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

中世紀

中世紀(又稱”中世“或”中古“時代;英文:Middle Ages;一般以約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為歐洲中世紀的時限),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另有一種從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基本信息

簡介

時間範疇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訖年代的認識也不同。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註:這裡的“封建社會”,不是我們通常與“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相提並論的“封建社會”,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會。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為典型。這種社會與歐洲的封建社會基本一致)
中世紀中世紀中世紀中世紀

概念來源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週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發生的事件,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
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
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歷史變遷

及影響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
風俗畫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辭彙。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撒克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占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併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占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現代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征服者威廉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併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發生了黑斯廷斯戰役,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並建立了諾曼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占領區也紛紛獨立。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克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中世紀森林生活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占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的不斷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卡洛林王朝

神聖羅馬帝國維京時代843年加洛林王朝領土劃分(凡爾登條約),855年,和870年(墨爾森條約).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鼎盛,吞併了倫巴底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占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因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把國家分為把法蘭克王國分成“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及“東法蘭克王國”三部。

855年,控制中法蘭克王國的洛泰爾去世,他的三個子嗣,再次把中法蘭克王國分為三份,分別是北部的洛林和普羅旺斯及南部的義大利,而他們亦各自管理自己的領地。可是,管理北部兩片領地的兒子相繼在863年及869年去世,這使得西法蘭克及東法蘭克的君主共同把中法蘭克王國瓜分。最後,西法蘭克及東法蘭克瓜分了洛林及普羅旺斯兩地,而義大利則繼續維持現狀。由於這條條約在今日荷蘭墨爾森(Meerssen)簽署,因而得名。

英格蘭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併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

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史稱諾曼征服,建立了諾曼第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蒙·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

法蘭西

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奧托王朝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底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後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占領區也紛紛獨立。

匈牙利王國

公元9世紀,來自中亞的馬札爾人來到東歐,由於當時東法蘭克王國已步向衰落,因此東歐的斯拉夫人崛起,企圖建立一個摩拉維亞王國,但馬札爾人到達東歐結束了他們的夢想。當時馬扎兒人遊牧部落從烏拉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潘諾尼亞平原定居下來。至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萬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並獲天主教教宗加冕成為匈牙利第一位國王。

波蘭王國

波蘭起源於平原上的西斯拉人部落。於公元六世紀出現封建制。至公元九世紀後半時期,波蘭出現兩個主要的公國,在小波蘭的維斯拉夫公國以及大波蘭的波蘭公國。波蘭公國為日後波蘭王國的核心組成部份。公元十世紀後半期,波蘭公國統一波蘭全境,成立波蘭王國,首任國王為梅什科一世(MieszkoI,約公元935-992)。

文化

中世紀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花玻璃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檔案,聲稱 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湧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李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克卜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中世紀的城堡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莊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斯,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減減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個時期萌生。

宗教

概況

中世紀中世紀--聖經

中世紀的《聖經》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檔案,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發起了八次十字軍東征

對科學的迫害

(圖)中世紀中世紀騎士

自從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後,基督徒就從被迫害者變為迫害者。他們敵視一切不合乎聖經的東西,包括新思想及科學等。歷史上就有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及科學家被基督徒迫害。到中世紀,更出現羅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及加爾文的“宗教法庭”等合法機構迫害所謂的“異端”。

1、希柏提亞(375-415) 是史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女數學家。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敘述時說:“她由車上被拉下來,剝脫衣服到一絲不掛,被拖至教堂,為一群野蠻而無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蚝將她的肉由骨上剝削下來,手腳砍下,拋擲火燄之中;
2、希臘女數學家海帕西婭,堅持傳播科學知識,被暴徒施以肉刑,投放火中;

3、科學家帕利西因說化石是動物的遺體而不是“造物主的遊戲”,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

4、塞爾維特在《基督教信仰的復興》一書中提出血液循環的見解,被烤兩個多小時後死去;

5、比利時生理學家維薩留斯,由於出版了解剖學著作《人體結構》,於1564年被迫去聖地——耶路撒冷作懺悔,歸途中遇難;

6、堅持哥白尼日心說”的布魯諾,先被投入監獄,後於1600年2月17日羅馬鮮花廣場被燒死;

歷史定義

中世紀中世紀城堡內的床

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週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伏爾泰的作品中。

中世紀畫中世紀繪畫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辭彙。

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么亮麗,也不是那么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么廣傳。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瘟疫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兩次,發生在540年到590年。並沒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不過一般相信這個疫病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企圖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的夢想也因此失敗。

第二次大流行

(圖)中世紀中世紀黑死病人的遺骸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內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內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到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正重情度逐漸下降。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中古騎士

名詞釋義騎士,或稱武士,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種社會階層。在此階段的紛亂局勢中,國王和貴族都需要一些在戰爭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兵種,為此他們會悉心培育一些年輕人,使之成為騎士。而騎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繼承而來的,其本質也與貴族不同,除了和貴族一樣能夠獲得封地之外,騎士也必須在領主的軍隊中服役,並在戰爭時自備武器與馬匹。中古騎士油畫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實際情況不一定是如此),歐洲的騎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成為騎士後,他要遵行“俠義精神”,例如效忠國王或領主、保護
教會和婦孺、鋤強扶弱以及奮勇作戰等。在中古時代,騎士除了為領主或國王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都有特別的名稱: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為“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彆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才可將其贖回。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為“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為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受封過程成為騎士是每一個中古男孩的夢想,其受封儀式一開始僅僅是簡單地以劍輕拍受施者的右肩並予以授名,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此一過程漸漸變的卻十分艱苦。以下是一個中古男孩要成為騎士的過程。
1、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裡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為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俠義精神”。
2、到了21歲時,他已準備成為一位騎士。在受封為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
3、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著劍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獲得騎士身份的侍從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4、最後,將送到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專門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為騎士。
極少時候,侍從也會因為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而在戰場上被冊封。

教會的影響

文獻上:各大小修院都保有相當數量的書籍,在隱修院中以本篤會為最。各托缽休會也有大量藏書,並且不斷抄寫加以擴大。
教育上:修道院的學校是那個動盪年代最安全的教育組織,並且有雖然水平不很高,但有很負責的教師。他們發展了傳統的七藝教育,開創了早期的大學。
思想上:保存並發展了希臘哲學中以亞里士多德為主的學說,“經院主義”雖然繁瑣,但卻使得形式邏輯更加精緻,為後來思想的發展做了準備。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保存並發展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之火。
藝術上:通過宗教音樂,古代曲調被保存,新的音樂理論和方法得到緩慢但堅實的發展。建築技法被保留,新的建築藝術和技術在宗教建築中體現出來。強調激烈情感和深刻體驗的繪畫雕塑藝術發展出來。

其他定義

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週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
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中世紀繪畫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
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
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么亮麗,也不是那么突然。意
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么廣傳。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
(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