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國民革命軍將領]

張學良[國民革命軍將領]
張學良[國民革命軍將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全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學良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生於遼寧省台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人稱“少帥”,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之長子,“民國四公子”之一,當時著名的花花公子,享壽一百零一歲。

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以來,遭蔣中正蔣經國父子軟禁長達五十餘年。在李登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後,張學良獲得自由。由於西安事變,張學良的歷史定位於中華民國官方歷史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歷史有不同的評價。中華民國的公共電視在張學良不再被軟禁後,製作一以其口述為主的記錄片。

2009年9月10日,張學良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履歷

張學良[國民革命軍將領]張學良[國民革命軍將領]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1920年以炮兵科第一名畢業,初任東北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負責保衛張作霖的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的維安。1928年6月4日,自皇姑屯事件其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繼任為東北保全總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執行蔣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國輿論譴責。12月任國民黨北平綏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面對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影響下,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促進了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送蔣介石返回南京,即被扣留、判刑,先後被囚禁於浙、贛、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台灣繼續監禁。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Clinic&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將軍。

人物生平

求學經歷

1917年在其父張作霖軍中服役。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在校內結識戰術教官郭松齡,兩人成為忘年之交。1920年後以炮兵科第一名畢業,初任東北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負責保衛張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維持治安,他將郭松齡一同帶至奉軍。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與郭松齡指揮的東路軍奉軍第三混成旅,張學良任旅長,經過霸縣戰鬥和山海關阻擊戰,成為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當中,奉軍惟一取勝的部隊。

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率領奉軍第三軍與姜登選的奉軍第二軍為東北軍入關的主力軍,經過張學良部隊的猛攻,奉軍突破山海關,直搗北平。直系全面潰敗,全軍覆沒,吳佩孚成為張作霖手下,直系從此走入歷史。奉系由此一戰奪取了中央政權,張作霖成為了北洋軍閥領導人,奉系軍事實力此時達到頂點。戰後,張學良升為京榆地區衛戍總司令。

東北易幟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全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史達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甦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中原大戰

少帥 張學良少帥 張學良
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挑戰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史稱中原大戰。手握重兵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成為交戰雙方爭取的對象。反蔣派於4月1日任命張為陸海空軍副司令,9月反蔣派成立北平國民政府後任命張為國府委員(共7人)、承諾政府一半的部長職務為奉系人員擔任,最後戰事不利時又許諾將察、綏兩省和平津地區讓與東北軍。

1930年6月21日,蔣介石也任命他為陸海空軍副司令,許諾平津地區的軍政、財權均歸張學良掌握,黃河以北地區全由張學良節制,還任命張學良部于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王家楨為外交部次長,又以數千萬元巨款收買。應蔣介石請求,英、法駐華公使也出面對張施加壓力。

張學良在雙方矛盾之初,於1930年3月1日發表《勸告蔣閻息爭通電》,表示“邦家多難,非息爭不足以圖存”,聲稱自己中立並調停勸和。為表示中立,擁有東北兵工廠的張學良向交戰雙方都出售武器。但實際上張學良較為傾向蔣介石,張與蔣的代表張群、吳鐵城、方本仁等很親近,對閻、馮等人的代表則較為冷淡。不過由於奉系內部對是否介入中原大戰以及幫助哪方有諸多分歧,張學良並未下定決心入關助蔣。

隨著中原戰火日益擴大,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攏張學良。1930年7月2日張學良以養病為由,避居葫蘆島一個多月。7月下旬,馮玉祥決定在隴海線發動總的攻勢,以配合晉軍奪取戰略要地徐州。但由於閻軍配合不好,馮軍給養不足,未能如願,南方桂軍又中途受阻,回師湘桂邊界。蔣介石趁機調動援軍增強隴海線防務,反蔣力量處於劣勢。當時張學良分析,如果蔣介石部隊奪回濟南,那么蔣在中原大戰中將獲勝的局勢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張學良感到攤牌的時機已到。

1930年7月18日張學良密電張群:“弟擬暫不返省,刻已派車迎岳軍(張群字岳軍)兄來島暢談,耀(方本仁號耀庭)、鐵(指吳鐵城)兩兄如能同來,尤所祈盼”。吳鐵城、張群來島後,張學良向他們表示:“蔣軍如果奪回濟南, 就可以考慮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體出兵時間。8月初,張學良從葫蘆島到北戴河,進一步觀察時局變化,把握著出兵時機。8月中旬,蔣軍攻取濟南,反蔣聯軍出現無法挽回的敗局。

張學良感到出兵時機已到,1930年8月30日,他致電張作相萬福麟:“良於卅日返省,現有事待商,希即來沈為盼。”1930年8月30日,張學良返回瀋陽。1930年9月10日,張學良在北陵主持召開

東北最高會議。在會上張學良詳細闡述了他決定出兵華北武裝調停內戰的原因。他指出:第一,東北地處邊陲,日本窺伺已久,欲抵禦日寇,必須國內統一,南京政府是全國統一的政府,支持了這個政府方能保證國內的統一;第二,擴大會議內部派系多,分歧大,閻馮反覆無常,不能成大事;第三,蔣介石亦系一陰謀野心家,對東北無特殊關係,如想搞垮東北會不擇手段,為防止蔣介石繼續分化東北軍,只有從速實現全國統一,早停內戰;第四,蔣軍已攻下濟南,“應實踐對蔣的諾言”。張學良的精闢分析是經過數月冷靜思考後得出的,其有理有據,使一向反對出兵的張作相也無話可說,與會者一致同意張學良的主張。應該說,張學良做出擁蔣入關的決定,既是維護自身所在的奉系集團的利益,又有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心的考慮。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擁護中央、呼籲和平的“巧電”,不失時機地出兵華北,10多天時間,東北軍即完成了對平津地區的占領。10月15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聯電張學良,表示接受和平解決。隨後,閻、馮聯袂下野,晉軍、西北軍分別為張、蔣收編。

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成了贏家。張在中原大戰勝負已分時入關,未受到任何損失,他卻不僅在戰爭中靠賣軍火和索要軍費發了一筆財(張部一入關蔣即發開拔費500萬元),還於戰後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指揮。政治上張學良還獲得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成為蔣介石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進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戰後的張學良,實力和聲望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

但是,因為處理中原大戰的善後事宜,張學良對東北事務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戰後入關的大批東北軍沒有回防,1931年張學良為了討伐石友三又再度徵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虛。這些都給圖謀東北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可乘之機。正好是張學良入關的一年之後的9月18日,日本少壯軍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在南滿擁有鐵路特權的日本和長期處於內戰狀態的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鏇”。9月6日張學良又致電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是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北京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9月22、23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事實上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並退守錦州。

在“不抵抗政策”指導下,張學良和蔣介石都寄希望於國聯,但到1931年10月24日,國聯作出決議,要求日方撤軍,而日本不但不加理會,反而於11月進攻嫩江黑龍江守軍,日本野心已暴露無遺,張學良自謂:“國聯自身本無實力,僅能調解糾紛,不能強判執行,中日事件最好能自謀解決辦法。”

但在嫩江橋戰役中,當日軍和偽軍張海鵬部向嫩江橋進攻時,張學良令守軍於兆麟部和平撤退,以免靡亂地方,仍舊依賴國聯。江橋抗戰,馬占山可謂孤軍奮戰,未獲駐防錦州一帶東北軍的實力援助,張學良駐錦州隊伍毫“無戰鬥準備”。江橋戰鬥結束後,張學良受到社會輿論猛烈抨擊。上海救國聯合會說“黑省馬軍,孤軍抗日,效忠疆場,張學良未能撥援”。市民聯合會致電國民政府,指責“張學良坐視日寇侵略東北,辱國喪地,放棄職守”。全國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亦電請政府“嚴懲張學良,克日出兵”。

南京政府在認識到日軍必將占領東三省的野心和國聯的軟弱後,逐漸改變政策,1931年11月14日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大會通過決議“嚴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應做正當防衛,嚴守疆土,與城存亡,不得放棄職守”。

而11月錦州事變中,張學良仍未下抗日決心,而是鍾情於“錦州中立化”方案,11月29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密電,稱“惟個人對此亦頗贊成”,並在與日方代表談判之同時,開始安排東北軍撤出錦州。顧維鈞於12月3日電文中極力勸阻道:“兄(指張學良)擬將錦州駐軍自動撤退,請暫從緩”;後1931年12月5日顧維鈞又與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蔣介石亦於12月8日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但12月21日,張學良致電第二軍司令部:“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當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日軍兵不血刃占領錦州。日軍占領錦州及綏中一帶後,實現了對東三省的完全占領。

1932年日本策劃的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數千萬民眾開始遭受日本長達14年之久的殘酷統治和掠奪。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過去長期認為九一八事變為蔣介石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學良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藉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

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日記表明其遲至1931年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訊息。張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憶錄中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西安事變

張學良與楊虎城張學良與楊虎城

張學良在東北1934年2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並代行總司令職權。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國民政府一再妥協。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面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民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民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民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的要求。

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生後,楊虎城曾找張學良商議釋放蔣介石的四項條件:一是蔣介石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聲明(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17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後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決。

囚禁生活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於是在1942年2月把張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1946年10月被送到台灣,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

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灣,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過著軟禁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于鳳至,生三子一女,後有情婦“趙四小姐”。他後期信奉基督教,這是他早年讀教會學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規則,蔣中正令張與于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

恢復自由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執政後,1990年起,張學良全面恢復人身自由,之後到美國探訪。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在那裡長居,直到逝世。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14時50分(台北時間10月15日8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遺囑曝光

張學良的英文遺囑張學良的英文遺囑

2015年5月,張學良西安事變遺囑首次曝光。遺囑為英文,總計3頁,遺囑寫著:本人張學良、于鳳至、趙鸞翔(即趙一荻),願意制定、發布並聲明以下法律條文作為我的最後遺囑,用以處理本人在美國的財產,包括紐約的有價證券和現金。本人願意按照紐約州的法律,依照此檔案中指定的內容處置以上財產。遺囑稱將按照比例分配財產,並指定紐約兩名律師作為遺囑執行人,處理張學良在紐約銀行的有價證券和現款。

歷史評價

由於“西安事變”,國共兩黨對張學良的歷史評價不盡相同。張學良晚年自評: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唐德剛: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邵銘煌(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張學良與楊虎城當年身為國民黨將領,不僅沒有積極剿共,還以非常手段挾持統帥,這種行為幾乎等於是‘軍事政變’,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應該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沒有所謂“平反”的問題。

劉大年:評價張漢卿先生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我們是把中華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國民黨、共產黨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動蔣中正參加抗日戰爭,是抬高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貶低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諫”,是只有張、楊能夠起這種作用,或者還有別人能起這種作用?“西安兵諫”是個人或少數人的行為,還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願?根據以上三條原則去衡量,我們講歷史的人,只要不是負鼓盲翁,就很容易對張學良的是非功過做出判斷。學術討論可以各說各的,但像張漢卿這樣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要從民族大義去考慮問題,一切以民族大義為重。

曹長青:張學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揮熱河保衛戰時,“只到前線去過一次,還是為了陪宋子文;汽車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來,讓他注射毒品”。張學良是假將軍、假英雄、假基督徒。

毛澤東: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來: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黨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澤民: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以愛國的赤誠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聯共抗日,為結束10年內戰、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李敖:張學良是民族英雄。張學良最偉大的是他本可以做東北王,但是張學良熱愛祖國,東北有獨立的本錢卻沒有獨立,比台灣大36倍的地方不肯獨立。他的爸爸為此而死,他自己為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尊嚴,被蔣中正從36歲關到83歲。

張學良對中國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東北易幟。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執掌了東北軍政大權。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張學良毅然決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東北飄起。從此,中國實現了辛亥以來的第一次統一。張學良功不可沒。九·一八事變大家都熟悉,張學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擾了他一輩子的奇恥大辱。但是,讓我們設身處地為少帥想想:東北易幟的目的,就是依賴全國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蘇俄。僅僅靠東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戰嗎?張學良打定主意服從中央。而此時的中央,根本沒有對日開戰的實力和準備。不論有什麼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恥辱。抵抗打不過,不抵抗是民族罪人,這種兩難之火,烤炙著張學良的良知。後來發動西安事變的動因,正在於此。關於西安事變,是評價張學良的一個關鍵。我個人以為,張學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將軍名聲的因素,在事變起因中占極大比重。至於楊虎城和中共,則是出於另外的考慮。多年以後張學良在對西安事變的自我評價中,稱其誤長官,害朋友,毀部下,莫此為甚,值得深思。關於西安事變的書籍非常多,其中《挽救危亡的史詩》(廣西師大出版社《抗日戰爭史從書》的一種)較好,儘管該書的觀點非常正統,但史料是最詳實的,也是相當準確的。

任職情況

張學良張學良

第27師師長 1915-1920

陸軍炮兵上校 1919.07.17-1919.12

奉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 1919.12-1920.10

巡閱使署衛隊旅長 1920-1921.05

奉軍第三混成旅旅長 1920.10-1924

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處長 1922.05-

東三省陸軍航空處總裁 1922.05-

奉軍第二旅旅長 1922.05-

奉軍第三軍軍長 1924.09-

(安國軍政府)陸軍大將 1927.06.18-1928.07.02

(安國軍政府)東三省保全總司令 1928.07.02-1929.01.04

(安國軍政府)東北大學校長 1928.08-19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 1928.10.08-1931

(國民政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 1929.01.04-1930.10.09

(國民政府)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 1929.01.04-1930.10.09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01.23-

(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1930.11.15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29.01.31-1930.07.05

(國民政府)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930.10.09-1931.12.16

(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委員 1931.02.09-1935.06.05

(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1.09.26-1932.05.30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1.11.12-1937

(國民政府)北京綏靖公署主任 1931.12.16-1932.08.19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2.01.29-1936.12.12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2.08.19-1933.03.11

(國民政府)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 1934.03.01-1935.10.02

(國民政府)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1935.10.02-1936.12.1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 1935.11-1936.12.12

東北大學名譽校長 1993-2001.10.15

家族成員

關係 姓名
高祖父 張永貴
曾祖父 張發
祖父 張有財
祖母 王氏
外祖父 趙占元
父親 張作霖
母親 趙春桂
姐姐 張首芳
妻子 于鳳至 、 谷瑞玉 、 趙一荻
長子 張閭珣 (于氏生)
次子 張閭玗 (于氏生)
三子 張閭琪 (于氏生)
長女 張閭瑛 (于氏生,嫁於 陶鵬飛 )
四子 張閭琳 (趙氏生,娶 陳淑貞 )
長孫 張居信
次孫 張居仰

張學良與于鳳至及其子女

原配夫人于鳳至,年長張學良三歲,與夫情深意篤,也是張學良關鍵時刻的得力助手。1938年,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被蔣介石監禁在溪口,于鳳至在丈夫人生最困難的時候,又匆匆趕往溪口,陪伴囚禁中的張學良。

後來,張學良的囚禁地不斷地被轉移,她也不辭艱辛地陪伴丈夫轉於安徽、江西、湖南及貴州等地,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在貴州期間,于鳳至不幸患了乳腺癌,於1940年孤身赴美國治病。從此,定居美國再也沒有見到丈夫張學良。

張學良與於鳳至育有一女三子:長子張閭珣,次子張閭玗,三子張閭琪,女兒張閭瑛。

張閭珣,生於1917年,亦系張作霖的嫡長孫。二戰晚期,德軍對義大利殘酷的空中大轟炸,張閭珣的精神出現嚴重的問題,1954年逝世,年僅37歲。

張閭玗繼承了張學良的運動天賦,從小喜歡騎馬、跑步、打網球。1958年,在美國的閭玗因車禍重傷,不治身亡。生子張居仁。

張閭琪生於1919年,從小聰明伶俐,文思敏捷。天有不測風雲,1929年,閭琪染上了肺結核。1931年死於瀋陽,年僅12歲。張閭琪死後,各種各樣的傳說非常多,有說是日本人害死的,還有說是醫生操作不當導致X光機爆炸,被炸死的。閭琪死後不久即爆發“九·一八”事變,令閭琪的死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各種傳說亦流傳至今。

女兒張閭瑛,生於1916年,是于鳳至唯一的安慰,幾十年來,是她在美國一直陪伴照顧著母親。張閭瑛精通多國語言,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隨母親于鳳至一直生活在美國。女婿陶鵬飛,曾任中美聯誼會會長,現任美國加州聖旦克蘭大學教授。

此外,于鳳至還有養子、養女各一人:養子蕭朝智,由於于鳳至所生三子均早於張、於二人去世,故晚年收養東北故舊之子蕭朝智養老。養女張桂蘭,黑龍江人,曾任黑龍江華僑商會會長。

張學良與二夫人谷瑞玉及其子女

1922年4月第一次奉直戰爭爆發,當時谷瑞玉剛剛18歲。這年7月間,谷在出席二姐夫的家宴時,有幸與張學良結識。

1925年春節前,她隨少帥返回瀋陽,張學良在瀋陽的經三路28號購買小樓一幢,作為谷瑞玉來瀋陽時的住所,直至她與張學良解除婚姻關係為止,谷瑞玉始終未能名正言順地住進瀋陽大南門張氏帥府。

1931年1月,張學良與谷瑞玉解除了婚姻關係。張學良在天津的英租界為谷瑞玉購買小樓房一幢,又給她10萬元作為生活之資。

倆人未曾生子,谷瑞玉獨居時收了外甥女胡文秀為養女,得到張學良認可。

谷瑞玉有個綽號叫“大洋馬”。據一位東北軍將領後來回憶,用“大洋馬”來形容谷瑞玉,主要是因為她身材高大,而且體態豐滿,加上是中俄混血兒,綽號並無貶義之謂。

張學良與趙一荻及其子女

趙一荻,她出生在1912年的香港,因此也叫“趙香笙”,據說她出生的時候,天空出現了一道霞光,所以又得名趙綺霞。她小時候的英文名字是“Edith”,諧音即為“一荻”。她還有兩個名字:趙媞和趙多加。在家中姊妹排行為第四,所以家人親友都喚她趙四,後來,一些社交圈人士也跟著稱她為趙四小姐。趙四小姐身材頎長,體態婀娜。

趙一荻是經大姐趙絳雪(即馮武越夫人)介紹,與張學良相識的。但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父親趙慶華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得知小女兒和有婦之夫的張學良在一起,氣得臉發白,手發抖,就此軟禁於她。後毅然私奔與追隨自己心目中的男人來到奉天。其父趙慶華登報聲明,自此斷絕父女關係,並立誓永不做官。1929年,趙一荻有了自己唯一的兒子—張閭琳。

在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中,趙四小姐一直是張學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1964年,于鳳至主動與張學良解除婚約,成全了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同年7月4日,即張學良64歲那年與51歲的趙一荻終於在台北市正式結為夫妻,從此趙四小姐才在兩人同居36年之後獲得了正式的名分。

兒子張閭琳,長期在美國太空署擔任工程師,1990年正式退休。妻子陳淑貞是粵軍名將陳濟棠之女。張閭琳和陳淑貞共育有兩個兒子,他們的中文名字分別為居信、居仰,均為祖父張學良所起。張居信,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子承父業,主攻電腦工程。次子張居仰,英文名為Robert,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主攻新聞學。

張學良於2001年病逝於美國,享年100歲,而他的最後一任妻子在他最後的征程中早一年先他而去,時年88歲。

後世紀念

張學良故居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在天津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

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495市畝。

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台;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採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產掌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