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

兵法

兵法,用兵作戰的方法、策略。相關的著作有《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兵法兵法
兵法bīngfǎ
(1)[militarytactics;artofwar]
(2)用兵作戰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三國演義》
(3)指古兵書闡述的內容
故兵法忌之。——《資治通鑑》

詳細內容

兵法兵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的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了註解,為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寶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為《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
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7,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諸子百家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制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家。凡論述軍事的兵家著作,稱為兵書。《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相關作品

兵法兵法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關於其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今人陳攖寧認為是戰國時代作品,王明認為,作者是北朝一個久經世的隱者。書中繼承發揚老莊哲學思想,闡發了天人相盜的盜機論以及道教神仙長生學說。“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書中含有比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歷代注本繁多,見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張果的《陰符經注》,宋朱熹的《陰符經考異》。後世道教定其為必誦經書,為《玄門功課經》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六韜》,舊本題周.呂望撰。《莊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經典釋文》曰:“司馬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則戰國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漢書·藝文志》兵家不著錄,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閒,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則《六弢》別為一書。顏師古注,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三國志·先主傳》注,始稱“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隋志》始載《太公六韜》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師姜望撰。”唐宋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閒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後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其依託之跡,灼然可驗。又《龍韜》中有《陰符》篇云:“主與將有符,凡八等,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蓋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尤為鄙陋,殊未必漢時舊本。故周氏《涉筆》謂:“其書並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文伐》、《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讀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家,恆相稱述。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撰,傳與漢初張良得以問世(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據當今學者考證,《三略》成書於西漢末年,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餘字。現存之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本電子版以《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體字一般隨文用現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釋中註明。

孫子兵法之三十六計

第一計:上屋抽梯

兵法兵法
戰國時期,天下群雄並立,小國被魚肉,大國爭霸權。
中國孫子兵法書籍
中國孫子兵法書籍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個既知天時地理,又知兵法戰陣的奇人,人稱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兩個得意弟子,一個是孫子(孫武)的後世子孫--孫臏,另一個是龐涓。龐涓應魏國之邀,先於孫臏出山,鬼谷子將失傳的《孫子兵法》獨自傳於孫臏一人。
龐涓當了魏國的元帥,與魏王一同率軍進攻楚國,在方城楚國軍隊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對魏國十分不利。
龐涓派謀士公孫閱請鬼谷子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將此事推於孫臏。孫臏引用《孫子兵法》,向公孫閱獻"上屋抽梯"之計。龐涓用孫臏之計,引誘城內楚軍出擊,然後截斷後路,消滅了楚軍。楚國被迫割城認敗。

第二計:笑裡藏刀

龐涓請孫臏出山,孫臏推辭不過,告別鬼谷子來到魏國。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但為得到《孫子兵法》,表面上笑臉相迎,派美女鍾離秋照顧孫臏。鍾離秋鍾情於孫臏。龐涓利用孫臏的思鄉之情,設下圈套,栽贓孫臏。魏惠王聽信龐涓,欲殺孫臏。龐涓出面為孫臏說情,孫臏死罪免除,被處以臏刊。
龐涓將受傷的孫臏接回家中,請來最好的醫師為他醫腿,並讓鍾離秋繼續照看孫臏,孫臏十分感激,答應將所知道的《孫子兵法》為龐涓抄錄下來。

第三計:假痴不癲

公孫閱早就看中了鍾離秋,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將龐涓陷害孫臏的事實悄悄告訴孫臏。孫臏對龐涓所為氣憤之極,但無計可施,情急這中想到臨別之時鬼谷子送給他的錦囊秘計。他依據鬼谷子之計,裝瘋賣傻,將抄錄的部分兵法全部燒毀。
龐涓不相信孫臏真瘋,多次試探,都沒看出破綻。龐涓還是放心不下。
鍾離秋盼望孫臏不是真瘋,向孫臏傾吐真情,以期打動孫臏。孫臏無動於衷,仍瘋瘋癲癲。鍾離秋痛苦萬分,當著孫臏的面撥劍自殺,孫臏見死不救,鍾離秋徹底失望。暗中監視孫臏的龐涓因此也信以為真。

第四計:金蟬脫殼

公孫閱托媒人到鍾離家說情,鍾離秋的姐姐鍾離春為使妹妹忘記瘋子孫臏,收下聘禮,未曾想鍾離秋痴心不改,並與姐姐大鬧一場。鍾離春是個劍術高超的烈女,她為了斷絕妹妹的戀情,欲殺孫臏。孫臏面對死亡,仰天長嘆,嘆自己空有世上無雙的《孫子兵法》,卻無用武之機,辜負了祖先和老師的厚望。鍾離春方知孫臏是裝瘋。
鍾離春隻身來到孫臏的家鄉齊國國都,遇到了齊國將軍田忌,將孫臏的遭遇告訴了田忌,請田忌設法解救孫臏。田忌不信孫臏其才,田忌的門客禽滑說他到魏國一試孫臏,然後見機行事。
禽滑來到魏國,在鍾離春的安排下與孫臏見面。一番交談,禽滑與孫臏相見恨晚。禽滑用孫臏之計,讓自己的僕從裝扮成蓬頭垢面的孫臏醉臥豬欄,孫臏乘機躲入禽滑的馬車逃離魏國

第五計:李代桃僵

數天后,有人在河邊發現了孫臏的衣服,誤以為孫臏已死,鍾離秋聞此痛不欲生。公孫閱娶鍾離秋為妻,鍾離春見妹妹有了歸宿,悄悄離開魏國,來到齊國。孫臏為了不得罪魏國,暫時隱居在田忌家中。鍾離春來到田忌家,照顧孫臏。
田忌愛馬,常和齊威王賽馬,每賽必負。孫臏告訴田忌,可採用"李代桃僵"之計,即犧牲三等馬,用一等馬對齊王的二等馬,用二等馬對齊王的三等馬,必勝無疑。田忌聽從孫臏的意見。下重賭和齊王賽馬,果然獲勝。齊威王納悶,詢問田忌,田忌將孫臏的計策告訴齊王,齊王立即召見孫臏。

第六計:圍魏救趙

龐涓為報中山之仇,帶重兵進攻趙國,趙國連戰連敗,國都危在旦夕。趙國向齊國求救,田忌主張救趙,相國鄒忌等人懼怕魏國,堅決反對。齊威王力排眾議,派兵救趙,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
田忌採取孫臏的計策,不去趙國,直逼魏國。田忌的堂弟田國是一個有戰功的將軍,他以為孫臏怕死,慫恿數名將軍不聽孫臏之令,定要前往趙國和魏軍一決高低。孫臏好言相勸,田國等人不從。孫臏按軍法斬殺田國手下一個有功之將,田國等人在軍法的威懾下,帶軍向魏國開進。
魏國告急,龐涓只好從趙國撤軍。回軍途中,龐涓和軍相遇,孫臏用計大敗龐涓。龐涓這才知道孫臏沒死,率殘部逃回魏都,田國等人此時對孫臏口服心服。

第七計:擒賊擒王

龐涓為報復齊國,糾集楚國、韓國、燕國討伐齊國,揚言若齊國不交出孫臏,便毀滅齊國。鄒忌等人也推波助瀾主張交出孫臏以解齊國之難。齊威王為齊國安危,答應了龐涓的條件。鍾離春勸孫臏離開忘恩負義的齊國,另擇明主。田忌、田國也勸孫臏逃走。孫臏胸有成竹,說他可兵不血刃,使龐涓撤兵。
盟壇上,四國元帥商談退兵和好之事,龐涓堅持必須得到孫臏,才可退兵。裝扮成齊國將軍的鐘離春押著假孫臏來到壇下,龐涓上前辨認孫臏,冷不防被鍾離春用劍逼住,周圍的魏國士兵怕鍾離春殺龐涓,不敢上前。龐涓無奈,只好答應退兵。

第八計:以逸待勞

楚、韓、燕三國軍隊退去。龐涓也只好撤軍。回軍的路上龐涓越想越氣,又帶大軍殺回。魏國大軍的突然返回,使齊國有些措手不及。齊威王命田忌和孫臏帶兵抗敵。雖然楚、韓、燕三國的軍隊已經返回,齊軍和魏軍相比還是敵強我弱,孫臏令全軍守而不出。
龐涓為激孫臏出營作戰,命魏國士兵在營外高聲漫罵。孫臏仍按兵不動。田國氣憤不過,要求出兵,沒想到孫臏竟然同意。田國率精幹之兵不斷襲擊敵人,使魏軍更加疲憊。
龐涓戰不能戰,拖又拖不起,只好撤軍,孫臏乘機出兵,大敗魏軍。

第九計:無中生有

龐涓回到魏國後,又氣又恨,欲殺鍾離秋。公孫閱為保鍾離秋,說他可以用計讓孫臏和田忌失去兵權,然後再置他們於死地。公孫閱帶著鍾離秋來到齊國,投奔在相國鄒忌門下,向鄒忌講述田忌得勢的利害。鄒忌本來就嫉妒田忌的功勞,便向齊威王進讒言,誣陷田忌和孫臏,齊王不信。公孫閱告訴鄒忌,無中可以生有,多說幾次,齊王就會相信。
鍾離春向孫臏表露愛慕之心,孫臏以占卜者的話拒絕了鍾離春,鍾離春一氣之下,離開齊國。
公孫閱冒充田忌的門人帶重金請占卜者為其占卜,所問乃謀國之事。鄒忌將此事稟告齊王,齊王終於相信了鄒忌的讒言。

第十計:借刀殺人

齊威王派人監視田忌,孫臏告訴田忌,只有交出兵權才可免去殺身之禍。田忌聽從孫臏的計策,主動交出兵權,齊威王打消斬殺田忌的念頭。公孫閱勸鄒忌斬草除根,鄒忌說在齊國難以得手。公孫閱讓鄒忌"借刀殺人"。
鄒忌向齊威王建議與楚國建立聯盟,共同對付魏國,並提議讓田忌和孫臏出使楚國。齊王擔心二人一去不回,鄒忌說他們如果不回,就滅其九族。鄒忌隨後派心腹趕往楚國,密報田、孫到楚國是為了探查虛實。
孫臏和田忌一路上幾遇危險,幸遇鍾離春暗中保護,才化險為夷,到達楚國。楚國為了對付魏國,要留往田忌孫臏,並許以高官厚祿,田忌和孫臏執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將二人困在楚國。

第十一計:趁火打劫

龐涓聽說孫臏被困在楚國,帶著珍寶親自出使楚國,將珍寶獻給喜愛珍寶勝於自己生命的楚王,還答應將占據楚國的城邑還給楚王,以換取孫臏。楚說可以考慮龐涓的建議。楚王要挾孫臏,說他如果不答應留在楚國,就把他交給龐涓。孫臏告訴楚王,龐涓要的不是他,是《孫子兵法》,有了《孫子兵法》,魏國就會稱霸。孫臏答應為楚王抄錄一套《孫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國。
鍾離春收買眾多敢死之士,欲救孫臏,孫臏為保田忌回國,沒有答應,鍾離春十分不快。
龐涓得知孫臏答應為楚王抄錄兵法,進見楚王,說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內容,為防止孫臏抄錄假兵書欺騙楚王,他可以為楚王監視孫臏,條件是他再把兵書抄錄一遍帶回魏國。楚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第十二計:瞞天過海

龐涓又會見孫臏,說他即使給楚王抄錄了兵法,楚王還是不會放過他,不如為他抄寫一部兵法,他可以幫助孫臏逃離楚國。孫臏將計就計答應龐涓的要求。按照龐涓和孫臏定下的計策,龐涓離開楚國。龐涓走後,孫臏拜見楚王,說兵法乃兵聖之作,必須找一類似鬼谷的山谷抄寫,才可不辱聖靈,否則將受到上天懲罰。楚人一向寵信鬼神,楚王答應了孫臏的要求。孫臏選擇了靠近楚魏邊境的一條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軍隊保護孫臏。
龐涓帶兵秘密襲擊孫臏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孫臏。孫臏乘龐涓與楚軍混戰之機,在鍾離春的幫助下,逃離楚國。

第十三計:偷梁換柱

孫臏的逃離使龐涓十分惱怒,他來到楚國,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謊言。楚王派使者來到齊國,污衊孫臏偷走了楚國的國寶,要孫臏將國定送回楚國,否則楚國將與魏國一同向齊國問罪。齊威王明知孫臏不是雞鳴狗盜之徒。但迫於楚國的威脅,再加之鄒忌的讒言,齊王讓孫臏親自到楚國向楚王說明。鍾離春與鍾離秋姐妹終於相見,感慨萬分。鍾離春將公孫閱的所為告訴了妹妹,鍾離秋逼公孫閱離開鄒忌。
孫臏為了田忌將軍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動身去楚國,鍾離春極力阻止孫臏前往楚國。
禽滑用偷梁換柱之計,命手下人裝扮孫臏,帶著一批希世珍寶隨自己前往楚都。孫臏乘機帶著田忌的信,隨鍾離春經楚國前往到韓國去找申大夫。

第十四計:假道伐虢

大夫要將他引見給韓王,孫臏不願讓自己來到韓國的訊息傳到魏國,因此不願去見韓王。申大夫還是將孫臏來到韓國的事告訴了韓王,韓王立即召見孫臏,拜孫臏為軍師。
龐涓得知孫臏在韓國,故作不知,派使者來到韓國,邀請韓國在成周會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請韓王允許魏國參加盟會的人路經韓國成皋。
孫臏向韓王進言,說魏國肯定另有所圖,並向他講了當年晉獻公假道伐虢的故事。韓王只答應盟會,未答應借路。
盟會之時,魏王假作勞累過度,舊病復發,龐涓再次提出借路韓國的北方重鎮成皋,從近路回國。韓王以為盟約以定,魏國不會與之為敵,答應了龐涓了請求。龐涓回國途中,乘韓國不備,突然占領了成皋。然後向韓王提出:以成皋換孫臏。

第十五計:聲東擊西

成皋是韓國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韓國上下一片慌亂
韓國不少大夫主張用孫臏換回成皋,韓王也打算把孫臏交給魏國。申大夫堅決反對,他說只要孫臏在韓國,成皋就不愁不能奪回,而且魏國也不敢小視韓國。身為大將軍的韓國太子也反對交出孫臏,認為如此將是韓國的羞辱。韓王改變主意,命太子和孫臏帶兵奪回成皋。
韓國的軍隊沒有進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國的重鎮中牟。龐涓估計孫臏會象當年圍魏救趙一樣故計重演,並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韓國國都。韓王立刻命太子和孫臏回軍。
孫臏讓太子率大軍明為回國救急,實為虛晃一槍,他與鍾離春率領一支精幹輕裝軍隊,夜奔成皋,乘敵不備,奪回了成皋。

第十六計:空城計

龐涓在韓都城外準備與孫臏一決勝負,可發現韓軍營中沒有孫臏,他意識到孫臏肯定是去了成皋,立刻率大軍悄悄返回成皋。
孫臏奪取成皋後,為長期堅守成皋,派軍隊到城外征糧,未曾想龐涓先頭輕裝軍隊已經逼近成皋。
孫臏處亂不驚,命城外征糧軍隊立刻集結,然後大開城門,裝做毫無戒備。
魏國費將軍帶先頭魏軍來到成皋城外,見城門大開,不由疑惑,不敢進兵。後又發現城內街旁有隱蔽的士兵,城外林中也有韓國士兵,怕中孫臏的埋伏,急忙率軍後撤數十里。城外征糧韓軍得以回城。
龐涓大軍趕到,將成皋團團圍住。
鍾離春回韓都請兵,許多韓國大夫不願因孫臏與魏國交戰,再次提出用孫臏換成皋。韓王猶豫再三,命太子和申大夫率韓國大軍前往成皋,但為留後手,不準他們與龐涓交戰。

第十七計:反間計

太子大軍來到成皋三十里外安營紮寨。孫臏見太子遲遲按兵不動,派鍾離春來到太子營中,問太子為何不出兵。太子推說龐涓圍而不攻,他必須謹慎行事,以免中計。
成皋城內缺糧,韓國守城的軍隊不免人心浮動。龐涓派入成皋的奸細隨波逐流乘機挑唆守城百姓哄搶糧庫,一聲內亂迫在眉婕。幸虧孫臏帶兵及時趕到,制止了內亂,領頭的搶糧趙壯士被扣押。趙壯士狀告馮將軍,說馮將軍扣發他們的口糧,他們是被迫搶糧。孫臏告訴趙壯士,是他讓馮將軍扣發糧食,逼他們搶糧,造成城中沒糧的假象,這樣龐涓繼續圍而不攻,以便有足夠的時間等待秦國援軍的到來。
趙壯士將孫臏的話告訴奸細,奸細尚存疑惑。孫臏再布迷陣,使奸細相信城中確實有糧。
奸細逃離成皋,將成中內情報告龐涓,龐涓決定攻城。

第十八計:樹上開花

龐涓攻城:韓國太子仍按兵不動,韓國將士情緒激憤,許多將軍以死逼太子出兵,眾怒難犯,太子只好出戰。
韓國軍隊依照孫臏"樹上開花"之計,四方出兵,虛張聲勢,龐涓錯誤的以為,韓軍主攻方向在韓國太子一路,率主力迎擊太子,結果申大夫率韓軍主力突破魏軍包圍,將糧食和援軍送進成皋。
太子不聽勸告,違背孫臏之意,被寵涓大軍圍困在城西。
孫臏再用"樹上開花"之計,讓成皋守城軍隊東門出,南門進,造成大軍進城的假象。龐涓估計孫臏將從成皋西門突襲龐涓,調集大軍埋伏在城西。誰知孫臏大軍從魏軍包圍圈的另一方向突破,救出太子及所率將士。

第十九計:拋磚引玉

龐涓率大軍在外,不敢久戰,意欲與韓軍一戰決勝負。但孫臏固守不出,意在將龐涓拖垮。
龐涓派士兵四處搶糧,殺戮韓國百姓,引誘韓軍出動。部分韓國士兵不聽軍令,私自出擊,被魏軍所殺。龐涓將韓國士兵的屍體堆在韓軍大營前,韓國士兵被擊怒,擁入孫臏帳內,威脅孫臏,若再不出戰,將殺死孫臏。孫臏用兵法說服眾士兵,士兵決意按孫臏之計行事。
龐涓繼續搶糧,韓軍出兵,打了就撤,在回撤之時。部分將士出而不返,秘密潛伏於西山。十數天后,潛伏於西山的韓軍已達數萬人,孫臏命出擊的軍隊將魏軍引入西山,將其殲滅。
西山之戰魏軍被重創,龐涓知再戰也無利可圖,只好撤軍回國。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為徹底消除魏國的威脅,韓王採納孫臏的伐交之策,打算與楚國、齊國結盟。鍾離春以韓國使者的身份回到齊國,此時,齊威王已生命垂危。
齊威王臨終前悔恨錯待田忌和孫臏,他懇請田忌輔佐太子辟疆,還囑咐太子一定請回孫臏。
齊威王死後,公孫閱挑撥太子其弟公子郊師爭奪王位。郊師以獻美女為名,將太子請入公子府,預謀殺害太子。鍾離春裝扮宮衛,將太子救出。
田國帶兵攻打公子府,公孫閱幫助公子逃脫。
公子郊師帶領叛亂軍隊,逃往齊魏邊境。龐涓趁此占領了齊國的數座城池,並將邊城交給郊師,讓他與齊國當政者作對。

第二十一計:暗渡陳倉

太子繼位,是為宣王,齊宣王聽從田忌之言,請孫臏回國,對付外敵和內亂。
鍾離春帶著齊宣王的親筆信回到韓國,孫臏知韓王不會放自己回國,龐涓也將在路上派兵截殺,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安全回國。
孫臏請韓王把他當做韓國人,按照他的功績,給他一富庶的城邑做為封地,這座城邑就是魏國的上黨。韓王早就想得到上黨,若奪取上黨,就將上黨賜於孫臏。
孫臏率軍隊前往上黨,龐涓派兵在上黨的必經之要道長山攔住孫臏的軍隊。孫臏假意準備進攻長山,暗中派鍾離春尋到一路,然後帶軍隊沿小路輕裝奔襲上黨。孫臏攻克毫無防備上黨後,又離開上黨,前往趙國,既擺脫了韓王的控制,又躲開了龐涓截殺。

第二十二計:美人計

公孫閱在孫臏回國之前,選了兩名美女,送給齊宣王。
鄒忌想阻止齊宣王接納美女,公孫閱以死威脅,鄒忌只好聽之任之。
齊宣王被美女所迷,終日與美女尋歡作樂,不理朝政。公孫閱也因此受到齊宣王重用。
外有強敵,國有內亂,朝中大夫心急如焚,多次進諫,勸齊王不要沉溺於美色之中。齊王不但不聽,而且還殺死一位冒死進諫的大夫。朝中大夫一時不知所措。
正當田忌等人對美女無可奈何之時,孫臏和鍾離春回到了齊國。

第二十三計:反客為主

如何對付公孫閱送進宮的美女,孫臏一時沒有很好的對策。鍾離春說好可以裝扮成宮女混入宮中,殺死魏國美女。鍾離春的話提醒了孫臏,他同意鍾離春混入宮中,但不是去殺美女,而是想辦法說服齊王。
孫臏先用計使公孫閱隨田忌大軍離開王宮和臨淄,然後讓鍾離春以女僕的身份進入王宮。鍾離春用奇怪地動作吸引了齊王的注意,當齊問她那些奇怪動作的含義時,她藉機勸說齊王。齊王喜歡她的直率,要娶她為後。
鍾離春不願作王后,夜出王宮,要和孫臏一起逃離齊國。孫臏曉之理,動之以前,鍾離春為了孫臏和國家,終於答應作王后。

第二十四計:指桑罵槐

兩位美女不甘心自己的失寵,採取種種手段引誘宣王。同時買通宮中僕人,監視鍾離春。宣王經不起誘惑,常和美女們過夜,時常耽擱朝政。鍾離春勸說,宣王當面悔過,可一見那兩個美女,又經不住誘惑。
鍾離春對嬪妃宮女約法三則,不準隨意留齊王在嬪妃處過夜,以免耽誤齊王處理朝政。
齊王寵愛的美王妃不把鍾離春的約法放在眼中,再次引誘齊王在住處過夜,並因此耽誤了齊王上朝。鍾離春先斬後奏,杖斃美玉,眾嬪妃皆怕,再也無人敢違背約法,耽誤齊王處理朝政。

二十五計:連環計

宮中美女隨受到遏制但公孫閱和鄒忌仍把持朝政。孫臏決定先除掉公孫閱,然後迫鄒忌就範。
禽滑來見鄒忌,稱讚他開始輔佐齊威王時是如何賢德,捧他為齊國棟樑,要他相助除去公孫閱。鄒忌對公孫閱時常要挾他早就懷恨在心,寢臥不安。公孫閱在齊王面前誣陷孫臏,齊王將信將疑,向鄒忌詢問孫臏的事,鄒忌卻總說孫臏的好話。齊王對公孫閱失去信任。鄒忌藉此勸公孫閱廢除齊宣王,立郊師為王,兩人商定,鄒忌聯絡郊師死黨,公孫閱派人與龐涓聯繫,裡應外合,迫宣王交出王政。公孫閱讓心腹帶秘信前往魏國,心腹被埋伏在城外的田國抓獲,公孫閱知道上當,自殺身亡。
鄒忌想要回秘信,因為上面有他的名字。禽滑不給,說只有鄒忌辭去相國一職,他才交還秘信,鄒忌此時才明白中了孫臏的連環計,只好同意辭去相國。

第二十六計:遠交近攻

鍾離秋雖然不愛公孫閱但畢竟夫妻一場,帶著公孫閱的屍骨回到魏國。
大夫紛紛進言,請齊宣王收復魏國占領的城池,齊宣王命田忌和孫臏帶兵奪回那幾座城池,活捉郊師。孫臏不同意急於用兵,因為齊國經過內亂,國力不足,軍力不強,強行奪回城池,不是魏軍的對手,不如採取緩兵之計,先聯絡趙國、韓國、楚國,還有西方的秦國,共同對付魏國,然後再見機行事。
龐涓為對付孫臏的伐交(用外交手段達到目的),也積極開展外交,並說服魏王將魏國太子送到韓國做人質,韓王表面答應不出兵幫助齊國,但心中另有打算。
秦國出兵攻打魏國,龐涓率魏國大軍迎擊秦軍,孫臏乘機奪回了魏占領的城池,但是卻沒有抓獲公子郊師。

第二十七計:打草驚蛇

郊師躲在魏國邊城,時常帶領手下人搔擾齊國,他還招驀死士,準備捲土重來。郊師手下死士曹揚,夜入王宮,刺傷了齊王,多虧鍾離春相救,才保住了齊王的性命。被鍾離春刺傷的曹揚逃入太后寢宮。
曹揚一日不除,齊王一日不得安睡。齊王命田忌立即抓獲曹揚,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見曹揚的蹤影。鍾離春懷疑曹揚藏在太后宮內。太宮是齊宣王和郊師的母親,不便強行進宮捉人。鍾離春採用孫臏打草驚蛇之計,對太后說,有人曾看到曹揚躲入太后宮中,意欲搜查。太后否認,大鬧一場。
曹揚的確藏在太后宮中,聽說此事後,怕鍾離春真的搜查太后住處,逃出後宮,被埋伏在宮外的鐘離春抓獲。

第二十八計:調虎離山

郊師不除,終為禍患。田忌打算率軍進攻魏國。孫臏去找鄒忌讓他將功補過。鄒忌想再次返朝為官,答應了孫臏的要求。鄒忌來到魏國邊城,告訴郊師,齊王的傷勢越來越重,不久將入祖廟,田忌、孫臏正在物色繼位者。他聯絡了一些先王手下的老臣,意欲擁戴郊師回國執政。郊師聞此十分高興,他手下的謀士勸他要小心行事。
郊師派高將軍秘密回國問太后,太后親自去看望齊宣王,齊宣王故作不久人世的樣子,太后將此情告訴了高將軍。太后也期望公子能速速回國。
公子郊師悄悄回到齊國,被鍾離春活捉,才知上當。

第二十九計:欲擒故縱

齊宣王將郊師終生囚禁。郊師絕食,非要見太后不可,宣王無奈,只得讓他和太后相見。母子二子相見,痛哭流涕。
太后請求齊宣王赦免效師,宣王不同意,太后威脅齊王,郊師若不能出獄,她就進牢獄陪伴郊師,使世人指責齊宣王不孝,齊宣王不願擔不孝之名,只得答應了太后的請求。
郊師獲釋後,野心不死,重新聯絡死黨,企圖捲土重來。孫臏有意放縱不問。公子手下的刺客,刺殺孫臏未遂,孫臏和田忌藉此離開臨淄。
郊師認為時機可乘,糾集死黨偷襲王宮。王宮早有所備,田國率軍隊,消滅了公子郊師的叛黨,郊師被殺。

第三十計:借屍還魂

龐涓打敗了秦軍,穩定了徐、魏邊境,回師魏都,聽說郊師被殺的訊息後,決定用借屍還魂之計再次擾亂齊國,然後乘機圖之。他找了一個貌似郊師的人,來到齊國臨淄,秘密拜見太后。太后果然把他當作真郊師,讓他糾集餘黨,東山再起。
假郊師帶著餘黨潛入邊城馬陵,殺死守將,占領馬陵,揚言奉太后旨意,廢除齊宣王,自立為王。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紛紛來投奔郊師。
田忌帶兵討伐,來到城下,果然見到"郊師",士兵以為是鬼,不敢攻城。田忌欲殺不戰者,被孫臏阻止。孫臏命軍隊回撤三十里。

第三十一計:釜度抽薪

孫臏告訴田忌,只要揭穿假郊師的真實的身分,就如釜底抽薪一親,馬陵這股逆火不撲自滅。田忌回到齊都,將馬陵的情況上奏齊宣王,齊宣王請太后出面,揭穿假郊師。太后一口咬定郊師不會有假。
鍾離春微服來到魏國,找到鍾離秋,請她打聽假郊師的真實身份,並說她請齊王下旨,讓孫臏娶鍾離秋為妻,鍾離秋同意幫助姐姐。
太后來到馬陵城下,向城頭的假郊師詢問郊師兒時之事,假郊師無法回答,太后方知這個郊師是假。假郊師見事敗,射傷太后。馬陵的叛黨,得知郊師是假,紛紛逃離馬陵。

第三十二計:順手牽羊

齊軍正準備攻城,駐守魏國邊城的軍隊前來增援馬陵,魏國將軍告訴假郊師,他已派人稟報龐涓,龐涓將率大軍前往馬陵。
重傷的太后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十分後悔,田忌要送她回國都養傷,太后不肯,她一定要親眼看到假郊師被殺。
田忌受太后之命,準備攻城,孫臏對田忌道:強攻必然增加齊軍傷亡,如果攻城不下,魏國後續援軍到達,後果不堪構想。不如乘魏國邊城空虛,順手牽羊,占領魏國邊城,再以小利變大利。
太后見齊軍沒有攻城,質問田忌,田忌將孫臏的計策告訴太后,太后不聽,非要攻城不可。田忌無法說服太后,只得立下軍令狀:兩日內攻不下馬陵,太后可取他腦袋。
禽滑和鍾離春帶著化裝成魏軍的齊軍出現在魏國邊城,喊開城門,殺進城內……

第三十三計:關門捉賊

魏國將軍得知邊城失守,連忙撤離馬陵,回軍魏國邊城。假郊師讓魏氏兄弟襲擊齊軍大營,藉機離開馬陵。魏氏兄弟被孫臏圍在大營。田國悄悄占領馬陵。孫臏率軍在途中截假郊師,假郊師急忙返回馬陵。田國率兵將假郊師誘進城內,關門捉賊,活捉假郊師。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龐涓的大軍趕到邊城,齊軍已經撤離。魏國大軍剛和秦軍大戰,若倉促進攻齊國,勝卷難握。龐涓決定先教訓韓國,以報韓國在魏秦大戰時,不按約出兵之仇,同時打算藉此引誘齊國出兵,在魏國境內打敗孫臏。此時魏國的太子申還在韓國做人質,魏王不同意進攻韓國。龐涓派人告訴太子申,說他母親有病,請他回來看望。韓王不打算放太子申回國。太子申見不能回國,整日和女樂混在一起。
魏王聽從龐涓的計策,指責太子申不孝,龐涓帶人到韓國捉拿太子申。韓王仍不放太子申,龐涓奉魏王之命欲殺太子申,韓王見此,只好放回了太子申。龐涓隨即與太子申率魏國大軍進攻韓國。

第三十五計:隔岸觀火

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宣王派田忌和孫臏帶兵救韓,孫臏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說魏軍強大,又將在魏國境內作戰,勝負難定。不如先隔岸觀火,待魏韓兩軍隊打的筋疲力盡時,再出兵救韓。
田忌派禽滑到韓國把齊國出兵的訊息告訴韓王。禽滑在韓都城外被魏兵所擒,龐涓要他向韓國軍隊喊話,說齊國不肯救韓,禽滑一口答應。當禽滑來到韓都城下時,卻告訴韓軍孫臏親領齊國大軍不日就到。龐涓一怒之下,當場殺死禽滑。
韓國得知孫臏將到,舉國上下一片振奮,拚命抗敵,魏韓兩國的軍隊一時相持不下。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魏韓兩軍打的筋疲力盡時,齊軍殺向魏國國都大梁。龐涓率大軍回國,迎擊齊軍。
孫臏不與龐涓正面作戰,因為魏軍雖是疲憊之師,但齊軍深入魏國腹地,不利之處更多,裝成害怕的樣子向齊國撤退。
齊軍後撤第一天,埋沒做飯的軍灶十萬,然後一天天減少。追趕齊軍的龐涓不知是計,以為齊軍懼怕魏軍,逃兵數量眾多,於是帶精兵日夜兼程追趕孫臏,結果在馬陵道中了孫臏的埋伏。齊軍萬箭齊發,龐涓無路可逃,自殺身亡。
鬼谷子來信,勸其歸隱,孫臏難違天意。田忌苦苦哀求孫臏,勸他留下,孫臏還是悄然離去,只留下一套《孫子兵法》和他自己寫的《孫臏兵法》。
在日本,兵法是指個人的戰鬥技巧,而並非中國的用兵之道,所謂的兵法家,便是劍豪之流,中國的兵法,在日本叫做“軍學”。

管子-兵法

作品簡介

《兵法》是我國古籍《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管子》第十七篇。
《管子》是一部記錄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的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漢族,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作品賞析

《兵法》一文由9個部分組成。
1、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故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四禍其國而無不危矣。
【譯文】
通曉萬物本質的,可成皇業;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業;懂得實行德政的,可成王業;深謀遠慮取得戰爭勝利的,可成霸業。所以,戰爭,雖不是什麼完備高尚的道德,但可以輔助王業和成就霸業。現代用兵的人卻不明此理,不曉得用兵是要權衡得失的。所以,一發動戰爭就使國內貧窮,打起仗來沒有必勝的把握,打了勝仗則死亡甚多,得了土地而傷了國家元氣。這四種情況,是用兵的禍害。四者害其國,沒有不危亡的。
2、大度之書曰:舉兵之日而境內不貧,戰而必勝,勝而不死,得地而國不敗。為此四者若何?舉兵之日而境內不貧者,計數得也。戰而必勝者,法度審也。勝而不死者,教器備利,而敵不敢校也。得地而國不敗者,因其民也。因其民,則號制有發也。教器備利,則有制也。法度審,則有守也。計數得,則有明也。治眾有數,勝敵有理。察數而知理,審器而識勝,明理而勝敵。定宗廟,遂男女,官四分,則可以定威德;製法儀,出號令,然後可以一眾治民。
【譯文】
大度的書上說:發動戰爭而保持國家不貧,打起仗來有必勝把握,打了勝仗沒有死亡,得了土地而本國不傷元氣,如何做到這四點呢?發動戰爭而國內不貧,是因為籌算得當。戰而必勝,是因為法度嚴明。打了勝仗而沒有死亡,是因為教練和武器都好,敵人不敢抗拒。得了土地而不傷本國元氣,是因為順應了被征服國的人民。順應其人民,號令、制度就有成法可依。教練和武器都好,就有控制力量。法度嚴明,軍隊就有遵循。籌算得當,用兵就有明見。治兵眾要有方法,勝敵國要有正理,審查治兵的方法就可以了解治軍水平,審查武器的狀況就可以了解戰勝原因,明白舉兵的正理就可以戰勝敵人。安定宗廟,養育兒女,使四民分業治事,就可以立威立德;制定儀法,發布號令,然後就可以統一百姓行動和治理民眾了。
3、兵無主,則不蚤知敵。野無吏,則無蓄積。官無常,則下怨上,器械不巧。則朝無定,賞罰不明,則民輕其產。故曰:蚤知敵,則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匱;器械巧,則伐而不費:賞罰明,則勇士勸也。
【譯文】
軍中沒有主帥,就不能早知敵情。農業沒有官吏,就不能充實糧食貯備。官府沒有常法,下面就抱怨上級,而使武器不精。朝廷沒有統一政令而賞罰不明,人民就看輕出產。應該說:早知敵情,才能夠所向無敵;有充實的糧食貯備,才能久戰而不匱乏;武器精巧,才能征伐順利;賞罰嚴明,才能使勇士得到鼓勵。
4、三官不繆,五教不亂,九章著明,則危危而無害,窮窮而無難。故能致遠以數,縱強以制。三官:一曰鼓棗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棗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九章:一曰舉日章,則晝行;二曰舉月章,則夜行;三曰舉龍章,則行水;四曰舉虎章,則行林;五曰舉鳥章,則行陂;六曰舉蛇章,則行澤;七曰舉鵲章,則行陸;八曰舉狼章,則行山;九曰舉韟章,則載食而駕。九章既定,而動靜不過。
【譯文】
“三官”無誤,“五教”不亂,“九章”著明,這樣,雖處於極危之境也無害,處於極度睏乏也不會遇難。所以有辦法進行遠征,有規則總領眾強。三官:第—是鼓,鼓是為了作戰,為了發動,為了進攻而用的;第二是金,金是為了防守,為了退兵,為了停戰而用的;第三是旗,旗是為了出動軍隊,為了節制軍隊,為了抑止軍隊而用的。這就是三官。有此三令,兵法就起作用了。“五教”:一是教戰士眼看各種形色的旗幟,二是教戰士耳聽各種號令的數目,三是教戰士足走前進後退的步伐,四是教戰士手使各種長短的武器,五是教戰士心想賞罰制度的必行。五教熟練,戰士就有勇氣作戰了。“九章”:一是舉日章,白日行軍;二是舉月章,夜裡行軍;三是舉龍章,水裡行軍;四是舉虎章,林內行軍;五是舉烏章,丘陵行軍;六是舉蛇章,沼澤行軍;七是舉鵲章,陸上行軍;八是舉狼章,山上行軍;九是舉弓衣之章,表示要載上糧食駕車而行的意思。這九章確定之後,軍隊的行止就不會越軌了。
5、三官、五教、九章,始乎無端,卒乎無窮。始乎無端者,道也;卒乎無窮者,德也。道不可量,德不可數也。故不可量,則眾強不能圖;不可數,則偽詐不敢向。兩者備施,則動靜有功。徑乎不知,發乎不意。徑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發乎不意,故莫之能應也。故全勝而無害。因便而教,準利而行。教無常,行無常。兩者備施,動乃有功。
【譯文】
運用三官、五教和九章,要做到起始於沒有開端,結束於沒有窮盡。始於無端,好比“道”;終於無窮,好比“德”。因為道是不可量度的,德是不可測算的。不可量度,所以敵眾強大也無法圖謀我軍;不可測算,所以敵軍詐偽也不敢對抗我軍。兩者兼而施之,無論動兵或息兵都有成效。過境要使人不知,發兵要出敵不意。過境使人不知,敵人就無法防禦;發兵出敵不意,敵人就無法應付。故能全勝而無所傷害。要根據進軍方便而進行教練,要按照作戰有利而指揮行動。教練不拘常規,行動也不拘常規。兩者兼而施之,—動兵就有成效。
6、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絕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而不留。器成教施,散之無方,聚之不可計。教器備利,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匱。一氣專定,則傍通而不疑;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匱。進無所疑,退無所匱,敵乃為用。凌山坑,不待鉤梯;歷水谷,不須舟輯。徑於絕地,攻於恃固,獨出獨入而莫之能止。寶不獨入,故莫之能止;寶不獨見,故莫之能斂。無名之至,儘儘而不意。故不能疑神。
【譯文】
兵器完好,教練有素,追逐逃兵遁卒就能像飄風一樣迅速,擊殺敵軍就能像雷電一樣猛烈。敵人雖有絕地也不能守衛,雖侍險固也不能支持。我軍則保持主動而無敵,令行而無阻。兵器完好,教練有素,分兵則敵人不能防備,聚兵則敵人不能測度。在教練充分武器良好的條件下,兵的進退都會像雷電一樣,而沒有停滯和潰散。能做到一氣專定,則四出無阻;能做到強兵利器,則遇危不亂。進軍無阻礙,退軍不潰亂,敵人就為我所用了。這樣,過山谷不用鉤梯,經水溝不用船隻,可以通過絕險的地勢,可以打下依險固守的敵人,獨出獨入誰也不能阻止。實際上“獨入”並不是單人打入,所以不能阻止;“獨出”並不是單人殺出,所以不能約束。這種戰法不能用言語形容至盡,說盡反而不是原意了。所以,其偉大可與神靈相比擬。
7、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施四教,發五機,設六行,論七數,守八應,審九器,章十號。故能全勝大勝。
【譯文】
養兵以道,則人民和睦;養兵以德,則人民團結。和睦團結就行動協調,協調就能一致,普遍地協調一致,那就誰也不能傷害了。定於“一至”,實行“兩要”,總攬“三權”,掌握“四機”,發“五教”,設“六行”,講“七數”,守“八應”,審“九章”,明“十號”,這就能獲得全勝和大勝了。
8、無守也,故能守勝。數戰則士罷,數勝則君驕,夫以驕君使罷民,則國安得無危?故至善不戰,其次一之。破大勝強,一之至也。亂之不以變,乘之不以詭,勝之不以詐,一之實也。近則用實,遠則施號;力不可量,強不可度,氣不可極,德不可測,一之原也。眾若時雨,寡若飄風,一之終也。
【譯文】
要固守,所以能以守取勝。因為,頻繁戰鬥則士兵疲憊,多次得勝則君主驕傲,以驕傲的君主驅使疲憊的士兵作戰,國家怎能不危險?所以,用兵最好的是不戰而勝,其次是一戰而定。打破大國,戰勝強敵,這是一戰而定的典範。亂敵不用權變,乘敵不用詭計,勝敵不用詐謀,這是一戰而定的實質。對近敵用實力征伐,對遠國用號令威懾,力量不可估計,強盛不可測度,士氣永不枯渴,心智無法捉摸,這是一戰而定的力量源泉。增兵像時雨一樣密集,減兵像飄風一樣迅速,這是一戰而定的最終表現。
9、利適,器之至也;用敵,教之盡也。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適;不能盡教者,不能用敵。不能用敵者窮,不能致器者困。遠用兵,則可以必勝。出入異塗,則傷其敵。深入危之,則士自修;士自修,則同心同力。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譯文】
能控制敵人,是武器最精的結果;使敵為我用,是教練最好的結果。不能使武器最精的,不能制敵;不能使教練最好的,不能使敵為我用。不能使敵為我用,我將陷於被動;不能使武器最精,我將陷於困境。用兵神速,可以取得必勝。出入異途,可以勞傷敵軍。深入敵境造成危險,戰士自然警惕,警惕就同心同力了。善於用兵者指揮作戰,總是使敵人像在虛空的地方,像在同影子搏鬥。保持沒有方位、沒有形體的樣子,因而沒有不成功的;保持沒有形體、沒有作為的樣子,因而沒有不變化的。這些就叫作“道”。它好像無有而實則存在,好像在後而實則在前。用“威”字,都不足以形容其作用。

九大兵書

孫子兵法

始計第一謀略的根本作戰第二強調速戰主義的重要謀攻第三戰爭的制勝方式軍形第四最理想的攻防態勢兵勢第五乘熱的重要性虛實第六掌握主動的力量軍爭第七策略的運用九變第八作戰變化的法則行軍第九作戰的行動要領地形第十戰術的套用與將帥的權責九地第十一作戰態勢的應對方法火攻第十二將帥的條件用間第十三強調情報活動的重要性

司馬兵法

仁本第一論立國精神與戰爭原則天子之義第二君王的義務定爵第三論備戰的事項嚴位第四論作戰指導用眾第五論戰場指揮

吳子兵法

圖國第一圖謀國家富強之道料敵第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治兵第三統御軍隊的要訣論將第四將領應有的膽識、智慧應變第五盱衡局勢,應對千變萬化的方法勵士第六有關戰略、戰術的討論

孫臏兵法

擒龐涓第一桂陵之戰見威王第二論慎戰威王問第三智謀配合攻勢田忌問壘第四論陣地部署篡卒第五論勝負的因素月戰第六論慎戰八陣第七將領必備的條件地葆第八論地形作戰勢備第九論戰鬥要素兵情第十論君、將、兵三者與勝負關係行篡第十一論用兵治國殺士第十二論士兵為國捐軀延氣第十三論激勵士氣官一第十四論體制與戰術強兵第十五論富國強兵十陣第十六論軍隊部署十問第十七如何克敵制勝略甲第十八攻取甲兵客主人分第十九如何以弱擊強善者第二○採取主動五名第二一如何應付各種敵人兵失第二二論戰事失利將義第二三論將帥的品德將德第二四將帥帶兵的原則將敗第二五論將帥的缺點將失第二六分析作戰失敗的原因雄牝城第二七論城塞五度九奪第二八論作戰目標積疏第二九論戰略運用奇正第三○出奇制勝

尉繚子兵法

天官第一戰爭全靠人事兵談第二治軍的原則制談第三軍事制度戰威第四戰備的力量攻權第五攻擊作戰的手段守權第六防禦作戰的手段十二陵第七選將的依據武議第八討論如何用兵作戰將理第九將帥與法令原官第十論官吏治本第十一治理國家的根本戰權第十二作戰的目的與手段重刑令第十三重罰的規定伍制令第十四軍中連坐法的規定分塞令第十五營區戒嚴的目的束伍令第十六管理軍隊的法令經卒令第十七軍隊的日常行事勒卒令第十八統一軍隊的指揮將令第十九將帥的命令權力踵軍令第二十救援軍隊的規定兵教上第二十一軍隊教育(上)兵教下第二十二軍隊教育(下)兵令上第二十三軍隊的命令(上)兵令下第二十四軍隊的命令(下)

六韜兵法

一、文韜文師第一文王遇姜太公盈虛第二施行德政在於收攬人心國務第三治國以愛民為先大禮第四君臣之禮在於周定明傳第五義勝欲則昌、怠勝敬則滅六守第六人君的六守三寶守士第七睦鄰施仁、敬眾合親守國第八論革命建國上賢第九論君王用人之策舉賢第十論“實當其能,名當其實”的選才標準賞罰第十一賞罰分明兵道第十二用兵原則二、武韜發啟第十三論王道之戰文啟第十四論無為政治文伐第十五論心理作戰順啟第十六治理天下之道三疑第十七論攻強、離親、散眾之策三、龍韜王翼第十八論參謀組織論將第十九論將帥品德選將第二十論選將之道立將第二十一論任命將帥之道將威第二十二論將帥威嚴之道勵軍第二十三論激勵士氣陰符第二十四論秘密通訊(上)陰書第二十五論秘密通訊(下)軍勢第二十六論發動攻勢奇兵第二十七論戰術原則五音第二十八戰場上五音的運用兵征第二十九論勝負的徵兆農器第三十論兵農關係四、虎韜軍用第三十一論兵器三陣第三十二論天陣、地陣、人陣疾戰第三十三論突圍戰(上)必出第三十四論突圍戰(下)軍略第三十五配合地形作戰臨境第三十六論疲勞作戰動靜第三十七論埋伏戰金鼓第三十八論防禦戰絕道第三十九論敵境作戰略地第四十論圍城作戰火戰第四十一論火攻壘虛第四十二論敵壘之虛實五、豹韜林戰第四十三論叢林作戰突戰第四十四論突襲作戰敵強第四十五論夜間作戰敵武第四十六如何對付強敵烏雲山兵第四十七論山地作戰烏雲澤兵第四十八論臨水作戰少眾第四十九以寡擊眾之道分險第五十論險地作戰六、犬韜分合第五十一分軍合擊之道武鋒第五十二掌握作戰契機練士第五十三論訓練士兵(上)教戰第五十四論訓練士兵(下)均兵第五十五論各兵種優劣武車士第五十六論車兵的選拔武騎士第五十七論騎兵的選拔戰車第五十八論車戰術戰騎第五十九論騎兵戰戰步第六十論步兵戰三略上略中略下略

孔明兵法

孔明兵法:將苑論為將之道兵權篇逐惡篇知人性篇將材篇將器篇將弊篇將志篇將善篇將剛篇將驕篇將強篇出師篇擇材篇智用篇不陳篇將誡篇戒備篇習練篇軍蠹篇腹心篇謹侯篇機形篇重刑篇善將篇審因篇兵勢篇勝敗篇假權篇哀死篇三賓篇後應篇便利篇應機篇揣能篇輕戰篇地勢篇情勢篇擊勢篇整師篇厲士篇自勉篇戰道篇和人篇察情篇將情篇威令篇

便宜十六策

論治國之道治國第一君臣第二視聽第三納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舉措第七考黜第八治軍第九賞罰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亂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斬斷第十四思慮第十五陰察第十六

李衛公問對

卷上卷中卷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