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至

”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只摘了這6個。 ”晏嬰回答說:“齊命使,各有所主。 ”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

[原文]: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當酒喝到盡興的時候,兩個差吏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說:"綁著的人是乾什麼的?"差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原本就愛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橘子樹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柑橘,長在淮河以北結出的果實就是酸枳,(橘和枳)僅僅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難道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盜?"楚王聽了苦笑著說:"不可跟聖人開玩笑啊,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選自晏子春秋 <內篇雜下第六 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第十>

人物形象

晏子:機智善辯,沉著冷靜,不卑不亢,以牙還牙,將計就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善於外交,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聰明機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聰明,仗勢欺人,傲慢無禮,想侮辱齊國,有自知之明,知錯能改。高傲自大

簡介

晏子,(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00年)嬰,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聰明機智。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生平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鬥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贊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吊莊公 大智且大勇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儘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定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莊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莊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視晏嬰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鏇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晏嬰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莊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逕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崔杼殺死齊莊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於並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治東阿 匡正扶君德
齊景公即位之初,對晏嬰並未重用,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並要罷他的官。晏嬰謝罪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讚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重重賞賜他。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
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裡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貴官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
齊景公聽完晏嬰這一番話;才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有一次,齊景公召來晏嬰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嬰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好高騖遠,華而不實。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君臣二人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裡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品種齊全,但卻很少有人問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卻見不少人都在買假腳。景公吃驚地問店主,店主神色悽然地說:“當今國君濫施酷刑,動輒處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如何生產和生活呢?”景公聽罷,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宮的路上,晏嬰見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看到的那一幕對景公刺激不小。於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欲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還未等晏嬰講完,景公打斷了晏嬰的話,說道:“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嬰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遊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那金壺的裡邊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和,讚嘆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後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面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名言,為什麼還亡國了呢?”晏子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裡,不能經常看見,並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點頭。並對隨從的大臣們說:“大家要記住金壺裡的格言。”

清君側 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確有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華而不實的國君就熬不住了,早把紀國那金壺裡的格言忘到九霄雲外去子。他還是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
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曾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力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子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傑”,然而景公執迷不悟,沒有理睬。晏嬰為此憂心如焚。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災星。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一會兒的功夫,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只見盤子裡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只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裡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景公同意,於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衝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湧的河中,捨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捨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5000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麼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苟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斗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春秋時威震諸侯的名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展辯才 出使不受辱

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要來,便對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氣很大,但卻是個矮子,我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讓他領教一下我們楚國的厲害。”於是,楚靈王命人連夜在城門旁開了一個5尺來高的小門,吩咐守城士兵待齊國使臣到來時把大門關上,讓他由小門進城。
第二天清晨,晏嬰一行來到城門下,見城門緊閉;便把車停了下來,派人去叫門。一個守城士兵說:“聽說齊使身材矮小,可從城邊的小門入城,故而未開大門。”晏嬰淡淡一笑,用手指著那個小門大聲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去。如今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吧?”楚使禮賓官見勢不妙,只好改道,讓晏嬰從大門人城。
晏嬰人宮拜見楚靈王。楚靈王瞥了晏嬰:—眼,傲慢地說:“怎么,齊國難道沒有人了么,怎么派你做使者?”晏嬰,答道:“齊國的臨淄居民眾多,人們張開袖子便成了陰天,大家抹把汗一揮,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們肩挨肩腳碰腳走路,怎么能說沒有人呢?”楚靈王聽罷,又問道:“既然如此,齊景王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昵?”晏嬰回答說:“齊命使,各有所主。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嬰不肖,故而出使楚國。”楚靈王聽罷,非常尷尬,本欲發作,又自知禮虧,只好以禮善待晏嬰。
第二年冬天,晏嬰再次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這個矮子又要來,又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嬰數落得難堪的情景,於是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要設法羞辱他一番,以解鬱氣。
晏嬰人楚,楚靈王命人擺上酒宴,親自招待晏子。酒至半酣,忽見兩名兵士押著一個被捆綁著的男子從殿下經過。楚靈王裝作生氣的樣子斥責道:“你們這是乾什麼?難道沒有看見我這裡有貴賓嗎?”然後又裝作漫不經心地說:”他是哪兒的人,犯了什麼罪?”兩名兵士慌忙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他是齊國人?”楚靈王故意把“齊國”二字說得很響,然後用眼睛斜睨著晏嬰,裝出一臉困惑的神態,問道:“你們齊國人都善於偷盜嗎?”
晏嬰早已識破楚靈王的這個把戲,知道這是楚靈王要藉機侮辱齊國。於是,他離席向楚靈王深施一禮,答道:“大王,我聽說桔子樹生長在淮南,它就結出桔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結出枳子。它們的葉子雖然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主要是淮南淮北兩地的水土不同啊!如今,齊國百姓在齊國不偷不盜,而一來到楚國都做起盜賊來,該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
楚靈王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默然良久後,訕訕地說:“和聖人是不能開玩笑的,寡人這是在自討沒趣啊……”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複,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
吳王本來想利用這個辦法難為一下這位能言善辯的齊使,結果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他仍不死心,還想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么辦?”晏嬰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仁。”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嬰在後世人們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不過,晏嬰崇高的形象主要歸功於《晏子春秋》。關於《晏子春秋》的作者,舊題為晏嬰撰,實為後人之偽托。其成書時間不詳,至遲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就已經成書。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但在篇末又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讓司馬遷如此崇拜的人,豈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儘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五五五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定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憂心忡忡,曾經多次勸諫,然而齊莊公就是充耳不聞。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心急如焚啊。
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五五二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且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齊莊公又置晏嬰的勸諫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恰在此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齊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我又可以藉機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鏇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士射殺了。
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齊莊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殉而葬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隨從又說:“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逕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人骨,但是有所顧忌,便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殺死齊莊公後,崔杼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擁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兵內外把守,逼迫大家歃血為盟,表示效忠於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嬰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嬰。晏嬰從容舉杯,義憤填膺地對天盟誓:“我只忠於君主和國家。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一飲而盡。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崔杼,你讀過《詩經》嗎?詩曰:‘莫莫葛藟,延於條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不可芥。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沒奈他何,咬牙切齒地看著晏嬰拂袖而去。
晏嬰登上馬車,車夫立刻快馬加鞭,趕緊離開是非之地,以防不測。晏嬰若無其事,從容不迫地對車夫說:“安穩一點,不要失態。快了不一定就有活路,慢了也不見得就會死。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命卻掌握在廚師那裡。如今,我也像鹿一樣。” 晏嬰一路平安到家,最終也沒遭到什麼迫害。
晏嬰真可謂是知命之人!
命運是什麼?命是指不知為什麼會這樣,但卻終於這樣了。靠耍聰明乖巧做事的人是不能領會這些的。命運這東西,靠近它未必就得到,離開也未必就失去。既然命該如此,那就按照道義泰然處之。可以說,通達事理的人通曉死生之義。而通曉死生之義後,個人的利益存亡就不會令人迷惑了。
這也就是晏嬰能夠堅守道義的原因。
不過,齊景公即位之初並未重用晏嬰,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並要罷他的官。晏嬰趕忙謝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讚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齊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準備重重賞賜。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齊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裡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許多貴族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
齊景公道聽途說就責罵晏嬰,是因為他沒有親自到東阿去體察民情。實踐出真知。晏嬰以親身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進言,加大了說服的力度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齊景公才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在晏嬰墓地徘徊了大約半個小時,我們又去看望位於齊城東南部的三士冢。三士冢是晏嬰“二桃殺三士”的三勇士田開疆、公孫捷和古冶子的合葬墓。
有了晏嬰為相,齊景公也就有了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是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的國君就熬不住了。他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這時齊國田氏的勢力越來越大,曾經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力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嬰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便勸齊景公除掉這三個“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的勇士。齊景公擔心“搏之恐不得,制之恐不中”。晏嬰決定伺機智殺這三勇士。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嬰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嬰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他們。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嬰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不一會兒,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六個桃子。眾人一見,只見盤子裡放著的六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只摘了這六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齊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裡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齊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道:“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齊景公自然明白晏嬰的意圖,於是傳令下去。
三勇士而賜二桃,故意少其一。不足則爭,因使其計功而食桃,意味著功大者得食桃,功小者不得吃. 三勇士各言其功,都自認為功大無比。
果然,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衝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湧的河中,捨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齊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捨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五千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麼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 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苟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半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春秋時威震諸侯的名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晏嬰料到二桃賞賜三勇士,他們必然不會遵照齊景公之命,“計功而食桃”,而是“無長幼之禮”,炫耀己功而搶桃。勇士相爭,必以兵劍。不出晏嬰所料,田開疆和公孫捷都爭先恐後“援桃而起”,都自以為武功蓋世,“無與人同矣”;古治子也自以為其勇猛超過田開疆和公孫捷,但是桃已被他們搶占,於是拔劍而起,要求他們交出二桃。看來紛爭已起,解決問題的方式或以刀兵相見,殺個你死我活,或交桃受辱,而辱為勇士最大的忌諱,如此必然以死免辱。以辱致人於死,則辱人者為不仁不義,不仁不義又甚於受辱,那么,辱人者又有何臉面活在世上?可以說,不管用哪種方式解決,三勇士都難免一死。
站在三士冢前,我們雙眼汪然。一墓三墳,南北五十五米,東西一百一十米,封土高大。今墓四周已建圍牆加以保護。南設圓門和映壁,刻《梁甫吟》及摹刻“二桃殺三士”的漢畫像嵌於映壁。墳墓兩側置張遜三書寫的“三士冢”石碑。傳說,諸葛亮曾經到此一游,作《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此詩表達了諸葛亮對三勇士的同情,而對晏嬰進行了譏諷和譴責。清代詩人趙執信也曾作《三士墓》詩:
石父當年脫網羅,留將三士竟如何?
孟嘗坐食三千客,拼將桃園殺幾多!
趙執信的觀點和感情與諸葛亮是一致的。而清代詩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詩曰:
勇士雖優兼智短,名心太重視身輕。
儀延並用終為亂,諸葛何須笑晏嬰!
崔象珏表現了否定三勇士的觀點,與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平心而論,三士之死,雖屬悲壯,但是他們居功自恃,甚至被人作為陰謀篡位的工具加以利用。四肢短小的晏嬰伺機使巧,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終以二桃殺死三個力可拔山的勇士,消除政治隱患,其智慧也卻非尋常,但是手段也太陰險毒辣了。

劉向《晏子敘錄》說:“晏子博聞強記,通於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從劉向的這段話里我們可知,晏嬰善諫的特點早已被人稱道,《晏子春秋》一書也可以寫他的這一類故事而出名。和其他諫臣所不同的是,晏嬰在勸諫君王時往往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中顯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
齊景公召來晏嬰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嬰聽後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君臣二人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品種齊全,但是無人問津,生意清淡。齊景公有些不解,卻見不少人都在買假腳。齊景公吃驚地問店主,店主神色悽然地說:“當今國君濫施酷刑,動輒對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如何生產和生活呢?”齊景公聽罷內心很不是滋味。回宮的路上,晏嬰見齊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看到的那一幕對他刺激不小,於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欲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沒等晏嬰講完,齊景公便打斷了他的話:“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晏嬰和齊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遊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那金壺的裡邊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齊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和,讚嘆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後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面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齊景公有些不服,於是反問:“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名言,為什麼還亡國了呢?”晏嬰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裡,不能經常看見,並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齊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頷首,並對隨從的大臣說道:“大家要記住金壺裡的格言。”
齊景公在牛山上遊覽的時候望著都城臨淄,淚流滿面地說:“美麗的國都啊,草木多么茂盛!為什麼隨著時光的流逝,萬物都要死亡呢?假若從古到今沒有死亡,那么我將離開這裡到哪裡去呢?”他的兩個大臣史孔和梁丘據也跟著流淚:“我們依靠君主的恩賜,飯菜可以吃飽,車馬可以乘騎,看見死亡臨近,心情都很悲傷,何況我們的君主呢?”聽了他們的這些話,晏嬰在旁獨自冷笑。
齊景公看晏嬰冷笑,便揩眼淚問道:“我和我的大臣觸景傷情有什麼值得你發笑呢?
晏嬰說:“假如賢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你此時只會在農田裡,哪還會有時觸景傷情呢?正是因為一個人離開了君位,才有機會讓另一個人被立為君,也才有機會輪到您當上了國君,可笑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卻為自己即將死亡而悲傷而哭泣,這是很不仁義的啊!我對不仁義的君王及討好巴結的大臣怎能不譏笑呢?”
齊景公聽了十分慚愧,舉起酒杯來自己罰自己的酒,又罰史孔和梁丘據兩人各一杯酒。
人們常常對自己即將失去的權、勢、錢等憂傷不已。殊不知,這些東西是不可能永遠占有的,一味沉迷於這些東西之中,最終會把自己毀了。要想開些,把功名利祿看作過眼煙雲,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以超然的胸懷對待它們,你才會擺脫它們的束縛,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可超然物外,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快樂幸福的人。
景公之時鬧饑荒,晏嬰請開國家糧倉賑濟百姓。齊景公不同意,但他很想蓋一個高台,供遊覽之用。晏嬰便令吏員提高打工者的單位工資,讓百姓到遠的地方去取土,慢慢地施工,從不去催逼。三年以後,高台築成,百姓也渡過了難關。結局是,國君有地方玩,百姓也有飯吃。
這是不是凱恩斯主義的濫觴呢?
賢相首先在於有德。有德,就是能為百姓著想。在君主制的國家裡,這種意向勢必常與國君發生衝突,於是極諫就成為賢相的第一要務。《晏子春秋》開頭就是《諫》上下兩篇,當非偶然。晏嬰在國君面前,從不諂諛逢迎、溜須拍馬,而是直言無隱,奮力諫諍,體現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卓然風範。
到齊景公時,齊桓公霸業已成為歷史陳跡,齊國內政幾無一日安定。當時官家壟斷大部分山林、土地、漁鹽,貴族們“宮室日更,淫樂不違”,“肆奪於市”,“民三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室朽蠹,而三老凍 餒 ”,致使“齊國丈夫,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人民稍有不滿或反抗,動輒得罪被刑。統治者用嚴刑酷法來維持舊秩序,他們自己卻整日聲色狗馬,用醉生夢死來度過憂患。瀰漫在齊國宮廷的縱酒淫樂之風銷蝕著奴隸主統治者的最後銳氣,晏子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大動盪的時代,給這樣一位走下坡路階級的神昏目眩的齊王充當“社稷之臣”的。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晏嬰充分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機智地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從各種角度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還有一次,齊景公的一個最喜愛的姬妾嬰子死了,齊景公守喪,三天不吃飯,坐在那裡不離開,左右群臣多次勸說,他就是不聽。晏嬰進來說:“外面來了一個術士和一個醫生都說:‘聽說嬰子病死了,他們願來救人。’”齊景公聽了大喜,馬上就起來了,說:“她的病可以治好嗎?”晏嬰說:“這是客人說的,他一定是良醫,請他試試吧。但是他們來救人時得晏子歸,未至,而君出令趣罷役,車馳而人趨。仲尼聞之,喟然嘆曰:“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歸之身。入則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是以雖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諸侯,不敢伐其功。當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晏嬰這樣做,是故意把“賢名”讓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對他大為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
人無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職位的人,他總有出錯的時候。聰明的下屬這時候就會為挽回上司的名聲而不遺餘力。如果犯錯的是上司,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就是保全了上司對外的良好形象,對上司也好,對自己也好,甚至對整個團隊的成員來說都是有極大的好處的;於私上司會非常感激你的犧牲,總會找機會投桃報李的。在管理中總充滿這樣的矛盾,看似付出了很多,實際你收穫的更多。

晏子墓(春秋)

興平阜寨鄉有個村子叫寨里。據《興平地名志》記載:寨里原名叫雁嶺寨,是大雁棲息過放,滿地留有翎毛的地方,故名雁翎寨,後人寫成雁嶺寨。
寨里南100米處,原來有座高6米,方圓30米,占地約一畝的墓冢,叫晏子墓。當地人傳說,這就是春秋末齊國大夫晏嬰(字仲平)的墓冢。人們普遍稱他叫晏子。
這裡的村民,祖輩傳頌著“晏子使楚”的故事。人們對晏子不畏強暴,隨機應變,從容自如地挫敗了楚人和楚王挑起的事端,從而滅了敵國的威風,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凜然 氣而格外尊崇。大概出於敬重晏子的緣故吧?村民們傳說:“晏子冢不敢挖,這裡的土可不敢起啊!舊社會村裡有個財東,曾在這裡挖土墊牲口圈,結果一槽騾馬死光了。”還傳說:“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土車烏金,父子四人砸塊塊賣掉抽大煙,結果招來滅門絕戶的橫禍。近十多年也先後有三人在墓冢周圍挖出大塊黃金,不但沒發財,反而家裡災禍接踵而來。這也許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卻這樣解釋:”這是因為晏子生前為官清正,節儉力行,最記恨那些謀不義之財的人。他雖然死了數千年,卻稟性難改,明顯是對謀不義之財的人的一處報應和懲罰。
確切地說,因該村有晏子墓,原名叫晏平寨。到了八十年代,不知啥原因,改稱村名為念流寨,後來簡化成寨里。

智慧評點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晏嬰是名機智的人。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晏子春秋》中記錄了不少有關於晏子的軼聞逸事。

晏子使吳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複,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吳王本來是想利用這個辦法來難為晏嬰的,結果卻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是他並沒有死心,還想繼續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么辦?”晏嬰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後自己;先施惠,後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威力搞掉別國國君,不以勢眾兼併他國,這是保持國威的正當辦法。否則;就很危險了。”
自命不凡的吳王聽完晏嬰的一番慷慨陳詞,再也想不出什麼難題為難晏嬰了。晏嬰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動聲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晏子使晉

還有一次,晏嬰出使晉國。晉國的大夫叔向見晏嬰的裝束很寒酸,感到頗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問道:“請問先生,節儉與吝嗇有什麼區別?”晏嬰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動怒,認真地答道:“節儉是君子的品德,吝嗇是小人的惡德。衡量財物的多寡,有計畫的加以使用,富貴時沒有過分地加以囤積,貧困時不向人借貸,不放縱私慾、奢侈浪費,時刻念及百姓之疾苦,這就是節儉。如果積財自享而不想到賑濟百姓,即使一擲千金,也是吝嗇。”叔向聽了肅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視晏嬰了。
作為被載入史冊的一位傑出的外交家,晏嬰即堅持原則又靈活應變,該柔則柔,該剛則剛,面對大國的淫威和責難,不卑不亢,剛柔並濟,一次次地化解難題,出使不受辱,一次又一次維護和捍衛了齊國的尊嚴,也為自己在諸侯國之間贏得了很崇高的聲譽。從此,吳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課文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
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著自已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039;狗國&#039;,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他是哪裡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了臉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