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印

摹印

摹印,秦書八體之一,是用於璽印的文字。字型就是小篆稍加變化。秦印傳世者甚多,見清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近人也有再加補輯的。

簡介

摹印摹印

摹印,是古代印璽上用的一種字型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自爾秦書有八體……四曰蟲書,五曰摹印。”段玉裁註:“即新莽之繆篆也。” 

摹印六長 

粗鹵中求秀麗為一長;小品中求力量為二長;填白中求行款為三長;柔弱中求氣魄為四長;古怪中求道理為五長;蒼勁中求潤澤為六長。

發展

摹印摹印

明清時期迎來了中國篆刻藝術的又一個高峰,清吳先聲在《敦好堂論印》中提到:“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學漢印者須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如周防之寫真,子昂之臨帖,斯為善學古人者矣。”說明從事篆刻必需學習漢印,遺其貌取其神,也是元趙孟頫倡導印宗秦漢思想的延續。這種思想對這一時期的摹印篆的發展影響頗深,白文印所用篆文多仿秦漢摹印篆風貌,體現出蒼茫渾穆,大氣朴茂的特色。

明清時期官方摹印篆的發展概況

明官印摹印篆沿用九疊篆,線條粗細均等,筆畫多橫平豎直,而將軍印所用摹印篆為柳葉篆,因其線條像柳葉,故得此名,仍屬小篆範疇。清官印摹印篆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滿、漢文對照,漢文用小篆,書體形式多樣,有九疊篆、玉著篆、垂露篆、柳葉篆、懸針篆等,滿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在乾隆以前,用滿文楷書入印,乾隆十三年,滿文開始用篆書,同治初年國內戰爭頻繁,官印多遺失,所以又在滿漢文篆書中間加一行滿文楷書。至清末年間的官印中,有用中、英文,而不用滿文摹刻的印章,還有些官印雖為滿語,卻用漢文楷書作摹印文字。在太平天國的官印中,宋體楷書被當作摹印文字用來摹刻印章。民國時期官印所用的摹印篆多為方篆朱文,私印多用古璽印文字。至新中國時期,官印(即公章)開始用簡化漢字楷書或宋體字,代替以往使用的摹印篆來摹刻印章。

明清文人篆刻藝術流派和印學理論的興起

明代在理論和實踐上秉承元代文人篆刻,並有所創新。以石代銅,使得鐫刻印章有了理想的材料:文人用印刻印之風大開,使得印章創作隊伍發生了質的變化,一些有學識,通書畫,求情趣的文人士大夫以此為樂,在篆刻這一新的藝術領域中抒發性靈志趣,寄託閒情雅致,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印譜的編輯,為學習秦漢印章藝術的優秀傳統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印學理論研究的興起,促進了文人篆刻流派藝術的形成。印材、印工、印譜、印論等因素的成熟,促使篆刻流派(特指明清以來篆刻藝術創作及學術思想的派別)藝術在萬曆年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明清時期的篆刻藝術流派,多以篆刻藝術創作活動的地域或地名相區分,或以藝術風格的不同作為劃分標準,但這一時期各地的篆刻家往往兼收並蓄各種印風,互有師承。文人篆刻藝術流派的主要代表有吳門派(或稱三橋派)、皖派(或稱徽派)、浙派等,這三個篆刻藝術流派在中國的篆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篆刻在篆法、字法、章法與刀法方面,都有所創新,作品個性鮮明,極大的豐富了篆刻藝術語言,強有力地推動了明清篆刻藝術與摹印篆的蓬勃發展。

明清時期隨著篆刻藝術的繁榮和篆刻藝術流派的大興,這時期的篆刻家在進行實踐創新的同時也在進行理論研究,有關印學理論方面的著作日漸增多,著述內容也相當廣泛和豐富。明篆刻家兼印論家的甘腸曾說:“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於訛謬,多屈曲盤鏇,皆悖六義,毫無古法,印章至此,邪謬甚矣。宋承唐制,文愈支離,不宗古法,多尚纖巧,更其制度,或方或圓……胡元之變,冠履倒懸,六文八體盡失,印亦因之,絕無知者。”吳門派的篆刻大家何震也常曰:“六書不能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程名世在《印商》序中也講到:“夫圖章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篆,點畫之中,盡態極妍,曲臻其妙。”於是一些有見識的印人注意到篆書在篆刻藝術中的本源位置,深入探究六書,將小篆作為印學的重要內容來倡導並研究。潘茂弘在《印章法》一文中就曾提到:“學篆字必須博古,始知古文象形、指事、會意等敦樸神氣,皆有妙於《說文.》,若看摹文,終是不及。”印學家開始注重從多方面汲取古文字的營養,來豐富摹印篆,追求新印風,在一些明清篆刻流派印作中可見到三代文字與漢器銘文篆書的影子。明代甘腸在《印章集說》雲:“印之所貴者文,文之不正,雖刻龍鐫鳳,無為貴奇。時之作者,不究心於篆,而工意於惑也。如各朝之印,當宗各朝之體,不可淚雜其文。”提出篆法在篆刻藝術中占有核心地位,制印必須在篆書上作深入研究。這時期的印學理論從根本上推動了摹印篆的復興與發展。

明朝成為中國印章藝術史上借古開今的新時期,清代則在它所取得的成就上繼續發展,達到可以與秦漢時期相媲美的又一個篆刻藝術高峰。清代的文人篆刻流派藝術與摹印篆進一步發展,理論上著述較之前朝大增,文人書家大多參與到其中,印章的風格開始多變,邊款藝術也日趨成熟,藝術上完全走向自覺時代,故後人多把明清文人篆刻與秦漢印章並稱為中國篆刻史上的雙峰。

清代篆書及篆刻藝術的興盛對摹印篆的豐富

摹印摹印

唐宋至元初篆法乖謬,積弊已久,到清代乾嘉以後,隨著大量碑刻和青銅銘文的出土,文字考據學、金石學大興,一些金石學家紛紛研究《說文解字》及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並以習篆為時尚,復古之風盛行,帖學式微,碑學興起,湧現出一大批篆書家和篆刻家,而一些篆刻家本身就擅長於金石考據鑑賞,使得清代的篆書藝術大大超越前人。清孫光祖在《篆印發微》中說“印章之道,先識篆隸;識字之序,先其秦篆、漢隸之易者,後其古文、糟文之難者”。點明通曉篆書是篆刻藝術的基本之道。

清中後期篆書兼篆刻大家鄧派代表人物鄧石如,是清代著名的篆書家,在清代文人篆刻流派史上占有極顯赫的地位。他把書法與篆刻融為一體,深入研習秦漢篆書,以有自我風格的小篆和具有漢碑額風格的篆書入印,篆法收放有度,線條委婉圓勁,婀娜多姿,形成風神流動,體勢開張,富有筆情墨韻的新印風,豐富了摹印篆的內容,為摹印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清後期印壇影響頗大。魏錫曾歸納其成就雲:“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

趙之謙在《巨鹿魏氏》印款中刻到“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更進一步說出用篆要有有墨,要通篆法寫好篆書,才能在篆刻藝術中表現出筆意感,從而使自己的篆刻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他還以印外求印為宗旨,廣泛借鑑清代晚期出土的金石文字資料用來摹印,使其篆刻作品構思新穎,面貌眾多。清末大家吳昌碩擅長寫石鼓文,也曾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在自家摹印篆的處理上,將石鼓文筆意融入其中,字勢一般左高右低,筆力遒勁雄健,筆畫粗壯飽滿,有著強烈的筆意感,以自身的實踐推動書法與篆刻相結合,使摹印篆繼續向前發展,表現出篆書所具有的一種雄強圓潤的藝術風貌。金石學家兼篆刻家的馬衡在《談刻印》中講到“篆文須字字有來歷,不可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圓朱文尤以此為重要之條件。……刀以傳其所書之文,故印章首重篆文,次重刀法,不可徒逞刀法,而轉失筆意。”強調篆法在印章藝術中占有首要地位,並要通過刀刻來表現出篆書的筆意感。這一時期的篆書及印章藝術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能入印的文字比以前更為豐富,尤其在印章的邊款藝術中表現的最為充分。

清中後期金石學、文字學的興盛

金石學是研究中國歷代金石(包括鐘鼎彝器、兵器、度量衡器、符璽、錢幣、鏡鑒等物以及古代有文字、圖像的石刻或碑刻)之名義、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與圖像之體例、作風,上至經史考定、文章義例,下至藝術鑑賞學,屬於中國考古學的範疇。金石研究始於漢,盛於兩宋時期,成為專門學科,研究內容以銘文考釋為主,元明兩代不注重考古,因而金石研究方面成績平平。清代國小盛行,金石學迅速發展並廣泛普及,學術界多使用訓話考據的方法,把古代金石碑版文字作為考訂經史的重要原始經典資料和可信度最高的證據。清乾隆朝以後金石學達到鼎盛,為清後期碑學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繁榮興盛奠定了基礎。

文字學為語言學分支之一,以漢語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的性質、造字法、起源、發展、形體與音義的關係,以及字法、文字的創製與改革、個別文字的演變等。廣義的文字學,全面研究字的音、形、義,在古代被稱為:國小,即除文字外,還包括音韻、訓話的研究。古文字學主要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語言學與歷史學考古學的邊緣學科。漢字歷史悠久,結構複雜,作為研究一切歷史文化的先行學科——文字學在中國特別發達。在清代的文字學研究領域中,學者把《說文解字》作為必修之課,從《說文》入手,通過對此書的研究為其它學科的研究奠定基礎。乾嘉以後的學者還將文字學的範圍擴展到金石學的研究領域內,使金石學與文字學在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對同時期以漢字為載體的摹印篆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這一時期的篆刻家多對金石學和古文字學有著深厚了解,使自己的篆刻用字取法更加豐富,篆刻文字的取法範圍從甲骨文、三代金文到六國古文等,此時的摹印篆取法範圍較之前代也最為廣泛。以貨幣文字、銅鏡銘文、秦漢磚瓦文、秦詔版篆書入印的情形也較常見,如藝術大家趙之謙創作的“靈壽花館”一印,就取法詔版、錢幣篆文,把字法規整統一,將渾樸與秀麗融為一體。所作的二十四字印“績溪胡澎川沈樹鋪靈壽花館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是擬漢磚所作,並套用齊系帶欄多字印式,漢篆字法,純熟從容,疏密自然,一氣呵成。清末篆刻黔山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黃士陵在趙之謙的基礎上,繼續沿著“印外求印”的篆刻創作宗旨,文字的使用範圍,進一步對彝器、鐘鼎、錢幣、權量、古陶、摩崖、石刻、碑額等文字作深入研究,以自己深厚的金石學功底,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化古為我,形成獨特的自家風貌。其朱文印“壽如金石佳且好兮”就採用銅鏡銘文入印,文字在安排上強調疏密,留出空白令人回味,篆法上用圓轉之筆,加強流麗的動感。其白文印“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是仿漢磚瓦文篆書所作,把瓦文融入自己的篆法中,結字疏密有度,筆畫粗中有細,早法嚴謹,有漢印渾穆遺風。其朱文印“婆源俞旦收集金石書畫”是集鼎彝文字所刻的代表作,這些文字全部來源於三代金文,字法風格統一,疏密穿插自然,錯綜而有條理,體現出三代金文的精神風貌。

摹印篆的書法藝術價值

摹印篆不僅用於篆刻藝術創作,在印章藝術中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還能用於書法藝術創作,在書法藝術創作中也具有一定的書學價值,近現代的一些藝術家已經開始關注這一問題,通過自己的實踐逐步把摹印篆運用到書法藝術創作當中。早在清代中期身為浙派西冷八家之一的陳鴻壽在篆書藝術創作中就參以繆篆,表現出一種渾厚朴茂,嚴正方整的藝術風貌,體現出篆書藝術的大氣磅礴。繼陳鴻壽之後,錢站、黃士陵等人也曾用摹印篆進行書法藝術創作,表現出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篆書風貌。

方法

在臨刻前,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儘量將每個字中筆劃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伏地挺身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後用水印法翻印上石,並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手。

細數印章篆刻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