都城遺址中,臨淄的歷史遺蹟保存之完好、史料之豐富,均居我國已發現的所有春秋戰國都城遺址之首位,完全可以作為東周遺蹟文化的代表,與西安的秦漢唐遺蹟文化、北京的元明清古建築園林文化,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構成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
為全面提升齊文化的國際知名度,給齊文化以應有的歷史地位,臨淄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將齊國故城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目標,成立了文物管理局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召開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動員大會,山東省文化廳也將我區列為全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首位。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必將使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顯現出更加濃厚的文化底蘊,把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再現齊國故都之雄風。

齊國軼事

1,姜子牙立國。姜子牙為齊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當地居民的習俗,再用周禮予以同化,此後“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使齊國由地薄民寡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姜氏在齊國世代為王好不興旺(直到戰國)。

2,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管仲進行了四民分業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與士、農、工同等重要的社會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輕稅免稅措施和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驛站、免費提供食宿等熱情服務措施,齊國才出現了‘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商賈歸齊如流水’的經濟局面。

齊國齊國

3,晏嬰執政期,晏嬰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執政達48年之久。由於他卓越的治國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風,雖遇庸君,但卻維持了齊國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處的時代與桓公時代並稱桓景盛世。晏嬰施政堅持了四頂主張:1、任人唯賢,不私於親;誅不避貴,賞不避賤;2、賦斂權有無,均貧富,耕者十取一,減輕百姓負擔;3、“君商漁鹽”,國家努力發揮地利優勢,搞活流通,增強國力;4、弛嚴刑苛法,尚仁治並輔以法。

4,田(陳)氏代齊。春秋戰國時期,田氏即為陳氏。如春秋時齊國大臣田成子即為陳成子。後來田和取代「姜」 氏政權,歷史上稱為「田氏代齊」。又,戰國時哲學家田駢,亦稱陳駢。據《史記.田完世家》 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初胡公滿受封於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十世孫陳歷公,生子名完,字敬仲。當時太子禦寇被陳宣公所殺,敬仲畏懼禍及自身,遂逃奔到齊國,食采於田,改稱田氏。

齊國齊國
5,齊威王稱霸戰國。這是齊國在戰國時期最強的時期。有名將名相的輔佐。而齊威王求賢若渴。《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齊威王。齊威王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又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稷門外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

6,田單復國。火牛陣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雖然復國,經過這一折騰,齊國從此再也沒有力量爭霸了。[/color]

齊國滅亡的原因

1,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連續的國策,政策搖擺不定。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戰國時期表現得更差,今天合縱,明天連橫,堂堂大國卻被張儀、蘇秦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堅持以法治國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國策上,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步並西蜀吞巴郡,遠交近攻,連橫諸國,各個擊破。

2,沒有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國策。國君的所謂雄心壯志只滿足於稱霸,即使後世君主亦不過想恢復桓公的功業。這跟秦國橫掃六合的壯志不可同日而語。齊國可以統一的時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齊桓公時期,一個是齊威王時期,但由於戰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 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3,光富國不強兵,不重視兵家。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國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在最強的齊桓公時期,面對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居然不敢一戰!也許這是對的,戰則必敗。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而齊威王打敗魏國就滿足了,可惜了名將孫臏。齊國作為赫赫有名的大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除了跟魏國的戰爭和以後的火牛陣外,幾乎乏善可陳。

4,任由大國崛起,沒有採用遏制大國的戰略。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齊國齊國

5,排外。外國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國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6,聲色犬馬,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么好,所以齊國很富裕,也所以齊國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齊國一直在吃老本,而對其於五國根本就不關心。秦國遠交近攻,交的是誰呢——齊國。反正秦國那么遠,他打誰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貿易,我樂得賺錢。至於你們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係。正是這樣的心態斷送了齊人的前程。

7,驕傲自大,自毀前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胎,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打這個打那個(還是沒有清晰的國策),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

齊文化本來不下於楚文化。後來卻遠不如楚文化的影響。正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尚武精神,國策搖擺不定最終滅於人手。嗚呼哀哉!後世治國當以齊國為戒!

戰國七雄

序號國家國姓爵位國都始封國君始祖興亡年代興亡原因史書記載
1齊國媯姓田氏侯爵營丘(山東臨淄縣臨淄鎮北)周安王齊太公田和前386年前221年為秦國所滅《史記》
2楚國羋姓熊氏(米)

子爵

前704年自稱為王

1. 丹陽
湖北枝江縣
2.
湖北江陵縣
3.
河南淮陽
4.壽春
安徽省壽縣
周成王熊繹前1042年前223年為秦國所滅1. 《史記》
(卷40楚世家)
2.《 春秋左氏傳》(始見於桓公二年)
3燕國侯爵[1]
伯爵[2]
前332年稱王。
(北京市西南)周武王召公奭前11世紀前222年為秦國所滅1. 《史記》
(卷34:燕召公世家)
2. 《春秋左氏傳》(“北燕”始見於襄公二十八年)
4韓國姬姓韓氏侯爵
前315年稱王
1. 陽翟 (河南禹州)
2. 新鄭 (河南新鄭)
周威烈王韓景侯韓虔前403年前230年被秦國所滅《史記》 (卷45:韓世家)
5趙國嬴姓趙氏侯爵
前325年稱王
邯鄲
(河北邯鄲)
周威烈王趙烈侯趙籍前403年前222年為秦國所滅《史記》
(卷43趙世家)
6魏國姬姓魏氏侯爵
前344年稱王
1. 安邑
(山西夏縣西北)
2. 大梁
(河南開封)
周威烈王魏文侯魏斯前403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1. 《史記》
(卷44魏世家)
2. 《竹書紀年》
(魏國史書)
7秦國伯爵1.西垂
2.秦邑
(甘肅天水市故秦城)
3. 汧邑
(陝西隴縣南)
4. 汧渭之會
(陝西眉縣東北)
5. 平陽
(陝西眉縣西)
6.
(陝西鳳翔縣治)
7. 涇陽
8.櫟陽
(陝西臨潼縣北)
9. 鹹陽
(陝西鹹陽市東)
1. 周孝王 封非子為附庸
2. 周平王
秦襄公為諸侯
非子 (伯益後人)前9世紀前206年嬴子嬰向劉邦投降1. 《史記》
卷5、卷6
2.《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四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