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

汪精衛

汪兆銘(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於廣東三水,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未遂,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任中央宣傳部長。後期思想明顯退變,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滿清時期

汪精衛汪精衛
汪兆銘年幼時每天為父親汪椒朗讀王陽明文章和陸游的詩,培養了汪兆銘演講的口才。汪兆銘1901年參加科舉考試,以廣州府縣第一名考取秀才。1904年和胡漢民等人一起考取赴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公費留學生。1905年7月參加廣東人的留學生組織“興中會”。參與創建中國同盟會,被選為評議部部長。曾任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編輯,開始使用《山海經》中“精衛”作筆名。1906年以兩百多學生中第二名的成績畢業。1907年開始隨孫文遊走越南、馬來亞等南洋各地,在馬來亞的檳城結識了華僑富商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汪兆銘因為文采富贍,成為孫文革命事業的得力助手。

1910年,為了回擊梁啓超保皇黨譏諷同盟會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精衛、黃復生等謀刺清攝政王載灃,行前《致南洋同志書》中說:“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3月31日在北京後海銀錠橋埋設炸彈時被人發現,事泄被捕,獄中賦詩,慷慨激昂,一時為人傳誦。由於清肅親王善耆在審理中對汪精衛之人品才學產生敬重,外加清廷擔心如殺汪可能會導致革命黨更加暴力革命,因此經過他對攝政王的斡鏇,終令他們被判終身監禁。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之後,汪、黃被釋放。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

汪兆銘獲釋後參加南北議和,1912年9月和陳璧君結婚後,赴法國留學。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後被孫文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其間拒絕了袁世凱對他回國任高級顧問的邀請。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後回國參加“護法運動”。

汪兆銘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普遍公認為是美男子。1918年徐志摩在日記中寫道:“前天乘著湖專車到斜橋,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經農、莎菲的先生(老師)Ellery,叔永介紹了汪精衛。1918年在南京船里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胡適)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

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2月為臨終的孫文起草了“總理遺囑”,孫文一字未改。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兆銘在加拉罕鮑羅廷的支持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兆銘左傾。1926年4月1日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重申聯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之後,由於和蔣中正的政見分歧,汪兆銘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

蔣中正掌權後開始北伐。由於其獨裁作風,國民黨內大量人邀請汪兆銘回國。1927年2月汪乘火車回國,途經蘇聯受到史達林的接見。4月1日乘船抵達上海。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6日返回武漢,回國後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的排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12日蔣中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準備清除共產黨。汪兆銘發表講話,痛斥蔣介石的武力清黨行為,也認為兩黨之間在長時間中目標一致,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6月5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派人送《五月緊急指示》給中共中央,要其“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由各界工農代表取而代之”,也給汪兆銘看過。本來想拉攏他,但是引起汪的嚴重不滿,逐開始提防中共。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兆銘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8月1日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8月8日汪兆銘的武漢政府開始大肆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中正下野,寧漢合流。9月,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南京政府,汪兆銘下野。10月,汪兆銘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兆銘北上。12月11日,共產黨在葉挺葉劍英的領導下發動廣州起義。12月16日汪兆銘辭職赴法國。

1928年到1929年間,蔣中正取得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亦稱中原大戰勝利後日益獨裁。1929年9月

汪精衛汪精衛

17日,張發奎在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的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由於張學良的東北軍挺蔣而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兆銘在天津宣布下野。2月,蔣中正軟禁胡漢民。5月27日,粵、桂等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汪精衛出任領袖。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后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下野,汪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長。汪在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汪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的人馬,只好請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因為指揮不動張學良抗日宣布辭職,前往歐洲。1933年,由於民眾的呼聲,蔣請汪回國主持抗戰。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此後汪兆銘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中正的支持。5月31日,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了《塘沽協定》。這個普遍認為是賣國的協定引發人們對汪兆銘與何應欽等的譴責。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兆銘認為有談判的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兆銘於8月8日表示辭職,後在蔣中正的強力挽留下復職。11月1日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被軍人、鐵血鋤奸團團員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之後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長唐有壬又遭暗殺,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和解派開始凋零,對日強硬派成為主流。汪兆銘與胡漢民等早期孫中山的核心幹部失勢後,蔣中正獨攬大權,在西安事變之後其聲望更是達到頂峰。1937年1月,汪兆銘回國,但並未擔任職務。

抗戰時期

1941年汪兆銘接待一些德國納粹黨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汪兆銘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但是汪兆銘認為中國當時仍然沒有與日本一戰的資本與能力,主張“和平運動”。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搞和平運動。12月19日汪兆銘借道雲南前往越南河內。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等。12月29日汪兆銘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和“艷電”(29日電報代碼為“艷”),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然而由於近衛內閣數天后(1939年1月4日)突然辭職,以及雲南軍閥龍雲沒有如約支持汪兆銘,汪的和平運動歸於失敗。

1939年初,汪兆銘和他身邊的人在河內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至上海。1940年3月20日在南京組建日本扶持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精衛政權,取消華北的王克敏和長江下游的梁鴻志的傀儡政權。汪任行政院長兼國民政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3年汪兆銘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年底,汪兆銘的健康惡化,1944年3月赴日治療;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今名古屋大學)醫院;11月23日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文之側,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

波折生涯

加入同盟會

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7月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8月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後以“精衛”的筆名先後在《民報》上發表《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一系列文章,宣傳三民主義思想,痛斥康有為、梁啓超等的保皇謬論,受到孫的好評。

1906年6月畢業後拒絕兩廣總督岑春煊令其歸國服務的要求(日語翻譯,每月可得稿酬五、六十元,不僅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還可以資助朋友)。1907年初,日本政府迫於清政府的壓力,隨孫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主筆之一,與保皇黨的《南洋總匯報》進行論戰。

1908年赴緬甸設同盟會仰光分會,3月汪精衛在馬來亞的檳城結識了華僑巨富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後又參加在新加坡籌設同盟會南洋支部等工作,並籌募革命經費。

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報》主編,秘密復刊發行《民報》第25-26號。

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起初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此後受肅親王善耆軟化,意境為之一變。武昌起義後,由袁世凱開釋出獄,任南方民軍議和總代表伍廷芳的參贊,暗中秉承袁的意旨,與君主立憲黨人楊度等組織國事共濟會,鼓吹革命、立憲兩派聯合擁袁,實現南北統一。12月與李石曾等在天津組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任支部長,阻攔北方革命黨人發動起義。

人格特徵

汪精衛死裡逃生,幸獲自由,出獄後原來的個性特點卻更加強了。

一是人的生命畢竟只有一次而已,絕處逢生,難免珍惜第二次生命,害怕得而復失,滋長戀生怕死的情緒,一想到被捕,就出現“莫向燕台回首望,荊榛零落市寒煙”的心境。

二是對清室難免有感恩心理。他曾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三是他仍是一個革命者,擁護孫中山的初衷並沒有改變。

於是,他陷入左右為難的處境,出現低沉消極的情緒,詩中出現了“豆萁何苦更相煎”的語句,產生了妥協心理。

革命生涯

青年汪精衛青年汪精衛

謀刺事件後,汪的懦弱自卑、優柔寡斷性格有所發展,成為他在以後革命過程中的後制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汪出獄並結識袁世凱。與楊度組織“國事共濟會”,呼籲停戰議和。12月,充當南方議和參贊,參與南北和談,主張孫中山讓權,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夕,按孫囑咐代起草臨時大總統府就職宣言。後留在孫身邊工作,力勸孫讓位袁,並參加北上迎袁專使團。汪精衛提出“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 陳璧君舉辦了結婚儀式後,8月攜陳璧君一起赴法留學,中間幾度返國,皆超然於政治之外。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後被孫中山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中華革命黨,由此孫中山黃興分手。這一事件不僅是悲劇性的,而且是具有轉折點意義的,可惜汪精衛沒有意識到。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後回國參加“三次革命”。1915年《小說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衛署名季新的文章,題目是《紅樓夢新評》,汪精衛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紅樓夢》的主旨意在“家庭感化”。在此之前,人們讀《紅樓夢》大抵是用一種王國維先生所謂“考據眼”去讀,著重在考證小說中的人物是誰,很少有人從“家庭革命”這個角度去解讀它,這篇文章的出現可說是空谷足音,從此紅學中關於《紅樓夢》的解讀就有了一個“家庭感化說”。

1917年回國後參加護法運動。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

1921年任廣東革命政府高等顧問、教育會會長等職。次年任國民黨本部參議,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2年~1923年,孫中山籌備改組中國國民黨,汪精衛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在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上被孫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後出任中央宣傳部長。11月隨孫北上入京,任秘書。

1925年3月孫病危時受命記錄孫的遺囑。孫逝世後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的信徒面目出現。6月26日,由汪精衛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會上確定了國民黨總理的稱呼永遠留給孫中山,今後國民黨採用集體領導的委員會制。會議還決定撤銷孫中山生前的大元帥府行政機構,將國民黨的最高行政機關改稱國民政府。

與蔣爭鬥

汪精衛汪精衛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7月2日,汪精衛在10萬廣州軍民參加的國民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莊重宣布:“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一中國”。

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被迫辭職,出走法國。汪精衛於1927年2月下旬離開法國,乘火車經蘇聯歸國。在汪精衛途徑莫斯科時,史達林專門接見了這位國民黨左派領袖。4月歸國,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一度與叛變革命的蔣介石進行爭權鬥爭。4月5日,汪陳兩人一起聯名發表了一份《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8日,南京的國民政府成立,蔣介石邀請國民黨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自己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公開分裂成“漢”“寧”兩個政府。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與蔣合流,但隨後仍一直與蔣明爭暗鬥,蔣介石和胡漢民均已下野,汪精衛也於9月13日通電下野,12月16日發表了引退政界的聲明,和陳璧君一起前往法國。1929年回國後,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監委員聯席會議”的名義發布命令,對各路“護黨救國軍”發出委任狀和番號。1931年元旦汪精衛在天津發表下野聲明,在汪精衛的主持下,於5月28日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否認南京國民政府的合法性。“九一八”事變,完全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蔣介石迫於形勢,將軟禁的胡漢民釋放,並派蔡元培、張繼攜帶他寫給汪精衛的親筆信赴廣州議和。在南京召開四屆一中全會,重組國民政府,廣州政府隨即取消。歷任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等職。

在民主革命的初期,汪精衛是有功績的。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他是《民報》的主要撰稿人,寫了《民族的國民》等多篇文章駁倒梁啓超的保皇謬論,為革命大張輿論。二是在南洋各地發展組織和籌款。三是謀刺攝政王載灃,給滿清朝廷震懾不小。四是1920年歸隊後,做了很多組織和宣傳工作,參加中國國民黨“一大”籌備工作,1925年隨孫中山北上,並成為中山“遺囑”起草人。

迎袁專使合影。前排左一為汪精衛。迎袁專使合影。前排左一為汪精衛。

但是,基於他的性格,汪精衛在後來的政治活動中表現出了很嚴重的妥協性。這是他的致命弱點。

中山先生逝世後,廖、胡、汪都成為領袖人物。廖因左派關係,得不到國民黨右翼的支持。胡是民初“四督”之一,又是代帥,躍為國民政府主席,似乎順理成章;可是他對平定“劉楊叛亂”不力,得不到許崇智的支持,加上平日尖酸刻薄,好罵人,黨內惡感頗多,支持率也低。汪精衛在“一大”後支持“三大政策”,為人謙卑圓滑,長於調和,能左右逢源,既得左派支持,又避免右派的敵對,所以被推為廣東國民政府的主席。

1926年3月,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件”反共,蔣無視汪的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的地位,先斬後奏,給汪難堪。汪意識到:“我是國府主席,又是軍委主席,介石這樣舉動,事前一點也不通知我。這不是造反了嗎?第二天,汪想叫朱培德、李濟深扣留蔣介石,但指揮不動。事後自覺威信受損。五月,以“遷地就醫”為名秘密離穗。後來自嘲“責己不責人,所以引咎辭職”。這是一次政治上無能妥協的表現。

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由於性格軟弱,汪精衛一遇不利,動輒託病出洋或住院休息。1927年12月汪在廣州,共產黨利用時機發動“廣州起義”,汪遭到國民黨各派指責,於是宣布隱退,悄然出國。1932年7月汪以行政院長名義發表通電,壓張學良進兵熱河,張不聽命。汪與張矛盾加劇,10月請病假赴德就醫。

漢奸歲月

汪精衛汪精衛

“九·一八”事變之後,汪找到了與蔣合作的機會。1932年1月28日在汪行政院院長履新之日,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肇事挑釁,給汪精衛一個下馬威。

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民心可用,士氣高漲。

而汪精衛一開始便被恐日情緒所圍困。他被日帝的淫威壓倒,只看到日本的強大,卻看不到中國得道多助的優勢,他認為:“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註:見《汪精衛傳》,第120頁)他害怕打仗,全力交涉言和。1932年5月在蔣、汪的同意下,國民政府跟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1935年5、6月間,他批准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社會輿論譁然。同年11月1日,汪精衛在南京中央黨部被王亞樵派遣的義士孫鳳鳴刺成重傷,打進脊椎的子彈始終無法取出,醫生斷言:汪精衛活不過十年。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到了8月3日,汪就抑制不住言和的情緒。他說:張悌說“吳亡之際,乃無一人死節,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吳亡,而惟一死自盡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後,未死的人都要為奴為隸,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辦法。汪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他還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承認吃虧,並且求於吃虧之後,有所抵償。”(註:黃美真《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77頁)雖然該語句上下文也有“打仗”、“抵抗”等語穿插其間,而媚日投降的心態則是十分明顯的。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1938年12月,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通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籤字。(註:見《汪精衛傳》,第134頁。)

1938年10月,他在接見海通社和路透社記者時都表示“未關閉停戰之門”,他置轟轟烈烈的抗戰於不顧,醉心主和。(註:黃美真《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89-190頁。)

周佛海策劃高宗武、梅思平與日方今井武夫、犬養健訂下“重光堂協約”,起先汪不知道。等到周、梅以“日本認可汪精衛領導和平運動”的密約向汪精衛、陳璧君表功時,汪便如獲至寶,心安理得地認為,與其抗戰而亡,不如求和苟存。從此,他向媚敵賣國的深淵滑下去了。

汪精衛在辦公室汪精衛在辦公室

汪精衛優柔寡斷,被手下“親日派”分子擺布,為最終實現奪取國民黨內最高權力的個人意願,實現其“對日和平”的政治主張,加速了媚敵降日的步伐。

汪精衛周圍最重要的言和人物就是陳璧君和周佛海。

陳璧君不滿意汪久居蔣介石之下受蔣的悶氣,對汪“反蔣奪權”之欲推波助瀾,極力鼓動之,欲另開生面,獨立經營,卻昧於大義。陳為了取媚於日本,甚至認為“東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國的地方”,“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他們現在不過是把自己的嫁妝帶回去就是了”。(註:見《汪精衛集團投敵》,第191頁)為了讓汪獨立掌權,恬不知恥地表示放棄東北領土主權。

1938年10月梅思平攜密件回重慶呈汪。汪在家為梅設筵,當送梅出客廳時陳璧君催促汪下定投敵的決心,說:“梅先生明天要走,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精衛連聲說:“決定了,決定了!”(註:見《汪精衛集團投敵》,第273頁)

1938年12月梅思平把日方希望汪脫離重慶另組政府的條件帶到重慶,投降派分子在汪公館連日“會商多次,不能達到最後的決定,陳璧君乃堅決主張就走”。(註:見《汪精衛集團投敵》,第326頁)

周佛海有政治野心,不滿足於國民黨宣傳部長及侍從室副主任之職,老想有朝一日“中央政府即於十分鐘內在余筆下產生”,因此積極策劃降日,開創“自家新天地”。1938年6月周佛海暗中指使高宗武赴日接洽,繼而又催梅思平參與,最後周、梅請汪出馬,再經高宗武、梅思平奔走,日本御前會議承認汪為談判對手。周是整個降日運動的“始作俑者”。

10月至11月兩個月中,周對汪做了大量的動員工作,當汪猶豫時,周即勸駕:“您兼外交部長的時候,與日本人打交道,還可以稱順利吧!”周在心裡卻怪“汪之性格,鹹認為無一定主張”、“無擔當,無果斷”。但他也摸透了汪的特點,“斷定雖有反覆,結果必仍如原計畫”。(註:見《周佛海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汪尚未動身,周已扛著大旗打前站去了。

在猶豫、妥協及動搖不定之中,又是梅思平,又是陶希聖,反覆勸誘,推波助瀾,汪精衛的“降船”就這樣啟程了。

汪精衛訪問日本時與頭號甲級戰犯東條英機汪精衛訪問日本時與頭號甲級戰犯東條英機

有人說:“汪先生沒有璧君不能成事,沒有璧君亦不能敗事”(註:見《汪精衛集團投敵》,第461頁)。某種意義上來說,汪淪為漢奸,也是壞在陳璧君和周佛海手裡。

懦弱自卑的性格導致汪氏被日本的淫威所壓倒,未能辯證看待抗戰,看不到中華民族的勝利前景;“恐日病”使他主和而投降。優柔寡斷的性格,易被別人所左右,被人推向賣國求榮的道路上去。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離渝出走,12月29日發表艷電回響近衛第三次聲明,在賣國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深淵,最後身敗名裂。其中汪氏個性之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最艱苦時期,1938年底日本近衛內閣兩次發表“近衛聲明”,公開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這時,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裂,身為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公然發表叛國艷電,表示回響“近衛聲明”,走上了可恥的賣國道路。

電文中,汪精衛提出了自己對抗戰的理解:“抗戰年余,創巨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

日本政府此前不久,發出旨在滅亡中國的第三次“近衛聲明”,蔣介石對此怒斥,“骨子裡實在是暗藏著機械利刃”,“這是敵人整個的吞滅中國,獨霸東亞,進而企圖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陰謀的總自白;也是敵人整個亡我國家、滅我民族的一切計畫內容的總暴露”。

漢奸汪精衛漢奸汪精衛

汪精衛卻在電文中對此辯護:“第一為善鄰友好”,“第二為共同防共”,“第三為經濟提攜”。汪精衛最後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早在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拋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時,汪精衛就發表了《大家要說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的講話,他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的承認吃虧,並且求於吃虧之後,有所以抵償”,“戰呢,是會打敗仗的”……

另據記載,某次汪精衛曾問馮玉祥,大家都呼“抗戰到底”,這個“底”在何處?馮說打到“日本無條件投降”便是底。在汪精衛這個秀才聽來,“這簡直是一個丘八的狂妄無知”。

汪日勾結之後,西方國家紛紛發表聲明,維護“九國公約”;美國國會不久後通過對華貸款;英法等國更於歐戰爆發前抽調兵力增強遠東防務。抗戰曙光可謂初現。

周恩來曾評價蔣介石,可能不是一個好的戰術家,但稱得上一個好的戰略家。這樣的戰略家眼光,卻為汪精衛所沒有。

在早年刺殺攝政王之前,革命黨內部曾認為刺殺意義較小而風險太大,汪精衛為此撰《釜薪論》,認為革命猶如燒飯,需釜和薪。釜者,不懼水火忍受長期磨練;薪者卻一時轟烈瞬間輝煌。汪精衛自稱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願意為薪。

當年各界對汪精衛賣國條約的評論報導!當年各界對汪精衛賣國條約的評論報導!

陳立夫曾對此評論說,汪精衛最缺少的就是鍥而不捨的韌勁,“書生難成大事”;

而汪精衛的死忠派陳公博也有過評價,“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個國民有他自己應付的責任,責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而八年抗戰正是考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韌性。汪精衛卻在勝利前的黑夜悲觀絕望,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和良知,走向了無法回頭的叛國之路。

1939年5月31日,汪精衛從上海飛赴日本談判。談判一開始,日本陸相板垣征四郎就奚落汪精衛:“我以為,要在中國建立新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必須爭取到重慶方面的要人和軍隊的多數。您對此一定有相當的把握,如果能聽到有關這方面的情況,實為榮幸。”

汪精衛汪精衛

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之後,大力宣揚和推行源自日本的“東亞聯盟”理論。他以所謂“政治獨立、軍事同盟、經濟合作、文化溝通”的“東亞聯盟”四大綱領,作為粉飾其賣國投敵行徑的理論依據,妄圖作為抵擋世人唾罵的擋箭牌,並以此賣國理論作為毒化的奴役淪陷區民眾,瓦解抗日陣營的思想武器。

汪精衛竭力利用“東亞聯盟”理論來作為分化抗日陣營,摧毀抗戰意志的重要思想武器。他在《對東京中日記者談話》中,就其開展的東亞聯盟運動對重慶國民政府有何影響一事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余確信東亞聯盟運動之發展,將促使渝方抗日分子翻然覺悟,參加和平運動。蓋抗日派之理論為中日兩國絕對不能共存,東亞聯盟則證明中日兩國不但有共存之必要,並且有共存之可能,有此事實之證明,則抗日派之理論,自然消滅,而同歸於復興中國,復興東亞之一途。”汪精衛這種以發展“東亞聯盟”運動而謀瓦解抗日陣營的企圖,並未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奏效。對於這點,他後來轉而攻擊道:“渝方的將士已完全失掉東亞人的靈魂……我們從前欲將理論感動渝方,使之覺悟,促成全面和平,現在知道單是這樣決不夠的,我們必須在和平區內整理起一條東亞同志的陣線,使英美所嗾使的走狗,無所施其侵擾。”

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

汪精衛還竭力利用“東亞聯盟”理論,對日本侵略分裂我國東北,並扶植起偽滿傀儡政權一事,為日本辯護,為自己承認偽滿洲國的罪責開脫。他在《中日國交調整條約簽署後對記者談話》中詭辯道:“我們收拾時局要從大處著想。從遠處著想。這次中日條約的簽訂,不是計較一時的便利,不是計較一事的便宜,而是從中日兩國永久親睦,東亞永久和平著想。至於東北四省,本來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然自九一八以至現在,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中,事實之推移,是人所共見的。”他進而《在東京對日本國民廣播詞》中討好說:“中國對於滿洲,從前與日本抱著不同的見解,如今合中日滿三國都向著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前途邁進,正所謂安則俱安,危則俱危,從前不同見解,一轉瞬間便為一致了。”

在一九四二年這一整年裡日本一直要求汪參加它對英、美的宣戰。汪的條件是廢除他所厭惡的一九四〇年十一月的基本條約,包括所有秘密協定及附屬檔案,而這些協定和附屬檔案曾使汪與日本的合作蒙受巨大恥辱。他的條件最後得到了滿足,汪政權乃於一九四三年一月九日對盟國宣戰。

得到更多自治權後汪精衛表現得對日本主子感恩戴德,極盡奴顏婢膝之態。由鼓吹“共存共榮”、“同甘共苦”,進一步提升到叫嚷與日本“死中求生”的程度。他叫嚷要“拿出全副精神,放在‘決戰第一上面’”。汪偽政權對英美宣戰之後,汪在《宣戰布告》宣稱“自今日起,對英美處於戰爭狀態,當悉其全力,與友邦日本協力”。汪還宣稱日本的侵略戰爭,“是中國生死存亡的戰爭,所有足以妨害決戰意志之昂揚,喪民族精神之振奮的,必須一一摧毀而廓清之。”一副不顧一切效忠日本主子的嘴臉。但是當日本進一步要求其派兵參與太平洋戰場時,汪卻找藉口拒絕了這個要求。

死因疑點

浙江泰順首府羅陽的汪精衛夫婦跪像浙江泰順首府羅陽的汪精衛夫婦跪像

汪精衛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汪精衛曾被王亞樵派遣的鐵血鋤奸團成員刺殺受傷,子彈深陷體內,無法取出,鉛毒逐漸擴散,終至藥石罔效。日本作家上坂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寫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陳璧君相信中醫,貼了中藥膏藥,卻促使鉛毒擴散全身,才造成汪精衛病死。另一說則是汪精衛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精衛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杰斷然否認。何文杰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

主席聲討

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出席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並發表題為《相持階段中的形勢與任務》的演說。這篇演說在建國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改題為《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

汪精衛集團於1939年12月30日於日本秘密簽訂了旨在出賣民族利益的《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1940年1月,這件事被揭露後,中共中央於1月28日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的黨內指示,指示各地應普遍舉行民眾大會,掀起全國反投降、反漢奸、反磨擦的熱潮。於是,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於2月1日召開。

毛澤東在演說中首先指出,我們延安的各界人民今天在這裡開會,為了什麼呢?為了聲討賣國賊汪精衛,又是為了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接著,毛澤東列舉了日汪反共,利用國民黨內部的頑固派,到處放火的行徑:“在湖南就鬧平江慘案,在河南就鬧確山慘案,在山西就鬧舊軍打新軍,在河北就鬧張蔭梧打八路軍,在山東就鬧秦啟榮打游擊隊,在鄂東就鬧程汝懷殺死五六百個共產黨員,在陝甘寧邊區就鬧內部的‘點線工作’、外部的‘封鎖工作’,並且還準備著軍事進攻。此外,又逮捕了一大批進步青年送進集中營;又僱請玄學鬼張君勱提出取消共產黨、取消陝甘寧邊區、取消八路軍新四軍的反動主張,僱請托洛茨基分子葉青等人作文章罵共產黨。”毛澤東在駁斥要取消陝甘寧邊區的謬論中,提出了陝甘寧邊區有十大好處的著名論斷:“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裡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私營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毛澤東接著說:“為什麼要取消它呢?只有不要臉的人才說得出不要臉的話。”毛澤東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借統一之名,行取消共產黨之實的假統一,提出共產黨以抗戰、團結、進步為基礎的統一論;強調指出在形勢下共產黨的根本方針是,決不悲觀失望,力爭時局的好轉,挽救時局的逆轉。

大會還一致通過了毛澤東為大會起草的聲討汪精衛的通電,通電提出全國討汪、加緊團結、厲行憲政、制止磨擦、保護青年、援助前線、取締特務機關、取締貪官污吏、實行《總理遺囑》、實行三民主義等10項要求。建國後,這篇通電以《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為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家庭成員

國家公敵汪精衛國家公敵汪精衛
汪兆銘與陳璧君夫婦育有6名子女,除一名夭折外,其他5名為:

長子:汪文嬰(1913年-)曾留學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後來任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軍需處處長。晚年定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長女:汪文惺(1914年-)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後來在香港任教於多所國小。退休後定居美國新澤西州。

次女:汪文彬(1920年-)曾任印度尼西亞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後來在印度尼西亞當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2002年)早年為父親汪精衛整理文稿,後來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

次子:汪文悌(1928年-)自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來在香港從事橋樑建築工作。

死因和墓地

汪精衛跪像汪精衛跪像
汪兆銘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0年前汪兆銘被鐵血鋤奸團成員刺殺受傷,子彈深陷體內,無法取出,鉛毒逐漸擴散,終至藥石罔效。日本作家上坂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寫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陳璧君相信中醫,貼了中藥膏藥,卻促使鉛毒擴散全身,才造成汪兆銘病死。另一說則是汪兆銘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精衛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杰斷然否認。何文杰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

中國戰勝後,1946年1月21日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奉命將汪墳炸毀,打開棺木時,見汪精衛的屍體上復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由於使用過防腐劑,屍體尚未腐爛,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禮服,頭戴禮帽。1994年墓地原址建造了一個汪精衛跪像,1997年拆除。另外2004年11月8日上午在紹興市市區挖出一個汪精衛跪像,上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汪逆跪像為紀念抗戰陣亡的將士而塑的大賣國賊汪精衛、陳璧君夫婦的跪像。溫州、河南等地均發現汪逆跪像。

最著名的是重慶磁器口的汪陳跪像,於1940年10月製成。汪精衛跪像高1.15米,上身裸露,背刻“汪逆精衛”。陳璧君跪像高1.12米,上身裸露,背刻“陳逆璧君”。同時刻有一塊《汪逆夫婦跪像志》碑,高1.27米,0.27米,厚0.05米,碑文為:“相彼夫婦,漢奸之尤,民眾公敵,舉國同仇。男名精衛,汪家敗類,婦曰璧君,陳門妖魅。認賊作夫,賣身倭奴。斫石肖像,跪諸道途,人人唾罵,萬類見羞,臭聞當世,污流千秋。

詩作選載

《菊》

菊以隱逸稱,殆未得其似,志潔而行芳,靈均差可擬。

生也不逢時,落葉滿天地。枝弱不勝花,凜凜中有恃。

繁霜作鍛練,侵曉色逾美。忍寒向西風,略見平生志。

一花經九秋,未肯便憔悴;殘英在枝頭,抱香終王墜。

寒梅初破萼,已值堅冰志;相逢應一笑,異代有同契。

《被逮口占》

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獄中雜感》其一

西風庭院夜深沉,徹耳秋聲感不禁。伏櫪驊騮千里志,經霜喬木百年心。

南冠未改支離態,畫角中含激楚音。多謝青燐慰岑寂,殘宵猶自伴孤吟。

《獄中雜感》 其二

煤山雲樹總悽然,荊棘銅駝幾變遷。行去已無乾淨土,憂來徒喚奈何天。

瞻烏不盡林宗恨,賦鵩知傷賈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獄中聞溫生才刺孚琦事》

血鍾英響滿天涯,不數當年博浪沙。石虎果然能沒羽,城狐知否悔磨牙。

須銜劍底情何暇,犀照磯頭語豈夸。長記越台春欲暮,女牆紅遍木棉花。

《展堂死而復生》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余在北京獄中聞展堂死事,為詩哭之,才成三首,復聞展堂未死,遂輟作》

馬革平生志,君今幸已酬。卻憐二人血,不作一時流。

忽忽餘生恨,茫茫死後憂。難禁十年事,潮上寸心頭。

落落初相見,無言意已移。弦韋常互佩,膠漆不曾離。

杜鑱朝攜處,韓檠夜對時。歲寒樂相共,情意勝連枝。

日日中原事,傷心不忍聞。賦懷徒落落,過眼總紛紛。

蝙蝠悲名士,蜉蝣嘆合群。故園記同眺,愁絕萬重雲。

《重九登北極閣》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乾拍遍,心頭壘塊,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自嘲》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北宮丸上作》

臥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舵樓欹仄風仍惡,燈塔微茫半月陰。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悽然不作零丁嘆,檢點生平未盡心。

車輪為薪

《見人析車輪為薪,為作此歌》

年年顛蹶南山路,不向崎嶇嘆勞苦。只今困頓塵埃間,倔強依然耐刀斧。

輪兮輪兮生非徂徠新甫之良材,莫辭一旦為寒灰。君看擲向紅爐中,火光如血搖熊熊。待得蒸騰薦新稻,要使蒼生同一飽。

寄感廣州之役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余在北京獄中,偶聞獄卒道一二,未能詳也,詩以寄感》

欲將詩思亂閒愁,卻惹茫茫感不收。九死形骸慚放浪,十年師友負綢繆。

殘燈難續寒更夢,歸雁空隨欲斷眸。最是月明鄰笛起,伶俜吟影淡於秋。

珠江難覓一雙魚,永夜愁人慘不舒。南浦離懷雖易遣,楓林噩夢漫全虛。

鵑魂若化知何處,馬革能酬愧不如。淒絕昨宵燈影里,故人顏色漸模糊。

《秋夜》

策策西風萬木秋,玉簫哀怨未能收。繁星點點人間淚,聚作銀河萬古流。

《滿江紅》

驀地西風。吹起我亂愁千疊。空凝望。故人已矣。青燐碧血。魂夢不堪關塞闊。瘡痍漸覺乾坤窄。便劫灰冷盡千年。情猶熱。

煙斂處,鐘山赤。雨過後。泰淮碧。似哀江南賦。淚痕重濕。邦殄更無身可贖。 時危未許心能白。但一成一旅起從頭。無遺力。

《虞美人》

空梁曾是營巢處。零落年時侶。天南地北幾經過。到眼殘山賸水已無多。

夜深案牘明鐙火。閣筆悽然我。故人熱血不空流。挽作天河一為洗神州。

《憶舊遊·落葉》

嘆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諷零。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槭槭蕭蕭里。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豁盦出示易水送別圖中有予舊日題字並有榆生釋戡兩詞家新作把覽之餘萬感交集率題長句二首》

酒市酣歌共慨慷,況茲揮手上河梁。懷才蓋聶身偏隱,授命於期目尚張。

落落死生原一瞬,悠悠成敗亦何常!漸離築繼荊卿劍,博浪椎興人未亡。

少壯今成兩鬢霜,畫圖重對益旁徨。生慚鄭國延韓命,死羨汪踦作魯殤。

有限山河供墮甄,無多涕淚泣亡羊。相期更聚神州鐵,鑄出金城萬里長。

杜鵑花》

昏啼到曉恨無涯,啼遍春城十萬家。血淚已枯心尚赤,更教開作斷腸花。

諷刺對聯

之一(據說汪於1941年舊曆除夕在自家門口貼對聯“立民族民權民生之宏願,開為黨為國為民之大業”,結果被改成):

立泯族泯權泯生之宏願,

開偽黨偽國偽民之大業。

之二(據說偽國民政府成立時,有人在送來的賀聯中混雜了一幅諷刺聯):

昔具蓋世之德;

今有罕見之才。

之三:

近衛,汪精衛,你自衛,我自衛,兄魯弟衛;

陳群,李士群,來一群,去一群,狗黨狐群。

之四:

國祚不長,八十幾日袁皇帝;

封疆何仄,三兩條街汪政權。

不同時期的四大“美男”

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汪精衛 | 周恩來 | 梅蘭芳 | 張學良

古代四大美男
潘安 潘安
宋玉 宋玉
衛玠 蘭陵王
衛玠 衛玠
民國四大美男
汪精衛 汪精衛
周恩來 周恩來
梅蘭芳 梅蘭芳
張學良 張學良

辛亥百年人物(二)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