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道

馬陵道

馬陵道有兩處。根據《大名縣誌》、《大名府志》、《東周列國志》和《方輿紀要》等均記載:“馬陵道在大名南”。據《辭海》記述:公元前341年,孫臏逐日減灶,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今大名東南)險要地區,萬箭齊發,全殲魏軍10萬。《史記》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兵書《三十六計》也記載馬陵道在河北省大名縣境內。馬陵道馬陵道古戰場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鄉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

基本信息

河北大名馬陵道

相關文獻

根據《大名縣誌》、《大名府志》、《東周列國志》和《方輿紀要》等均記載:“馬陵道在大名南”。據《辭海》記述:公元前341年,孫臏逐日減灶,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今大名東南)險要地區,萬箭齊發,全殲魏軍10萬。《史記》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兵書《三十六計》也記載馬陵道在河北省大名縣境內。據西馬陵一帶民眾反映,那帶村民在“大躍進”年代深翻土地時,還從地下發現過成片灶炕的遺蹟。

歷史故事

從地形上看,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馬陵道萬弩射龐涓”時描述孫臏:時刻使人聽龐涓訊息,魏軍已過沙麓山,不分晝夜,兼程而行。孫臏屈指計程,日暮必至馬陵。那馬陵道在兩山之間,溪深隘,堪以伏兵……孫臏令部將袁達、獨孤陳各選弓弩手五千,左右埋伏,吩咐:但看樹下火光起時,一齊發弩。再令田嬰引兵一萬,離馬陵三里埋伏。只待魏軍已過,便從後截殺。分撥已定,自與田忌引兵遠遠屯紮,準備迎敵。這些記載,正符合馬陵一帶的地形。

今日馬陵村

現在六個馬陵村的郭、劉、李、江四個馬陵村距東、西兩個馬陵村20華里,中間一條甬道,寬三丈余。出西馬陵村,東西南北均有四條大甬道,都是這樣的地形。道兩側山高聳,荊棘叢生,是伏兵的好地方。四十年代末,這裡的甬道還有一丈多深,現在已經成平地了。據查,現在的南北沙窩廟、沙河路、大龍、土門頭(前普明灘村)、勸善等村,是沙麓山遺址。當時,此土山像五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又像一條長龍,因此取名沙麓山。《辭海》記載:“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東。”這沙麓山婉蜒起伏几十里,聳立在馬陵西北部。在馬陵村的東部有一山嶽村,該村歷來沒有姓山和岳的住戶,因有山峰,故叫山嶽村。具當地民眾傳說:過去有六個山峰,山嶽村距今馬陵村只有六里之近,這就證實了馬陵在東西兩山之間的位置。馬陵也就自然形成了南北長20華里的一個大甬道,故名馬陵道。
經過2300多年的侵蝕,人們耕種,風颳水沖,地殼變動,土山變遷,沙土山雖然不見了,這一帶還是遺留很多沙丘,山的遺址仍在。歷史記載,山的名稱仍在,民眾的口碑鐵證如山,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馬陵道過去在兩山之間是客觀存在的。

歷史研究

《史記》是具有權威性的史書。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35年,他寫《史記》時距馬陵之戰只有二百多年,這樣大的事件他是不會搞錯的。他的記載和大名馬陵的實際情況如此相符,這絕不是巧合,這是歷史事實。
孫臏為什麼選用馬陵道這個地方殲滅魏軍?1、因為是交通要道。據《東周列國志》記載,衛宣公長子急,次子壽從衛國去齊國,在大道行之莘野(今山東莘縣)三河鎮過江時被殺,在二子過江處葬之。三河鎮遂改名為冢北。冢北村現屬於大名,距馬陵20華里。2、孫臏在安賢鎮(今束館)居住過,熟悉馬陵一帶的地形。據《燕召公世家》和張建華同志編著的《邯鄲辭典》記載:孫燕在安賢鎮建燕國國都時,曾將他的叔父孫臏從齊國請來,幫他演兵和訓練黃牛,擺犟牛陣。現在束館街路東還有孫臏的飲牛坑。同時在大名束館鎮一帶還有很多孫臏的傳說故事,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孫氏的祖先本姓陳,齊國人。春秋時因攻莒有功,被齊王賜姓孫。現今大名的束館鎮就是古時的安賢鎮,地處齊、魏、衛交界處。因春秋時國無定界,有時歸齊,有時歸魏或衛,因而傳說孫臏從小生活在束館南街(距馬陵五里)。現在的束館南街還存有孫臏的飲牛坑。傳說下雨時或除夕夜,在坑邊能看到牛蹄印,還有傳說:距束館三里處的花園頭村是孫臏的花園等等。從文字記載和傳說故事中,可證實孫臏在束館居住過,了解馬陵是交通要道,地形適宜伏擊戰,所以把魏軍引到了馬陵。
孫臏射龐涓處,據當地傳說,龐涓被亂箭射死後,人們非常痛恨龐涓慘害朋友,怕他以後再托生害人,將其分屍成六塊,分別挖深坑將龐涓深埋封固六處,叫他不能再托生。因此,形成了現在的白、馬、郭、馮、王、於六個封固村。這六個封固村,分別距馬陵幾里遠。有人在古書上看到過龐涓墳就在馬陵周圍,正是六個封固村這個位置。這六個封固村至今沒姓封、姓固的,因此封埋龐涓形成的村名是可信的。
上述佐證充分說明,馬陵道古戰場理應在河北省大名縣境內。

河南馬陵道

詳細介紹

馬陵道古戰場位於范縣,范縣是河南省濮陽市的一個下轄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
馬陵道馬陵道
古戰場位於范縣新區西三公里處的馬陵村和櫻桃園鄉道口村之間。
公元前341年魏齊馬陵之戰,其戰址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1992年在臨沂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學術研討會”,使魏齊馬陵之戰的研究達到了高潮。魏齊馬陵之戰在郯城馬陵山之說,遂在史學界取得共識。故此魏齊馬陵之戰的戰址當在郯城的馬陵山,馬陵道在郯城縣境馬陵山地段,南起大尚莊鄉的孫家塘,北到清泉鄉的九道灣,在郯城縣境約40餘公里。
馬陵道分山頂道、山澗道、河谷道,馬陵道旁與馬陵之戰有關的地名、村名很多。有馬場,相傳是餵養戰馬的地方;古寨,為駐紮軍隊的地方;有龐涓一次上馬石、射箭崖、卸甲營、恨谷崖、龐涓溝、龐涓二次上馬石、龐涓死地、分屍嶺、跑馬嶺、安子廟、龐涓墓等有關地名村名,與馬陵之戰有關的資料也很多。
在當地有關魏齊馬陵之戰孫臏和龐涓打仗的傳說故事流傳也很廣泛。
在馬陵道旁出土的戰國時期兵器有銅戈、銅矛、銅劍、銅簇等,特別是1987年大尚莊出土的一件帶銘文的銅戈《邵氏佐》戈,更加證明魏國軍隊曾在郯城馬陵山打過仗,否則魏國的兵器不會遺失在馬陵道旁。
據《戰國策》魏策載“伐齊是寡人之仇也,出大梁,過外黃,伐齊並莒”,說明是魏國發動的一次伐齊戰爭,同時走的也是這條道。

馬陵道

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誑孫臏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後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在與龐涓的鬥智鬥勇中,孫臏在臨邑盤河村擺設了“九龍口迷魂陣”;在孫家鎮村、東孫燈村、西孫燈村一帶巧設了“長蛇迷魂陣”。
根據百姓傳說,孫臏巧設的迷魂陣都是依據地形地貌設計的。“長蛇迷魂陣”是依據大沙河作為蛇身。沙河是古黃河河道。從臨邑地圖可以看出,沙河就像一條長蛇,由西南向東北延伸。沙河南岸從臨盤鎮的焦家寨、孟家寨、董家寨到宿安鄉的趙家寨、陶家寨、姜家寨等十八個村寨,傳說都是當時駐軍把守的營寨。蛇頭在理合務鄉的孫家鎮村附近。至今,孫家鎮、東西孫燈村附近的田地都是磨齒形地塊,沒有南北東西方正的地塊。田間道路也是斜吊角,沒有南北東西方向的道路。東孫燈村、西孫燈村就是蛇頭上的兩隻眼。在兩個村高大的榆樹上,分別安裝上燈,作為信號燈傳遞情報信息。這裡的燈都是由軍隊控制操縱。在東、西孫燈村南八里,曹家寨村前有一片窪地,叫三星灣。窪地長滿蘆葦,約兩萬平方米。孫臏利用這片蘆葦窪地設伏,掩藏了兩萬兵馬。
龐涓的軍隊進入這一地域,想渡黃河(今沙河)。但南岸有營寨把守,龐涓的軍隊就沿黃河北岸向東迂迴。龐涓的軍隊到理合務東,王家寨、林家寨仍有重兵把守,無法渡河。龐涓的軍隊又反向向西移動。龐涓的軍隊誤入“長蛇陣”的蛇頭。無論是在道路上行走,還是在田地里青紗帳探路,都走不出這一地域。
軍隊迷失了方向,擺脫不了困境。龐涓的軍隊人困馬乏,饑渴難耐。天到夜晚,蛇眼開了,榆樹上的燈亮了。龐涓軍隊的士兵看見前面有燈光,就認為有村莊,失控的士兵就向有燈光的地方涌去。此時,燈光變得一明一暗。孫臏埋伏在三星灣里的士兵,看見信號,從東南西三方圍攏廝殺。經過激戰,龐涓的軍隊死傷大半。龐涓帶領剩餘軍士沿黃河向西南方向逃奔。龐涓不知不覺就又進入了孫臏為他準備的第二個迷魂陣“九龍口迷魂陣”。
孫臏利用盤河村特殊的地形,設定了“九龍口迷魂陣”。過去,盤河村周圍有九條彎彎曲曲的道溝。每條道溝就像一條遊動的龍。不熟悉的人來到這裡就會迷失方向。因“九龍”盤鏇於黃河岸邊,故村名曰盤河。這九條道溝一直保留到1966年濟南德州公路改線修建時。《三國演義》一書記載的“袁紹盤河戰公孫”中的“盤河”,指的就是今天的盤河村。盤河村後有一口井,人們叫它“九龍口”。龐涓率領軍隊,糊裡糊塗地就進入了孫臏的迷魂陣。九條道溝中,有一條叫“馬陵道”。從理合務鄉孫家鎮到盤河村步行需要一天的時間。龐涓的軍隊來到盤河也到了傍晚。龐涓來到馬陵道口,看到一顆樹上寫有字跡,上寫“龐涓死在此樹下”。龐涓知道又中了孫臏的計策。此時,孫臏埋伏在道溝兩邊的軍士奮勇殺出。火光之中,萬箭射來。龐涓的軍兵雖拚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大敗。龐涓見大勢已去,羞愧難當,亦拔劍自刎。至今當地百姓還在傳說:樹上的字是孫臏讓士兵颳去樹皮,用蜜寫的。樹上的字是由螞蟻組成的。這說明當地百姓至今還在讚頌孫臏天才般的軍事智慧。
孫臏在臨邑巧設迷魂陣的傳說故事彌補了史書“馬陵之戰”的細節。《隊志》記載:“現在挖溝、打井所發現的古物、房舍遺蹟,都是歷史的見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