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是指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深入楚國腹地攻下楚國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大規模作戰,此次作戰的勝利使得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同時也對楚國予以了嚴重打擊。

基本信息

戰爭介紹

鄢郢之戰鄢郢之戰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西)會盟,息兵言和,解除後顧之憂。爾後,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楚國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又有一部兵力隨莊蹻遠征入滇,守備薄弱。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採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率軍沿漢水東下,首先攻取漢水中段要地鄧(今湖北襄樊北),推進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別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則郢危。楚為護衛都城,急調主力防守鄢。秦軍強攻未能奏效,遂改為水攻。在鄢城四百里處築堰攔水,蓄到一定高度,決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沒了鄢城,軍民死傷數十萬,到處漂浮屍體。秦軍遂占鄢城。殲滅鄢城楚軍後,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今沮水,長江支流),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地區;治巫,今四川巫山縣北)的聯繫。然後沿長江東下,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廟,直逼郢都。楚頃襄王匆匆東逃,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才停止。竟陵以西、以北廣大地區皆為秦有。秦在郢地設定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區,治郢),委任官吏治理。

迫楚徙都的重大作戰

鄢郢之戰鄢郢之戰

戰國後期,秦將白起率軍深入楚國腹地,重創楚軍主力,迫楚徙都的重大作戰。

秦昭王時,秦的東向拓展主要分三路:中路已破韓,取其重鎮宛(今河南南陽)、鄧(今孟縣西),攻取魏61城,並迫韓、魏各納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之地;北路與諸侯合縱破齊;奪趙之藺(今離石西)、光狼(今高平西);南路則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派司馬錯出巴、蜀攻取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迫楚割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但地廣人眾的楚國仍是秦東進的隱患。次年,秦首先通過外交途徑孤立楚國,秦昭王與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結好趙國,以解除攻楚時來自北側的威脅。隨即命白起率軍數萬攻楚。

此時,楚國雖地方千里,兵力甚眾,但楚頃襄王昏庸,佞臣當權,內政腐敗,民心渙散,守備鬆弛。自懷王時起,楚、秦交戰多以秦勝楚敗告終,楚人久畏秦之聲威。白起決定長驅入楚,直搗腹心,給楚以毀滅性打擊。經周密策劃,選擇經由藍田(今陝西藍田西),過商(今丹鳳)地,經丹水流域出武關(今商南東南),再順漢水而南。既便因糧於敵,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又可出敵不意突入楚境,攻取主要分布在漢水流域的楚重鎮。白起令秦軍過河拆橋毀船,自斷歸路,示以必戰。楚軍懾於白起兵威,又因自戰本土而有後顧之憂,無法抵擋秦銳卒的猛攻,節節敗退。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今湖北襄樊北),直抵楚別都鄢(今宜城東南)。鄢距楚都郢(今荊沙北)甚近,是拱衛郢都的軍事重鎮,楚人早已集結重兵於此,企圖阻止秦軍南下攻郢。秦軍在此遭到入楚以來最頑強的抵抗,屢攻不克,而秦孤軍深入,不宜持久,乃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爾後開渠灌城,水入城為淵,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被溺死甚眾。

取鄢後,白起休整部隊,補充兵員和軍資,同時將秦之罪人刑徒遷徙到所得楚地,充實後方,以此為進一步攻楚的基地。三十七年,揮軍直抵楚都郢,勢如破竹,楚頃襄王在兵敗後,向東北方潰逃至陳(今河南淮陽)。秦軍破郢後,隨即西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焚毀楚先王宗廟所在地夷陵(今宜昌東南),以絕楚人復其故土之心,然後向東乘勝攻取竟陵(今潛江西北),直至安陸(今雲夢、安陸一帶),南攻至洞庭湖邊,奪得楚大別山以西的江漢地區,嚴重削弱楚國實力。秦遂在新得楚地置南郡(治郢)。

點評

此役,秦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楚的戰略主動。孤軍客戰楚境,期於死地求生,集中使用兵力,務在速決,擊楚要害,終收破楚之效。攻鄢郢之戰,顯示出白起非凡的膽略和精明的作戰指導。

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連續進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白起在攻打鄢時採取的決水攻城的戰術,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創舉。此戰的勝利,進一步打擊和消弱了楚目的實力,從此,楚國更加衰弱。此戰的勝利也為秦軍集中兵力,東攻三晉,循序漸進地實施兼併天下的戰略計畫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

戰國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