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冢

晏嬰冢

晏嬰冢,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故城大城的西南部,在齊都鎮有一座高大的墓冢,裡面埋葬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宰相,名叫晏嬰,所以這墓冢就叫晏嬰冢。,墓周有磚砌圍牆保護。晏嬰,世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

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故城大城的西南部,桓公台的北方。墓高10米左右,墓前立有明萬曆年間鐫刻的“齊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的重修碑。1982年秋,新刻晏子像及其傳略石碑立於墓前。墓周有磚砌圍牆保護。
晏嬰(?——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又稱晏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世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
晏嬰冢
晏嬰冢的傳說

在齊都鎮有一座高大的墓冢,裡面埋葬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宰相,名叫晏嬰,所以這墓冢就叫晏嬰冢。
晏嬰生前愛民如子,體恤百姓,深受人民崇敬。傳說晏嬰死後仍為百姓著想,深得人民敬仰。很早以前,晏嬰冢附近村有一戶貧苦人家老爹,因為閨女出嫁置不起嫁妝,覺得太對不住女兒,心裡愁悶,深夜獨自躲到晏嬰冢旁抱頭痛哭,訴說不已,時至凌晨,忽見身旁有嫁妝數件。老爹先驚後喜,隨磕頭拜謝。日後逢人就講晏嬰冢濟人危難的恩德。從此以後,晏嬰冢周圍的村莊的老百姓,不用管誰家遇到難事,比如修屋建房缺少桿棒繩索了;荒年缺少糧米了,娶媳婦沒有花轎了;元宵節沒有燈籠了等等,只要到晏嬰冢傍燒香磕頭,等到黎明,有求必應。還傳說從前晏嬰冢前有一位種瓜的老漢,這老漢心底善良,雖然家貧,種的瓜熟了卻先不買,而是先分給左鄰右舍嘗鮮。凡是從他瓜園旁路過的人,不用管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只要口渴了,老漢都送他們瓜吃。一年下來,自然種的瓜賣的不如送的多,也就換不了幾個錢,但老漢不拿這當回事兒似的,年年種瓜,年年都是這樣。後來有天深夜,他在瓜棚里看瓜,夢裡聽到有人叫他,他起來一看沒人,正在納悶的工夫,看到晏嬰冢門洞大開,便走了進去,看到裡面房屋簡陋,道路整潔,路旁有一碾棚,一老婦人正在推碾壓黃豆。這老婦人隨手抓起一把黃豆賽給老漢說:“這是我家老爺讓我送給你的,請你收下。”老漢正想推辭,卻被老婦人一把推出門外。老漢回頭再看時,晏嬰冢還和原來一樣根本就沒有門,又驚奇的看看手裡捧著的黃豆,這那裡是黃豆,是一顆顆金燦燦的金豆。於是,老漢就把這些金豆分給了七鄰八舍、莊裡鄉親的窮人們,讓他們把金豆種在地里,每年都能收穫很多的金豆,從此這一帶的窮人都過上了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人們也自然不到晏嬰冢去借東西了。
相傳晏嬰冢正埋在通往東海的海眼上,受到東海龍王的保護,故有“誰要打開晏嬰冢,淹沒中國十八省”的傳說。據說曾有人不相信這話,去晏嬰冢盜墓,剛開始挖就聽到晏嬰冢裡面傳出了隱隱約約的刀戟聲,忽然又變成了波濤洶湧的海浪聲,這盜墓者被嚇得調頭鼠竄。還傳說晏嬰冢上的螞蟻大的有叭狗子那么大,小的也有鞋底那么長,它們神出鬼沒,專咬那些到晏嬰冢上幹壞事的人。也正是這些傳說保護了晏嬰冢,讓晏嬰冢歷經數千年滄桑至今安然無恙。1946年,國民黨有個姓徐,外號叫大炮的縣長,盤踞臨淄城,曾經驅趕民工到晏嬰冢修築防禦工事,妄圖把晏嬰冢挖開,建成一座天然碉堡。數百名民工為抗拒毀冢罷工,徐大炮架起機槍,揚言如不動工就開槍射擊。”這時民工憤然高呼“有人打開晏嬰冢,淹沒中國十八省!”其中有一老者從民工里走出來,對徐大炮說:“長官,如果真的把晏嬰冢打開,不光我們老百姓,你們貴軍也會被淹死的。就是淹不死,冢子裡那些叭狗子大的螞蟻也不會饒恕你們的!”徐大炮既懾於民謠民畏,又怕丟了自己老命,就放棄了在晏嬰冢修築工事的念頭。
有關晏嬰冢的傳說太多太多,反映的主題卻是一個,這就是從古到今,老百姓對墓中主人的崇敬和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