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

晏嬰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基本信息

簡介

晏嬰晏嬰

晏嬰(?-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生平

晏嬰是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嬰晏嬰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鬥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稱讚晏嬰說:“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吊莊公大智大勇,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儘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定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莊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莊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晏嬰晏嬰墓

晏子生活的時期,是春秋末期。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社會各方面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秋時期的長期爭霸戰爭,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當時中原地區出現了普遍地厭戰情緒和一系列"弭兵"活動。與此同時,在各諸侯國內造就了一大批軍功新貴,隨著他們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和宗法血緣關係破壞,他們迫切要求取得統治權力,向衰落中的公室舊貴族展開了奪權鬥爭。與這一時期的社會特點相適應,晏子對外反對侵伐戰爭,對內,主張實施尚賢和愛民的仁政德治。晏子的政治活動分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兩個時期正好體現了上述兩個方面。前期的活動主要是在靈公、莊公時期,以反對齊國參加對外侵伐戰爭,主張偃武修文為主。後期即在景公時期,以反對橫徵暴斂,主張寬政省刑,節儉愛民為主。

晏子一生,主要在齊國的政治舞台上度過,他忠君而不保守,機智靈活而不固執呆板,遵禮尚賢而又節儉愛民。司馬遷作《史記》,將他與齊國的另一著名宰相管仲並列在一起作傳(《史記·管晏列傳》),並對兩人進行了這樣不同的評價:“晏子儉矣,夷吾(管仲)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在中國歷史上,充滿智慧的人不少,但晏嬰卻是一個很獨特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身處相位(三國時代的曹操、諸葛亮也是宰相),更在於他的“智慧流派”與眾不同:既不同於曹操的奸滑陰狠,也不同於諸葛亮的一本正經,而是充滿幽默和靈氣。更主要的是:晏嬰是一個醜陋的矮個子,卻當上相國。不僅當上相國,而且能夠以各種巧妙的方式,影響三代君主和臣民,並使齊國的影響,在春秋各國中不可小視。

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

晏嬰晏嬰墓

又對晏嬰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鏇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晏嬰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莊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

晏嬰晏嬰

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逕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崔杼殺死齊莊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於並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治國之道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

“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

廉潔無私,心胸坦蕩

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生活簡樸,清心寡欲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

樂觀豁達,處其自然

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相傳為後人為晏嬰所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答辯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人做人處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較大的影響。

故事

晏嬰晏嬰
齊桓公稱霸後國家很強盛。後來到了齊景公做國君的時候,齊國出現了一個很有才幹的相國(大臣中權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嬰,又叫晏平仲。他既有豐富的知識,又聰明機敏。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敢於批評國君的錯誤,是齊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書《晏子春秋》,專門記錄了他的故事。

晏子進諫

在景公的時代,刑法嚴酷,犯點小罪,就要被砍去雙腳,致使全國到處都是斷足的殘疾人,百姓對此早已怨聲載道。晏子一直想勸說景公改變刑法,但是一直沒有成功。正好有一天,景公為了顯示自己關心臣子,覺得晏子的家在市場附近,狹小又吵鬧,想給他換個寬敞的新住宅。晏子說,我不能搬家,這家宅是先人住過的,我與這裡有感情;二是我靠近市場可以了解商業行情,再說買東西也方便。景公十分嘆服,也很感動。問他:你靠近市場,知道什麼東西貴賤嗎?晏子立即答到:踴貴而履賤。踴是斷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鞋子,踴貴而履賤了,那齊國成了什麼景象了呢。景公猛然醒悟,立即下令減輕刑法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另一個大臣晏子後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麼辦才好?」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於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晏子數罪

齊景公特別喜歡鳥。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zhúzōu)的人專門負責養這隻鳥。可是幾天

晏嬰晏嬰

後,那隻鳥飛跑了。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布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齊景公答應了。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捆綁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老百姓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乾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呀!”

華而不實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里的晏嬰(石小滿 飾演)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里的晏嬰(石小滿 飾演)

齊景公對晏子說:“東海裡邊,有古銅色水流。在這紅色水域裡邊,有棗樹,只開花,不結果,什麼原因?”晏子回答:“從前,秦繆公乘龍船巡視天下,用黃布包裹著蒸棗。龍舟泛遊到東海,秦繆公拋棄裹棗的黃布,使那黃布染紅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銅色。又因棗被蒸過,所以種植後只開花,不結果。”景公不滿意地說:“我裝著問,你為什麼對我胡謅?”晏子說:“我聽說,對於假裝提問的人,也可以虛假地回答他。”

晏子發笑

齊景公往牛山遊覽,向北登臨齊國都城時,突然哭道:“人生怎么像奔騰咆哮的流水,離開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據聽了,也哭泣起來了。晏子卻在發笑。齊景公怒問他為何發笑。晏子回答:“如果使賢能的國君,長久地據守齊國,那么,太公、桓公將長久地據有齊國了;如果讓勇猛的國君,長久地占有齊國,那么莊公,靈公將要長時間地享有齊國了!那么,您怎么能得到國君的寶座而立身於世呢?而您偏偏獨自因為這事流淚傷情,這是不符合仁義道德的。不仁道的國君我看到一個,餡諛的近臣我見到兩個,這就是我私自發笑的原因

晏嬰晏嬰
啊!”

晏子殺人

當時齊國有古冶子、公孫接、田開疆三位大將軍,三人功高蓋主、狂妄自大,把景公不放在眼裡。景公一直想著除掉他們,但是卻一直找不到藉口。晏子為景公想了一個辦法,買了兩個碩大無比的桃子送去將軍府,說讓三位將軍自己定奪,功勞最大的兩位吃桃子。古冶子恰好不在,公孫接和田開疆覺得自己的功勞最大,就一人一個吃掉了。古冶子回來,聽說了這件事情很生氣,他所建功勳比他們大得多,他覺得這是對他的羞辱,隨拔劍自刎了。另兩位將軍看到古冶子死了,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立即拔劍自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典故,是晏子一手導演的借刀殺人、兵不血刃的經典之作。

相關事件

二桃殺三士

戰國齊景公時,田開疆帥師征服徐國,有拓疆開邊強齊之功;古冶子有斬黿救主之功;由田開疆推薦的公孫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結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傑”。齊景公為獎其功勞,嘉賜“五乘之賓”的榮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三人挾功恃勇,不僅簡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無禮統。甚至內結黨羽,逐漸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齊相晏嬰,即晏子深感憂慮,想除掉,又擔心景公不允許,反結怨於三人。

一天,魯齊結好,齊景公宴請魯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請開園取金桃為兩國結盟祝賀。景公準奏後,晏子引園吏親自監摘。摘得六個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依禮,齊魯二國君各享一個,齊魯二國相各享一個。盤中尚剩兩個,晏子奏請賞給臣下功深勞重的人,以表彰其賢能。齊景公讓諸臣自我薦功,由晏子評功賜桃。

公孫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薦。二人一自薦功勞,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勞,並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田開疆以開疆拓邊有功而自薦。晏子評定田開疆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說只能等到來年桃熟,再行獎賞。齊景公說他自薦得遲,已沒有桃子來表彰其大功。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於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晏嬰就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齊國隱患。

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么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么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小人出使小國

宴會後,楚靈王接見了晏嬰,楚靈王一見到晏嬰,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沒有人才?只是齊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

桔生淮北則為枳

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嬰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來打算讓您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被您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見諒寡人吧!”於是楚王善待晏嬰,晏嬰圓滿完成了使命,回到齊國。晏嬰面對著國強而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他昂然不屈,除了維護個人的名聲,最終目標還是在保持齊國的聲威。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嬰堅守的也就是這種精神。

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中,作者史馬遷記載了一位機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紀齊國的晏子。有關晏子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下面是他出使楚國的故事。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他們知道晏子是個矮個子,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洞,讓晏子從這個小洞進城去。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

晏嬰晏嬰

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只好打開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見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說:"怎么,齊國就沒有人了嗎?"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諷刺他,就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您這是什麼話!單是我們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七八千戶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張開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匯集成一場大雨,人擠得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您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一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一個碌碌無能的人去。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們楚國來。"

宴會開始了,楚國的一位下大夫說:齊國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以與楚國抗衡。為什麼在稱霸中原以後竟然曇花一現,再也不能領袖諸侯,反而來向我楚國結盟呢?晏子從容而對曰: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抗爭,國力都受到影響,就連你們楚國也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了嗎?我到你們楚國來,是正常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你怎么不懂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呢?在晏子的質問之下,下大夫無言以對,紅著臉退到一邊去了。身旁的上大夫很不服氣,又

晏嬰晏嬰墓
發問了: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一個靠玩弄口舌吃飯的說客罷了。單單憑藉口舌而沒有什麼實際的本領,不是欺世盜名嗎?晏子答道:我聽說秤錘雖小,能壓千斤;紂王雖勇式絕倫,卻是亡國的罪人;我雖然矮小丑陋,但是作為使臣卻不會被人羞辱,你說不是嗎?幾位上大夫在晏子的雄辯面前自知不是對手,都不再言語了。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訊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乾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乾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非所與熙也”。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燦爛,人才輩出。通過此任務,能夠更全面的認識中國的歷史。學習和借鑑前輩們的高尚品質,提升自我的修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