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戰役]

百團大戰[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戰役]
百團大戰[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戰役]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八路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整個戰役作戰地區囊括冀察全境、晉綏大部及熱南大部,配合作戰的地區,戰線延及至魯、皖東、豫東、蘇北。中方投入兵力有100多個團和配合作戰的根據地軍民,共數十萬人。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基本信息

簡介

百團大戰形勢示意圖百團大戰形勢示意圖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紀念碑現在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

作戰背景

進攻井陘煤礦的八路軍部隊進攻井陘煤礦的八路軍部隊

日本出於戰略要求從1938年秋開始政治誘降,希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議和;而在另一方面,汪精衛於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另一個“國民政府”,以“和平反共建國”為號召,意圖拉攏支持反共的人民。同時國共摩擦不斷,雙方互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不清楚國民政府與日方談判的進展,對於形勢過於嚴重估計。加上認為日軍有可能西進,於是八路軍高層在通報中央軍委而尚未有回覆的情況下決定發動一場較大規模破襲戰打擊日軍。

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由於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本軍隊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託,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並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藉此控制並逐漸縮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兩次掃蕩,將集中於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布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華北局勢

1939年,國民政府成立晉察冀敵後戰區,鹿鍾麟任戰區總司令。1940年春季,華北八路軍在山西省策反收編國民革命軍九七軍,將戰區總司令鹿鍾麟逐出省外。同時1939年,山西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和八路軍摩擦不斷,1940年初雙方和解。

1940年四月至六月間,日軍以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師團為主力,在山西省南部進行春季晉南戰(國民革命軍約8萬)、鄉寧作戰(國民革命軍約3萬)、晉南反擊戰(國民革命軍約4萬)。日軍發現共產黨軍隊在作戰期間積極擴大根據地勢力,引起日軍內部的關注與探討,寄望有效利用國共衝突

在抗日根據地,由於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本軍隊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託,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並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藉此控制並逐漸縮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兩次掃蕩,將集中於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布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日軍軍力分布

百團大戰的涉及範圍中,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戰役過程

“百團大戰”態勢圖“百團大戰”態勢圖

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

(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

彭德懷前線指揮彭德懷前線指揮

戰役最早由8月20日晚8點開始的華北交通要道破襲戰為序幕,當時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線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也是日軍獲得山西煤炭資源的重要通道,也是對晉察冀邊區等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的據點的主要分布區,同時井陘煤礦也在這條鐵路上。因而正太鐵路成為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戰場,集中了30個團的兵力。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戰役開始時被稱為“正太路戰役”。

作戰初期八路軍兵力部署異常隱蔽,日軍直至戰鬥打響才發覺中國軍隊的動向,日本方面將9個獨立混編師投入戰場。至9月下旬為止,正太鐵路全線癱瘓,並破壞北寧鐵路、平綏鐵路、平漢鐵路津浦鐵路,井陘煤礦亦遭破壞。並占領娘子關的部分地區。

第二階段

(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

在第二階段時期,除暫留約10個團兵力繼續阻撓道路和橋樑的修築,主力則把戰鬥對象轉移到鐵路交通線兩側的日本守軍與被抗日根據地包圍的日軍據點,目的是鞏固並擴大戰果,其中以榆遼戰役淶靈戰役最為激烈。延安地區、山東地區、安徽地區的八路軍也投入作戰。日軍也投入使用了戰爭公約所禁止的毒氣與生物武器展開反撲,戰爭也進入相持階段。 

第三階段

(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年)

日本軍隊開始將各地的機動兵力集結於華北地區,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藉以迫使八路軍退出華北交通要道,先後對太行山地區、太岳地區、晉察冀邊區、晉西北等地進行掃蕩。八路軍則分兵展開第三階段,以運動戰和游擊戰、麻雀戰(騷擾游擊戰術)進行反擊。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蕩。在這段時間裡,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截止1941年1月24日,八路軍擊退日軍掃蕩,百團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總結

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15日起至12月5日止,歷時3個月15天,以中方勝利日軍慘重損失而告結束。整個戰役作戰地區囊括冀察全境、晉綏大部及熱南大部,配合作戰的地區,戰線延及至魯、皖東、豫東、蘇北。中方投入兵力有100多個團和配合作戰的根據地軍民,共數十萬人。日軍參戰的有110師團和25師團全部,26、36、41師團各兩個聯隊,35、37師團各一個聯隊,第1、第2、第3、第4、第5、第7、第9混成旅團全部,第6、第15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還有大量偽軍,約二、三十萬人。

日方記載

百團大戰百團大戰

日軍組成如下:

獨立第八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少將,參謀泉可畏翁中佐)

第三十四大隊(駐井陘附近)

獨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團(旅團長片山省太郎中將,參謀土田兵吾中佐)〔該旅團傷亡最為嚴重,陣亡總數276名。)

獨立步兵第十五大隊(德江光中佐,駐陽泉)

獨立步兵第十四大隊(原田寅良中佐,駐壽陽)

第十二大隊(駐榆次)

獨立第九混成步兵旅團(旅團長池上賢吉少將)

第四十大隊(駐太原)

第三十九大隊(駐忻縣)

獨立第三混成旅團(察南南部)

獨立第二混成旅團(北部同蒲路)

池田龜市中尉排級分隊(駐娘子關警備隊)

註:每大隊約700人

日軍華北方面兵力密度為一平方公里0.37人,各師團兵力平均分散在約200處。百團大戰後日軍正式實施對八路軍的剿滅戰。戰爭期間日軍發動反擊。

第一次反擊戰

(1940年9月1日—9月18日第一期晉中作戰)

獨立第九混成旅自太谷、榆次地區與獨立第四混成旅由平定、和順地區相互策應前進,至松塔鎮附近,摧毀敵人後方設施,並掃蕩周圍潛伏之敵軍。

晉察冀邊區肅清作戰(1940年10月3—11月2日)臨時第101混成旅團(駐蒙軍、第1軍、第110師團、獨立第十五混成旅團)。

第二次反擊戰

1940年9月23日—10月11日在察南南境,10月11日-12月4日第二期晉中作戰,10月13日-11月26日在晉察冀邊區(駐蒙軍)。

根據日軍戰史上社鎮撤退時戰死44人、陽泉與盂縣戰死66人、榆社與遼寧戰死80人、晉中地區戰死71人負傷66名失蹤2名、淶源地區戰死133人、插箭嶺戰死1人負傷1人、第二次反擊戰(察南南境失蹤31名),皇協軍(“偽軍”)傷亡失蹤1202人。百團之戰是游擊的戰略進攻,平漢鐵路於8月25日恢復通車,同蒲路9月8日全線通車,石太路9月20日勉強可通車,井陘煤礦區機器修復仍可使用。

戰役結果

百團大戰百團大戰

從1940年8月20日到12月5日,在歷時三個半月的“百四大戰”中的戰果據八路軍總部12月10日發表的戰績記載:據《百團大戰各階段作戰概述》中說:斃傷日軍12645人、偽軍5153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407人,日軍投誠7人,偽軍反正1845人;攻奪敵人據點293座。現今多宣傳的數字據《百團大戰總結戰績》中說八路軍(包括當地民兵在內)共進行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投誠47人,偽軍反正1845人,王人廣的《關於百團大戰戰績統計的依據問題》一文清楚地說明了這兩者是同一套數字因不明原因變成了兩套,也就是都是統計的12月5日前戰果;破壞鐵路900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壞橋樑、車站260多處;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7,000餘人,共產黨所控制的華北抗日根據地也隨之大幅度擴大為華北437個縣中的10個縣。

百團大戰總結戰績中說殲滅日偽軍25800餘人,俘日偽軍18600餘人。12月5日-1941年1月下旬據晉察冀軍區和120師統計;第三階段反掃蕩作戰中其所屬部隊共作戰150次,斃傷日偽軍2000餘人,俘日偽軍97人,爭取偽軍反正2人。第120師統計,其所屬部隊在1940年12月14日至1941年1月24日的反“掃蕩”作戰中,共作戰約217次,殲日偽軍約2500人。整個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共作戰2100餘次,殲日偽軍5萬餘人。消滅據點2993座,破壞鐵路900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壞橋樑、車站260多處;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7,000餘人,共產黨所控制的華北抗日根據地也隨之大幅度擴大為華北437個縣中的10個縣攻克日偽據點2993個,鞏固和擴大了抗日軍民占領區。

“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拖住了敵軍進攻西北、西南的後腿,配合了正面戰場上的友軍作戰,遏止了投降妥協的逆流,挽救了時局危機,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鬥志,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抗戰必勝的信心,成為中國抗戰史中最光輝的篇章。

2、彭德懷在自傳中記載“此役共消滅日偽軍三萬餘人,自動瓦解、潰散的偽軍、偽組織比此數要大得多”。

3、台灣學者劉鳳瀚認為以參戰部隊與日軍編制制度來計算,該役日軍最多2萬人(滿編情況下),日軍傷亡約在3千人左右。

4、日本文獻記載了,傷亡最大的獨混第四旅團陣亡276人。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方認為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百團大戰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局勢的改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共產黨的聲望提高,中國國民黨以此改變了對共產黨的認識,加強了對共產黨的控制,日軍在此次戰爭失利後,加強了軍事力度。

歷史評價

積極方面

百團大戰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百團大戰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消極方面

也有史家後來分析,“百團大戰”過早地暴露了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後來“皖南事變”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源於此。因為在蔣介石宣布正式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聯合抗日期間,可能是中共方面的故意有所保留,蔣介石政府只給了中共方面一個軍的編制和武器配備,也就是“八路軍”(“新四軍”是後來由散落在南方的中共方面的游擊部隊編制而成)。1938年前後,抗日戰爭進行到最激烈的時期,中共延安方面請求蔣介石政府增設一個師的編制,遭到蔣介石的直接拒絕,此舉可看作是蔣介石方面對中共發展軍備的有意遏制。

“百團大戰”勝利的訊息傳到蔣介石的耳朵里時,國民黨方面許多高級將領恍若夢中驚醒,為了讓全中國的民眾看到蔣政府的大度,蔣例行性地給延安中共中央發去了嘉獎電,另一方面卻憂心忡忡地召集國民黨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緊急部署“防共、反共”計畫。從此,“邊抗戰邊反共”成了蔣介石和國民黨中多數軍官的共識和一貫作為。可以說,整個8年抗戰期間,國共雙方不斷發生摩擦,共產黨方面都伴隨著抗日與反國民黨“圍剿”雙重鬥爭。可以說,“百團大戰”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國共摩擦的升級,給後來的“皖南事變”埋下了隱患。彭德懷在百團大戰的發起上採取了臨機專斷的辦法,雖然事先通知了中央軍委,卻很大程度上是他一力促成的,也因此之後飽受批評。1967年11月,清華大學紅衛兵井岡山兵團經中央文革授意,出版了《打倒大陰謀家、大野心家、大軍閥彭德懷——彭德懷材料彙編》,材料中寫到:“1940年8月——12月,彭賊夥同朱德等發動了‘百團大戰’,公然提出要‘保衛大後方’‘保衛重慶’‘保衛西安’……拒不執行毛主席提出的我軍‘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大搞冒險主義、拚命主義,先後調動了一百零五個團,共四十萬兵力……全線出擊,打攻堅戰、消耗戰。百團大戰,過早暴露了我軍力量……毛主席早在百團大戰進行時就嚴厲地批評了彭德懷等的錯誤做法,毛主席說:‘彭德懷幹這么大事情也不跟我商量,我們的力量大暴露了,後果將是很壞。’”謝幼田認為井崗山兵團直接受中央文革領導因此確能反映毛的意志。在現代人民網的文章中對彭的決定用了“臨機專斷”一詞。

紀念碑

百團大戰紀念碑百團大戰紀念碑

百團大戰紀念碑”矗立在陽泉市區南6公里,海拔1160米的獅腦山主峰上。這裡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的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主戰場之一。

為紀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1985年4月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請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決定在獅腦山主峰興建“百團大戰紀念碑”。

“百團大戰紀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圓雕、兩座題字碑、四個烽火台和長227米蜿蜒起伏的長城組成,於1987年6月30日建成。高40公尺的主碑,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主碑的三個面上,分別鐫刻著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的題詞。彭真的題詞是“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徐向前的題詞是“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波的題詞是“百四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

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鐫刻著“百團大戰示意圖”。第二座題字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著《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鬥紀略》。整個紀念碑建築群,結構嚴謹,美觀新穎,氣勢雄偉,威嚴壯觀,反映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的宏偉氣魄。在紀念碑周圍是林木繁茂的獅腦山森林公園。公園內建有供人們遊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鍾亭、蘑菇亭,還有修復了的禪岩、蒲台兩座古寺,使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壯麗、秀美!

五個謎團

大兵團作戰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游擊戰著稱。為什麼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統一反共(毛澤東1940年7月6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1940年11月9日語)”,希望通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餘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餘公里鐵路、3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路,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由於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

再次,八路軍的隊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40年6月7日,八路軍總部公開宣布:抗戰以來,八路軍正規部隊已由1937年的4萬多人發展到50萬人,創造了包括將近1億人口的解放區和游擊區。八路軍總部還於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來八路軍收復縣城150座,斃、傷、俘敵偽40萬人。抗擊的日軍達40萬,占侵華日軍總人數的58%,並抗擊了全部偽軍。

中央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簽署的破擊正太鐵路的《戰役預備命令》下發給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並報中央軍委。那么,為什麼又未見中央軍委的批示呢?

毛澤東在1938年5月撰寫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干涉到下級的具體事項,例如戰役戰鬥的具體部署等等,同樣是有害的。因為這些具體事項,必須按照隨時變化隨地不同的具體情況去做,而這些具體情況,是離得很遠的上級機關無從知道的。這就是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具體到百團大戰,聶榮臻說:“破襲正太路,或者破襲平漢路,這是游擊戰爭中經常搞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我們的一種日常工作,不涉及什麼戰略問題。這樣的作戰計畫,軍委是不會反對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朱、彭、左7月22日下達的《戰役預備命令》已經是“命令”,表明當時並沒有必須經過中央軍委批准後才能組織這種戰役的程式。必須指出的還有,百團大戰在當時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書記處曾於1940年9月10日發布《中央關於擊敵和友的軍事行動總方針的指示》,要求華北“應擴大百團戰役行動”,山東和華中地區“應仿照華北百團大戰先例”,“組織一次至幾次有計畫的大規模的對敵進攻行動”。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連續舉行兩次大規模的民眾集會,隆重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中央軍委副主席王稼祥在9月18日的集會上發表了《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的講話。毛澤東出席了9月20日的集會。

1940年12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須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

百團參戰

發布預備命令到最後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光輝的名詞——“百團大戰”。

為什麼正太戰役會擴大成為百團大戰?首先,是因為根據地軍民的抗日熱情。根據“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不但八路軍總部只部署了20來個團參戰,各集團同樣也只具體部署了部分部隊參戰。因此,“百團大戰”實際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級機構發動的,而是華北八路軍全體將士積極主動參戰的結果。

百團大戰還有人數與八路軍正規部隊相當或更多的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並有至少20萬民眾參加,這更是根據地軍民積極參戰的結果。山西陽泉的老民兵王德順說:“我們實在是受夠了漢奸和小日本的氣了!聽說正規部隊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著部隊跑。”這樣的百團大戰,實際上較之八路軍總部或其他統帥部正式部署的百團大戰更為寶貴,更為偉大,是最值得中華民族弘揚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由破襲正太鐵路的目標所決定的。正太鐵路,以河北石家莊為起點,山西太原為終點,連線平漢、同蒲二路,全長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內170.7公里。百團大戰爆發時,沿線駐有以獨立混成第四旅團(司令部駐陽泉)為主的日軍共3600餘人。但在百團大戰爆發當晚,正好有1200名退伍日軍在回國途中到達正太路,其中,400人進入陽泉,800人進入娘子關。

再次,大破襲帶來大戰機,促進了更多的部隊參戰。8月20日22時,八路軍在以正太路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同時發起攻擊,戰區內日軍一片混亂,很多日軍長期高枕無憂的目標成為八路軍的攻擊對象。號稱“天下第九關”的三晉門戶娘子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曾經為日軍師團司令部駐地。由於長期未受攻擊,1940年,這裡只駐有一個中隊級的守備隊。在百團大戰中,娘子關成為八路軍首輪攻擊的主要目標。8月21日中午,八路軍將士驕傲地把中國國旗插到了娘子關上。這一圖片與訊息在各報刊出,全國軍民大受鼓舞。正太路日軍指揮中心陽泉也受到干擾性的襲擊,八路軍襲擊部隊占據距日軍旅團司令部僅300米遠的廟高地,而且據守達四日之久。遺憾的是,裝備太差的八路軍只能用步槍向陽泉城射擊,對城內日軍形不成真正的威脅。

作戰時間

八路軍總部對於百團大戰最初並沒有規定戰期,只是在預備命令中要求從部隊出動之日起準備一個月的糧食,這大體可理解為作戰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師8月17日下達的作戰指示要求:“必須保證從廿日廿二時開始連續破擊至少五天或七天,並爭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摧毀任務。”那么,百團大戰為什麼又打了這么久呢?

首先,是大好戰機延長了作戰時間。戰鬥打響後的幾天內,戰區內日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八路軍完全控制了戰場上的局勢。為了爭取更大的戰果,“集總令正太破擊必須堅持至少半個月(15天)之久”。八路軍放棄苦守了七天七夜的獅腦山,陽泉日軍開始出擊。八路軍放棄了對娘子關的爭奪,河北日軍開始進入山西。

日軍開始實施“晉中作戰”,來自晉南的6000多名日軍以500人左右為一路,阻擊從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據地的軍民,一度威脅到轉移至卷峪溝的中共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和一二九師師部,局勢開始緊張起來。根據敵情變化,八路軍總部下令自次日起全線轉移,各種戰鬥全部結束。

其二,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發動了第二階段的戰鬥。百團大戰前期的勝利,使彭德懷產生了開展第二階段戰鬥的想法。他於8月31日向賀龍、關向應、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徵求意見,並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詢問是否可以徹底摧毀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晉西北、晉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據地連成一片。這一估計過於樂觀,但擴大戰果是完全可能的。1940年9月16日,朱、彭、左聯名下達了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作戰命令。這一命令要求:一、繼續破壞敵寇交通;二、克復深入我基本根據地內之某些據點。9月20日夜,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戰鬥打響。

其三,反“掃蕩”和擴大政治影響使百團大戰延長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後結束。為了對百團大戰實施報復,日軍於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場“毀滅戰”。編入戰鬥序列的部隊多達5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實際出動兵力約15萬。

批評和非議

百團大戰在進行期間,獲得了全國抗日戰線的一致高度評價,“後方的同胞們為此感奮到流淚”(1940年9月19日《新華日報》社論援引重慶某晚報語),也獲得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好評。同時,也引來了一些批評和非議。

首先應當指出,像任何一場戰役一樣,百團大戰也存在著不少主觀構想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失誤,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對這些失誤和錯誤,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團大戰進行過程中,八路軍總部和各作戰部隊就不斷地做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並且在實際戰鬥中不斷地調整不恰當的計畫與要求。

其次,由於日軍的瘋狂報復,百團大戰的確加劇了華北根據地和八路軍的困難,這種困難的程度,今人很難想像。如1943年3月,彭德懷在左權縣一個村莊召集一個地方幹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彭德懷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在這種背景下,對百團大戰出現一些情緒化的批評意見,也可以理解。

歷史不可能永遠被扭曲,今天的中國人又像百團大戰期間的中國人那樣,對百團大戰及其領導者、指揮者、參戰者和支持者充滿敬意。百團大戰所產生的良好政治影響,無可替代,彌久愈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