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

鄭伯克段於鄢

鄭伯克段於鄢(yān)可稱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魯隱公元年)記錄的列國中的第一大事。魯隱公元年即魯國隱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戰爭的事情就是這個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就是鄭莊公,而這個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莊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與其母,其弟驕縱,於是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穎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穎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古文觀止收錄了《左傳》版本並加附標題為“多行不義必自斃”,標題取自於文中莊公之語也。後《史記》在鄭亦記錄了《春秋》中的這個事件。

基本信息

原文內容

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克段於鄢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通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對曰:“姜氏何厭【通饜yàn】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通毋】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舊讀gōng】。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wèi)之。”公曰:“爾有母遺,繄(y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在這裡讀yù】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通賜】爾類。’其是之謂乎!”

作品翻譯

注釋

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克段於鄢
1、選自《左傳·隱公元年》。鄭伯,指鄭莊公。鄭屬伯爵,所以稱鄭伯。鄭,春秋時國名,姬姓,在河南省新鄭縣一帶。克,戰勝。段,鄭莊公之弟。鄢(yān),鄭地名,在河南省鄢陵縣境內。2、初:當初。《左傳》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這個詞,這裡指鄭伯克段於鄢以前。3、鄭武公:名掘突,鄭桓公的兒子,鄭國第二代君主。4、娶於申:從申國娶妻。申,春秋時國名,姜姓,在現河南省南陽市北。後為楚所滅。5、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鄭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諡號。6、共(gōng)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歲小,因此稱“叔段”。失敗後出奔共,因此又稱“共叔段”。共,春秋時國名,在現河南省輝縣。叔,排行在末的兄弟。7、莊公寤[wù)]生:莊公出生時難產。寤生,難產的一種,胎兒的腳先生出來,即逆產。寤,通“啎”,逆,倒著。8、遂惡(wù)之:因此厭惡他。遂,連詞,因而。惡,厭惡。9、亟(qì)請於武公:屢次向武公請求。亟,屢次。於,介詞,向。10、公弗許:武公不答應她。弗,不。11、及莊公即位:到了莊公做國君的時候。及,介詞,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12、為之請制:姜氏請求把制邑作為共叔段的封地。制,地名,即虎牢,在現河南省汜水縣境內。原位東虢屬地,東虢被鄭所滅,地入鄭。13、岩邑:險要的城鎮。岩,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14、虢(guó)叔死焉:東虢國的國君死在那裡。虢,指東虢,古國名,為鄭國所滅。焉,相當於“於是”“於此”。15、佗邑唯命:別的地方,聽從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詞,別的,另外的。唯命,只聽從您的命令。16、請京:討封京邑。京,地名,在現河南省滎陽縣東。17、祭(zhài)仲:鄭國的大夫,字足,其先為祭地封人。祭,姓。18、都城過百雉(zhì):都城的城牆城牆超過三百丈。都城,都城的城牆。雉,古建築量法,長三丈,高一丈,百雉,三百方丈也。19、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大城市的城牆不得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三”(繁體字作叄)。國:此指國都。20、今京不度:現京邑的城池規模不合乎規定。不度,不合制度。21、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22、君將不堪:您將經受不住。23、姜氏欲之,焉辟害:姜氏要這么做,我有什麼辦法來躲避因此產生的害處呢?焉,何也。辟,同“避”。24、姜氏何厭之有:姜氏怎么有滿足的時候呢?厭,滿足。25、滋蔓:植物之莖,細而延長,皆謂之蔓,言草至滋長,蔓延,則難以芟除,喻人之權勢漸大,則圖之漸難。26、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太叔命令西部、北部邊境地區違背中央聽從自己的節制。鄙,邊境。此指邊境地區。貳,不專一。此指背叛國君。27、公子呂:鄭大夫,字子封。28、廩延:在今河南延津縣北。29、可矣,厚將得眾:如今可以剿滅太叔了,土地廣了,得到的民眾也就多了。可矣,可正段罪也。厚,地廣也,前猶命貳於己,故云生心,今直收貳為己邑,故云得眾。30、不義不昵: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昵,親近也。31、完聚:完城郭而聚人民也。32、繕兵甲:修整皮甲武器。33、將襲鄭:將要偷襲國都。34、夫人將啟之:姜氏準備好開城門接應。啟,開、導,此指作內應。35、段入於鄢:太叔逃到鄢邑。鄢,在今河南鄢陵縣北。36、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37、書曰:《春秋》上寫。書,指《春秋》。38、鄭志:鄭伯的意願。39、城穎: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40、黃泉:底下的泉水。常以之指死後埋在地下。 41、穎考叔:鄭大夫。 42、穎谷:即城穎之谷。43、封人:管守護疆界的官。44、融融:和樂的樣子。45、泄泄(yì):舒暢快樂。

續原文

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克段於鄢
焉辟害①?”對曰:“姜氏何厭之有②!不如早為之所③,無使滋蔓④。蔓,難圖⑤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貳於己⑾。公子呂⑿曰:“不堪貳,君將若之何⒀?欲與大叔⒁,臣請事之⒂;若⒃弗與,則請除之⒄,無生民心⒅。”公曰:“無庸⒆,將自及⒇。”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21,至於廩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23。”公曰:“不義不暱24,厚將崩25。”
大叔完聚26,繕甲兵27,具卒乘28,將襲鄭。夫人將啟之29。公聞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32,公伐諸33鄢。五月辛丑34,大叔出奔共35。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於城潁36,而誓之37曰:“不及黃泉38,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39為潁谷封人40,聞之,有獻於公41。公賜之食42。食舍肉43。公問之,對曰:“小人44有母,皆嘗小人之食45矣,未嘗君之羹46,請以遺47之。”公曰:“爾有母遺,繄48我獨無!”

續注釋

①〔焉辟害〕怎能躲開這種禍害?焉,疑問代詞,哪裡,怎么。辟,同“避”。
②〔何厭之有〕等於說“有何厭”,有什麼可以滿足的。厭,同“饜”,滿足。
③〔早為(wéi)之所〕早點給他安排個地方。意思是早點給共叔段換個便於控制的地方。為,動詞,這裡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這裡指勢力發展壯大。
⑤〔圖〕圖謀,謀劃。
⑥〔斃〕跌倒,這裡指失敗。自斃:自趨滅亡
⑦〔子〕您。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⑧〔姑〕姑且、暫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邊疆,邊遠的地方。
⑾〔貳於己〕貳屬於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屬於莊公,一方面屬於自己,即同時向雙方納貢賦。貳,兩屬,屬二主。
⑿〔公子呂〕字子封,鄭國的大夫。
⒀〔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如今您打算怎么辦?貳:從屬二主。若之何,怎么辦?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這件事。
⒁〔欲與(yǔ)大叔〕打算把鄭國送給太叔。與,給予。
⒂〔臣請事之〕我請求去服侍他。事,動詞,侍奉。
⒃〔若〕如果。若之何:對他怎么辦。
⒄〔則請除之〕就請除掉他。則,就。
⒅〔無生民心〕不要使民眾(因為有兩個政權並存而)生二心。無,同“毋”,不要。
⒆〔無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將自及〕將要自己走到毀滅的地步。及,至。
21〔收貳以為己邑〕收取兩屬的西鄙北鄙(完全)作為自己的領地。貳,指原來貳屬的西鄙北鄙。
22〔至於廩延〕擴張到了廩延。廩延,地名,在現河南省延津縣北。
23〔厚將得眾〕土地擴大了,將要得到百姓的擁護。厚,指所占的土地擴大。眾,指百姓。
24〔不義不暱(nì)〕對君不義,對兄不親。,同“昵”,親近。
25〔崩〕山塌,這裡指垮台、崩潰。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繕甲兵〕修整作戰用的甲衣和兵器。繕,修理。甲,鎧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準備步兵和兵車。具,準備。卒,步兵。乘,四匹馬拉的戰車。
29〔夫人將啟之〕武姜將要為共叔段作內應。夫人,指武姜。啟之,給段開城門,即作內應。啟,開門、引導方向,此指做內應。
30〔期〕指段襲鄭的日期。
31〔帥車二百乘〕率領二百輛戰車。帥,率領。古代每輛戰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萬四千四百人。
32〔入於鄢〕進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諸〕“之於”的合音字,其中“之”為代詞,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時用天干地支記日,魯隱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國(避難)。奔,逃亡。
36置姜氏於城潁(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潁。置,安置,這裡有“放逐”的意思。城潁,地名,在現河南省臨潁縣西。
37〔誓之〕向她發誓。之,代武姜。
38〔黃泉〕地下的泉水,這裡指墓穴。
39〔潁考叔〕鄭國大夫。
40〔為潁谷封人〕擔任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為,擔任。潁谷,鄭國邊邑。封人,管理邊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獻於公〕有什麼東西要獻給莊公。
42〔賜之食〕賞給他吃的東西。之,代詞,代潁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時候把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謙稱自己。
45〔皆嘗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過。嘗,品嘗,這裡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遺(wèi)〕贈,送給。
48〔繄(yī)〕語氣助詞,用在句首。

譯文

從前,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從此就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將要不能控制。”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如何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很難剷除乾淨,何況是您那受到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趨滅亡,你姑且等待。”
過了不久,共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暗中歸自己控制。公子呂說:“一個國家受不了兩個國君的統治,現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請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莊公說:“不用管他,他自己會遭到災禍的。”
太叔又把兩處地方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子封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也終將崩潰。”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準備好了充足的糧食,修繕盔甲兵器,準備好了步兵和戰車,將要襲擊鄭國都。武姜準備為共叔段打開城門做內應。莊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襲鄭的日期,說:“可以出擊了!”於是命令子封率領二百輛戰車,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意為大哥),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隱含責難鄭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特意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一個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吃過,只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為什麼這么說?”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潁考叔他後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憂慮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個隧道,在那裡見面,那誰能說您違背誓言(不是跟誓詞相合)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隧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於是姜氏和莊公作為母親和兒子跟從前一樣(即恢復了母子關係)。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孝子而說的吧?”

出處

《鄭伯克段於鄢》選自《春秋左傳》[2]《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相關人物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1克①鄭伯克段於鄢(戰勝)
②克勤克儉(能夠)
2制①為之請制(地名)
②今京不制(制度)
③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制度)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3度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合乎法度)
②度,然後知長短(計算量)
③項王自度不得脫(推測,估計)
④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限度)

詞類活用

1驚姜氏(使動用法使······驚嚇)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詞作動詞合乎法度)
3隧而相見(名詞作動詞挖地道)

判斷句

1.制,岩邑也
2.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4.稱鄭伯,譏失教也
5.不言出奔,難之也
6.潁考叔,純
7.今京不度,非制也

省略句

1.佗邑唯命
2.中五之一
3.請以遺之
4.請京,使居之
5.無庸,將自及

賓語前置

1.姜氏何厭之有?
2.敢問何謂也?
3.君何患焉?
4.其是之謂乎

狀語後置

1.鄭武公娶於申
2.遂置姜氏於城潁
3.有獻於公
4.鄭伯克段於鄢
5.亟請於武公

作品題解

隱公元年沒有寫隱公即位(其他各年基本都寫即位),原因是隱公僅僅是攝政而已,將來他會把國君之位交給其同父異母兄弟桓公。這年發生的事情不多主要是國家間的結盟、惠公去世後的遺留問題和國君間相會等等。而到了明清之際,小說家馮夢龍集春秋和戰國的多事之秋成就了小說《東周列國志》,此書中亦有此事,並選很多傳說和其他民間流傳詳實了這個故事。過去很多評書演員亦以《東周列國志》(簡稱《列國》)講評。1996年更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之沈好放導演根據小說改編了電視劇《東周列國》。由於上述諸多人士的共同努力“鄭伯克段於鄢”成為千古傳頌的一段經典故事。

公羊傳

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其地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
<譯文>
克是什麼意思?是殺的意思。殺為什麼把它說成是克?是強調鄭莊公的惡。為什麼強調鄭莊公的惡?母親是想要立段,自己卻把段殺了,不如不給他地盤算了。段是什麼人?是鄭莊公的弟弟。為什麼不稱弟弟?是因為他與為敵。寫明地點是為什麼?是因為與國為敵。齊人殺公孫無知,為什麼不寫明地點?因為發生在國都之內。發生在國都之內,雖然與國為敵,也不寫明地點。不與國為敵,雖然在國都之外,也不寫明地點。

作品評析

此文作為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鄭伯克段於鄢”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仿佛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發展和最後結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了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治者內部奪權鬥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此文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並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著事件的發展和結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
通過此文,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著一褒字,也不著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後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並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左傳》作者對“鄭伯克段於鄢”這一事件的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不也是這樣顯現出來的嗎?
當然本文還有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簡潔等特點,這屬於具體的表達技巧的問題,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本文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
1.人物個性鮮明。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縱其欲而使之放,養其惡而使其成”(宋人呂祖謙語,見《東萊博議》),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義”。所以當姜氏“請京”,太叔“收貳”時,他都儘量滿足,並駁回大臣們的建議。但當共叔段“將襲鄭”時,他先發制人,一舉把他趕到了“共”,絕除後患。莊公的陰險,還表現在對待母親明顯違反原則的請求(如“請京”),也不勸阻;對待弟弟的越軌行為(如“收貳”等),從不進行教育。他是有意養成共叔段的惡性。
共叔段恃寵恣肆,貪婪愚蠢。他在母親溺愛下,恣意妄為。在得到京城後,肆意擴大勢力範圍,並發展到舉兵起事,想奪取整個鄭國。他的愚蠢表現在他只知“貪”而無一點“謀”。他絲毫不了解莊公已為他布下了天羅地網,讓他“自及”,結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場。
姜氏這位貴婦人毫無原則觀念,任性偏心。生莊公難產,就視若仇人,並且置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原則於不顧,想廢長立幼;沒有達到目的,又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內應,企圖滅掉莊公,與莊公毫無母子之情。
2.敘事線索清晰。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衝突這一線索,圍繞爭奪權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矛盾衝突的發生和發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寫矛盾的高潮和結局。在敘述事件經過時,有以莊公一方為主,省去了許多筆墨,使得文章不但線索清晰,而且文字簡潔。
3.寫法詳略得當。本文詳寫的地方有二。一是莊公一方商討對付共叔段。莊公與祭仲、公子呂的對話寫得很詳,這是為了表示莊公的老謀深算,陰險狡猾;同時也交代了共叔段“舉事”的經過。另一處是“掘地見母”,這是作者為了宣揚儒家的“孝”道。(本文最後還有一段話:“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編者刪去了這句話)本文略寫的地方是姜氏為共叔段“請制”“請京”和共叔段被打敗的經過。這樣詳略安排,有利於突出主題。

史記記載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請公,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為莊公。
莊公元年,封弟段於京,號太叔。祭仲曰:“京大於國,非所以封庶也。”莊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奪也。”段至京,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應。莊公發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潰,段出奔共。於是莊公遷其母武姜於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居歲餘,已悔思母。潁谷之考叔有獻於公,公賜食。考叔曰:“有母,請君食賜臣母。”莊公曰:“我甚思母,惡負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黃泉,則相見矣。”於是遂從之,見母。

相關考語

1.這篇短文記敘了發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鄭莊公在鄢打敗其弟共叔段的歷史事件.
全文結構完整,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
鄭莊公先封叔段於京,又聽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收貳以為己邑",最後"伐諸鄢",有人認為表現了莊公的"仁慈"和"忍讓",有人卻認為他是有意"養成其惡".
2.此事是春秋開篇的第一則故事,除了說明多行不義必自斃之外還講說了兄弟的悌,以及後面潁考叔勸君,莊公掘地見母表現出的孝及君臣之義,是孝悌故事中的經典。

東周列國

列國中此部分相關部分詩詞如下:
其一:
寵弟多才占大封,況兼內應在中,誰知公論難容逆,生在京城死在共。
其二:
子弟全憑教育功,養成稔惡陷凶災。一從京邑分封日,太叔先操掌握中。
其三:
黃泉誓母絕彝倫,大隧猶疑隔世人。考叔不行懷肉計,莊公安肯認天親。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