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天”

一八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林則徐告別京師,由潞河赴浙。八月二十七日,抵達杭州①。從一八一二年離閩北上,林則徐整整八個年頭未見自己的父母。身邊一雙子女,林汝舟六歲,林塵潭四歲,還不知道祖父母是什麼模樣。這不能不增加林則徐對父母的思念。杭州距離家鄉很近,他一到任後,便馳書迎養父母。林賓日夫婦以“家務難以摒擋”②、“憚於水陸之險”③推辭,不肯就養。杭州地處江南水鄉,城市繁華。附近的嘉興府和湖州府,亦以農業、手工業發達著稱於世。在林則徐的心目中,這是富夸天下的魚米之鄉,首次外任就獲得這一美差,不由胸臆①②③林則徐:《哀啟》,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藏。林則徐:《致敬輿書》,嘉慶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於杭州。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嘉慶二十五年條。間激漾著知恩感德的心情。但是,社會的現實畢竟不是林則徐想像的那樣美妙。由於官僚胥吏的追索勒派,地主豪強的巧取豪奪,他所治理的杭州、嘉興、湖州三府,和其他地區一樣,農村凋破,水利失修,二百多年來資為農田保障的海塘,經不住海水的日夜沖刷,紛紛毀圮,勞動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在他到任後四個月,湖州府便發生民眾蜂起抗糧的風潮①。腐敗的官吏們,“所習乃脂韋,所志在飽溫”②,沉醉於利祿酒色,置民間利害於不顧。在省垣要地的杭州城裡,他們也橫行無忌,慫恿胥吏,勾結惡棍,大開“花會”,詐欺民財。林則徐心性耿直,對此大為不平。這時,嘉慶帝病死,皇次子旻寧(一七八二——一八五○年)繼位,是為道光帝。旻寧十歲時,在避暑山莊附近的一次圍獵中,引弓獵得一頭花鹿,深受乾隆帝的喜愛。天理教起義軍打進皇宮,他持槍抵抗,被嘉慶帝視為“有膽有識,忠孝兼備”,封為智親王。登極之初,他銳意圖治,以擬嘉慶帝遺詔中誤引御制詩注,切責軍機大臣,罷斥嘉慶帝倚信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一七五五——一八三五年)和班列第二的戴均元,盧蔭溥、文孚降四級留任;起用漢族官僚、林則徐會試座師曹振鏞入直。同時,命臣工切實言事,又接連下諭,賑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水旱、地震災民,大有整飭歷朝秕政的意向③。在朝政變更的氣氛中,林則徐決心力86林則徐傳①②③宣宗本紀一,《清史稿》卷17,第4冊,第617—619頁。林則徐:《答陳恭甫前輩》,《雲左山房詩鈔》卷2。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嘉慶二十五年條。反因循,剔除積弊。恰好他的上司、浙江巡撫陳若霖(字宗覲,號望坡,一七五九——一八三○年)是福州螺州人,算是林則徐的同里前輩。陳若霖為官清正,素對明代鄉賢鄭善夫(少谷)抗章切諫的清操和氣節十分敬佩,曾尋獲鄭氏遺詩手跡三十首,裝璜成帙珍藏。而林則徐的岳父鄭大謨,正是鄭善夫的九世孫。當他得知林則徐和鄭家的關係,倍感親近,即囑林則徐為鄭少谷先生詩冊題詠①,並把他作為門生對待,寄予厚望。陳若霖面對海塘圮壞的現實,規劃大修海塘水利,“奏修會稽新沙里,山陰宋家樓,上虞呂公埠、余埭巷,蕭山上新廟、新林塘,動帑幾萬金。其新林塘距海遠,公(若霖)奏新林雖潮汐不至,而灶、牧兩地多積水,遇漲則壅,而塘當其沖,易清浚灶地舊溝洫,俾多容納,就牧地西北低下者引水分泄,移土培塘根,補築馬塘間段”②。這些海塘工程恰多在杭嘉湖道管轄範圍內,林則徐負有實際的責任。一八二○年十一月,林則徐在陳若霖的支持下,親赴實地勘察海塘,督促重修。他發現“舊塘於十八層中,每有薄脆者攙雜”,即令“新塘採石,必擇堅厚”。在他指導下修築起來的海塘,“較舊塘增高二尺許,舊制五縱五橫之外,添樁①②陳壽祺:《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兼振威將軍刑部尚書陳公墓志銘》,拓本福州螺州陳氏藏。銘文首段內載:“賜進士出身、誥授榮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御史、江蘇巡撫、門下士林則徐書丹”。書於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鄭少谷先生詩冊為陳望坡中丞題》,《林則徐詩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88—89頁。石”①。他後來吟詩抒懷說: 我昔備兵議守衛,石塘鱗比如崇垣。潮頭歘來激堤堰,水所漱齧搖其根。心憂螘穴百丈潰,潮過雙履親江村。兩防之丞曩所統(海塘設東、西防同知各一),地居衝要需撥煩。……詎學弄潮恣兒戲,要從監水覘治原②。十二月,到嚴州勘城。又在杭州雷厲風行,大禁花賭,迅速拿獲比較重大的兩起,當時“有道役在場包庇”,林則徐當即把他們革職懲辦③,表現出不同於前任的幹練作風。這些措施雖然沒有觸及官場的主要弊端,給老百姓也沒有帶來多大明顯的好處,但對官吏的切身利害,無疑是一種觸忌。這像塊小石子投進污濁的泥塘,引起同官之間的冷目相視。同官們的冷落,使他失望、壓抑和沮喪,深感除弊非易,雄圖難展。他在《答程春海同年(恩澤)贈行》一詩中描述了自己任官的艱勞和所遇到的阻力: 詎謂當官來,前意失八九,①②③林則徐:《上蔣礪堂制府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林則徐:《題祝譽延(慶普)廣陵觀潮圖》,《雲左山房詩鈔》卷3。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道光元年條。荀輿織長衢,塵牘塞虛牖。才拙奈務叢,支左還絀右,譙訶恐不免,報稱復何有?絕想禽魚嬉,瘁形牛馬走,雲霄有故人,下視真埃垢。舊侶聯驂騑,今途判箕斗,三嘆作吏難,因風報瓊玖①。在致友人敬輿的一封信中,他還傾訴說: “外官難做,真覺履之而後知。屬郡簿牒之繁,瀕海堤防之險,每提一端,皆難安寢。省垣孔道,冠蓋如雲,自辰迄酉,無非對客……。夙累本重,又添出都動耗,數將及萬,而鄙性迂拘,不敢別圖生髮,即常例所有,亦減之又減,斟酌再三,初非好為矯廉,誠以宸聽聰昭,人情叵測,不敢不慎,然安得人人而告之哉”②。更為不利的是,陳若霖於一八二一年一月調任湖廣總督,使他失去了有力的靠山,更感紛擾困窘。林則徐發覺自己“舍迎養一事,別無可以自慰者”③,於是又遣人回里,懇請雙親於正月燈節後就途。林賓日流連於老友們談藝的鄉居生活,不肯就養,但感於林則徐的孝心,讓林母陳太夫人前往。他還親自寫信告訴林則徐:“汝勿強余,①②③林則徐:《致敬輿書》,嘉慶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於杭州。林則徐:《致敬輿書》,嘉慶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於杭州。《雲左山房詩鈔》卷1。 余行不能至,恐汝轉以憂去職也”①。林則徐捧讀父親的親筆信,不禁涕泣。同鄉前輩林春溥此時已辭官歸里養親,他十分歆羨,賦詩云: 桑東去戀春暉,早脫官袍著彩衣。我為簡書慚負米,白雲迥望正依依②!居官不易的境遇,侍親不能的惆悵,使林則徐對遠祖林逋飄逸清高的追慕之情更加強烈了。林逋的祠、墓在杭州西湖的孤山,林則徐以地方官的身份發起修葺,“補種梅樹三百六十株,併購二鶴豢養於墓前”③,並為墓表題額。他為林逋祠題柱聯: 我憶家風負梅鶴,天教處士領湖山④。為林逋亭題柱聯: 世無遺草真能隱,山有名花轉不孤⑤。還繪了一幅《孤山補梅圖》,請人題詠。他偕友人陳嵩慶同游①②③④⑤梁章鉅:《楹聯續話》卷2。梁章鉅:《楹聯續話》卷2。施鴻保:《閩雜記》卷4,《文忠遺事》。林則徐:《題家鑒塘前輩(春溥)愛日圖》,《雲左山房詩鈔》卷1。引自林則徐:《先考行狀》,《雲左山房文鈔》卷2。 孤山,有詩表白心跡: 我從塵海感升沈,何日林泉遂此心,墓表大書前處士,家風遙愧古長林。湖山管領誰無負,梅鶴因緣已漸深,便擬攜鋤種明月,結廬堤上伴靈襟①。在此前後,他訪求到林逋手札真跡一卷,加以珍藏。“孤山處士書,世不多見,此二手札筆意疏朗淡遠,殆如其人,與文氏停雲館所刻果出一手。今得歸少穆先生,雖禹稷顏子後先異揆,而食舊德之名氏,與舍家雞而愛野鶩者,非可同日而語也”②。一八二一年三月,陳太夫人來到杭州。母愛的親情溫暖了遊子的心,林則徐的情緒逐漸舒展。暮春時節,他和張應昌等人暢遊理安寺、煙霞洞、虎跑泉、六和塔,每處各系一詩,抒寫情愫。“浮屠矗立俯江流,……有情江水也回頭”③,林則徐放眼錢塘,浮想聯翩。林則徐還作有游天台、雁盪詩百首。他在致泉南的一封信中說:“弟……江解纜,偕湯魚村同行,邀為天台、雁宕之游,①②③林則徐:《春暮偕許玉昌(乃谷)張仲甫(應昌)諸君游理安寺煙霞洞虎跑泉六和塔諸勝每處各系一詩》,《雲左山房詩鈔》卷2。道光三年七月陳延恩跋。該手札卷為福州鄭貞文先生所藏,1960年吾嘗見之。林則徐:《偕陳荔峰閣學(嵩慶)同游孤山觀新種梅花荔峰詩先成次韻答之》,《雲左山房詩鈔》卷1。所見奇峰巨壑,飛泉怪石,為平生未有之境。……弟吟成百首,自慚筆力芥弱,不足當山經圖志也”①。不知什麼原因,他後來沒有把這些詩編入自己的詩集,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見到了。這年秋天,林賓日在家誤食冷腥,臥床二十餘日,粒米不入,氣喘痰雍,屢形昏厥。八月二十五日,林則徐接到家書,心急如焚,決定乞病離任,馳歸故里。這一天,浙江巡撫帥承瀛(字仙舟,一七六七——一八四一年)因慶祝太翁誕辰,閉門謝客。林則徐極力請見,得到帥承瀛的體諒和允準。於是,“晨交篆而午登舟”,匆匆啟程。“爾時老母同歸,扶輿越嶺,日馳百有餘里,而婦孕已逾十月,分娩之期旦晚莫定,亦復兼程相隨”②。九月十日即中秋節之夜,鄭夫人在建州大蒙州的船上生育一女,即林普晴③。一時情形,實為狼狽。林則徐突然辭官,引起官場議論,京中友人盛傳他“服官在浙,或不見容於人,以致抱憤憂讒,決然捨去”。後來,直隸總督蔣攸恬(字穎芳,號礪堂,一七六六——一八三○年)還特地修書詢問。林則徐以孝為詞,多方解釋,對於不見容於人的議論,還力辯其非:“浙中舟誼,均見優容,毫無閡隔,即使意向枘鑿,並非利害切身,曾何鋒之可避,而必47林則徐傳①②③沈葆楨:《室人林夫人事略》:“道光辛巳,……鄭夫人以八月十五日亥刻誕室人於建州大蒙州舟次,是夜月明如晝,暘谷公名曰普晴”。林則徐:《上蔣礪堂制府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林則徐:《致泉南書》。收入拙編《林則徐書簡》(增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7頁。棄官耶”①?他在給郭??言有未檢束處,惟當慎之又慎,以副忠告之情”②。但是,他對在家鄉的前輩和友人陳壽祺並沒有隱瞞。陳壽祺後來曾“以疇昔之談,述詩三章”,其中就勸他“匪爭時譽誹”: 由來社稷臣,一誠通萬匯,民俗凋敝余,若旱需灌溉。奸宄陰櫱芽,若農芟芕蔇,吏道患因循,人情多忌畏。蒼生系安危,所尚在宏毅,……我獨勗千秋,匪爭時譽誹。至尊資股肱,上殿吐奇氣,許身稷卨倫,志士何所諱!③林則徐在答詩中大罵官場上的“利祿徒”,表示自己不願與他們為伍: 嗚呼利祿徒,字泯何少恩。①②③《林則徐集·日記》,第85—86頁。林則徐:《致郭尚先書》,道光二年三月初三日於竹崎舟次。林則徐:《上蔣礪堂制府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所習乃脂韋,所志在飽溫。色厲實內荏,驕晝而乞昏。豈其尟才智,適以資攀援。模稜計滋巧,刀筆文滋繁。峻或過申商,滑乃踰衍髡。牧羊既使虎,嚇鼠徒驚鵷。有欲剛則無,此際伏病根。……舉錯愜輿論,激濁澄其源,……但當保滑潔,弗逐流波奔。①他指責貪官污吏的嚴峻比申不害、商鞅還厲害,而他們的圓滑更超過騶衍、淳于髡,感嘆廉吏受到排斥,惡吏卻逍遙自在,這些當然是有所指的。從詩中我們隱約可見,即使憎惡貪官污吏不是他棄官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林則徐趕到福州,他父親的病情已經好轉,只是“精神迥不如前”,而自己在歸途中沾上痢疾,“內人舟中生女,病不可支;眷屬中大半患瘧,累不可言”②。他本想棄官之後,不再出仕。但因為“家無擔石之儲”③,“家居比京官尤為不易”④,①②③④林則徐:《致蓼懷書》,道光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福州。林則徐:《先考行狀》。林則徐:《致蓼懷書》,道光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福州。《答陳恭甫前輩》,《雲左山房詩鈔》卷2。 “居鄉無可為生,安坐無以為養,棄官而復覓館,究非本心所安,就館而仍離家,又與居官奚擇”①,而且他父母強烈反對這樣做,親戚友朋也“鹹勸捧檄”②。林則徐的心情十分矛盾,在給友人郭階三的一封信中,他說:“弟里居碌碌,……惟家食大難為計,恐早晚仍不免奔波,前路茫如,更覺不能自決”③。里居期間,烏石山名勝積翠寺重修完竣,他為撰《重修積翠寺記》④。居鄉六個月後,他實在執拗不過父母的催促,才於一八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帶著鄭夫人和子女,束裝上京。離閩途中,他致書郭尚先說:“侍循例報痊,已於月之二日北上,出山小草,不是初心,就中無可奈何之情,不堪為愛我者縷述也”⑤。又致書郭階三說:“此番出山,大非初願,乃迫於無可如何,楮墨中亦不能達此情緒”⑥。不過,他在杭州稍事停留,為內人治疾,安頓眷屬寄居西湖王莊,準備隻身上京時,意想不到官紳們會熱烈歡迎他。他深感“魚鳥有情渾識面,士民於我若投膠”,在杭州一年的作為受到士紳的理解和讚許,出發前那種“不忍更言從仕”的憂鬱情緒,頓時冰消霧散了,在一首述懷詩中,他寫道: 棲遲雖愛舊衡茅,畢竟杭州未忍拋;①②③④⑤⑥林則徐:《致郭介平書》,道光二年三月初九日於延津舟次。林則徐:《致郭尚先書》,道光二年三月初三日於竹崎舟次。載《雲左山房文鈔》卷1。林則徐:《致郭介平書》,道光二年正月於福州。《林則徐集·日記》,第86頁。《上蔣礪堂制府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還欠西湖詩一卷,等閒吟付小胥鈔①。五月二十九日,林則徐抵達京師。大概是曹振鏞的關照,道光帝對林則徐在杭嘉湖道任內的作為“早有所聞”,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打破病痊起復人員應在吏部投供坐補原缺的成例,下旨仍發浙省以道員用。在召對中,道光帝當面誇獎林則徐“在浙省雖為日未久,而官聲頗好,辦事都沒有毛病”,要他補缺後,“好好察吏安民”,“照從前那樣做就好了”。林則徐“感刻難名”,決心察吏安民,忠君報國②。六月十九日,林則徐離京,於七月二十三日返回杭州。在聽候補用期間,他拜謁了坐落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謙祠墓。他看到于謙祠墓半朽半圮,十分痛心,便發起捐廉重修。在《重修於忠肅公祠墓記》一文中,他感慨地說: “維公純忠偉伐,與岳忠武同昭天壤,千古以兩少保稱。……如公浩氣不磨於宇宙,祠墓之有無,初不足為加損。然守土者顧聽其隤剝,而莫之省尚,奚以言治哉!……公方尚友信國(文天祥),進而尚友岳忠武(岳飛),相與徜徉於湖光山色間,感余志事,撫膺言懷,亦庶乎其不孤已”③!①②③《雲左山房文鈔》卷1。《林則徐集·日記》,第93頁。《壬午四月起疾入都引見得旨乃發浙省補用記恩述懷》,《雲左山房詩鈔》卷3。此時,西湖岳墳也在修繕。林則徐看到岳飛“練兵恢復,盡孝於忠”的手跡,不禁“起敬起慕”,聯想到黃龍未飲、金牌踵至的悲劇,又“莫不太息痛恨”①。林則徐認為只有繼承岳飛、文天祥、于謙等人的忠君愛國傳統,才談得上“言治”。在重返仕途的時候,他說這番話,不是一般的弔古思昔,而是重申自己的決心:以他們為表率,不怕挫折和打擊,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杭城旱情嚴重,林則徐十分焦慮。七月下旬,他天天步上吳山,詣各廟行香禱雨。八月一日晚,林則徐接到巡撫帥承瀛委派本科監試的通知。距離本科鄉試開考尚有一個半月,他一面檢閱科場案卷,整理文場稿件,對本省闈務有了切實的了解;一面又多次閱視貢院,查看工程,認真做好準備。九月十五日,他“赴貢院隨中丞閱視,又自赴武林門外查看桃花港蓄水,擬為運送貢院之用”。十八日,“赴學署商科場坐號事”。十九日,“赴貢院親考謄錄。緣浙省謄錄八百人,向來能書者僅及其半,故於此次親試之”②。入闈後,林則徐認真辦好監試的差事。從點對讀號軍及各項執事人役,督視外簾各官親印坐號,接題及散題紙、粥飯,到撤場貼出不合格式或不完的試卷,催促水夫挑送用水,處理病號,都整整有條,一絲不苟。監試期間,林則徐還注意了解外地考場的情況。他憑仗①②《林則徐集·日記》,第103、104頁。林則徐:《跋岳忠武王墨跡》,《雲左山房文鈔》,卷4。平日的博學強記,分辨出江南鄉試題目中,“詩‘清露被蘭皋’,得‘蘭’字。憶選詩乃‘清露被皋蘭’,恐出題者之誤也”;福建鄉試題目,“首題乾隆丁卯江西出過,次題康熙己卯雲南、乙酉山西俱出過,三題康熙丁酉陝西出過”①。而本場題目中,“詩‘賦得湖清霜鏡曉’,得‘尋’字,出李太白送友尋越中山詩,浙中丙午鄉闈亦系此題”②。沒有以往主持鄉試的經驗和開考前查閱科場案卷,林則徐是不可能輕而易舉地看出問題來的。十月十三日,林則徐在闈中見到簡放江蘇淮海道的抄報③。但他出闈後並未立即赴任,帥承瀛因兼理鹽政亟須人才,挽留他暫署浙江鹽運使④。暫攝運司三個月,林則徐“從帥仙舟中丞釐革夙弊”⑤,制訂了定鹽場官制、裁鹽政養廉、革掣規供應、灶課由場征解、銷引先正後余、引目通融行銷、收支力杜弊混梟私商私並禁、掣驗改復兩季、甲商酌裁節費等十條措施。李星沅(字子湘,號石梧,一七九七——一八五一年)在一八四一年日記中提到這次鹽政改革的成效: “道光初帥仙舟先生(承瀛)開府浙中,裁並鹽政,①②③④⑤金安清:《林文忠公傳》。金安清把林則徐署浙江鹽運使事置道光元年(1821年),誤。林聰彝:《文忠公元譜草稿》,道光二年條。林則徐傳云:“(道光)二年,起授淮海道,未之任,署浙江鹽運使。”《清史稿》卷369,第38冊,第11489頁。《林則徐集·日記》,第106頁。《林則徐集·日記》,第104頁。《林則徐集·日記》,第105、106頁。大減陋規,而商私民私不禁自戢,以鹽本既輕,官價自賤,一年足額,二年且溢額矣”①。在此期間,林則徐嘗與閩中前輩陳壽祺論裁汰陋規、整頓士風等事。陳壽祺在覆信中引述說: “承示裁汰陋規,洗手奉職,賢者所為,非流俗可與語。蓋養廉在節用,節用在省人,此服官持己之要,敬服何已!來教言吾鄉近日科名中多幸獲之士,則相奉而行險;衣冠中多不檢之流,則相奉而合污。所論最切中時弊”②。他為李宗傳(海)的《海上釣鰲圖》題七古一首,抒發壯志說: 鰲兮鰲兮,汝之生也如有神,自從女媧斷足立四極,歷三萬載誰能馴?穆王駕鰲不汝役,武皇斬蛟不汝瞋;雖有昌黎驅鱷、太白騎鯨,惟汝不可威伏而力爭。噫!篷山嵯峨兮,弱水澄清。吾將濯足兮,策汝以行③。又題羅升梧(次垣)《夢引圖》七古一首,“還君此圖余芳馨,使我欲夢不欲醒”④。一八二三年二月四日,林則徐離開浙江,到江蘇清江浦接任淮海道。淮海道有兼河之責,但林則徐抵任時,已是①②③④均見林則徐:《己卯以後詩稿》。均見林則徐:《己卯以後詩稿》。陳壽祺:《與林少穆兵備書》,《左海文集》卷5。見《李星沅日記》,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五日,中華書局1987年6月第1版,第164—165頁。“歲暮停工之際,不特防河形勢未及講求,即土、埽各工做法,亦未目睹”①。但從他後來為南河總督黎世序(字景和,號湛溪,一七七三——一八二四年)所寫的輓詩看,“余也蓬牖儒,水經匪諳習,昨年隸麾帡,講畫領親切”,從這位治河名臣那裡接受了初步的河工知識,開始認識到河工“奚獨轉漕便,澤國民乃粒”的意義。他對黎世序發明的用石壓埽的護岸法倍加推崇,認為“剛土製剛水,五行悟生克;用石如用兵,堅塅理深測”,是一項“創始”的“奇功”②。這對林則徐日後的河工實踐有很大的啟迪和影響。林則徐上任淮海道不到半個月,便升任江蘇按察使。在道光帝的寵信下,林則徐跨進了官場上一帆風順、青雲直上的時期。十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讞獄的官吏。按照清朝制度,每年舊曆三月內,各省督撫、將軍都要將審擬重犯處分上報刑部,等候七月會審具題,請旨裁奪,以便在霜降後、冬至前把死囚正法,是為“秋審”。為了不誤秋審之期,林則徐在兩江總督孫玉庭(字佳樹,號寄圃,一七五二——一八三四年)公文催促下,即從清江浦趕到蘇州上任。①②林則徐:《挽黎襄勤公世序》,《雲左山房詩鈔》卷2。《補授河督謝恩並陳不諳河務請另簡放折》,《林則徐集·奏稿》上冊,第9頁。就任後,林則徐發現“兩江案牘繁多,視浙省不啻數倍”,要他處理的案件,單京控的就有三十多起,而“省中承審各員,以提人為宕延之計,而各屬延不解審,委員四出,音耗杳然”;其他“奏交、咨交之案,又復源源而來??比比皆是,“竊匪之多,從來未有”①。這種情況,是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②。土豪劣紳一般掌握地方基層封建政權,操縱民刑訟事,魚肉鄉里。專靠顛倒敲詐為生的訟棍,是土豪劣紳豢養的走狗。貪官污吏則把土豪劣紳當作靠山,因為“知事及其僚佐要發財,全靠經手錢糧捐派,辦兵差和在民刑訴訟上顛倒敲詐這幾件事,尤以後一件為經常可靠的財源”③。賦役不均,司法不公,往往官逼民反,引起社會震盪。林則徐看到民刑司法上的弊端,他認為這是官吏個人的品德賢否造成的,如說:“州縣既鮮任事之員,……才德兼備、表里粹然者,今日誠難其人,……若自劊以下糾摘,不勝其多,且受代人員未必盡皆可靠”。又說:“司書膽玩已久,既往之事,不可問者頗多”,“捕役實無得力之人”,“此由州縣之寬,致滋保捕之玩,亦難治之一端也”。然而,對於貪官污吏,他沒有也不敢進行徹底打擊,因為這樣做,“徒滋紛擾,①②③同上,第30頁。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15頁。林則徐:《答奉化令楊丹山明府(明翰)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無補治功”,會動搖專制政治的根基。所以,他選擇的辦法,“惟有隨事隨時,留心董勸,期於賢者思奮,不肖者知戒而已”①。具體的做法是:一,詳定解案章程,簡化解審手續,清理積案。規定“省中所提人證,均請由司核定,始準札提。無關緊要者,取供錄送,並令該州縣自行批解,委員全行撤回。其緊要被證,逾限不到,即予特參”,以杜絕省中司差需索,州縣差房分潤饋送,索詐無辜,賄脫要證等弊端②。又規定離省較遠的淮(安)、徐(州)、海(州)三府州縣,“遣軍”以下及“秋審”人犯,直接由巡道勘轉,減輕州縣解犯到省的疲累。二,親自斷案,“一切讞牘,皆出親裁,不肯稍為假手”③。並令各縣募“仵作”,學習命案驗骨之法④,要求州縣“凡有檢驗,必須親自動手,細辨屍傷輕重”,不準任聽唱報。三,“嚴辦誣告,力拿訟師”,給武斷鄉曲的某些土豪劣紳、玩弄訟詞的訟棍以一定的打擊,使“訟師鬼蜮伎倆,窮於所施”,“以冀此風稍息”。又約束司書,防止串謀作弊⑤。通過上述措施,林則徐加強了封建司法制度的職能,四個月內,把積壓的京控案件處理了十分之九;連續捕獲“竊匪”數起,“中有‘積匪’十餘名”。一八二一年,道光帝嚴申鴉片之禁,“凡洋船至粵,先令①②③④⑤林則徐:《答奉化令楊丹山明府(明翰)書》。《通飭各屬選練忤作札》,《林則徐集·公牘》,第11頁。林則徐:《答奉化令楊丹山明府(明翰)書》。《通飭州縣解案章程札》,《林則徐集·公牘》,第9頁。林則徐:《答奉化令楊丹山明府(國翰)書》。行商出具所進黃埔貨船並無鴉片甘結,方準開航驗貨。其行商容隱,事後查出,加等治罪。開館者議絞,販賣者充軍,吸食者杖徒”①,這是清廷宣布禁菸以來最為嚴厲的禁令。一八二二年,兩廣總督阮元、粵海關監督達三根據道光嚴申鴉片之禁,在澳門破獲鴉片囤戶葉恆樹等。一八二三年初,道光帝宣布嚴禁澳門囤積和黃埔私售鴉片。這一系列的禁菸行動,林則徐是衷心擁護的。在給達三的一首贈詩里,他表示:“通商早薄宏羊計,綏遠先除害馬方”②。就任江蘇按察使之後,他便開始了最初的禁菸活動,密訪嚴拿了一批“包攬妓船,開設煙館,要結胥役,把持地方”的“積蠹有名之棍”③。林則徐決獄平恕,“申理淹滯,博擊豪強”④,取締煙販,在本質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是平一些冤獄,拿辦橫霸一方、販賣鴉片的土豪惡棍,對受害的勞動人民還是有好處的。所以,當他的事跡傳開後,清名大著。自宋代以來,隨著南方的開發和向海洋發展,江南地區是中國封建經濟的重心,負擔著封建王朝賦稅的大半。在林則徐到任前的一百年間,江南的市鎮經濟在前明的基礎上,繼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由於木棉的廣泛種植,被重賦重租剝削弄得“雖豐歲不敷口食”的農民,得以依靠紡紗①②③④金安清:《林文忠公傳》。林則徐:《答奉化令楊丹山明府(國翰)書》。《題粵海榷使達誠齋(達三)詩集即以贈行》第一首,《雲左山房詩鈔》卷2。《鴉片戰爭》資料叢刊第6冊,第141頁。織布“易米而食”,這就造成江蘇市鎮“布市”和“米市”貿易的繁榮。江南鄉村家庭紡織業和城市手工作坊生產的棉布,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為市場而生產,由各地商人遠銷全國,甚至在國際市場上負有盛譽,即著名的“南京布”(Na-nkeen)。而米商則源源不斷地從湖廣、四川、江西、安徽等地販米而來,供應城市工商業人口和缺糧農民。和“布市”、“米市”的發達相適應,水陸運輸業日形發達。比如,嘉慶年間的上海,由於“布市”的發達,往來關東、天津的沙船約有三千五六百號,其船大者載官斛三千石,小者千五六百石,“關東豆、麥每年至上海者千餘萬石,而布、茶各南貨至山東、直隸、關東者,亦由沙船載而北行”,“船主皆崇明、通州、海門、南匯、寶山、上海土著之富民”①。清代中葉,正是由於商人和商業資本的活動,解決了棉花、棉布的銷路,補救了江蘇的民食,掩蓋了農村經濟的凋敝,維繫著富庶的假象。可是,遇到大災荒的年頭,米麥、木棉歉收,農民耕織俱失,“布市”和“米市”大受打擊,江南農村經濟凋敝便徹底暴露出來,成為封建統治者頭痛棘手的大問題。一八二三年夏天,江蘇發生特大洪水災害。“五月望後,大雨浹旬,晝夜不止,水漲七、八尺,低衢至沒膝,禾苗俱沉水底。六月水漸退,七夕後復連晝夜大風雨,淹斃人畜,草房、舊屋、橋樑多倒塌,停棺悉漂蕩”②。“濱江居民田廬悉被68林則徐傳①②《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包世臣:《海運南漕議》,《安吳四種》卷1。淹沒,溺死者無算,棺柩乘流而下”①。“淫雨害稼,低區盡行淹沒,街市上水,幾有蛙龜共處之厄”②。“郡城之中,道路泥潦,房屋傾敗,居民怨咨,販負輟業”③。全省遭受水災的,共有四十二個州縣、五個衛所,“顛連之狀,呼號之聲,不忍睹而所睹皆是也,不忍聞而所聞皆是也”④。救災雖非按察使“專政之事”,“然民瘼攸關,惟當寤寐以之”⑤。林則徐先後到都城惶廟和糾察司廟祈晴,和巡撫、布政使會商,“屢札各守令周曆田間,逐一勘報”災情,“若縣令只顧錢漕,玩視民瘼,定當揭參一二示儆”,同時又向地方士紳廣諮救災辦法⑥。前金匱縣知縣齊彥槐(字夢樹,號梅麓,一七七四—一八四一年)送《金邑捐賑錄》並獻勸民買米之策⑦,他父親林賓日也特地自家鄉來信提供救災意見。正當林則徐苦苦探索如何在大災之年保持社會穩定之時,松江突發一起饑民鬧府署的嚴重事件。八月二十日,即舊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松江府婁縣受災嚴重的四十三保十七圖及附近九圖等處的饑民一百餘人,各攜飯籮,擁到松江府署請願。起因是,夏季大水時,婁縣知縣李傳簪勘災報賑不力,災民曾聚集縣署請願,李知縣不得①②③④⑤⑥⑦齊彥槐:《復林少穆廉訪書》,見齊學裘:《見聞續筆》卷3。林則徐:《復常熟楊氏兄弟論災務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林則徐:《復常熟楊氏兄弟論災務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林則徐:《繪水集序》,《雲左山房文鈔》卷1。林則徐:《糾察司廟祈晴疏》,《雲左山房文鈔》卷2。《元和唯亭志》。甘熙:《白下瑣言》卷3。不下鄉勘災,又有地保、鄉民環繞籲求。此時上報災情辦賑的期限已過,李知縣害怕激起事端,答應上省求發銀米。松江府知府楊樹基得知此事,認為不合報賑制度,阻止李知縣上省。訊息傳開,民情不服。於是,在婁縣十七圖地保徐春希等的鼓動下,饑民聚集前往府署。恰巧這天赴府署附近城隍廟燒香還願的鄉民很多,看到饑民請願,紛紛擁看圍觀。府署大堂地窄人多,前呼後擠,竟將大堂暖閻外半截欄桿擠倒。站堂皂隸大聲呼禁,激怒了請願和圍觀的民眾。饑民嚴海觀拾起欄桿木丟到知府楊樹基腳邊,吳松觀將手執飯籮亂拋。原先跪地叩求的饑民一齊站起前擁,楊樹基匆皇退堂。饑民一時憤怒,打毀暖閣窗欞,擁入內署,隨手毀拆門窗桌椅。嚴海觀用手毆楊知府肩上一下,吳松觀又將其紗褂撕破①。事發後,提督帶兵前來彈壓,驅散民眾,並拘捕了九人。楊樹基於第三天上稟巡撫韓文綺,韓文綺“隨委候補知府梁蘭滋立即馳往,先行查報,並令候補道錢俊會同按察司林則徐親詣該處督拿究辦”,“務將首從要犯全數弋獲窮詰實在滋鬧情節,勿稍寬縱,錄取確供,解省審辦”②。林則徐趕到松江後,抱定“饑民生事非平時之比,固不可廢法,尤不可窮治”③,從官府先後拘捕的數十人中“審得①②③林則徐:《先考行狀》,文中稱此語系林賓日寄諭,“不孝則徐率循之,罔敢忽”。韓文綺:《鄉民滋鬧府署獲犯究審疏》,《恭壽堂奏議》卷3。韓文綺:《審辦籍災肆鬧鄉民疏》,《恭壽堂奏議》卷5。實情”,把“緊要犯證”甄別集中到嚴海觀等二十七人,提解到蘇州,而將“情罪尚輕各人證發交該縣就近分別羈押取保,勿致拖累”①。犯證提解到蘇州後,林則徐經過“迭次提犯再四嚴詰”,認定確係因府、縣勘災報賑不力鬧事,依棍徒因歉收夾制糾眾辱官例,判處流徙以上者十七人,其中斬立決僅嚴海觀一人,儘可能地縮小打擊面。同時,又將婁縣知縣李傳簪革職,發軍台效力贖罪,松江知府楊樹基交部察議。這就在封建法制許可的範圍內,對鬧事的一般饑民不加窮治,體現了寬容;又對失職的官吏作出處分,體現出公正持平,從而緩解了官府與饑民的緊張關係,防止矛盾的激化。林則徐這一開明的做法,得到民間社會的普遍讚賞,被稱為“林青天”。光緒《松江府續志》卷二十一《名宦志》云: “道光三年,……時值大水,郡民詣府署報災,知府某不善遣民,大擾。事定,繫纍數十人,獄久不決,株引益多。則徐按郡親鞫,得為首者置之法,余皆開釋,民頌之曰:‘林青天’”。江蘇巡撫韓文綺在處理松江饑民鬧事的過程中,開始主張從重窮詰究辦,後來同意林則徐的處理,上報清廷,得到道光帝的批准。金安清《林文忠公傳》中稱“巡撫已調兵,公力陳不可,扁舟往解”,得不到可靠資料的支持,有誇大之①②關於此案的分析,詳見拙作《林則徐與饑民鬧松江府署案》,載《江海學刊》1989年第1期。韓文綺:《審辦籍災肆鬧鄉民疏》,《恭壽堂奏議》卷5。嫌②。大災過後,林則徐關注災??“禁雍積,廣勸募,招徠商賈,免關稅,蠲征緩賦,查貧民,賑饑者”①的政策,指出: “歲薄收,則穀日少。穀日少,則廩閉糴。廩閉糴,則市涌價。市涌價,則民重困。窮而轉溝壑,猾而流攘竊,迫而陷罟阱,郁而蒸疫癘,皆官斯土者之懼也”②。同時要求士紳和官府合作,平糶濟艱,居民農佃“自覓生路”,圍圩補種,“即業主之與佃戶,亦須一視同仁,不可存私見”③。韓文綺採納了林則徐的建議,在災區施行,“活民數十萬”④,度過了難關。為了避免災民殺牛度飢,破壞農業生產力,林則徐採取保護耕牛的措施,“耕牛之無力豢養者,別設當牛局以處之,至春耕發還”⑤。張茂勛(於常)作《當牛局》詩,讚揚這一做法: 賣劍使買牛,賣刀使買犢,漢朝循吏傳,渤海良司牧。江南田不耕,耕牛勢難畜,①②③④⑤張郁文:《木瀆小志》卷6。宣昌緒:《留讀齋詩集》卷3。林則徐:《復常熟楊氏兄弟論災務書》,《雲左山房文鈔》卷4。朱綬:《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鈔件。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道光三年條。大吏救其災,特設當牛局。局前聚牛頭,局內刻牛角,取贖俟春耕,某某標名目。牛一若無知,侷促而觳觫,牛又若有知,搖尾而果腹。所惜牛善病,治牢如治獄,無使牛畏寒,誅茅蓋其屋。但得延殘喘,生死關絕續,此恩重邱山,萬牛回首伏。昔聞龔少卿,今見林少穆①!震澤縣名士王之佐(硯農)當時作有憫災詩,又將江蘇水災情狀繪圖征詠,後來彙輯成書,題曰《繪水集》,廣為流傳。當時,“東南士大夫凡目睹顛連之狀、耳聞呼號之聲者,莫不形諸篇章”②,詩中多頌揚林則徐賑災的事跡。林則徐在江蘇的名聲更大了。這年十一月三日,林則徐奉命上京述職。十二月十日到京,道光帝接連召見兩次,要他“好好謹守立品,勉為良臣”③,趕緊回任。他遂於十五日匆匆南下,一八二四年一月十五日抵蘇,接署江寧布政使,負責綜理全省災賑事務。南下途中,他購買了淮北麥種,帶回江寧(今南京),散播各鄉,①②③《林則徐集·日記》,第111頁。林則徐:《繪水集序》,《雲左山房文鈔》卷1。張郁文:《木瀆小志》卷6。補種災田①。這時,長江兩岸地區的災情仍十分嚴重。地主、奸商乘機囤糧居奇,如蘇州附近米行,囤積米石“已在百萬之外,並有存貯道光元、二年(一八二一、二二年)陳米,數至累萬者”,其他“城鄉市鎮鋪戶、富家,存米更復不少”②。江寧、震澤一帶的大地主帶頭抗拒捐賑,甚至把官府“勸捐”說成是“勒派”,暗中阻撓,致使飢歲凶年,斗米漲至六、七百文;受災農民“結隊成群,沿門索討,或名為‘坐飯’,或號曰‘並家’”③,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林則徐面對這種局勢,一面下令禁止貧民借荒“滋擾”,要他們“各宜安靜本分,以待春熟,不可騷擾大戶,吵鬧店鋪,不可隨從‘流匪’,輕去本鄉”。並下令各州縣:“見有成群結隊‘匪徒’,立將為首勾結之犯,先插耳箭,游示通衢,再行按律懲辦,餘人分別枷責驅逐。其情形兇橫者,加重究治,以靖地方”。他發布告示,警告農民說: “爾等饑寒,本屬可憐,但一犯法,則不可憐而可惡矣!爾等性命,本屬可矜,但一滋事,則不可矜而可恨矣”④!一面又採取強硬措施,“勸諭”官吏、地主捐賑。他說: “夫天下未有萬人忍飢,肯聽一家之獨飽者。……①②③④《禁止貧民借荒滋擾告示》,《林則徐集·公牘》,第5頁。《禁止貧民借荒滋擾告示》,《林則徐集·公牘》,第5頁。《諄勸殷富出糶並嚴禁牙行鋪戶囤米抬價告示》,《林則徐集·公牘》,第7頁。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道光三年條。近聞江、震兩邑,業田甚多之戶,相率阻捐。勸導者目以勒派之名,訐訟者酬其慳吝之計,似此不講情理,不顧利害,真所謂為富不仁者矣!……以勸為勒,正所謂何患無辭,不過希圖撤局停捐,擁一己之厚資,而聽萬人之餓殍已耳!……誠以捐賑則災民得生,即使殷戶稍捐家資,究易培補,停捐則於殷戶誠便,而災民望賑不遂,即殷戶豈能獨全?……若假一二訟師之技,架詞挾制,在本司惟有不惑不懼,恐爾等亦未必得計,後悔之日正長也”①!又出示勸諭殷富平糶,並嚴禁牙行、鋪戶囤米抬價,說: “查往年豐熟之歲,上等杜米,每石不及三千文。今既賣至四千文,獲利已屬甚厚。若再高抬價值,朘削平民,是天理之所不容,即官法之所必及矣。……自示之後,各宜即時糶賣,以平市價,如再抬價病民,故意囤積,惟有按例嚴辦,以示懲儆。其殷紳富戶存積米石,亦須乘時出糶,不容觀望遷延”②。傳說戶部尚書潘世恩(字芝軒,一七六九——一八五四年),這時正好丁憂在家。林則徐訪知他家有米萬餘石,就“往請開倉發米,文恭(即潘世恩)力諱言倉皆空。文忠謂‘倉果空,即藉以貯米’,立將各倉加刷蘇臬封條。家人前阻,文忠曰:‘潘大人面說皆空倉,暫借一用耳’!悉封之。越日,①②《諄勸殷富平糶並嚴禁牙行鋪戶囤米抬價告示》,同上書,第6、7頁。《勸諭捐賑告示》,《林則徐集·公牘》,第3—4頁。散倉米賑餓,文恭無如何”①。但是,挖空心思擠出豪門富戶的一點賑米,也不會解決什麼大問題。因此,林則徐又設法“招徠川、湖米客”,通過楓橋、王露庵、滸關、望亭販米行戶,“疊雇捷足分赴川、湖各總口,告以米價正高,速來必獲大利,遲恐價落”,以免關稅刺激米商集團販米來蘇,利用外地商業資本的力量,打擊地方土豪劣紳和姦商操縱米價,“因是賈舶麕集,彼此爭售,價不禁而自跌”②。也就是藉助商業的機能,增加糧食的來源,這對穩定災區,緩和階級矛盾,確實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林則徐採取措施剔除了官府賑災中的一些弊端,給災民一定的實惠。時人記述說: “乃賑餓者,自是年之冬,迄於來年夏四月(即一八二四年一至六月)。方是時,江南、北千里之間,八府、三州、六十五州縣之眾,群而熙熙,曾不知腹中之飢”③。林則徐這樣做,在顢預腐敗的清朝官場上,是很罕見的,因此他的政績很快地傳開。得到賑災實惠的下層人民感激他,“小夫婦孺偶語委巷之中,惟曰:‘林使君之德,生活我也’”④。兩江總督孫玉庭和南河河道總督黎世序認為他“器識遠大,處事精詳”,“水利亦夙所究心”,一致推舉他總辦兩省七府水利。①②③④朱綬:《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鈔件。朱綬時為林則徐的幕僚,文詞帶有阿諛上司之意,但賑災給饑民某些實惠是不容否定的。朱綬:《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鈔件。朱綬時為林則徐的幕僚,文詞帶有阿諛上司之意,但賑災給饑民某些實惠是不容否定的。林則徐:《復姚春木(椿)》,道光三十年二月初五日於江西百花洲。歐陽昱:《見聞瑣錄》,前集。道光帝也信任、賞識他,說:“即朕特派,非伊而誰”①?!這一年,林則徐四十歲。江南官紳、門生在他四十初度之際,吟詩作文頌揚他。張應昌的一首是: 一疏無慚諫議臣,繡衣來蔭五湖濱,波恬河海舟能濟,草鞠圜扉不塵。平糴頓蘓鴻集野,深耕仍聽犢呼春,恩威淪挾江南北,婦孺歡臚壽者仁②。劉冀程的一首是: 赤緊雄繁是此都,昨秋霖潦盛三吳,勸分檄待監河粟,得請籌寬石戶租。盡撤扃魚通市舶,全收待犢散平蕪,桑經酈注疏析,疏到豳風七月圖③。在一片諛詞美譽聲中,林則徐躊躇滿志,卸去江蘇按察使職事,準備專辦江浙七府水利。①②③劉冀程:《廉訪夫子四十壽詩》(4首)之2,鈔件。張應昌:《少穆廉訪四十初度》(4首)之2,鈔件。金安清:《林文忠公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