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進攻弱小的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而引發的一場齊魏戰爭,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陵馬陵古路
中國戰國時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軍的著名伏擊戰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發兵攻,韓向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鑒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二十七年,齊威王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始終居於主動地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戰爭背景

戰國中期,魏國的實力要勝過齊國一籌,其軍隊也比齊軍來得強大,所以荀子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齊軍終竟在桂陵之戰中重創了魏軍。原因無他,就是齊國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作戰指揮藝術的高明。在戰略上,齊國適宜地表示了救趙的意向,從而使趙國堅定了抵抗魏軍的決心,拖住了魏軍;及時對次要的襄陵方向實施佯攻,使魏軍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處境;正確把握住魏、趙雙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時機,果斷出擊。在作戰指揮方面,孫臏能夠正確分析敵我情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向,進攻敵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虛的國都大梁,迫使魏軍回師救援,然後以逸待勞,乘隙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一舉而勝之,自始至終都牢牢掌握住主動權。另外,主將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為孫臏實施高明作戰指揮,奪取勝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於魏軍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諸侯列國的動向,長期頓兵堅城,造成將士疲憊,後方空虛,加上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讓對手牽著鼻子走,終於遭到挨打失敗的命運。

魏軍雖在桂陵之戰中嚴重失利,但是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為可觀的實力。到了公元前342年,它又窮兵黷武,發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韓國。韓國自然不是魏的對手,危急中遣使奉書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一如當年那樣,召集大臣商議此事。鄒忌依然充當反對派,不主張出兵,而田忌則主張發兵救韓。齊威王徵求孫臏的意見,孫臏便侃侃談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贊成早救,而是主張“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韓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韓國竭力抗魏。當韓處於危亡之際,再發兵救援,從而“尊名”“重利”一舉兩得。他的這一計策為齊威王所接受。

戰爭過程

馬陵之戰形勢圖馬陵之戰形勢圖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

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是無可避免了。仗該怎么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正確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於求戰、輕兵冒進。根據這一分析,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軍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後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他的想法,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贊同。於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畫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受業於同一位老師--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卻要相差孫臏一大截。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他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丟下步兵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所。於是孫臏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的騎兵,果真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戰爭影響

齊國在桂陵之戰,尤其是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古戰場考證

馬陵之戰紀念地馬陵之戰紀念地
馬陵,今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晉·虞喜《志林》

孫子減灶退軍,三日行至馬陵,遂殺龐涓,虜太子申,大破魏軍。當如虞喜之說,從汴州外黃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郭沫若《中國史稿》

馬陵,在今山東省范縣西南,當時屬齊——何建章《戰國策注釋》

公元前341年,魏攻韓,韓求救於齊。齊派田忌、孫臏擊魏救韓,魏軍在馬陵(今山東濮縣)為齊兵所敗,損失十萬兵,主將太子申、龐涓都戰死——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孫臏判斷魏軍於日落時可到達馬陵(今河南范縣境內),於是設下伏兵——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孫子兵法新注》

田盼伐魏,戰於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田珏張習孔《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

這時,齊軍已退到齊國境內。經孫臏計算,魏軍這天晚上將到達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可愛的山東叢書《悠久的古代歷史》。

威王十六年,(田嬰)與田忌、孫臏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破魏軍——山東人民出版社《山東歷史人物辭典》。

齊軍設伏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鄭雲山等《中外史地知識手冊》。

莘縣,春秋時衛莘邑。漢置陽平縣,隋改莘縣。以縣北古莘亭得名。……古蹟有馬陵古戰場遺址。建有魯西北烈士陵園——1999年版《辭海》

公元前341年,齊軍用孫臏計,詐敗,魏軍緊追。追至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天黑道狹,齊軍萬弩齊發,大敗魏軍——《文史知識辭典》。

公元前341年,齊軍師孫臏率軍屯駐馬陵、道口(今莘縣大張家鄉馬陵和櫻桃園鄉道口)——《山東各地概況》。

馬陵,在山東濮縣北三十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馬陵,在(濮)州北三十里——《大清一統志》

馬陵,在舊治北三十里。……龐涓所死之地,至今堤歧交錯,行者多失道——《濮州志》

馬陵,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志謂即孫臏擒龐涓處——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范縣縣誌》

馬陵堤,在縣東南十八里,接濮州界。……龐涓死於樹下,即此——《觀城縣鄉土志》

今日范縣:春秋有范邑,為晉國大夫士會的封地。漢置范縣,因范邑得名。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山東省之范縣、壽張2縣金堤河以南地區和范縣縣城附近劃歸河南省,取名范縣。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台前縣。范縣今歸河南濮陽管轄。

位於范縣城西南的馬陵,今屬莘縣大張家鎮。認定其為齊魏馬陵之戰古戰場,有以下依據:

1、郭沫若、翦伯贊、譚其驤、何建章、張習孔等史學大家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台灣三軍大學等科研單位對此早有定論,特別是1999年修訂出版的國家權威辭書《辭海》明確地將“馬陵古戰場遺址”置於“莘縣”條目之下。在沒有新的有力證據出現的情況下,此說是不宜改變的。

2、莘縣的馬陵一帶戰國時期是齊魏交界處,也是齊攻魏最便捷的路徑。齊魏兩國直接交戰,決不會繞道別國來個大迂迴,也不會涉過黃河跑到北面去。

3、孫臏是鄄人,他的家距馬陵只有60華里,對這一帶的地形非常熟悉,這是他決定在馬陵設伏的主要原因。如果在800里外的陌生地域作戰,他是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的。

4、莘縣一帶如今是平原,古代卻是土丘起伏,溝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見“丘”字,如廩丘、認定莘縣馬陵為馬陵之戰古戰場的主要依據頓丘、牡丘、犬丘、帝丘、茌丘等。土丘經大水多年沖刷,形成許多數丈深的大溝,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葫蘆道”。在這種大溝兩旁設伏,強弩最易發揮作用。後來黃河向南改道,在黃水的淤積下,溝壑漸趨平緩,但直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溝壑仍未完全消失,車馬行其中,遠近皆不可見,抗日軍民把這些深溝當作天然的交通壕與日寇周鏇。據說,距馬陵約7華里的道口村是馬陵道的入口,一旦進入馬陵道,便難辨別方向,故素有“迷魂陣”之稱。范縣舊志所載詠馬陵詩中有“茅屋多斜曲,歧路幾迴旋”和“兩岸陰森一路低,險同函谷塞丸泥”等句,描寫的就是這種特殊地形。

5、馬陵的“陵”字,本義是土丘,並由此演變為土堆的墳墓。“陵”字的本義是對馬陵一帶古地貌的最好詮釋。莘縣南部一帶至今仍有許多村以“山谷”為名,這是此地當年並非平原的又一力證。

6、《水滸》中所描寫的野豬林就在馬陵之北約18華里處。當地舊志記載,古時這裡大岡起伏,林木叢生,是荒涼險惡的去處。要知馬陵當時的險要,此條可為旁證。馬陵舊有黃桑岡,據說即是龐涓自刎處。

相關地點

道口村:戰國時期,道口村只是個普通的村落,沒有正式名稱。孫臏率部撤至齊國境內時,已走了三天三夜,人困馬乏,士兵們口渴難忍。忽然發現一片櫻桃林,遂命士兵摘食櫻桃解渴。孫臏自己也摘下一串櫻桃,尚未入口,忽聞魏軍已經逼近,於是手持櫻桃指揮軍隊迅速向馬陵道方向進發。走至道口,得知魏兵已停下來吃櫻桃,孫臏這才將手裡的櫻桃放進口中,後來人們便稱孫臏吃櫻桃的地方為“到口”。馬陵之戰後,因為到口村是馬陵道的入口處,便諧音改為“道口”,連齊軍曾駐足吃櫻桃的地方也被命名為“櫻桃園”(今為莘縣櫻桃園鎮政府駐地,亦為1957年後遷建的范縣城。河南的范縣城四面被莘縣地包圍,城中有莘縣櫻桃園鎮的鎮直機關,可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錯。世紀交接之際,范縣城在金堤河南建設新區,舊城區仍舊歸其管轄)。

鍋台村:馬陵村東北20華里處有個谷疃村,此村曾名“鍋台村”,村名來歷與馬陵之戰有關。

當年孫臏奉齊威王之命率軍擊魏救韓,途中駐軍於谷疃。晚飯後,孫臏坐車出外察看,見街道兩旁有許多被煙火燻黑的土灶。一打聽,才知道此村是個集市,賣吃食的人各自在街旁壘起灶台,逢到集日,放上鍋便可生火營業。集日一過,把鍋揭走,便剩下一街兩溜的空灶台。孫臏大體看了看灶台的數量,便知這個集市的規模不小。既然從灶台數目上可知一個集市的規模,那么從灶坑的數目上也一定可以估算出一支軍隊的人數。孫臏越想越遠,一個減灶驕敵之計逐漸在頭腦中形成。

孫臏率軍由魏境撤入齊境時,又駐紮在谷疃村。軍隊徵用了街旁現成的灶台,又在村西南地里挖了很多灶坑。孫臏坐車上街察看,向一位姓高的老漢打聽:“馬陵道有幾個出口?”老漢說:“馬陵道西頭是黑迷寨,有出口,不寬,人馬可行,車輛難過。東頭的進口叫道口,路倒挺寬,就是街道複雜,進去容易出來難。”孫臏說:“咱們齊國的軍隊要進馬陵道,老人家能不能給帶帶路?”高老漢說:“都是自家人,帶路是小事。道口這地方我常去,保證進得去出得來。”後來,果然是高老漢帶領齊軍進入馬陵道設下了布袋陣,隨後又按照孫臏的安排將龐涓的軍隊引進了埋伏圈。至今,谷疃的高姓人提起此事仍引以為榮。因為孫臏是受該村灶台的啟發生出了減灶之計,齊軍進入馬陵道前又在此處吃過飯,當地便稱此村為“鍋台村”。後來有人覺得村名不雅,遂諧音改為“谷疃村”,但至今仍有老年人習稱該村為“鍋台”。

百寨村馬陵東北15華里處有個百寨村,據說當年孫臏曾在此扎了一百個空寨迷惑龐涓,從而贏得了在馬陵設伏的時間。

孫臏以減灶之計誘魏軍追趕,三日後,齊軍到達谷疃村。在谷疃吃了一頓飯之後,便率部向西南方向退去,給龐涓一個既不敢決戰,又不願引狼入室進入齊國腹地的假象。來到一處開闊地,孫臏命士兵停下來,砍樹挖壕,迅速紮起了一百座營寨,並放風說:齊軍已回到本國境內,有了依靠,要在此與軍決一死戰。附近的百姓聞聽此言,皆四散躲避。

龐涓在途中遇到不少逃難的百姓,從百姓中口知道了齊軍要決戰的訊息。到達後,見百座新寨綿延數里,十分嚴整,不敢貿然進攻,遂止住軍隊,擺開決戰的陣勢,看齊軍如何行動。觀察了幾個時辰,寨中卻只見彩旗飄揚,不見一點動靜。龐涓求勝心切,麾軍衝擊,發現一百座營寨空無一人。原來孫臏布寨是為了遲滯魏軍的追擊速度,齊軍卻趁機向西南奔馬陵道設伏去了。龐涓一見受騙,暴跳如雷,下令放火燒寨,然後順著車轍和馬糞痕跡向西南方向追趕。燒寨的煙火等於給齊軍發出了魏軍已到的信號,齊軍立即刀出鞘,上弦,出其不意地在馬陵道大敗魏軍。齊軍設空寨處後來建起了村莊,使命名為“百寨村”,以示紀念。

詠馬陵詩

馬陵白書

(宋)曾胡

颯颯寒風九月天,驅戎獨過馬陵前。

路旁古木白書處,記得將軍破敵年。

馬陵道中

(元)孟之普

廣衍東原境,勢匪峨眉巔。

夾堤積衝撞,傾崩成大川。

茅屋多斜曲,歧路幾迴旋。

奇哉孫子智,減灶擒龐涓。

馬陵道中

(明)李先芳

回合長堤衛水秋,滿林黃葉荻嗖嗖。

居人近指馬陵道,遺蹟遙傳瓦屋頭。

昔日孫龐曾決勝,只今草木尚含愁。

不知七聖皆迷路,猶自停車弔古丘。

馬陵

佚名

兩岸陰森一路低,險同函谷塞丸泥。

孤軍深入兵原忌,大將成功樹可題。

日暮貔貅空萬灶,風高鵝鸛奮三齊。

驅車問俗今朝過,輒慨當年喧鼓鼙。

歷史傳說

化整為零

據老年人傳說,馬陵之戰打了一年多,馬陵道是最後決戰的戰場。戰場涉及範圍很大,連馬陵以北上百里的地面都涉及到了。當時馬陵一帶土岡深溝很多,路在溝中,岡上長滿大樹和灌木叢,很適於隱蔽。孫臏將打伏擊的主力隱蔽在馬陵、道口、黑迷寨一線,其他士兵則化整為零,換上老百姓服裝分散在馬溝、焦村一帶,每人在土岡上挖一個掩身洞,上面蓋上雜草樹枝,只待馬陵方向火光一起,便趕來參戰。他又命士兵在一些要道上灑下雞血、豬血之類,扔下一些損壞的兵器,做出潰不成軍的樣子。這樣,龐涓發現不了伏兵,便可放心前進。待進入馬陵道後,岡上伏兵齊出,周圍化整為零的軍隊再合零為整從四面趕來,不但已進入馬陵道的魏軍跑不出來,連尚未進入伏擊圈的太子申率領的後隊也無路可逃。就是這種小伏擊、大包圍的戰術,終於使魏兵全軍覆沒。

戰國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