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

陳炯明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憲政、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武昌起義後,陳炯明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1911年11月9日廣東“和平光復”後不久,任廣東副都督,後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廣東總綏靖經略,後任廣東護軍使。1913年6月繼任廣東都督,7月18日宣布廣東獨立討袁。後其屬下師長蘇慎初炮轟都督府,自立為臨時都督,陳逃往香港、新加坡。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4年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基本信息

人物評價

陳炯明政治主張為“聯省自治”制省憲,效美國憲法之聯邦體制,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歷史觀點一直認為陳炯明的“聯省自治”承認北洋政府國體的統治現狀,實質仍會導致變相軍閥割據。亦有人認為他是中國聯邦憲政的實踐者。

潘采夫在《陳炯明:悲傷的烏托邦 》一文做了詳細介紹。

歷史學家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課本里的陳炯明,是以一個亂臣賊子的面目出現的,作為反動孫中山的可恥下場,來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無論國民黨史還是共產黨史,都將陳炯明描繪成一個軍閥,一個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個炮轟總統府的劊子手,他的所謂貢獻,總是被一筆草草帶過。

印有陳炯明頭像的錢幣印有陳炯明頭像的錢幣

不過,折戟沉沙鐵未銷,時間總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隨著史料的發現,以及意識形態的鬆動,陳炯明對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他的自治理想與實驗,他與孫中山的恩怨是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人們才發現,這是又一位被湮沒的辛亥元勛。

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時候,陳炯明曾手撰一副輓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在知己相惜的情懷之下,似訴英雄心中不平事。可以看出,在這兩位大人物之間,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魯迅去世的時候,徐懋庸曾寫過一副對聯挽魯迅,“敵乎友乎,余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敵,友,知,罪,倒是這兩位陳炯明與孫中山兩位辛亥元勛一生關係的寫照。

1933年9月,陳炯明去世之時,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自治理想

1909年畢業以後,陳炯明任廣東諮議局議員,提出了《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提案。這些提案顯示出了陳炯明深受烏托邦思想的影響,“自治”也成為一生追求並踐行的理想。

1909年,陳炯明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3月,他參加了黃花崗起義。 1913年,陳炯明參加二次革命失敗,陳炯明流亡到新加坡,當時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並且要求黨員畫押宣誓效忠孫中山個人,陳炯明第一次表現出了他對孫中山的不從,拒絕宣誓效忠參加中華革命黨。

1916年,陳炯明回到廣東發動起義,參加討袁的護法運動,任閩粵軍總司令,占領了閩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在這個不大的地盤上,陳炯明開始了他自治實驗,那是中國一百年來最重要的烏托邦中的一個。

漳州新政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陳炯明流亡香港,結識了比自己小6歲的精神導師,就是信仰安那其主義的劉師復。安那其主義就是無政府主義, 宗旨是無政府、無宗教、無家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沒有貧窮,也沒有剝削。劉師復的描繪,和陳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謀而合,也成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在那位劉師復的影響下,陳炯明構築了他的“自治”“聯省”“聯邦”三大步驟,他以後的政治生涯,都是圍繞這三大步驟緊密相關,他與孫中山的決裂,也源於“自治還是革命”這一路線的衝突。

在閩南二十六縣這個小小的“閩南護法區”,陳炯明究竟做了些什麼呢?

《陳炯明首行聯省自治之民選縣長》油畫素描《陳炯明首行聯省自治之民選縣長》油畫素描

這方面的資料太少了,2008年的《國家歷史》雜誌比較集中地整理了陳炯明的施政內容,抄錄如下:他建設了第一座鋼筋水泥橋樑、第一條四車道石板馬路、第一個現代公園、第一片城鄉公路網、第一家銀行,還建設了貧民工藝廠、迎賓大旅館,在公園的門口,豎著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別篆刻著“博愛、自有、平等、互助。”

陳炯明的一個大手筆,是在農村設立現代學堂,做到“一鄉一校”。他禁絕了私塾,設立師範學校、普通中學、工讀學校、平民夜校、婦女家政講習所。1920年又增辦了女子師範講習所、女子工讀學校,當年就設立半夜學校90餘所。

報紙雜誌也紛紛湧現,《閩星》半周刊和《閩星日刊》出現了,《閩南新報》、《閩鋒周刊》、《軍事日報》、《雲中周刊》也先後創辦,陳炯明在《閩星》發刊詞里寫,“思想一變就會打破舊生活、舊組織,直向進化線上,一起大努力,創造新生活、新組織,達到無國界、無種界、無人我界的境地……”

陳炯明還大力延攬全國人才,幫他一起辦教育,並在籌辦大學。

192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發給華盛頓的一份報告中,稱“陳氏……施行各種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極佳,結果人民都感滿意。這令中國人看到,事可辦成,不必需要過度辛勞和重稅。”他還特別提到了漳州寬廣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園、公共菜市場、屠宰場、河堤以及漳廈公路。

在陳炯明卓絕的努力之下,漳州成了全國的首善之區,閩南26縣成為“模範小中國”,被時人譽為“閩南的蘇俄”。陳炯明也聲名遠播,成為中國的政治明星,也成為廣東百姓的翹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陳炯明才能以弱勝強,一舉蕩平廣東全境。

廣州沉浮

陳炯明走出漳州,進入廣州,他的自治路線圖到了第二步——“聯省”,更大的藍圖已經展開,只待陳炯明大手描繪,但他遇到了孫中山。

陳炯明在全省92個縣推行自治,到了1921年,全省各縣推行民選縣長、縣議員完成,廣東省議會通過《廣東省憲法草案》,聲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陳炯明還邀請陳獨秀到廣東主持教育全局,創立公辦教育,實行免費教育,私立教育也大為發展。1921年,陳炯明創立中國城市史上第一個建制市——廣州市,並設了財政、公安、工務、教育、公用和衛生局長。廣州還開始籌辦市政紀念圖書館、第一公園、公共兒童遊戲場、公共體育場、美術學校,舉行體育運動會,美術展覽,安裝馬路電燈,還建築了新式住宅小區。每天有上千名清道夫打掃街道,疏通溝渠,還挨家挨戶派發宣傳衛生的小冊子。

陳炯明支持女權運動陳炯明支持女權運動

廣東全省總商會成立了,廣東經濟調查局成立,股票交易所成立。陳炯明還頒布了禁菸令,讓廣州數十年的煙、賭大害絕跡。

讓人目不暇給的新政,讓廣東成為全國最開放、最民主的省份,陳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國的承認。當時的人甚至將陳獨秀、胡適、陳炯明並稱為新文化運動的三大領袖,陳炯明以他的健行,將新文化運動的成果化為了現實,直到孫中山進入廣東。

孫中山進廣州,先對陳炯明承諾,“粵事由陳君主持,中山回粵不過回復前日被逐之顏面。”結果,到廣州,孫中山就宣布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選舉非常大總統。醉心於地方自治的陳炯明,遇上了最頑強也最偏執的職業革命家,崇尚改良的士紳,遇上了暴力革命的鼻祖,安於一方的廣東百姓又開始被折騰。

孫陳決裂的根本原因,在於孫主張集權,要武力北伐,統一中國,而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來謀求統一。這個矛盾無法調和,於是重重疑案產生,陳炯明的戰友鄧鏗之死,成為第一個疑案,歷史學家汪榮祖認定,鄧鏗是被孫中山謀害。而陳炯明的造反,也是因為孫中山欲除掉陳炯明。

最大的謎案是陳炯明“炮轟總統府”,這個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現,所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實際上粵軍只虛開了三炮嚇唬守軍,而且事前通知了孫中山離開,反倒孫中山以海軍大炮向廣州城內亂轟,炸死無辜平民過百。

後來,孫中山賄賂地方軍閥攻打廣州,陳炯明避戰而走。從此,按照學者葉曙明新著《中國1927——誰主沉浮》中記載,廣州百姓因軍閥駐軍,被盤剝重稅,並因罷市抗議被火燒商埠,大批商人被屠殺,孫中山治下的廣州,竟然百姓哀號,遭到全國輿論的討伐。

歷史的真相往往令人唏噓,再回首,雲遮斷歸途,這才一百年的功夫,已經有太多的歷史被遮蔽,被歪曲,多少傑出的人物被忽略,被遺忘,被醜化。歷史總是對失敗者過分刻薄,人民總是忘記對自己最好的人,而品德較高的人往往成為失敗者。逢此遭遇者,千古以下,又豈獨陳炯明一個人呢。

陳炯明頗有詩才,他曾寫過一首白話詩,至今讀之,依然心潮澎湃,拍案再三:“地中海的風浪平了,大西洋的風浪又起,起時無數平民哭聲高,落時幾個帝王捲入波濤去。這場禍水,正驚魂甫定了,誰知道汪汪的太平洋,耐不住波平如砥,東邊的大陸,中間的島國,望著潮頭,說是早晚必至……”

相關運動

1920年代初,彭湃發起了海陸豐農民運動,陳炯明最初對該運動抱持寬容與支持之態,並試圖說服彭湃為其服務。1925年6月第一次東征後的黃埔軍校革命軍暫離開海豐,因彭湃和海陸豐農會積極參加及配合東征軍,陳炯明部重占海豐後對農會進行了報復,並毀了彭家。另有觀點,如殷麗萍認為陳是受當地地主豪紳壓力而開始反對農民運動。

人物影響

政治

1920年11月陳炯明回到廣東,就開始籌劃重組軍政府,團結西南,建立十二省聯省政府的初步計畫。他的最初目標是將廣東建設為模範省。

縣級自治

在地方自治上,政府頒布“暫行縣自治條例”,“暫行縣長選舉條例”和“暫行縣議會議員選舉條例”。條例規定,縣級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務的決策權,而條例未規定者歸省政府管理。縣議會議員有限期,縣政府受省政府監督。

民選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縣長侯選人三名,再由省長擇一委任,這是為了避免部分地方惡勢力干擾選舉。舞弊違法的問題則交由省法院處理。當時番禺縣的縣長選舉,兩次被法院否決。縣級議員方面,每個縣的議員名額由本縣居民數量計算。

司法獨立

陳炯明將地方法院分為數級,分別為地方審檢廳、一等地方法庭、二等地方法庭、三等地方法庭。同時他嚴禁自己的部隊未經司令部允許將犯人就地槍決。

禁賭禁菸

陳主政廣東,就馬上禁賭禁菸。並在廣州東校場公開銷毀十四萬兩,價值四十萬元的鴉片煙。

裁兵減政

陳一方面裁減廣東駐軍,另一方面著手裁減政府人員。與此同時,孫中山卻擴充自己的嫡系部隊。

壓制言論自由

1912年1月,姚雨平率領的廣東北伐軍在前方打敗張勛,孫中山通電嘉獎。在廣東,陳炯明卻利用職權壓制輿論,不準報紙登載軍隊的訊息,甚至拘留主筆、記者,迫使《粵東公報》、《公言報》、《人權報》、《光華報》、《光漢報》等多家報紙議公決“關於廣東軍隊事,嗣後概不登載”。

制定省憲

1921年初,廣東省議會選出省憲起草委員會進行起草省憲。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過“廣東省憲法草案”。這比湖南與浙江兩省的省憲晚幾個月。廣東省憲規定比較簡單,起草主任黃毅與湘浙兩省憲的起草人,中華民國約法起草人之一王正廷有密切聯絡。

經濟

陳炯明在任期間,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導進行,建立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他又下令興建公路,公家興辦實業,扶持民間企業。

教育

陳炯明曾在惠州府和梅州、揭陽等地興辦免費的公立學校。

在廣東省主政期間,陳對教育系統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幾點:

改組教育系統架構,請陳獨秀任省教育委員長;

提高教育經費在政府開支中的占比;

普及教育。

政策成效

由於陳在廣東掌權時間太短,很多政策措施還沒有機會實現,便在孫中山完全掌權後消失殆盡。

家庭關係

陳炯明兒子陳定炎與外國學者交流陳炯明事跡陳炯明兒子陳定炎與外國學者交流陳炯明事跡

陳炯明於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原名捷,字贊之,又字競存。陳炯明出生的當天,恰逢其父陳曦庭鄉試中榜的捷報亦到,父親遂為兒子起名為陳捷。

陳炯明3歲,自幼頑劣異常,但少年時期性情大變,發奮苦學,且溫文有禮,20歲的時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為一個書生。但當時的大清朝氣運已盡,帝國的大廈正在傾復之中,維新思想、革命風潮在廣東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響,1906年,28歲的陳炯明到了廣州,求學於廣東法政學堂,成為第一屆學院,兩年後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

陳炯明有一個胞姊,後來出嫁於鍾家。另有一弟叫陳炯暉,是在陳炯明一歲時收養來的。陳炯明不到三歲時,父親陳曦庭便逝世了。六歲時,祖父陳翰香亦去世。所以雖然出生於地主書香之家,陳炯明早期的家庭經濟環境,卻是非常窮困的。二十一歲時,和老師的女兒黃雲女士結婚,夫妻兩人一生感情融洽,黃女士於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長女:陳寶瑤;次女:陳碧瑤;三女:陳瑞瑤;四女:陳淑瑤;五女:陳娓瑤;

長子:陳定夏;次子:陳定炎;三子:陳定炳。陳炯明與愛國學者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篤,把兩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號。

子陳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機械工程專業出身,德拉瓦大學碩士,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任職研發組經理,美國海岸防衛隊任行政督辦。亦曾在美國羅德島大學、聖母大學和康乃狄克大學任教。晚年研究歷史資料為父親翻案。

其他信息

陳炯明“鎮壓民軍”的真相

陳炯明在1911年底至1912年初代理廣東都督,有很多論者指責他在任上鎮壓民軍。

陳炯明著作陳炯明著作

所謂“民軍”,小部分是在革命黨人領導下的起義軍,大部分則是與革命黨人無甚關聯,趁“反正”之際入城“撈世界”的土匪武裝。胡漢民說:“民軍分子,以赤貧農民與其失業而流為土匪者為基本隊,更裹脅鄉團及防營之潰散者,以成其眾。”

實際上,大部分的民軍紀律都很差。蘇濟川記述:“各屬民軍紛紛開入廣州,但多為烏合之眾,素無訓練,且多出身綠林,成分複雜,良莠不齊,一言不合,即拔刀相向。故此省會秩序一時紛亂。”王鴻鑒記述:“此輩多屬烏合之眾,品類極為複雜,未經訓練,紀律毫無,領導人物又多沉迷於‘嫖賭飲吹’,對部隊的約束極為鬆懈,以致打家劫舍,謀財害命,尋仇報復,騷擾不堪,造成社會動盪混亂……其中以石字營統領石錦泉紀律最差。”《神州日報》記:石錦泉“自招二千餘人,捏報四千”,大肆貪污軍餉;入都督府向胡漢民逼餉,“輒執炸彈恐嚇”;白日在多寶街親手擅自殺人,“取出人心,沿街誇耀。”(上海《神州日報》,1912年3月1日)

只有小部分以革命黨人和新軍為領導和骨幹力量的民軍,如陳炯明的“循軍”(進駐廣州的部分),以及“香軍”、“起軍”等,始終能保持良好的風紀。實際上,儘管曾經胡作非為的民軍不在少數,但廣東軍政府最後基本上都是以和平手段給資遣散,只有無法無天達於極點的石錦泉,以及聯合發動武裝叛亂的王和順、關仁甫、楊萬夫受到鎮壓,而其部屬最終亦給資遣散。順便一提,陳炯明自己的“循軍”,除小部分(大約七分之一)與新軍合編為廣東陸軍外,大部分也同樣遣散了。他還拒絕讓“循軍”的人均遣散費高於其他民軍,堅持一碗水端平。

有論者特別提到“僅3月21日這一天王和順的惠軍就死傷兩千多人”,卻對惠軍的所作所為不知或不提。

在廣州,王和順無視軍政府嚴禁菸賭的法令,“在東堤一帶徵收煙賭捐”。在東莞石龍鎮,“王和順……在豆豉街一帶,逐家搜尋,見有財物,如取如攜,民眾敢怒而不敢言。”石龍商民向孫中山控告:1912年1月26日,惠軍向駐石龍的“起軍”“有意撩鬥”。“翌午廿七,與起軍攻戰一晝夜。廿八早,在省城續撥惠軍二千,攜帶大炮。是日午後,計槍斃起軍十八人,盡奪全營參謀、書記、司事衣物一空,並將扎勇各廠焚毀,擄去起(軍)五人,當場槍斃。”“廿九,惠軍大肆焚劫,藉口搜獲起軍,將廣昌當鋪焚劫一空。”

而由老同盟會員梁起任統領的“起軍”恪守紀律,擁護軍政府,“商民莫不悅服,在龍時將三月,石龍從無劫案。”惠軍“倘軍情不利,勢必由石龍退惠州,故外則發‘革上革’之威名,其實預防起軍堵截。”“起軍代表日求陳督作速救援,詎陳督游移無斷,止以‘調和’二字塞責。在都督尚防跋扈將軍,況商民敢不畏強暴加害耶?”(黃彥、李伯新編:《孫中山藏檔選編(辛亥革命前後)》,第503~504頁。)可見面對惠軍的胡作非為以至明目張胆作叛亂部署,陳炯明都曾一再忍讓,力求調和。

廣東惠州陳炯明墓廣東惠州陳炯明墓

但王和順氣焰愈張,1912年3月9日下午,惠軍擊斃憲兵官兵4人,傷1人。當晚,陸軍司長鄧鏗往晤王和順,“戒其勿破壞大局”。但王和順反稱“新軍欲繳伊軍械”,會晤無結果。3月10日,惠軍開炮猛攻。陳炯明得各方支持,大舉反擊,12日,戰鬥以惠軍方面的失敗而告終。王和順等逃往香港。3月15日廣東臨時省議會電稱:“民軍統領王和順久蓄異志,潛招桂兵,私購槍炮,分據要地。十日突阻新軍查街,傷斃數命,斬斷電線。十一,發炸炮轟城內外。陳都督萬不得已,始宣罪狀,令軍圍攻。幸其部下多不附從,現王逃兵潰,商民多受驚少損害。此役非因裁兵而起,各民軍皆安。”(《申報》1912年3月24日。)

孫中山在給陳炯明的電報中說:“王和順在粵舉動,早有所聞,蓄意破壞,當非一日。此次公然作亂,目無法紀,幸除其一二私黨之外,各民軍皆知大義,不受所煽惑。而貴都督堅強不撓,辦理尤合機宜。”

相關新聞

2013年1月,因拆遷等問題一度受阻的廣東惠州陳炯明墓園修繕工程目前已轉入二期建設階段,拆遷問題已全部解決,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惠州市園林局施工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因此前涉及到小範圍的拆遷問題,施工組一邊協調一邊施工,拆遷工作已經全部完成,轉入墓園二期的館前道路設施、綠化等建設階段。而且,當地政府擴大了墓園前門的建設面積,沒有納入拆遷範圍的墓園前門的幾戶房屋業已全部拆除,顯得更加寬敞大氣。

辛亥百年人物(二)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中國致公黨歷任領導人

職稱姓名始任期卸任期備註
總理陳炯明 1925年 1933年 在美國舊金山創黨和在香港運作時的首席領導,當時用總理職稱。1933年9月,陳炯明病逝後,暫設中央幹事會主持中央工作,領導黨務,維持現狀。由陳演生在香港負責與各國各地致公黨(堂)聯繫工作。司徒美堂為美洲總支部主席。
中央委員會主席陳其尤1950年1966年第3屆副主席主持工作;第4、第5、第6屆中央主席
中央委員會主席黃鼎臣1979年1984年第7、第8屆中央主席
中央委員會主席董寅初1988年1997年 第9、第10屆中央主席,印尼華僑
中央委員會主席羅豪才1997年2007年第11、第12屆中央主席,新加坡華僑
中央委員會主席萬鋼2007年第13屆中央主席,上海人,德國華僑,現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