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

教皇

教皇為梵蒂岡國家元首,當選後終身任職,不可罷免。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聖伯多祿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聖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聖統制”的由來。所以,“教宗”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宗”,亦稱“宗徒聖伯多祿的繼位人”、“基督在世的代表”等。現代亦用來指某一思想,組織的精神領袖。在神權上,教皇同主教等同。

基本信息

概述

教皇徽章
教皇徽
教宗,是羅馬的主教,也是普世天主教會的領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教宗在中國大陸和日韓通常翻譯為教皇或羅馬教皇,但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
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伯多祿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制”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伯多祿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耶穌基督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仆之仆”。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

歷史

發展

教皇既為天主教之首,又是擁有世俗權的一國之主,直轄領土達4萬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時(858~867)出現了不經教皇批准不得罷免和選舉主教的理論,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後教廷權力衰落,教皇先後受制於法蘭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九世(1049~1054在位)之後教宗權力開始恢復。10~11世紀天主教改革的克呂尼運動加強了教皇的勢力。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希爾德布蘭德在1059年的拉特蘭宗教會議後,頒布教皇選舉法,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預。希爾德布蘭德於1073年當選教
教皇教皇
皇,為格列高利七世。克呂尼運動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與教皇爭奪主教敘任權的鬥爭,結果教皇聲威大振。此後教皇與皇帝間的鬥爭長期不息,1122年締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之後才告結束。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極盛,教皇有權廢黜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
此後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教皇權力日漸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鬥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遷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受制於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達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在百年戰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1378年義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3月在義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絕退位。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皇,教會復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4]。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後,以後的歷代教皇實際已經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
教皇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儘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檔案,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皇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皇之間最終的政治協定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皇座出缺(sedevacante)。前任教皇是若望·保祿二世(JohnPaulⅡ),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皇的非義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于格林威治時間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Ratzinger)作為新教皇,是為本篤十六世。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三國王室相繼被廢黜後,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登基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產生

羅馬教皇羅馬教皇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
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叄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
20世紀初,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
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獨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
羅馬教皇是終身制,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老一代教皇去世後,由世界各國紅衣主教組成的教皇選另選新教皇。選舉教皇必須嚴格按照中世紀以來的傳統方式進行。選舉當天,120位整裝正襟的紅衣主教做彌撒後,由“青銅門”進入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分別住進“密室”。在選舉教皇期間,西斯廷教堂與世完全隔絕,層層大門上鎖並貼上封條,任何人均不得出入。除留一部緊急聯絡用電話外,其它電話線全部掐斷。溝通內外的唯一渠道是設在“青銅門”上的兩個轉盤,需要往裡送的食物、醫藥等放在轉盤上,由工作人員轉動轉盤送進去。
選舉採用互選方式,得票超過三分之二者當選。事先不提候選人名單,所以往往需要多次投票才有結果。選舉期間,有關選舉的情況絕對不得外傳。為等候選舉的結果,成千上萬的信徒聚集在西斯廷教堂外面的聖彼得廣場上,眼睛盯著西斯廷教堂的煙囪。裡面每投票一次,煙囪便冒一次煙,若冒出的煙是黑的,就意味著選舉尚無結果。若煙囪升起裊裊白煙,就表示新教皇已選舉出來。

辭源

拉丁文的“教宗”“papa”源自希臘文的“πάππας”,原意為“父親”,起初用於對任何司鐸或主教親昵的稱呼。在四世紀或五世紀的時候,“πάππας”在西羅馬帝國仍頻繁地用於稱呼主教,儘管它已經開始逐漸轉變成現代的用途,即局限於稱呼羅馬主教,而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希臘俄羅斯,司鐸仍然被成為“πάππας”。天主教會內一直沿用“教宗”的名稱,教會外也有翻譯為“教皇”、“眾僕人的僕人”等。

早在三世紀,亞歷山大里亞主教對埃及的各副主教實行了集權控制,有意識地仿效羅馬主教的管轄方式。在尼吉亞大公會議後,羅馬主教立即授予亞歷山大里亞大主教以管轄的優先權,並使用了“亞歷山大里亞教宗”的稱號,該稱號現在演變成為希臘正教的“亞歷山大里亞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哥普特教會的“亞歷山大里亞及宗徒聖馬可之座的教宗”

職務

宗教職務

豪爾赫·馬里奧·貝爾高利奧豪爾赫·馬里奧·貝爾高利奧
羅馬教會主教享有主單獨賜給宗徒之長伯鐸的職位,此職位亦應傳遞於其繼承人,因此教宗為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在現世的牧人;因此由於此職務,他在普世教會內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職權,且得經常自由行使之。

羅馬教宗由於其本人接受合法選舉,同時已被祝聖為主教,而獲得教會完滿的及最高的權力。故此當選教宗者,如已是主教,其接受的當時即獲得此權力,如當選者尚非主教,應立即祝聖為主教。
教宗如辭職,其辭職得自由為之,且應適當表明,始能生效,但不需要任何人接受。

教宗由於其職位,不僅享有對普世教會的權力,而且對所有個別教會及其眾擁有職權的首位,藉此,主教們對托於他們照管的個別教會所有之正職權直接權力,一併得以鞏固和保障。
羅馬教宗在盡其普世教會最高牧人職務時,常與其它主教們,而且與普世教會共融聯合一起;但他有權按照教會的需要,規定執行職務的方式,即由其個人或與主教們集體執行。
對教宗的判決和法令,不得抗訴訴願

教宗在盡其職務時,主教們得以各種方法提供合作力量,其中有世界主教會議。除此以外,有樞機元老之輔佐,還有其它人士,和按時機需要而設立的各種機構;這些人士和機構,都以教宗的名義和權力,為所有教會的利益,依法律規定,盡受付託的職務。

宗座出缺或完全被阻時,在普世教會治理上,任何事不可變更,但應遵守對這種情況所制訂的法律

國家元首

除了他的宗教職務之外,教宗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家元首。該國又被稱為“聖座”(Sanctasedes)。梵蒂岡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廷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
儘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檔案,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定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歷代教皇

形成

1聖彼得Saint Peter 西滿(Simon) 約33年 約67年 以色列北部 即新教的彼得;教會中心從耶路撒冷移至羅馬
2 聖利諾斯 Sanctus Linus 約67年 約78年 義大利托斯卡納
3 聖阿納克萊圖斯 Sanctus Anacletus 約79年 約91年
4 克雷芒一世 Sanctus Clemens I 約91年 約101年 義大利羅馬
5 聖埃瓦里斯圖斯 Sanctus Evaristus 約101年 約109年
6 亞歷山大一世 Sanctus Alexander I 約109年 約116年 羅馬
7 西克斯圖斯一世 Sanctus Sixstus I 約116年 125年
8 聖泰萊斯福魯斯 Sanctus Telesphorus 125年 約136年 希臘
9 聖希吉諾斯 Sanctus Hyginus 約138年 約142年 希臘
10 庇護一世 Sanctus Pius I 約142年 約155年 義大利阿奎利亞
11 聖阿尼塞圖斯 Sanctus Anicetus 155年 166年 敘利亞荷姆斯
12 聖索泰爾 Sanctus Soter 166年 約175年 義大利 人稱仁慈教宗
13 聖埃留提利烏斯 Sanctus Eleuterus 約175年 189年 阿爾巴尼亞
14維克托一世Sanctus Victor I 189年 約199年 非洲北部
15 聖澤菲利努斯 Sanctus Zephyrinus 約199年 217年 羅馬
16 加里斯都一世 Sanctus Callixtus I 217年 約223年
17 烏爾班一世 Sanctus Urbanus I 約223年 230年 羅馬
18 聖蓬提安 Sanctus Pontian 230年7月21日 235年9月28日 羅馬
19 聖安特魯斯 Sanctus Anterus 235年 236年1月3日 希臘
20 聖法比安 Sanctus Fabian 236年1月10日 250年1月20日 羅馬
21 聖科爾內留斯 Sanctus Cornelius 251年 253年
22 盧西烏斯一世 Sanctus Lucius I 253年6月25日 254年3月5日 羅馬
23 司提反一世 Sanctus Stephanus I 254年5月12日 257年8月2日 希臘裔羅馬人
24 西克斯圖斯二世 Sanctus Sixtus II 257年8月31日 258年8月6日 希臘
25 聖狄奧尼西 Sanctus Dionysius 259年7月22日 268年12月26日
26 菲利克斯一世 Sanctus Felix I 269年1月5日 274年12月30日 羅馬
27 聖優迪基安 Sanctus Eutychian 275年1月4日 283年
28 聖凱厄斯 Sanctus Caius 283年12月17日 296年4月22日
29 聖馬爾塞林努斯 Sanctus Marcellinus 296年 304年
教皇教皇
30 馬爾塞魯斯一世 Sanctus Marcellus I 308年 309年
31 聖優西比烏斯 Sanctus Eusebius 309年 310年
32 米爾提亞德斯 Sanctus Miltiades 311年7月2日 314年1月11日 非洲北部
33 西爾維斯特一世 Sanctus Silvester I 314年1月31日 335年12月31日
34 聖馬可 Sanctus Marcus 336年1月18日 336年10月7日
35 尤里烏斯一世 Sanctus Julius I 337年2月6日 352年4月12日 羅馬
36 利貝里烏斯 Liberius 352年5月17日 366年9月24日 第一個沒被封為聖人的教宗
37 達馬蘇斯一世 Sanctus Damasus I 366年10月1日 384年12月11日 羅馬
38 聖西利修斯 Sanctus Siricius 384年12月11日 399年11月26日
39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 Sanctus Anastasius I 399年11月27日 401年12月19日
40 英諾森一世 Sanctus Innocentius I 401年12月21日 417年3月12日
41 聖索西穆斯 Sanctus Zosimus 417年3月18日 418年12月26日 希臘(根據《教宗名錄》)
42 卜尼法斯一世 Sanctus Bonifacius I 418年12月29日 422年9月4日
43 切萊斯廷一世 Sanctus Caelestinus I 422年9月10日 432年7月27日 羅馬
44 西克斯圖斯三世 Sanctus Sixtus III 432年7月31日 440年
45 利奧一世 Sanctus Leo I Magnus 440年9月29日 461年11月10日 義大利托斯卡納 大教宗
46 聖奚拉里 Sanctus Hilary 461年11月19日 468年2月29日
47 聖辛普利修斯 Sanctus Simplicius 468年3月3日 483年3月10日 義大利提弗利
48 菲利克斯三世 Sanctus Felix III 483年3月13日 492年3月1日
49 基拉西烏斯一世 Sanctus Gelasius I 492年3月1日 496年11月21日 非洲北部
50 阿納斯塔修斯二世 Anastasius II 496年11月24日 498年11月19日
51 聖西馬庫斯 Sanctus Symmachus 498年11月22日 514年7月19日 薩丁尼亞 又名史密高
52 聖何爾米斯達斯 Saint Hormisdas 514年7月20日 523年7月19日 義大利弗洛辛諾內 聖維理的父親
53 約翰一世 523年8月13日 526年5月18日 義大利托斯卡納
54 菲利克斯四世 526年7月13日 530年9月22日 義大利薩姆奈特
55 卜尼法斯二世 530年9月22日 532年10月17日 第1位日耳曼籍教宗
56 約翰二世 Mercurius 533年1月2日 535年5月8日 羅馬
57 阿加佩圖斯一世 Saint Agapetus I 535年5月13日 536年4月22日
58 西爾維留斯 Saint Silverius 536年6月1日 537年11月11日 聖何彌的兒子
59 維吉里 Vigilius 537年3月29日 555年6月7日
60 貝拉基一世 Pelagius I 556年4月16日 561年3月4日 羅馬
61 約翰三世 John III 561年7月17日 574年7月13日
62 本尼狄克一世 575年6月2日 579年7月30日
63 貝拉基二世 579年11月26日 590年2月7日 羅馬
64 格列高利一世 590年9月3日 604年3月12日 羅馬 大格列高利
65 薩比尼安 Saint Sabinian 604年9月13日 606年2月22日 義大利比達(近羅馬)
66 卜尼法斯三世 607年2月19日 607年11月12日 希臘裔羅馬人
67 卜尼法斯四世 608年8月25日 615年5月8日 意大利瓦萊利亞
68 狄烏迪弟 Deusdedit 615年10月19日 618年11月8日 羅馬 (阿德奧達圖斯一世 Adeodatus I)
69 卜尼法斯五世 619年12月23日 625年10月25日 義大利拿坡里
70 洪諾留一世 625年10月27日 638年10月12日
71 塞維里努斯 Severinus 638年 640年8月2日 羅馬
72 約翰四世 640年12月24日 642年10月12日 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
73 狄奧多爾一世 TheODOre I 642年11月24日 649年5月14日 巴勒斯坦出生的希臘人
74 馬丁一世 649年 655年9月16日
75 猶金一世 Eugene I 654年8月10日 657年6月2日 羅馬
76 聖維塔利安 Vitalian 657年7月30日 672年1月27日
77 阿德奧達圖斯二世 Adeodatus II 672年4月11日 676年6月17日
78 多努斯 Donus 676年11月2日 678年4月11日
79 聖阿加托 Saint Agatho 678年6月27日 681年1月10日 希臘
80 利奧二世 681年 683年7月3日 西西里
81 本尼狄克二世 684年 685年5月8日
82 約翰五世 685年7月12日 686年8月2日 敘利亞
83 科農 Conon 686年10月21日 687年9月22日
84 塞爾吉烏斯一世 Sergius I 687年12月15日 701年9月8日
85約翰六世701年10月30日 705年1月11日 希臘
86約翰七世705年3月1日 707年10月18日 希臘
87 西辛尼烏斯 Sisinnius 708年1月15日 708年2月4日 敘利亞
88 康斯坦丁 Constantine 708年3月25日 715年4月9日 敘利亞
教皇教皇
89格列高利二世715年5月19日 731年2月11日
90格列高利三世731年3月18日 741年11月28日 敘利亞
91 聖扎迦利 Zachary 741年12月3日 752年3月14日或23日 希臘
92 司提反二世 752年3月23日 752年3月25日 在位最短的教宗,還未就任便離世,一些天主教史書不承認司提反二世為教宗。
93 司提反三世 752年3月26日 757年4月26日
94保羅一世757年5月29日 767年6月28日
95 司提反四世 767年8月1日 772年1月24日 西西里
96阿德里安一世Adrian I 772年2月1日 795年12月26日
97 利奧三世 795年12月26日 816年6月12日
98 司提反五世 816年6月12日 817年1月24日
99 帕斯加爾一世 paschal I 817年1月25日 824年2月11日 羅馬
100猶金二世824年5月8日 827年 羅馬
101 瓦倫丁 827年8月 827年9月 羅馬
102格列高利四世827年 844年1月
103 塞爾吉烏斯二世 844年1月 847年1月7日 羅馬
104利奧四世847年1月 855年7月17日 羅馬
105本尼狄克三世855年 858年4月7日
106 尼古拉一世 858年4月24日 867年11月13日
107 阿德里安二世 867年12月14日 872年12月14日
108約翰八世872年12月14日 882年12月16日 羅馬
109 馬里努斯一世 882年12月16日 884年5月15日
110阿德里安三世884年5月17日 885年9月 羅馬
111 司提反六世 885年 891年9月14日
112 福爾摩蘇斯 Formosus 891年9月19日 896年4月4日 義大利奧斯提亞 死後屍骨被司提反七世起出審判
113 卜尼法斯六世 896年4月4日 896年4月19日 羅馬
114 司提反七世 896年5月22日 897年8月
115 羅馬努斯 Romanus 897年8月 897年11月
116 狄奧多爾二世 897年12月 897年12月
117 約翰九世 898年1月 900年1月
118 本尼狄克四世 900年 903年 羅馬
119 利奧五世 903年7月 903年9月 義大利阿德亞 被關入監獄和謀殺
120 塞爾吉烏斯三世 904年1月29日 911年4月14日 羅馬 "娼婦政治"開始
121 阿納斯塔修斯三世 911年4月 913年6月 羅馬
122 蘭多 Lando 913年 914年 義大利薩比內 可能是最後一個有獨特稱號的教宗
123 約翰十世 914年3月 928年5月
124 利奧六世 928年5月 928年12月
125 司提反八世 928年12月 931年2月13日
126 約翰十一世 931年 935年12月
127 利奧七世 936年1月3日 939年7月13日
128 司提反九世 939年7月14日 942年10月
129 馬里努斯二世 942年10月30日 946年5月
130 阿加佩圖斯二世 946年5月10日 955年12月
131 約翰十二世 Octavian 955年12月16日 964年5月14日 被謀殺,"娼婦政治"結束
132 利奧八世 963年12月4日 964年3月1日 羅馬
133 本尼狄克五世 964年5月 965年
利奧八世 965年 965年3月1日 羅馬 復位
134 約翰十三世 965年10月1日 972年9月6日
135 本尼狄克六世 973年1月19日 974年6月 被謀殺
136 本尼狄克七世 974年10月 983年7月10日
137 約翰十四世 Pietro Campanora 983年12月 984年8月20日
138 約翰十五世 985年8月 996年3月
139 格列高利五世 Brun von Kärnten 996年5月3日 999年2月18日 德國薩克森 第1位德國籍教宗
140 西爾維斯特二世 Gerbert d'Aurillac 999年4月2日 1003年5月12日 法國奧弗涅 第1位法國籍教宗
141 約翰十七世 Siccone 1003年6月 1003年12月11日 羅馬
142 約翰十八世 Giovanni Fasano 1003年12月25日 1009年7月 羅馬
143 塞爾吉烏斯四世 Pietro Bucca Porci 1009年7月31日 1012年5月12日 羅馬
144 本尼狄克八世 Theophylactus II 1012年5月18日 1024年4月9日 羅馬
145 約翰十九世 Romanus 1024年 1032年12月6日 羅馬
146 本尼狄克九世 Theophylactus III 1032年 1044年 羅馬 第一任
147 西爾維斯特三世 John 1045年 1045年 羅馬 選舉有效性被質疑
148 本尼狄克九世 Theophylactus III 1045年 1046年 羅馬 第二任
149 格列高利六世 Johannes Gratianus 1045年 1046年12月20日
150 克雷芒二世 Suidger 1046年12月24日 1047年10月9日 德國薩克森 第2位德國籍教宗
151 本尼狄克九世 Theophylactus III 1047年11月 1048年 第三任;被罷免並開除教籍
152 達馬蘇斯二世 Poppo 1048年7月17日 1048年8月9日 奧地利提羅爾州 第3位德國籍教宗
153 利奧九世 Bruno von Egisheim-Dagsburg 1049年2月12日 1054年4月19日 上阿爾薩斯 第4位德國籍教宗
154 維克托二世 Gebhard von Dollnstein-Hirschberg 1055年4月13日 1057年7月28日 第5位德國籍教宗
v教皇
教皇大
163 加里斯都二世 Guido 1119年2月2日 1124年12月13日 法國 第5位法國籍教宗,在1123年舉行拉特朗第一屆大公會議
164 洪諾留二世 Lamberto Scannabecchi 1124年12月21日 1130年2月13日 義大利
165 英諾森二世 Lorenzo Papareschi 1130年2月14日 1143年9月24日 義大利羅馬 在1139年舉行拉特朗第二屆大公會議
166 切萊斯廷二世 Guido 1143年9月26日 1144年3月8日
167 盧西烏斯二世 Gerardo Caccianemici dal Orso 1144年3月12日 1145年3月15日 義大利波隆那
168 猶金三世 Bernardo Pignatelli 1145年2月15日 1153年7月8日 義大利比薩
169 阿納斯塔修斯四世 Corrado 1153年7月12日 1154年2月15日 羅馬
170 阿德里安四世 Nicholas Breakspear 1154年12月4日 1159年9月1日 英格蘭赫特福德郡 第一位英國籍教宗
171亞歷山大三世Rolando Bandinelli 1159年9月7日 1181年8月30日 義大利西恩那 在1179年舉行拉特朗第三屆大公會議
172盧西烏斯三世Ubaldo Allucingoli 1181年9月1日 1185年9月25日 義大利路卡
173烏爾班三世Uberto Crivelli 1185年11月25日 1187年10月19日 義大利米蘭
174格列高利八世Alberto di Morra 1187年10月21日 1187年12月17日 義大利貝內文托
175克雷芒三世Paulino Scolari 1187年12月19日 1191年3月27日 羅馬
176切萊斯廷三世Giacinto Bobone 1191年3月30日 1198年1月8日 羅馬
177英諾森三世Lothario dei Conti di Segni 1198年1月8日 1216年7月16日 在1215年舉行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
178洪諾留三世Cencio Savelli 1216年7月18日 1227年3月18日 羅馬
179格列高利九世Ugolino dei Conti di Segni 1227年3月19日 1241年8月22日 Anagni, Latium, Italy
180切萊斯廷四世Goffredo Castiglioni 1241年10月25日 1241年11月10日 義大利米蘭
181英諾森四世Sinibaldo Fieschi 1243年6月28日 1254年12月7日 義大利熱內亞 在1245年舉行里昂第一屆大公會議
182亞歷山大四世Rinaldo dei Conti di Segni 1254年12月12日 1261年5月25日 Anagni, Italy
183烏爾班四世Jacques Pantaléon 1261年8月29日 1264年10月2日 法國特華 第6位法國籍教宗
184克雷芒四世Gui Faucoi le Gros 1265年2月5日 1268年11月29日 法國聖吉爾 第7位法國籍教宗
185格列高利十世Tebaldo Visconti 1271年9月1日 1276年1月10日 義大利比阿琴薩 在1274年舉行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
186英諾森五世Pierre de Tarentaise 1276年1月21日 1276年6月22日 法國薩伏瓦 第8位法國籍教宗
187阿德里安五世Ottobuono Fieschi 1276年7月11日 1276年8月18日 義大利熱內亞
188約翰二十一世Pedro Hispano 1276年9月8日 1277年5月20日 葡萄牙里斯本 第一位葡萄牙籍教宗,在實驗時由於房屋倒塌而傷重不治
189尼古拉三世Giovanni Gaetano Orsini 1277年11月25日 1280年8月22日 羅馬
190馬丁四世Simon de Brion 1281年2月21日 1285年3月28日 法國杜爾 第9位法國籍教宗
191洪諾留四世Giacomo Savelli 1285年4月2日 1287年4月3日 羅馬
192尼古拉四世Girolamo Masci 1288年2月22日 1292年4月4日 義大利阿斯科利
193切萊斯廷五世Pietro da Morrone 1294年7月5日 1294年12月13日 Moline, Italy
194卜尼法斯八世Benedetto Caetani 1294年12月24日 1303年10月11日 Anagni, Italy
195本尼狄克十一世Niccolò Boccasini 1303年10月22日 1304年7月7日 義大利特雷維索

東征

公元11世紀,由於西歐商品貨幣關係發展,城市興起,人口增加,封建領地的收入已不能滿足封建主日益增長的享樂需求。各級封建主特別是騎士階層力圖向外擴大領地,奪取東方財富。義大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商人則企圖排斥貿易對手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以擴大自己的商業權益。羅馬教廷是東征的鼓動者和策劃者,教皇意欲藉此擴大天主教勢力,聚斂財富,並進而控制東正教。一些不滿現實、苦於饑荒的農民,也希望通過遠征擺脫日益加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尋求新的出路。當時,西亞各國和拜占庭的複雜局勢也有利於西方入侵者。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大帝國已分裂為若干小國,相互混戰不已。拜占庭帝國日益衰弱,無力抵禦塞爾柱突厥人的進攻,帝國皇帝麥可七世•杜卡斯(1067~1078在位)、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在位)等先後向西歐諸國君主及教皇求援,給東征以可乘之機。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克萊蒙召開宗教大會,以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煽動宗教狂熱,與會者群起回響,要求出征。因出征者衣綴十字標記,故名十字軍。從1096至1291年,十字軍東征持續近200年之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有八次。在十字軍東征的歷次戰役中,歐洲的騎士們基於宗教狂熱,總是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在歐洲優雅的騎士風度,全部被懲罰異教徒的瘋狂殺戮所抹煞。在1099年7月十字軍第一次占領耶路撒冷以後,在全城展開了大屠殺。阿克薩清真寺中避難的1萬多婦孺全部被十字軍士兵們刨腹剜心,伊斯蘭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異教藝術品被毀滅。經過叄天的屠城之後耶路撒冷沒留下一個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騎士在寫給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騎馬經過街道的時候,異教徒的血沒馬腿到膝。”隨著征服和掠奪,對黃金的貪念和渴求充斥著十字軍士兵的靈魂。其中十字軍第四次東征(1202~1204)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最初確定東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為了自己的商業權益,採取威脅利誘手段促使十字軍改變東征方向,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業勁敵拜占庭帝國。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燒殺洗劫數日,毀壞歷史文物不計其數;同年占領拜占庭在巴爾幹半島的大部領土,建立“拉丁帝國”(1261年亡)。從此,拜占庭帝國四分五裂,其商業地位為威尼斯等所取代。這一事件充分證明了十字軍騎士是渾身沾滿了血和銅臭的邪惡強盜組織。惡有惡報,十字軍騎士團中實力最強大財富最龐大的聖殿騎士團的下場最為悲慘: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徵結束之後,巴勒斯坦王國瓦解,聖殿騎士團被迫必須離開聖地;當騎士團的主力部隊回到法國,法王菲力普四世認為像聖殿騎士團這樣強大的組織如果在法國境內建立,將對他的王位與整個法國有嚴重的威脅。於是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一天,羅馬教廷的教皇和法國國王聯合執行了一條對聖殿騎士團的秘密處決令。聖殿騎士們因為被說成是異教徒和同性戀者而被判處死刑,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利。基督教大長老雅克•德沐萊被捕,他死前受盡了折磨,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隨後幾年之內,好幾百名聖殿騎士團被處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徹底瓦解。這也是西方人對於星期五、十叄號這個日子所有的不祥預兆的起源。

衰落

196克雷芒五世Bertrand de Got 1305年6月5日 1314年4月20日 法國波爾多 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阿維尼翁,第10位法國籍教宗,在1311年—1312年舉行維埃納大公會議
197約翰二十二世Jacques d'Euse 1316年12月7日 1334年12月4日 法國卡奧爾 第11位法國籍教宗
198本尼狄克十二世Jacques Fournier 1334年12月20日 1342年4月24日 Saverdun, France 第12位法國籍教宗
199克雷芒六世Pierre Roger 1342年5月7日 1352年12月6日 法國利摩日 第13位法國籍教宗
200英諾森六世Etienne Aubert 1352年12月28日 1362年9月12日 Beyssac, France 第14位法國籍教宗
201烏爾班五世Guillaume Grimoard 1362年9月28日 1370年12月19日 法國朗格多克 第15位法國籍教宗
202格列高利十一世Pierre Roger de Beaufort 1370年12月30日 1378年3月26日 法國里摩日 第16位法國籍教宗,教廷遷回羅馬
203烏爾班六世Bartolomeo Prignano 1378年4月8日 1389年10月15日 義大利拿坡里 "教會大分裂"開始,羅馬與亞維農各立教宗
204 卜尼法斯九世 Pietro Tomacelli 1389年11月2日 1404年10月1日 義大利拿坡里
205英諾森七世Cosimo Gentile Migliorati 1404年10月17日 1406年11月6日 義大利阿布魯齊
206 格列高利十二世 Angelo Correr 1406年11月30日 1415年7月4日 義大利威尼斯 在1414年—1418年舉行的康司坦大公會議中退位,推舉雙方都接受的教宗馬丁五世,"教會大分裂"結束
207馬丁五世Oddone Colonna 1417年11月11日 1431年2月20日 羅馬 在1431年舉行弗羅倫斯大公會議
208猶金四世Gabriele Condulmer 1431年3月3日 1447年2月23日 義大利威尼斯
209尼古拉五世Tommaso Parentucelli 1447年3月6日 1455年3月24日 Sarzana, Liguria, Italy
210加里斯都三世Alonso de Borgia 1455年4月8日 1458年8月6日 西班牙瓦倫西亞 第一位西班牙籍教宗
211庇護二世Enea Silvio Piccolomini 1458年8月19日 1464年8月15日 義大利西恩那
212保羅二世Pietro Barbo 1464年8月30日 1471年7月26日 威尼斯 猶金四世的侄子
213西克斯圖斯四世Francesco della Rovere 1471年8月9日 1484年8月12日 義大利薩伏納 方濟會的成員,建設了以自己為名的西斯廷禮拜堂,招聘當時的藝術家,將早期文藝復興帶入羅馬
214英諾森八世Giovanni Battista Cybo 1484年8月29日 1492年7月25日 義大利熱內亞
215亞歷山大六世Rodrigo de Lanzòl-Borgia 1492年8月10日 1503年8月18日 西班牙瓦倫西亞 第2位西班牙籍教宗,加里斯都三世的侄子
216庇護三世Francesco Todeschini Piccolomini 1503年9月22日 1503年10月18日 Siena, Tuscany, Italy 庇護二世之侄
217尤里烏斯二世Giuliano della Rovere 1503年10月31日 1513年2月21日 Albisola, Savona, Italy 西克斯圖斯四世之侄,1512年召開拉特朗第五屆大公會議
218利奧十世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 1513年3月9日 1521年12月1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 洛倫佐•德•梅第奇之子
219阿德里安六世Adriaan Florensz Dedel 1522年1月9日 1523年9月14日 神聖羅馬帝國烏得勒支(現在的荷蘭) 第一位荷蘭籍教宗
220克雷芒七世Giulio di Giuliano de' Medici 1523年11月26日 1534年9月25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 羅馬被帝國軍隊劫掠("Sacco di Roma"羅馬大劫掠), 1527年
221保羅三世Alessandro Farnese 1534年10月13日 1549年11月10日 Canino, Viterbo, Italy 1545年召開特利騰大公會議
222尤里烏斯三世Giovanni Maria Ciocchi del Monte 1550年2月7日 1555年3月23日 羅馬
223馬爾塞魯斯二世Marcello Cervini 1555年4月9日 1555年5月1日 Montefano, Macerata, Italy

反改革時期

224保羅四世Giovanni Pietro Carafa 1555年5月23日 1559年8月18日 Capriglia, Campania, Italy
教皇教皇
225庇護四世Giovanni Angelo Medici 1559年12月25日 1565年12月9日 義大利米蘭 1562年重開特利騰大公會議,1563年會程結束。
226庇護五世Michele Ghislieri 1566年1月7日 1572年5月1日 Bosco, Alessandria, Italy 1571年,勒班陀勝利
227格列高利十三世Ugo Boncompagni 1572年5月13日 1585年4月10日 義大利博洛尼亞 1582年推行格里曆
228西克斯圖斯五世Felice Peretti 1585年4月24日 1590年8月27日 Grottammare, Marche, Italy
229烏爾班七世Giovanni Battista Castagna 1590年9月15日 1590年9月27日 羅馬
230格列高利十四世Niccolò Sfondrati 1590年12月5日 1591年10月 Cremona, Lombardy, Italy
231英諾森九世Giovanni Antonio Faccti 1591年10月29日 1591年12月30日 義大利博洛尼亞
232克雷芒八世Ippolito Aldobrandini 1592年1月30日 1605年3月3日 Fano, Marche, Italy
233利奧十一世Alessandro Ottaviano de' Medici 1605年4月1日 1605年4月27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
234保羅五世Camillo Borghese 1605年5月16日 1621年1月28日 羅馬
235格列高利十五世Alessandro Ludovisi 1621年2月9日 1623年7月8日 義大利博洛尼亞
236烏爾班八世Maffeo Barberini 1623年8月6日 1644年7月29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 Trial against Galileo Galilei
237英諾森十世Giovanni Battista Pamphilj 1644年9月15日 1655年1月7日 羅馬
238亞歷山大七世Fabio Chigi 1655年4月7日 1667年5月22日 Siena, Tuscany, Italy
239克雷芒九世Giulio Rospigliosi 1667年6月20日 1669年12月9日 Pistoia, Tuscany, Italy
240克雷芒十世Emilio Altieri 1670年4月29日 1676年7月22日 羅馬
241英諾森十一世Benedetto Odescalchi 1676年9月21日 1689年8月 Como, Lombardy, Italy
242亞歷山大八世Pietro Vito Ottoboni 1689年10月6日 1691年2月1日 Padova, Veneto, Italy
243英諾森十二世Antonio Pignatelli 1691年7月12日 1700年9月27日 Spinazzola, Puglia, Italy
244克雷芒十一世Giovanni Francesco Albani 1700年11月23日 1721年3月19日 Urbino, Marche, Italy
245英諾森十三世Michelangelo de ’Conti; Michael Angelo Conti 1721年5月8日 1724年3月7日 Poli, Lazio, Italy
246本尼狄克十三世Pierfrancesco Orsini 1724年5月29日 1730年2月21日 Gravina, Puglia, Italy
247克雷芒十二世Lorenzo Corsini 1730年7月12日 1740年2月6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
248本尼狄克十四世Prospero Lorenzo Lambertini 1740年8月17日 1758年5月3日 義大利博洛尼亞
249克雷芒十三世Carlo della Torre Rezzonico 1758年7月6日 1769年2月2日 義大利威尼斯
250克雷芒十四世Giovanni Vincenzo Antonio Ganganelli 1769年5月19日 1774年9月22日 Sant'Arcangelo di Romagna, Italy
251庇護六世Giovanni Angelo Braschi 1775年2月15日 1799年8月29日 Cesena, Italy
252庇護七世Barnaba Chiaramonti 1800年3月14日 1823年8月20日 Cesena, Italy
253利奧十二世Annibale Sermattei della Genga 1823年9月28日 1829年2月10日 Fabriano, Marche, Italy
254庇護八世Francesco Saverio Castiglioni 1829年3月31日 1830年12月1日 Cingoli, Marche, Italy
255格列高利十六世Bartolomeo Alberto Cappellari 1831年2月2日 1846年6月1日 Belluno, Veneto, Italy
256庇護九世Giovanni Maria Mastai-Ferretti 1846年6月16日 1878年2月7日 Senigallia, Marche, Italy 召開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教皇國為義大利所滅。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

消失

257利奧十三世Gioacchino Vincenzo Raffaele Luigi Pecci 1878年2月20日 1903年7月20日 Carpineto Romano, Latium, Italy
258庇護十世Giuseppe Melchiorre Sarto 1903年8月4日 1914年8月20日 Riese, Treviso, Veneto, Italy
259本尼狄克十五世Giacomo Della Chiesa 1914年9月3日 1922年1月22日 義大利熱那亞
260庇護十一世Achille Ambrogio Damiano Ratti 1922年2月6日 1939年2月10日 Desio, Milan, Italy 與義大利簽訂拉特蘭條約,確立梵蒂岡成為一主權國家。
261庇護十二世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 1939年3月2日 1958年10月9日 羅馬
262約翰二十三世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1958年10月28日1963年6月3日 Sotto il Monte, Bergamo, Italy 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有時被稱為“好教宗約翰”("Good Pope John")
263保羅六世Giovanni Battista Enrico Antonio Maria Montini 1963年6月21日 1978年8月6日 Concesio, Brescia, Italy 最後一位以三重冕加冕的教宗
264約翰·保羅一世Albino Luciani 1978年8月26日1978年9月28日 義大利威尼托大區Forno di Canale (今Canale d'Agordo) 首位教宗在生時自稱“一世”;首位雙名教宗
265約翰·保羅二世Karol Józef Wojtyła 1978年10月16日 2005年4月2日 波蘭Wadowice 第一名波蘭籍教宗
266本尼狄克十六世Joseph Alois Ratzinger 2005年4月19日 2013年2月11日 德國馬克特爾鎮(Marktl am Inn) 第七位德國籍教宗。

267 弗朗西斯一世(方濟各)GeorgiusMariusBergoglio 2013年3月13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位拉丁裔教宗。

268杜珂一世 (世濟各)Duke fang NiKe Dor2012年5月1日 中國天主教首位世濟各教宗、教皇。

敵對教皇

敵對教皇或稱對立教宗、偽教宗、反教皇,指由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盪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布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於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內,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對立教皇列表

c. 200 納塔利 Natalius Natalius
217–235 聖希波里圖斯 Saint Hippolytus Hippolytus
251–258 諾瓦替安 Novatian Novatianus
355–365 菲利克斯二世 Felix II Felix secundus
366–367 烏爾西努斯 Ursicinus Ursicinus Ursinus

教皇教皇
418–419 攸拉利烏斯 Eulalius Papa Eulalius
498–499 勞倫蒂烏斯 Laurentius Papa Laurentius
501–506 勞倫蒂烏斯 Laurentius Papa Laurentius
530 狄奧斯科魯斯 Dioscorus Papa Dioscurus
687 狄奧多爾(二世) Theodore (II) Papa Theodorus
687 帕斯加爾(一世) Paschal (I) Papa Paschalis
767–768 君士坦丁二世 Constantine II Papa Constantinus secundus
768 腓力 Philip Papa Philippus
844 約翰八世 John VIII Papa Joannes octavus
855 阿納塔斯修斯二世 Anastasius III Bibliothecarius Papa Anastasius tertius
903–904 克里斯多福 Christopher Papa Christophorus
974;984–985卜尼法斯七世 Boniface VII Papa Bonifacius septimus
997–998 約翰十六世 John XVI Papa Joannes sextus decimus John Filagatto
1012 格列高利六世 Gregory VI Papa Gregorius sextus
1058–1059 本尼狄克十世 Benedict X Papa Benedictus decimus John Mincius
1061–1064 洪諾留二世 Honorius II Papa Honorius secundus Pietro Cadalus
1080, 1084–1100 克雷芒三世 Clement III Papa Clemens tertius Guibert of Ravenna
1100–1101 狄奧多里克 Theodoric Papa Theodoricus
1101 艾伯特 Adalbert or Albert Papa Adalbertus
1105–1111 西爾維斯特四世 Sylvester IV Papa Sylvester quartus Maginulf
1118–1121 格列高利八世 Gregory VIII Papa Gregorius octavus Maurice Burdanus
1124 切萊斯廷二世 Celestine II Papa Cœlestinus secundus Thebaldus Buccapecus
1130–1138 阿納克萊圖斯二世 Anacletus II Papa Anacletus secundus Pietro Pierleoni
1138維克托四世 Victor IV Papa Victor quartus Gregorio Conti
1159–1164 維克托四世 Victor IV Papa Victor quartus Ottavio di Montecelio
1164–1168 帕斯加爾三世 Paschal III Papa Paschalis tertius Guido di crema
1168–1178 加里斯都三世 Callixtus III Papa Callixtus tertius Giovanni of Struma
1179–1180 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Papa Innocentius tertius Lanzo of Sezza
1328–1330 尼古拉五世 Nicholas V Papa Nicolaus quintus Pietro Rainalducci
1378–1394 克雷芒七世 Clement VII Papa Clemens septimus Robert of Geneva
1394–1423 本尼狄克十三世 Benedict XIII Papa Benedictus tertius decimus Pedro de Luna
1409–1410 亞歷山大五世 Alexander V Papa Alexander quintus Pietro Philarghi
1410–1415 約翰二十三世 John XXIII Papa Joannes vicesimus tertius Baldassare Cossa
1423–1429 克雷芒八世 Clement VIII Papa Clemens octavus Gil Sánchez Muñoz
1424–1437 本尼狄克十四世 Benedict XIV Papa Benedictus quartus decimus Jean Carrier
5 November 1439 –7 April 1449 菲利克斯五世 Felix V Papa Fœlix quintus Duke Amadeus VIII of Savoy

服飾  

教皇的服飾教皇是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

教皇是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縫製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短小的大紅色肩衣叫做 Mozzetta,罩在法袍外面,白色的無邊帽,也叫無邊便帽;還有紅色的鞋子。

羅馬的Fillipo Gammarelli家族從1798年起就為羅馬教皇縫製服裝,包括約翰保羅二世。Gammarelli 希望下一位教皇最終站在聖彼得長方形基督教堂的陽台上時身穿一件合適的 Gammarelli家族縫製的法衣。雖然義大利是對世界時裝流行趨勢最具影響力的地方之一,但梵蒂岡的服裝風格變化很謹慎。Gammarelli裁縫們一共要準備六套教皇法衣,叄套拖地長的毛料和絲綢法袍。選舉教皇時,他們將把這些法衣送到梵蒂岡。新的教皇選舉出來之後,他將被領入附近的教堂,通常被稱為流淚的房間。新教皇將在那裡試穿Gammarelli製作的法衣,然後走到聖彼得的陽台上讓全世界瞻仰。

稱謂

新聞媒體在報導約翰•保羅二世去世的訊息時,有的稱他為“教皇”,有的稱“教宗”。中國官方的稱呼以“教皇”為主,而華人天主教徒一般稱他們的最高領袖為“教宗”。那么,“教皇”或“教宗”的中文用法都有什麼來歷,到底那一種說法更恰當呢?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到底是“教皇”還是“教宗”?或許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不以為然。說到底,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不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沒有多少人會真的去思考二者之間的區別。英文詞Pope可以追溯到拉丁文,原意是“父親”,是對神職人員的尊稱,相當於當今神父的意思,後來才專用於羅馬天主教的最高職位。
天主教香港教區的羅神父表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也許“教宗”更符合Pope的原意。羅神父解釋說:“本來拉丁文那個字的意思就是爸爸。Pope就是爸爸,在教會裡他就是爸爸,是父親。他是我們的父親,教會本來就是一個家嗎。”
教皇一詞是國內的翻譯,其拉丁文原文是papa,即父親之暱稱“爸爸”,並無一絲“皇帝”的意思。大陸之外通常譯為“教宗”,祖宗、宗廟之宗,是取其頭銜中“聖彼得繼承者”之意。
Pope歷史上確實被翻譯成教皇,而歷史上的教皇曾經在歐洲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清朝康熙皇帝的時候,Pope曾經被翻譯成“教化王”。那時,中國顯然不願意承認遠在天邊還有另外一位“皇帝”能夠跟大清的天子平起平坐。後來,POPE被翻譯成“教皇”。
但是香港的羅神父說,他不贊成使用“教皇”這個詞。他說:“那個太政治化了,而且是一種誤會。我們為什麼用教宗,不用教皇,以往歷史上翻譯過教皇,後來馬上改過來了,因為教宗有一脈相傳的意思。”
而且在羅神父眼裡,已故的教宗是非常人性化的一個人。他說:“教宗很人性,我覺得他很可愛,我用可愛。你有沒有看過他的照片他扮鬼臉的時候多可愛。”
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世界,“教宗”被普遍使用。在中國大陸,官方新聞媒體和民眾使用“教皇”。新華社的有關人員對本台記者表示,他們今後還要繼續沿用“教皇”這個說法。
不過,即使是和梵蒂岡沒有正式關係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宗教界人士也選擇使用“教宗”。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劉柏年以及其他一些天主教愛國會的官員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教宗”。那么“教宗”是不是一種統一的說法呢?劉柏年說:“教宗是教會對他的尊稱。外界有人稱他為教皇,好像梵蒂岡有個皇帝一樣,西方也叫他Papa,我們也叫聖父。我們和各國教會一樣都稱為教宗。”
不過,那么對於新華社等官方媒體仍然使用“教皇”,官方教會的劉柏年表示可以接受。他說:“他們有他們的稱呼,我們有我們的稱呼,沒有問題。”

相關教義

教皇至上
教皇在其職務上永無謬誤論(papalinfallibility),天主教教義之一。即作為至高無上的導師的教皇,在一定條件下就信仰或道德問題進行的教誨不可能謬誤的論點,其根據是:教會承擔耶穌基督教誨眾人的任務,教會既受基督委託,又得聖靈幫助,必能忠於基督的教誨。1869—1870年的第一次梵蒂岡會議在一片爭論聲中限定了幾種條件,符合這種條件,教皇“自宗座”所發表的意見才不可能謬誤。其先決條件就是,在有關信仰及道德方面,教皇發表意見時,其意圖是要求得到全體教會的絕對同意。這一教條阻礙了全世界基督教的團結,同時也是羅馬天主教神學者的爭論焦點。
宗徒職務:主耶穌說:「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22:26,宗徒們是主耶穌特選的,宗徒職務在宗徒大事錄里常提及,十二位宗徒因為茹達斯的背叛而缺少一個,最後大家向天主祈禱選舉了一個取代他的宗徒職務,可見宗徒職務存在的重要性。無論哪個地方哪怕一個小家庭小論壇都需要有一位主持者和管理者,更何況教會這個大家庭,何況是天主賦予人的權利。
教宗居住在梵蒂岡城——義大利羅馬城內的一個很小的獨立國家,他是羅馬的主教。自從聖伯多祿時代起,一直有羅馬主教任教宗,教宗去世後,樞機團以天主子民的名義選舉繼任者。

教皇之城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酥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堡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其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在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的教皇國。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1929年,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施行政教合一,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地處台伯河右岸梵,整個被羅馬城包圍,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相當於天 安 門廣場),常駐人口僅890人,主要是義大利人。梵蒂岡有一支200名瑞士人組成的衛隊,這支衛隊於1505年,由教皇朱利奧二世組建。此外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梵蒂岡也稱羅馬教廷,教廷(SanctaSedes)是教皇及其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羅馬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皇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的教規,當天主教教規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梵蒂岡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設大使館。這樣做所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義大利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是設在該國境內的。梵蒂岡同179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係,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與中國無外交關係。

現任

教皇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弗朗西斯一世),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JorgeMarioBergoglio),耶穌會士,現年(2013年)76歲。1936年12月17日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Aires),原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也是旅居阿根廷東方禮信友的牧人。在梵蒂岡時間2013年3月13日下午19時許(台北時間2013年3月14日凌晨2時許,兩者時差為7小時整),第5次投票中被選出。 他是第一位耶穌會教宗,也是第一位拉丁美洲教宗。新教宗的主教座右銘是一句描寫耶穌對待稅吏罪人態度的拉丁文“Miserandoatqueeligendo”,意為“因仁愛被揀選”。這徽章除了印有這句座右銘外,還在藍色背景上放置了基督的縮合字,體現了耶穌會典型的會標。此外,在基督縮合字下方還有一顆八角星和甘松花。八角星喻意童貞的聖母瑪利亞、耶穌和地上教會的母親,上一位教皇有喻意聖母瑪利亞的教皇牧徽是若望保祿二世;而甘松花則喻意地上教會的聖人主保聖若瑟,而巧合的是他的就職儀式也在3月19日,是這位聖人的瞻禮日。 據梵蒂岡發言人隆巴迪(FedericoLombardi)神父說,新教宗取名為方濟各,是以方濟會會祖聖方濟各•亞西西為榜樣。 聖座發言人隆巴爾迪在本周三新聞發布會上已經清楚的澄清了:是教宗方濟各,不是教皇方濟各一世(It'sPopeFrancis,notPopeFrancisI),其理由有兩個,一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樞機主教宣布的名字是方濟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常理,隆巴爾迪神父說:“ItwillbecomeFrancisIafterwehaveaFrancisII”(有了方濟各二世後才方濟各一世的稱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