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

晏子

晏嬰,字仲,謚平,也稱晏子。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齊國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敢於犯顏直諫,糾正國君的錯誤,提倡節儉並且自己能身體力行。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基本信息


概要 

晏子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子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子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子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子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子,將其比為管仲。

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子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鬥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稱讚晏子說:“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子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生平事跡

智諫省刑

因景公濫用刖刑,無數人被割去了腳,使臨淄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鞋子很便宜,都賣不出去,假腳很貴,卻買不到,叫做“踴貴履賤”。晏子借景公為他遷府之機,機智地向景公進諫,省去了刖刑。

賑濟災民

由於齊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而出現了人民勞動所得公室征去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供老小食用。國庫的糧食腐爛生蟲而老百姓受災凍餓而死。一年臨淄連降幾天大雨,晏子先把自己家中糧食分給災民,三次進諫景公開倉濟民。

力行廉潔

晏子晏子節儉圖

晏子身為三朝宰相,竟始終過著清貧生活,穿粗衣,吃粗糧,居陋室,騎劣馬,景公給他新房,他拒絕搬遷,給他金銀裘皮、好車好馬,他堅持不受,景公見他的妻子又老又醜,把女兒賜給他,晏子更是婉言謝絕。晏子拒賜成為千古美談。也許正是這樣高尚的品格,才使後來的司馬遷發出這樣的感慨:“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就是為他執鞭架馬,也是心嚮往之啊!”

歷史故事

二桃殺三士

晏子晏子故事書

戰國齊景公時,田開疆帥師征服徐國,有拓疆開邊強齊之功;古冶子有斬黿救主之功;由田開疆推薦的公孫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結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傑”。齊景公為獎其功勞,嘉賜“五乘之賓”的榮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三人挾功恃勇,不僅簡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無禮統。甚至內結黨羽,逐漸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齊相晏子,即晏子深感憂慮,想除掉,又擔心景公不允許,反結怨於三人。

一天,魯齊結好,齊景公宴請魯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請開園取金桃為兩國結盟祝賀。景公準奏後,晏子引園吏親自監摘。摘得六個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依禮,齊魯二國君各享一個,齊魯二國相各享一個。盤中尚剩兩個,晏子奏請賞給臣下功深勞重的人,以表彰其賢能。齊景公讓諸臣自我薦功,由晏子評功賜桃。
 
公孫捷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薦。二人一自薦功勞,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勞,並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田開疆以開疆拓邊有功而自薦。晏子評定田開疆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說只能等到來年桃熟,再行獎賞。齊景公說他自薦得遲,已沒有桃子來表彰其大功。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於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晏子就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齊國隱患。

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子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子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子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子的事跡。孔子稱讚晏子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

晏子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子,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子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子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子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子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子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子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么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子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么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小人出使小國

宴會後,楚靈王接見了晏子,;楚靈王一見到晏子,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沒有人才?只是敝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

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子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與國君

齊莊公

晏子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儘管晏子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齊莊公也是一個昏君,他只知崇尚武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定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子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莊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莊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子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

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莊公不聽晏子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對晏子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子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鏇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里的晏嬰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里的晏嬰(石小滿飾演)

晏子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莊公。晏子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子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子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子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子逕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嚎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子,崔杼對晏子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崔杼殺死齊莊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並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子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子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子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子,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子離去。

齊景公

齊景公即位之初,對晏子並未重用,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子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子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子召來責問,並要罷他的官。晏子謝罪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讚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子的好話。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子,重重賞賜他。誰知晏子卻推辭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子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裡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貴官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齊景公聽完晏子這一番話;才知道晏子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子。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子,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有一次,齊景公召來晏子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子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好高騖遠,華而不實。見晏子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

三士冢

三士冢為一墓三墳,南北五十五米,東西一百一十米,封土高大。今墓四周已建圍牆加以保護。南設圓門和映壁,刻《梁甫吟》及摹刻“二桃殺三士”的漢畫像嵌於映壁。墳墓兩側置張遜三書寫的“三士冢”石碑。
傳說,諸葛亮曾經到此一游,作《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此詩表達了諸葛亮對三勇士的同情,而對晏子進行了譏諷和譴責。

清代詩人趙執信也曾作《三士墓》詩:
石父當年脫網羅,留將三士竟如何?
孟嘗坐食三千客,拼將桃園殺幾多!
趙執信的觀點和感情與諸葛亮是一致的。而清代詩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詩曰:
勇士雖優兼智短,名心太重視身輕。
儀延並用終為亂,諸葛何須笑晏子!

崔象珏表現了否定三勇士的觀點,與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先進思想

要求統治者聽取下層的意見

晏子晏子

晏子居住於鬧市,很不安靜,房屋低矮潮濕,院中泥濘難行,但他卻堅持不搬遷,就是為了接近民眾,了解下情。晏子還認為:朝廷之上應該讓臣下充分發表意見,反對“朝居嚴”,他說:“朝居嚴則下無言,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吾謂之瘖,上無聞則吾謂之聾。聾瘖,非害國家而如何也。”這些主張在當時是非常可貴的。這是要求統治者在朝廷上,要有寬鬆的氣氛,使人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比進步政治家鄭子產不毀鄉校聽取國人意見,更有積極意義。

晏子還進一步論述國君要聽取大臣的不同意見。晏子聘魯時,魯昭公問他:“語曰:‘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魯一國迷慮之,不免於亂,可也?”晏子對曰:“古之所謂‘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為眾矣,……今魯國之群臣以千百數,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雖然群臣很多,卻都是一些迎合國君的人,沒有不同意見,哪裡算三人呢!晏子的這些話,與唐代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有相同的意思,但卻比魏徵早提出1200多年。

主張賞罰有度,反對濫刑

當時齊國在法制上的腐敗主要是枉法濫刑。例如有人損壞了景公所喜愛的槐樹,景公就要殺死這個人。景公還要誅殺驚嚇了愛鳥的百姓。上行下效,齊國多獄多刑。“拘者滿圄,怨者滿朝”,因為受刑者多,買假肢的多,買鞋的少,所以市場上鞋便宜假肢貴。這樣,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危及了國家安定。晏子向景公提出:“賞無功則亂,罰不知為虐”,應該“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罰”,應以法治國,“誅不避貴,賞不遺賤。”這和儒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絕對不同的。晏子的法治思想,被戰國時韓非等法家所繼承。《韓非子·有度篇》記:“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些與晏子的主張是相同的。

晏子還進一步指出:“國無常法,民無經紀……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也。”這是說,國家沒有固定的法令治理政務,百姓就沒有綱紀可供遵循,要想“國有常法,民有綱紀”,就必須製法修令,以法治國。必須確定固定的法律,不可任君主隨時以言代法,以私意裁斷和賞罰。

要想廢除濫刑還必須“刑罰中於法,廢罪順於民”,就是刑罰合於法度,廢除罪名合乎百姓的心愿。還要“明王修道一民同俗”。這是說,君王修定法令,必須和民間的風俗相適應,合乎民情。

反對不義之戰

晏子認為,減少對外征戰,既可減輕百姓的賦役,又可保全百姓的性命,免遭戰火蹂躪,可以穩定社會生產活動,發展經濟,增長國力。他曾勸諫莊公征伐晉國是“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於國。”景公時,他勸諫景公不要隨意對外用兵,而應和鄰國和睦相處。不要“外傲諸侯,內輕百姓,好勇力”,導致“諸侯不悅,百姓不親。”

晏子主張:“地博不兼小,兵強不劫弱。百姓內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又說:“不侵大國之地,不耗小國之民……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眾強。”這些主張充分表明了晏子的反對不義之戰的思想。晏子反對不義之戰,比墨子的非攻思想早了近一個世紀。

面對春秋時期的變革

有些人嘆為“禮崩樂壞”。在這個客觀現實面前,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而晏子則適應社會潮流,反對繁瑣的禮儀,反對久喪厚葬。 齊國歷來就有久喪厚葬的風俗。臨淄發現春秋時期的殉馬坑,一次殉良馬600匹。晏子認為:“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拍馬溜須的寵臣梁丘據死了,景公欲“豐厚其葬,高大其壟。”晏子諫:“據之防塞群臣,擁蔽君,無乃甚乎?”言詞委婉,態度明確,景公“遂罷為壟之役,廢厚葬之令。”

晏子指出:“今品人飾禮煩事,羨樂淫民,崇死以害生。”即是說,現在眾多的人,都講究繁瑣費事的表面禮儀,嗜好侈人心志的聲色舞樂,盛行厚葬久喪,使人破財傷身。他反對“累世殫國以奉死”,把貴重有用的器物貨財,儘可能多地當作陪葬品供養死人,因為這樣做,“無補死者而深害生者”。這顯示晏子講求務實的精神,不去追求不實用的東西。

晏子的父親死了,他頂著社會輿論的壓力,治喪從簡。他的家臣說:“非大夫喪父之禮也。”認為這樣做與他家的身份不相稱,有些丟面子。晏子卻說:“惟卿為大夫。”意思是:諸侯相當於天子之大夫,而我只是諸侯之卿,不過相當於天子之士而已,父葬從簡是應當的。

犯顏直諫,匡正君過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犯顏直諫,匡正君過的次數不下百次。劉向《晏子·敘錄》也說:“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晏子認為:“君正臣從謂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又說:“見賢而進之,不同君所欲;見不善則廢之,不避君所愛。行己而無私,直言而無諱。”晏子諫君不怕得罪國君,不怕頂撞國君,對那些拍馬溜須、掩飾國君過錯之人非常痛恨。他多次指責景公的寵臣梁丘據之流。

齊景公大興土木役使百姓,築路寢之台,三年未息,又為鄒之長塗。晏子諫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進一步舉出楚靈王築頃宮三年未息而民叛之。“靈王死於乾溪”等例子勸說景公,景公只好接受晏子的意見,停修這些工程。

在專制君權統治下,諫君對制約君權只能起到微弱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去限制君權。但是,有一點限制總比毫無限制要好一些。

思想與時俱進

晏子對君、臣、民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 他摒棄了管仲“尊君”“牧民”的思想,認為君、臣、民都屬於國家社稷,臣、民不是君的私屬。齊國大夫崔杼殺死齊莊公,晏子不為齊君死。他說:“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像齊莊公這樣的昏庸之君,當然不能為他殉難。

晏子還認為:君不用臣,則臣可去。他曾對晉叔向說:“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沒其身,行不逮則退,不以誣持祿;事惰君者,優遊其身以沒其世,力不能則去,不以諛持危。”又說:“事君盡禮行忠,不正爵祿(不必為爵祿),不用則去而不議。”晏子曾辭官不就而東耕于海濱。

晏子指出君民關係,應該“薄於身而厚於民,約於身而廣於世。”國君應該“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晏子生活於春秋中期,作為一個從政半個世紀的政治家,做出了他自己應有的貢獻。他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改革派。他的思想受君權的限制,沒有全部實現。他的諫君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堅決懲處一些統治者的腐敗行為,限制齊君過度榨取百姓血汗,雖然是為了姜齊政權的鞏固,為了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同時,他的這些措施,也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有利於保護百姓生命、改善百姓生活。春秋中期,產生了許多進步思想家、政治家,齊國的管仲、晏子,鄭國的子產就是這些進步勢力的代表,他們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是阻止社會進步的保守派。

無神論思想

晏子的思想與墨家思想有些相近。但是在對待鬼神的問題上,晏子與墨子的觀點卻大不相同。墨子“明鬼”,是為了證明鬼神有靈,令人相信;晏子言鬼,則是為了證明鬼神無靈,不可迷信。今將晏子的無神論思想表現列舉如下:

晏子晏嬰

反對祈神

《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春秋·諫上》均載:齊景公久病不愈,命史固、祝佗遍祭山川祖廟,可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更重了。景公想殺人祈天滅災,晏子從兩個方面諫阻,其一,說明景公遠賢臣、親小人,堵塞了進諫之路,招致了國人的詛咒;其二,指出“上帝神, 則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無益。”兩人祝,一國詛,禱告者少而咒詛者多,若獲罪於民,靠祈禱上帝也無濟於事,表現了其重人事而遠鬼神的思想。

《晏子春秋·諫上》又載:齊國久旱不雨,誤了農時,齊景公要徵收賦稅祭祀靈山,晏子進諫說:“不可!祠(祀)無益也。夫靈山固以石為身,以草木為發,天久不雨,發將焦,身將熱,彼獨不欲雨乎?祠(祀)之無益。”景公又想祭祀河神,晏子阻止說:“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天久不雨,泉將下,百川竭,國將亡,民將滅矣,彼獨不欲雨乎?祠(祀)之何益!”晏子這裡運用形象生動的比擬,闡明山神、河神均自身難保,急需雨而無雨,又怎么能給人降雨呢?他認為山川無神靈,歲旱祈天禱雨無用無益。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春秋·外篇》均記載,齊國出現彗星,齊景公恐懼,以為是凶兆,要派祝官設壇祈天消災。晏子阻止說:“無益也,祈取誣焉。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他認為這種做法沒有用,只能招得欺騙。君王無穢德,又何必祭禱呢?如果德行污穢,祭禱又能減輕什麼呢?並援引了《詩經·大雅·大明》中詩句,勸諫景公要修德,做個賢德的聖君。 晏子把天、山、河、星等自然界看作是無神靈的客觀事物,並有理有據地闡明,它們本來就是無知的,說它們有神靈,這是人們附會給它們的,不足為信,充分體現出晏子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不信占夢

《晏子春秋·諫上》記載:齊景公想討伐宋國,“師過泰山,夢見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覺,辟門召占夢者。”占夢者附會說是“泰山之神怒也。”晏子從占夢者的口中得知“二丈夫”的聲音相貌,就編造說“二丈夫”是宋國的先祖商湯和伊尹,說據此為景公“占夢”。晏子通達古今,以其豐富的歷史知識,將計就計的“圓夢”方式,耐心勸導景公,從而阻止了齊伐宋之舉。

《晏子春秋·雜下》又載:齊景公患了水腫病,臥數十日,一天夜裡夢見與二日搏鬥,不勝。景公將夢境告訴了晏子,擔心自己會死去。晏子不相信占夢者的謊言,為了消除景公的思想疑慮,他特意編造了一段虛言說:“公所病者,陰也;日者,陽也。一陰不勝二陽,公病將已。”他說景公的病因是陰性的(指水),太陽是陽性的。一陰不能勝二陽,景公的病就要好了。並讓占夢者按照他編造的這段虛言去為景公占夢,從而解除了景公的心病,居三日,公病大愈。 這兩次,晏子都是用虛言“占夢”之法,或出於自言令君疑,或借占夢口述令君信,均說明了占夢不足信,占夢是虛言欺人的。

戳穿騙局

《晏子春秋·諫上》記載:近臣裔款引薦楚巫微進見齊景公,楚巫說:“您是光明神靈的主,是天帝任命的君王。您即位十七年了,沒有成就什麼大事,是因為明神還沒降臨到您這兒。請讓我請來五帝,讓您的德行彰明。”楚巫巡視了國都郊外,說五帝的位置在牛山(今淄博臨淄南,又名牛首山),要求齋戒後方可登山。景公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將楚巫奉為神明,命百官供齋具於楚巫之所,讓裔款輔助之。晏子進諫說:“古時人們不輕忽慢易地頻繁祭祀,也不輕視自己而依靠神巫。如今國政混亂而行為邪辟,卻怎么能求五帝來彰明德行呢?棄賢而用巫,又怎么能求五帝到來呢?百姓不隨便遷就壞德行,福祉也不會隨便降臨,您請求五帝,不也難嗎!可惜呵!您的地位這么高,所發的言論卻這么卑下。”晏子以齊君的行為,證明其距離五帝之明德甚遠,告訴齊君:“民不苟德,福不苟降”,要想使德行光大,只有勤加修明。晏子持論有據,言之成理,戳穿了楚巫的鬼話,提醒景公不要被楚巫矇騙,指出鬼神不是支配人的無上力量,而是聽從人安排的。最後,景公醒悟,終於“送楚巫於東,而拘裔款於國。”
《晏子春秋·外篇上》載:太僕欺騙景公說他能使地動。晏子觀星象,知地動,以天文地理知識指出,根據星宿的位置,即可預測地震,講明“非能動地,地固將動”的真相,說明地動是自然運行的規律,從而戳穿了太僕的欺君謊言,並令其向景公認罪自首。
《晏子春秋·雜下》記載,史官柏常騫為了討得景公賞識,利用職務之便欺騙國君,揚言自己能為君王除邪祈壽,晏子及時洞察了柏常騫的陰謀,並以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揭穿了他的大騙局。楚巫能致五帝、明君德,太僕能使地動,柏常騫能除邪祈壽,凡此種種彌天大謊,均未逃出晏子的銳眼,都被他一一徹底戳穿了。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子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子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子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子在後世人們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不過,晏子崇高的形象主要歸功於《晏子春秋》。

關於《晏子春秋》的作者,舊題為晏子撰,實為後人之偽托。其成書時間不詳,至遲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就已經成書。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但在篇末又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讓司馬遷如此崇拜的人,豈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自從司馬遷將管仲和晏子的事跡合寫成《管晏列傳》之後,世人便多將管、晏二人並稱。宋人蘇轍認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禮義。晏子之為人勇於義、篤於禮,管子蓋有愧焉。”也有人認為,晏子直言敢諫,為民請命,誠然可敬可嘉,但卻很少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應該做的,不能使君行;他認為不該做的;也不能使君必止。與管仲相桓公,言必行,行必果相差甚深。然而,無庸置疑的是,晏子的敢於直諫,勇義篤禮,克己奉公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場合中剛柔相濟的風範,都為後人所景仰。在他的的政治生涯中,時時處處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

晏子墓

晏子墓在齊國故城宮城北門外,今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墓高約11米,南北50米,東西43米。墓前立有明

晏子晏嬰墓
萬曆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築圍牆,南面開門,以作護。1982年秋,鐫刻清道光七年《古代聖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興平阜寨鄉有個村子叫寨里。據《興平地名志》記載:寨里原名叫雁嶺寨,是大雁棲息過放,滿地留有翎毛的地方,故名雁翎寨,後人寫成雁嶺寨,占地約一畝的墓冢晏子墓。當地人傳說,這就是春秋末齊國大夫晏子(字仲平)的墓冢。人們普遍稱他叫晏子。

山東古代名人(一)

山東是孔孟的故鄉,儒家思想淵源流長,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山東省,齊魯便成為山東代稱,蘇軾詩云:“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可見齊魯學風歷來為士夫文人所景仰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