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

印章

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由於印章獨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鑑賞領域古玩市場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印章名稱很多,不下十幾種,主要有:璽、寶、圖章、圖書、圖記、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古時候,印章通稱為璽。到秦統一中國後,只有天子之印稱為璽,其餘的都稱印。到了漢代,諸侯王稱璽,將軍稱章,其餘稱為印。後來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稱為璽,變叫寶,親王以上的印叫寶,郡王以下的官員的叫印,私人的叫圖章等等。印章的稱謂已無關緊要,也無限制,但仍以印章為最普通。現代印章用途有很多種,有兒童玩具的木質橡膠章,教學運用的學生章,還有飯店等地方運用的數字和教育兒童用的字母章等。製作印章墊的材料有光敏墊、儲墨墊等等。而印油則分為水性印油、油性印油等。

基本信息

釋義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契約”、“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
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套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

印章印章
玉璽
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髮,都出於鑄

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基本知識

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徵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於收藏和鑑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型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型一般肥而不失之於臃腫,瘦而不失之於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字型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鑄印、鑿印。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套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徵,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閒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閒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後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並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並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回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迴環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第一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書柬印、鑑藏印。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秦漢至南北朝時採用泥封,泥封后鈐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後來則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頓首”、“某人敬緘”等印刻,這些都是書柬印。鑑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始於唐代。唐太宗有“貞觀”二字連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長方印。這兩顆印雖未標明鑑藏字樣,但卻是鑑定性質的,是最早的鑑藏印。宋代以後鑑藏印的內容豐富起來,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過鑑藏家的鑑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等。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鑑藏印。
玉印。印材中以玉最為珍貴。其質地堅潔潤密,不磨不磷,可毀損折斷而不可破壞其紋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帶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堅貞。玉以越古越貴,一些商賈為欺市獲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鍋中炸膾,使之成古色。
金屬印。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因此一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於成形,也易於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塗金塗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於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鑑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徐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見。明朝時,御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鏽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漢時有官印,宋以後多作私印,以象牙為材料,其質柔軟韌膩,難中刀法。刻朱文則尚可見筆鋒,白文則無神氣。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對牙印都不太珍愛。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則立即現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遠除不掉。又畏熱氣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帶。犀角印,惟漢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為印,別的很少用,其質地又粗又軟,時間一久,則會變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為印的,這在民間較為流傳,官印和富家極少用,有關的記載也尚未發現,故始於何時還說不清。
水晶印、瑪瑙等印。水晶質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則斷,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瑪瑙的質地比五更硬,是諸印材中最難鐫刻的一種材料,刻成之文又顯得鋒芒盡露,缺乏溫雅之氣。瓷印唐始有,宋漸廣,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斷且硬。總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實為事倍功半,收藏家與鑑賞家也只把它們作一種點綴品來把玩。
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黃楊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鬆。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來刻印。竹根直選擇堅細無裂紋的,如果兩節間距適宜,根節又呈規則性分布,則非常美觀,足供珍玩。核則以廣東的欖核為貴(欖比橄欖大,不可食),質地堅韌,其他大都軟,只可削刻,難盡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種形狀,集工藝品與印章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與鑑賞家所網羅的一個範圍。
印鈕、印綬。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來穿帶部分就叫做印鈕(紐)。早期印章鈕形質樸,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狀,橫穿一孔即可,後人稱之為“鼻鈕”。隨著印章和雕刻技術的發展,印鈕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種類也越來越多,大都是禽獸蟲魚等動物,如龍鈕、虎鈕、螭鈕、龜鈕、辟邪鈕,又有曲鈕、直鈕、泉(古銅錢)鈕、瓦鈕、橋鈕、斗鈕、壇鈕等。有的印章無鈕,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稱為“薄意”--薄刻而有畫意。印綬就是指印鈕上穿的帶子,古代多用綿帛為之。秦漢以後,官印印綬的顏色差別都有一定的等級區別,不可僭越。

印章的歷史與鑑定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唐印章的創新

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其次,由於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於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於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於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後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
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展
··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鑑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
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材料品種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是銅質,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於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隋唐以後,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為多見。宋代出現了瓷印,則又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範圍更廣,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銀,有角,有牙。總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銅質最多,私印印材較廣,明以後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花乳石的質地比金銅等金屬較鬆軟,易於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而金屬印章則不同,如銅印一般是先鑄成型,然後才雕字,因而十分艱難。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于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貴。從印章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過金玉。鑒於以上三個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發現就迅速傳開,成為印章的通用材料。
花乳石是一個總名,因產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
青田石。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圖書山、方山、岩壟、白、封門山等地都以產這種石而聞名,尤以方山產量最豐富。青田石一般夾雜在堅石之中,因而大塊極少見,其紋理細膩溫潤,易於刻寫,並能充分體現字型的書寫風格和形態,顏色有黃、白、青、綠、黑等,而以凍石為最上乘。所謂"凍"是指石質細膩透明,凍石中又分好幾等,而以燈光凍最為昂貴。
燈光凍:這種石頭通體透明純潔,用燈光一照還閃閃發光,耀人眼目,故稱燈光凍,是青田石中的最上品,可謂石中之石。其色白中略顯黃,紋理堅緻細密,價比金玉。
黃色凍:顏色像蜜蠟,光潔可愛,稍次於燈光凍。
魚腦凍:顏色青白如魚腦,半透明如玉。
田白:純白如玉。
墨田:純黑色。
醬油凍:褐黃花,或深黃帶灰色,又稱牛角凍。
松皮凍(松花凍):帶有紅、黃、黑斑紋,和其他石比起來略顯堅硬。
白果凍;淺黃色的底子呈現全綠色,純淨得如同煮熟的龍眼一般。
薄荷凍:綠色中稍含青灰色,質地勻潤,又稱梅根。
紫檀凍:紫色中略帶微黃。
壽山石。壽山石產於福建侯官縣壽山(今福建省福州市北30公里芙蓉峰下),壽山又名塔山。壽山的石質較青田石堅硬細緻。壽山石中因質量和產區不同又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別。田坑是指產于山谷山灣的田野之中,為壽山石中的上品。水坑是指產于山溪山澗岩竇之處,次于田坑所產。山坑是指產于山中石間,是壽山石最早發現的地方。據史書記載,早在宋朝時,壽山石即被開採,不過那時並不是用來製造印章,而是被加工成各種石雕的小玩藝,十分流行暢銷。後來由於開採量很大,毀壞了田地和道路,宋王朝遂下令禁止開採,此後數百年間也就無人問津。直至清康熙年間,福建人陳日浴在偶然中發現了壽山石可雕刻印章,而且成品優雅精美,於是入山開採,漸漸使壽山石印為天下所寶。現按壽山石的三坑,對壽山石作一介紹,以資鑑別與收藏。
田坑。
田黃:亦稱闐黃。有黃、白、紅、黑四種顏色,其紋理就如同樹心紋一樣,越往裡越密,表層的紋狀帶有類似蛤模皮一樣的斑點,內層紋卻似蘿蔔絲或橘瓤紋狀。田黃又按它的天然色分為好幾等,其中橘皮黃最貴,餘下依次為金黃、桂花黃、熟粟黃、枇杷黃等。田黃石的上品比金玉要珍貴得多。
都靈坑:一作都丞坑,又作杜陵坑,清道光初年開始發掘,有黃、白、紅三色,質地比因黃稍堅,有全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偶而雜有沙點和白點。如果是純潔無疵的,則會隱隱現出蘿蔔紋來,其中以金黃為貴,次為桂花黃,最次為枇杷黃。
迷翠寮:產於都靈坑頂,質地細膩,透徹不及都靈。其中有純潔而黃的類似田黃,也有黃色中帶金點的:
水坑。
魚腦凍:又名白水晶,是水坑中的上品,其中又以坑頭洞和水晶洞兩處所產為貴。質地堅硬透明。色澤則以白如凝脂、黃如油酥者為貴。
天藍凍:又稱蔚藍天,也產於坑頭、水晶二洞。質地細膩,有棉花狀花紋。其色純淨通靈,如雨過天青,是水坑中僅次於魚腦凍的產品。
牛角凍:產於坑頭洞,色如牛角,但比牛角顯得通明而有靈氣。有紋如犀角的,有顏色微黃的,以白色而顯出蘿蔔紋的為上品,藍白色的次之。
瓜瓤紅:又名肉脂,產於坑頭洞。其紅處色澤鮮艷如三春桃花,白處則又純潔如玉。
山坑。
高山凍:產於高山洞等處。高山產石之多,種色之繁,為壽山諸坑之冠,顏色有紅、黃、藍、白。白色中,有純白帶紅點的,似昌化之星星;有白而晶瑩的,叫做高山晶。紅色中,有叫美人紅的,如薄紗籠玉體。
芙蓉凍:質地細膩圓潤,鮮靈稍遜於白水晶,以藕尖白為貴,豬油白為次,雪白又次。也有淡黃色的,也有嫩青色的(被稱為芙蓉青)。
奇良:半透明,有光澤,多為黃、白二色,從質地上看堅而易刻,黃色的光彩奪目,如陽光下成熟的橙子。
昌化石。主要產於浙江昌化縣的康山玉石礦,有水坑和旱坑之別。水坑所產石質細膩,旱坑所產石質乾燥堅頑,且含有比鐵還硬的砂釘,鏤刻十分不易,因此昌化石也就以水坑所產為貴。由於昌化石中多帶紅塊,如同雞血,故又稱"雞血石"。鑑別昌化石的優劣有兩個標準--質地和顏色。質地上以羊脂凍為最貴,其白如玉,半透明。次為烏凍,深灰色,半透明。顏色以全紅為上,四面紅次之,對面紅又次之,頂腳紅與局部紅為最下。如果質地屬羊脂凍,顏色為全紅,最為珍貴,價值甚至超過田黃。有的昌化石比較粗劣,血塊不夠成熟,石販子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裡面的血色外露,如果不識則很容易上當受騙。事實上鑑別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刀在紅處輕輕地刻劃一下,再到亮處去對照,看看划過後所呈的紅色和周圍的顏色是否相同,若不同,則很有可能是偽制。
以上介紹的只是三大名石,它們的等級和種類也遠不止這些。此外還有大松石(產浙江寧波大松所)、陰洞石(產廣州)、房山石(產北京房山縣)、遼山石(產遼寧)等等。但這些石的質地一般比較粗劣,色彩和畫紋也缺少自然之美,但它們在某些地方卻和名石十分相似,因而為作偽者和石販們所青睞。
總之,石不論產於何地,都以老坑所產為佳。因為這些石頭中一般含有大量水分,而且色彩不敗,又易於篆刻。新坑所產則質地太軟嫩,易腐蝕,刻成數年後即多出現裂紋,或者朱文(陽文)則細者變粗,白文(陰文)則粗者變細,刀法筆法全失其真,色彩上也漸漸變得老舊,失鮮明之感。

夏遼金元公印的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後來遼為金滅,後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後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製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製度的影響,但又創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公印

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框線。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領”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鑄印年月(有的還精確到日)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2.遼印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並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別採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後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公元1200年的金“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面刻“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金末衛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準漢文九疊篆。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稜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後印邊不斷加寬。
5、明清公印的特點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清?陳灃《摹印述》)。御寶舍兩宋九疊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著九疊文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鬆動。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只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型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複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

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1.從字義上分有

姓名字號印:印紋刻人姓名,表字或號。漢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無“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齋館印:古人常為自己的居室,書齋命名,並常以之製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約為此類印章的最早者。

書簡印:印文在姓名後加“啟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謹封”,“頓首”者。此種印專用於書簡往來。

收藏鑑賞印:此種印多用於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於唐而勝於宋。唐太宗有“貞觀”,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於御藏書畫。收藏類印多加“收藏”,“珍藏”,“藏書”,“藏畫”,“珍玩”,“密玩”,“圖書”等字樣。鑑賞類多加“鑑賞”,“珍賞”,“清賞”,“心賞”,“過目”,“眼福”等字樣。校訂類印多加“校訂”,“考定”,“審定”,“鑑定”,“甑定”等字樣。

吉語印:印文刻吉祥的語言。如漢印中常見的“大利”,“日利”,“大幸”,“長樂”,“長幸”,“長富”,“宜子孫”,“長康壽”,“永安寧”,“日入千石”,“日利千萬”等,皆屬此類。秦代小璽有作“百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語者,多見於漢代兩面印中。

成語印:屬於閒章之類。印文刻以成語、詩詞,或牢騷、風月、佛道等語,一般鈐蓋在書畫上。成語印盛行於宋元,傳賈似道有“賢者而後樂此”,文嘉有“肇錫余以嘉名”,文彭有“竊比於我老彭”,皆《離騷》中語,令人忍俊不禁。成語入印是從秦漢吉語印演變而來的,隨一時遊戲,然當求其雋永篤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稱“象形印”,“圖案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動物等的圖象,取材多樣,有龍、鳳、虎、犬、馬、魚、鳥等,以古樸取勝。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純圖畫,有的加有文字,漢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龍虎,或“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稱“花押印”,系雕刻花寫姓名的所簽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為取信的憑記。這種印信,始於宋代,一般沒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為長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稱“元押”,“元戳”。

2.從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回文印

3.從製作方法上分有

鑄印、鑿印、琢印、噴印、雷射雕刻印、光敏印。

4.從冶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銀印、銅印、鐵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質印、塑膠印、有機玻璃印、光敏印等。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印章鑑賞與收藏

印章的收藏與鑑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印材品種、形狀特徵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種已有詳述。形狀特徵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鈕,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則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體書、六體書的區別。從神韻上則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連貫(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觀、新穎(章法),每一筆劃是否丰神流動,或莊重典雅或滯澀等(筆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體現筆鋒和書法神韻。以及鏤刻深淺是否合宜(刀法),這四法又要涉及到專門的篆刻學方面的知識,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有關著作,在此不再詳述。

印章的鑑賞

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印文的鑑賞

鑑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鑑、慢慢欣賞。

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我們在前面一章中已經有所了解,“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鑑賞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鑑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他的難能、他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已 經誘惑。垂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鑑賞價值。而對於鑑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 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篆字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鍊、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閒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當我們鑑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

邊款的鑑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鐘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制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鑑和賞析。

印章款識除了可作書法碑帖藝術品來鑑賞外,有些款識還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它可以或記事或抒情,或談藝或品味,讀之令人神往,發思古之幽情。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不單是指印文,而且也適合款識,兩者都具有金鑄玉琢的微 妙感覺,同樣引人入勝,喚起我們不盡的聯想,帶給我們無窮的意味。

印譜的鑑賞

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艷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來比較複雜,一方面要有熟練的技藝,一方面要把握時間,需要細心和經驗。印譜的製作,一般先拓墨款,後鈐朱印,墨款又分為墨拓和蠟拓,蠟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應付一時急需,不宜制譜。墨拓根據墨色濃淡,又有“烏金拓”和“蟬翼拓”之分,前者對比強烈、富有光澤,後者素淡清和,別饒雅趣。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譜裝幀素雅,紙選用淨皮綿宣、單宣或連史紙,每業每印每款,主但選摸、朱丹玄墨,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除了觀賞,還可臨習、研討,因而成為人們鑑賞收藏的寶貴之物。

古印收藏價值

1.印材石質美

古印章的石材產地多,僅壽山、青田、昌化三地就有數百種之多,其質地高下、優劣參差不齊。一般來說,衡量石質有三點:一是直觀顏色漂亮明艷、亮麗搶眼;二是質感好,即符合“細、膩、溫、潤、結、凝”之“六德”;三是產量稀少、外貌特殊,如上品母黃、芙蓉、封門、雞血等名品。

2.工藝雕琢美

古印章大多都有鈕飾工藝,而鈕工的精粗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古印章的價值。鈕飾雕琢奇巧、精緻傳神,薄意浮雕水平高超的,附加值亦隨之提升。

3.名刻名作篆藝美

古印章和書畫一樣,崇尚名人效應,講究技藝水準。一般來說,篆刻作者以及印章屬主的名氣大小、地位高低和作品的價值成正比。但古印章和字畫、陶瓷等熱門品種又有所不同。由於藏家、行家相對較少,認知能力跟不上,以至於鑑定難度加大,認可上更挑剔、更嚴格。因此,對於名人作品的收藏或投資,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不僅要真,還要真得“好”、“精”、“開門”。要注意鑑別舊仿以及改刻、添款之作。

印章設計的藝術性

印章作為藝術品,其價值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外形設計,也就是印鈕的設 計、鑄造技藝及後期更高層次的深加工技藝。二是印面文字的書法和鐫計、鑄造技藝及後期

更高層次的深加工技藝。二是印面文字的書法和鐫刻藝術。
印鈕的設計最初以實用為主,用於穿綬帶繫於腰間,如瓦鈕、鼻鈕等。現將我國古代的主要印鈕形態分列如下:
鼻鈕:這是我國古代早期印章最多見的印鈕,因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採用這種形式,漢代以後的官印鼻鈕變大,故又稱之為瓦鈕、橋鈕。
龜鈕:龜鈕也是官印中最常見的鈕制。龜與蛇結合稱之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龜與貴同音,是長壽吉祥的象徵。
蛇鈕:蛇鈕不多見,但頒給滇王的印章採用蛇鈕。
羊鈕、馬鈕、兔鈕有頒發給其他民族首領的記載。
此外,鹿鈕、羆鈕、魚鈕等神獸鈕也見於歷史記載及出土文物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螭鈕,又稱螭虎鈕,皇帝及皇后璽均用此鈕。螭為龍的一種,明清時皇帝印璽均採用螭為鈕的造型。
由於印章在官方、民間的大量、廣泛的使用,印材的多樣化,為印鈕的設計、製作創造了更加寬廣的空間,所以,到了清末民國年間,印章的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印鈕的設計也突破了上述的鈕制,各種生肖魚蟲,人物花鳥也盡現於鈕的設計中,在這種形式下,銅印章作為我國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印材,在與明末清初出現的石制印材競爭中,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有大量銅印章精品面市,並流傳後世,據北京市印章前輩回憶,民國時期銅印章牢牢占據著北京市場的七、八成。有數家著名的銅印章作坊,齊聚了能工巧匠,集皇家工藝之精華,日夜煙火不熄,為北京印章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貨源,小到學徒領薪的銅戳子,大到清室皇親國戚、文人墨客、收藏家掌上把玩的絕世精品。
銅印材較之其它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機玻璃等,優點是堅久耐用,傳世性強,藝術表現的形式豐富,適宜加工。銅印材顏色莊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現更細緻、鏤空等,配合錯金、錯銀、鎏金、鏨制等表面深加工技術,銅印章可以更高層次地表現皇家的永恆、持久、莊重、高貴的氣派。
今天銅印章印鈕的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壽星、佛像、龍鳳、獅子、瑞獸、螭虎、蒲牢、生肖等等,銅印章作為中國印璽文化的代表,我們需要進一步來了解和重新認識它的價值。

用印的忌諱

書畫上落款蓋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蓋大印,小幅蓋小印,理所當然。
國畫直幅落款字下蓋印,直下底角,不可再蓋壓角閒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閒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閒章就不需蓋了。
國畫棋幅落款,左右兩頭角邊,不可蓋閒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方形閒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蓋方形閒章。此處如不需要蓋閒章,而勉強蓋上,反而弄巧成拙。
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閒章,爾不可蓋在下角方形壓角閒章處之地位。方形閒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否則,就喧賓奪主了。
國畫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與他行字長短,不可整齊,蓋印亦如此。
蓋二印,一方形,一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蓋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樣大小可匹配。
蓋二印,一長方形,一橢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落款蓋印之下,不可再題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現象。
已經落款蓋印字畫,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贈人,否則,就失敬了。
花頭,鳥尾,樹枝,山頂上,不可落款蓋印。這是畫家最起碼的常識,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書畫上,需用藝術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泥,不適用於書畫上,要用八寶印泥。
蓋二印,距離不可太遠太近,相隔一個印距離正好。
蓋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異,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畫上不可題打油詩,一來識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貶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蓋閒章,壓在人名頭上,人家很忌諱。一來失禮,二來破壞了畫面。
蓋壓角閒章,不可太小,宣紙四開,用方形石印,大約叄公分,比較適中。
蓋壓角閒章,不可蓋二方上,一方正好。印與邊距離約一。五公分為適中。
落款字下不蓋印,而偏要蓋在款字左右,脫離字行,而成畫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書畫上,不可蓋上劈頭大印,即成巨印炸彈,毀滅了美麗的畫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畫不可題大字,大畫不可題小字。小空不可題字多,大空不可題字少。
書畫上姓名印,不可連蓋叄印以上,應蓋二印,或一印妥當。
書畫上下左右,不可任意蓋印。蓋多不當,不如少蓋,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蓋好。
蓋二印,不可東倒西歪,如何蓋法,用力輕重,印章印泥保養,一切要潛心研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畫上不可題上粗俗字題,致影響畫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書法四聯首幅,右上可蓋印首小長形章,其餘不可蓋,如統統蓋上,行氣就破壞了。

印章是書法與雕刻的完美結合

“印”,又名“印章”,古稱“璽”,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藝術門類。古代典籍中關於印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貨賄用璽節。”這個“璽節”就是後世所稱的印章。
先秦印章:源於勞動工具
古璽起源於勞動工具——印模。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十”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是我國璽印濫觴期的代表作。最早的印刷術得到了印模的啟示而形成。古人云:“古有印模拓印,用以傳道先人之法;鈐著痕跡謂之印,深擦謂之刷;深擦而使痕跡著於紙帛之上,謂之印刷”。原始社會的璽印主要用於陶器的生產上,“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的同文印跡說明了夏代已在陶器上使用璽印了。《後漢書·祭祀志》記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璽印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夏商周三代以後,“印者,信也”,璽印已成為權力的象徵與憑信。那時,官員以佩璽來顯現自己的權力和身份;政權信函往來,則在封口的泥塊上用璽鈐印,以防人偷看。20世紀30年代中期有三方青銅“商璽”(瞿甲璽、亞禽氏璽、奇文璽)出現,當代考古學者徐暢考
證後認為,它們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諸侯的權力信物,這說明我國最古的史書《尚書》大傳所載:商“湯以印與伊尹”一事,完全是事實。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手工業漸趨發達,璽印的用途逐漸擴大,被廣泛使用於公文、財物、倉庫等封檢,作為吉祥或辟邪之物的佩戴,或作為伴隨墓主的殉葬以及公用財物、器物、牲畜的烙鈐等等。這個時期還無印章一詞之說,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所佩的印章都稱璽。鄧散木在《篆刻學》中講道:“(璽印)大者數寸,小者才至累黍,自天子以至庶民,所佩所執者,皆得稱璽,質之金玉,紐之龍虎,亦各惟其所好。”這一時期的古璽有官璽、私璽、圖像璽等。官璽多為銅質,白文鑿鑄,朱文較少,其文字為大篆。印面大約在2至3厘米左右見方(偶有長方),多為鼻紐,少數為柱、亭等紐。私璽,以姓名印為主,一般約1至2厘米見方。朱文私璽往往是寬邊細文,白文私璽則多加厚框線。春秋戰國亦出現不少的圖像璽,主要刻鑄人物、飛禽、走獸等圖案和幾何紋飾的圖像,具有禳災祈福與玩賞之功用。春秋戰國古璽使用的是諸侯各國的文字,同一文字的寫法往往各異,但從筆法上看,卻剛勁有力、生動活潑。
秦漢印章:天子獨稱璽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創建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帝國。為了維護“大一統”的體制,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東漢衛宏《漢舊儀》中說:“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璽只有皇帝獨享,其它用印通稱“印”或“章”。此後印章成了權力的象徵,對於佩戴印章,尤其是官印,有了嚴格的等級區分,按官職大小、俸祿多少來決定印章的大小、質地、綬帶及顏色等。
漢代是印章藝術發展成熟的鼎盛時期。漢官印分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多用鑄印,只有將軍印和給少數民族的官印多為鑿刻。將軍章是漢印中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它是在預製的金屬印坯上擊鑿印文,這是由於軍事活動頻繁,武將調遣大多因軍情緊急而必須立即拜封,印章便只能倉促鑿成。明朝的甘暘在《印章集說》中言:“鑿印以錘鑿成文,亦曰鐫,成之甚速……名曰‘急就章’軍中急於拜封,故多鑿之,以利於便”。將軍用“急就章”,官職高的兩鑿成文,印章比較規整,官職低的一鑿成文,簡單隨意。
隨著道教的流行,漢代還有一種刻有“黃神越章”、“天帝神師”、“黃神之印”等道教用詞語的印章,為道家和信教者隨身攜帶,作為辟邪降魔、消除災難之用,被稱為“厭勝印”。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登涉篇》中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
魏晉印章大多延續漢印的形式與格調,官印大致和漢官印相同。但製作上鑿印多於鑄印,印鈕有龜、駝、鼻等形制,工藝不及漢印精美。魏晉時由於封贈給少數民族的官印較多,為了使民族懷柔歸順,都在印首冠以“魏”、“晉”字樣。在封贈時多較倉促緊迫,故以鑿刻為主,因此形成了獨特的鑿印風格。
隋唐官印:佩戴變匣裝
隋代由於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於是印的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期那樣刊刻職官名發給官吏本人佩戴,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戴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唐宋時期印章的憑信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為了使鈐蓋在紙、帛文書上的印記更加清晰可識,官私印均大量採用朱文形式,以求其清楚、醒目。隋唐官印尚線條流動,到了宋、金時代,形成了一種以小篆文字為基礎而一概筆畫摺疊盤曲之法的“九疊文”入印,形成了過分誇張和變形的官印樣式。自宋代開始,還形成了一種以個人名號花寫而製成的“花押印”,目的是使他人對自己的籤押憑信不易模仿。
由於唐、宋時期書畫藝術的發展,不少名家把印章用於書畫,出現了收藏鑑賞印。詩人陸龜蒙在《戲題襲美書印囊》詩中說:“鵲銜龜顧妙無餘,不愛封侯愛石渠。應笑休文過萬卷,至今誰道沈家書。”他認為印章藝術的妙趣,勝過沈約的書。從此以後,印章的用途,開始由實用走向了藝術的道路。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在相互征戰的過程中,印章也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靖康之難後,宋朝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而在金建國之初,則使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金朝末年戰事頻繁,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一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系統和千字文系統。
明清印章:私印文人化
元朝的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元代早期。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元代以前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因質地太硬,普通刻刀不能刻之成文,只得寫好篆書後請工匠來刻。元朝篆刻名家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花乳石質地細軟,容易雕刻,從此士大夫紛紛仿效,學制古篆印章,為明清篆刻藝術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之父名“印”,為避諱,其時,官印均不可稱“印”,而於印末刻“符”、“契”、“信”、“記”等字。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
明清私印最主要的特點是“文人化”,印材以石料所作為多,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一般文人、書畫家幾乎無不喜歡用印、藏印。中國書畫所謂“四絕”,即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模式在明代愈益興盛起來,四者相互滲透,相互滋養,印章常常成為文人寫意畫和書法作品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明末清初更是形成了印學的幾個主要流派,分別是皖派、浙派、莆田派和雲間派。到了清代有印社出現,比較著名的是西泠印社、樂石社和龍淵社。齊白石先生以畫好而聞名天下,但他卻說:我最滿意的,一是我的詩,二是我的印,三是我的書,四才是我的畫。

印章材質

印材(即印坯)是篆刻藝術最基本的憑藉材料。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及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由於花乳石質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到了明代,石質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採用。石章質地鬆脆柔糯,易於人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所以深受歷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後印壇即以石章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歷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三大類,另外還有被引入印壇不久的內蒙石和東北石。各類石章由於產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並因此得名。青田石質細膩溫潤,極易受刀,且刀趣表現力豐富,為篆刻家最愛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燈光凍、白果凍、松花凍較名貴,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對於篆刻藝術來說,如何選擇印材是一門學問。而選材5經驗,只能得之於經常接觸實物、不斷進行比較的實踐積號。在著手選擇印材時,一般首先要弄清印石的產地。優良。印材必然來自可靠的產地,換言之,如果不是出產於上述的日大產地,也就談不上印石的品級了。

辨偽

所需鑑別的印跡,只要與已知真跡印章大小一致,印文的文字筆畫位置一致,基本上就可以了。
一幅名家的書畫作品,其印章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如果印章很差,則有贗品的可能。印章的藝術水平,主要從書法、章法、刀法上來辨別,特別是文字上不能有錯誤,一個著名的書畫家,是不可能經常出現寫錯字,用錯字的現象。
鑑別印章還要看印泥的色澤,一幅古畫印章的顏色,雖然可能是鮮艷的,但它還會有飽經歲月,歷盡滄桑的變化,顏色會變得渾厚而沉著,印泥由硃砂製成,硃砂顏色穩定,但歷久的印跡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雖然變化很小。黃金性能是穩定的,但新製品的黃金與傳世多年的黃金還是會有所不同。所以古代書畫上印章的色澤不可能與現代人作品上的印章色澤相同。

文玩印章

文玩印章,將篆刻印章作為文玩來製作、收藏的藝術。篆刻印章,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現代
一般以石材,如壽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為主。元代以前一般以銅材為主。以象牙,硬木,瑪瑙,玉,翡翠,琥珀,竹根等製作的可供把玩欣賞和篆刻二種用途的收藏,為文玩收藏。造型生動,色彩豐富,十分可愛。
對於老印章的鑑別,仔細觀察包漿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老印章經過藏家多年的把玩,表面光潤色澤溫和,而人為做舊的印章表面則生澀呆板。其次各個時期的篆刻技法也存在差異。比如明清時期,刀法講求穩、準、狠,各流派風格差異明顯。所以藏家需要掌握一定的印章知識,特別是名家的歷史背景和個人風格。第三,印章鈕制的刀法也是辨別真偽的關鍵所在,明清印章鈕制往往打磨得非常精細工整。
贗品古玉印不但玉質優良篆刻規範,且形神兼備,欺騙性較高,在鑑別時要從包漿、字形、意境和打磨工藝等方面綜合判斷.

現代印章

光敏印章:利用雷射列印出來後,直接曬於感光材料上,再注油使用,印跡穩定,能保持檔案的原始線條,適合圖案印章、卡通印章、簽名章,可重複加印油使用數萬次,也是比較耐用的一種免印台印章,故也適用於使用量比較大的印章。光敏印章的補充印油必需與原來注入的印油是同品牌的,否則可能會因為印油的使用不當而損壞印章。另外,光敏印章機的章料價格相對於普通的雕刻印章的價格要稍微高一些,但是光敏印章的綠色無污染,使用輕便及可以免除印章印泥的約束限制,反而更加實用光敏印章油需要。
回墨印章:回墨印章是一種堅固的印章架加上內置印台,在使用時印章自動反轉並自動蓋一下印台,是一種高質量和高檔次的印章,印跡效果清晰,結構穩定,堅固耐用,方便再加油,可置換印台,其方便耐用深受銀行、醫院等視窗單位的喜歡。回墨印章的補充印油最好使用原裝的水性印油回墨印章在使用時需注意用力均勻,以免損壞印章支架,其補充印油應先擇同品牌水性印油,以確保印章面不受損。
滲透印章:自帶印油、使用方便,可反覆加油使用。適用於各類部門章:如發票專用章、契約專用章、業務專用章、報關專用章及其他工作用章等,不適用銀行
印鑑印章,印章使用過程中需補充同品牌的印油以確保印章體不受損。
牛角印章:質地堅硬、經久耐用、印跡清晰、適用於印鑑印章,但牛角印章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能產生誤差。黃木、牛角為天然印章材料,最好用印章合裝起來,以免暴露在外過度收縮造成裂損或變形,影響印跡質量。
銅印章:質地堅硬、但比較脆,、外表美觀,但蓋印粘墨比較差,適用於各類印章特別是銀行印鑑印章。 
紅膠印章:易蓋好用、印跡清晰、適用於各類部門章:如發票專用章、契約專用章、業務專用章、報關專用章等,由於材料具有熱脹冷縮以及受印油化學性的改變的特性而易產生誤差,不適用於銀行印鑑印章。
薩摩本柘印章:產於日本氣候溫潤的鹿兒島縣,只有鹿兒島的沙礫高地才能生長出纖維密度、硬度、粘度都比較高的薩摩本拓。它在日本時一款非常受歡迎的印材。薩摩本拓生長周期緩慢,40年以上成木,成木後方可開採,所以非常的珍貴。開採的薩摩本拓需1年的存放、自然脫水,再經過12道工序加工成一種。薩摩本拓印章木紋清晰,木質細膩。
鋼印章:鋼印是常見印章,很多人畢業證書上都會見到此印章,這種印章有上下兩個模,上方是凹模,下方是凸模,蓋出的印跡有凹凸感。
日期印章:又叫號碼章,特殊印章架結構使其號碼或日期可以變動,適用於銀行用章,檢驗用章等日期或號碼需變動的印章。
原子印章:原子印-是採用1972年美國莊臣公司發明的原材料製作而成,原子印是目前商務活動中廣泛套用的印章之一,外形美觀,印面清晰,無需印台、無需加油,即蓋即乾,攜帶方便,絕不褪色等特點,可以使用36000次以上。
適用於:各類部門章。比如發票專用章、契約專用章、業務專用章、報關專用章及其他工作用章等。不適合銀行印簽印章。
回墨銅印章:回墨銅印章是回墨印章的一種改良產品。是由回墨印章架子與銅片組合而成。回墨銅印章克服了回墨印章因長期使用,膠皮容易變形發脹的缺點。以及銅印攜帶不方便,蓋印不清晰的不足之處!回墨銅印章具有回墨印章蓋印清晰,攜帶方便,同時也有銅印長期使用永不變形的特點。回墨銅印章損壞僅需更換印章架子即可,而不用更換整個印章。特別適合於刻制公章,財務印鑑等需長期使用之印章。
木質入印,自古皆然。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北齊宮廷中使用一種巨形“督攝萬機印”,以木為之。長一尺二寸,寬二寸五分。唐宋時也有木質長方形印,以它用印騎縫,後世的騎縫印法即效之於此印,因其易制,方便快捷,故受歡迎。 黃楊木、銀杏木的質料彈性好,是木質印章的主要用材,黃楊木即好刻又美觀,既利運刀又使木質增強韌性,刻起來用薄刀切入而不剔去木屑,收刀後木紋自然收攏。就是這一特點,雕刻時無需考慮在比劃交接處留刀,即使一刀直往也不會使交接處的木屑落下,無所謂刀法,章法,但線條呆板。也有人用檀香木入印的,檀香木盛產於熱帶,是一種香木。著名的一方檀香木章是清朝乾隆皇帝用的,“皇帝之寶”邊長15.3CM通高15.6CM,其印面及體積之大是罕見的。木質印材倍受人工,機器雕刻著的青睞。

法規

1993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印章的規定》(國發〔1999〕25號),對於規範和加強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的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政府機構的變化,有些條款已不再適用。為進一步規範和加強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管理,現對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的制發、收繳和管理規定如下:
一、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印章為圓形,中央刊國徽或五角星。
二、國務院的印章,直徑6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一),由國務院自製。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各部委的印章,直徑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二),由國務院制發。
四、國務院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的印章,正部級單位的直徑5厘米,副部級單位的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三),由國務院制發。
五、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的印章,正部級單位的直徑5厘米,副部級單位的直徑4.5厘米,經國家機構編制管理部門認定具有行政職能的單位的印章中央刊國徽,沒有行政職能的單位的印章中央刊五角星,國徽或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四),由國務院制發。
六、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的印章,直徑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五),由國務院制發。
七、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的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六),由國務院制發。
八、國務院部委的外事司(局)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七),由國務院制發。
國務院部門的內設機構和所屬事業單位,法定名稱中冠“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國家”的單位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八),由國務院制發。
九、自治州、市、縣級(縣、自治縣、縣級市、旗、自治旗、特區、林區,下同)和市轄區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九),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發。
十、地區(盟)行政公署的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發。
十一、鄉(鎮)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一),由縣級人民政府制發。
十二、駐外國的大使館、領事館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二),由外交部制發。
十三、國家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或直屬單位的印章,直徑不得大於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或者名稱前段自左而右環行、後段自左而右橫排(圖十三),分別由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制發。
十四、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印章,直徑不得大於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四)。制發辦法由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
十五、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所刊名稱,應為法定名稱。如名稱字數過多不易刻制,可以採用規範化簡稱。地區(盟)行政公署的印章,冠省(自治區)的名稱。自治州、市、縣級人民政府的印章,不冠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市轄區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市的名稱,鄉(鎮)人民政府的印章,冠縣級行政區域的名稱。
十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人民政府的印章,可以並刊漢字和相應的民族文字。
十七、印章所刊漢字,應當使用國務院公布的簡化字,字型為宋體。
十八、印章的質料,由制發機關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十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製檔案時使用的套印印章、印模,其規格、式樣與正式印章等同,由國務院制發。
二十、國務院有關部委外事用的火漆印,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由國務院制發。
二十一、國務院的鋼印,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由國務院自製。
地方外事機構、駐外使領館鋼印的規格、式樣,由外交部制定。
其他確需使用鋼印的單位,其鋼印直徑不得大於4.2厘米,不得小於3.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報經其印章制發機關批准後刻制。
二十二、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其他專用印章(包括經濟契約章、財務專用章等),在名稱、式樣上應與單位正式印章有所區別,經本單位領導批准後可以刻制。
二十三、印章制發機關應規範和加強印章制發的管理,嚴格辦理程式和審批手續。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刻制印章,應到當地公安機關指定的刻章單位刻制。
二十四、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印章,如因單位撤銷、名稱改變或換用新印章而停止使用時,應及時送交印章制發機關封存或銷毀,或者按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的規定處理。
二十五、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必須建立健全印章管理制度,加強用印管理,嚴格審批手續。未經本單位領導批准,不得擅自使用單位印章。
二十六、對偽造印章或使用偽造印章者,要依照國家有關法規查處。如發現偽造印章或使用偽造印章者,應及時向公安機關或印章所刊名稱單位舉報。具體的印章社會治安管理辦法,由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二十七、過去有關印章管理的規定,如有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細數印章篆刻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