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孫中山之子]

孫科[孫中山之子]
孫科[孫中山之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科(1891—1973),字哲生,廣東中山人,孫中山之子。1891年10月20日生,1907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任第一任廣州市長,1923年、1926年兩次再任廣州市長,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1932年任立法院長,主張速行憲政聯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辭職,後長期旅居香港、法國、美國等地,1965年任台灣“總統府”高級咨議,1973年9月1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2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孫科孫科

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哲生,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其母是孫中山的元配夫人盧慕貞。曾任考試、行政、立法院院長等職,是中華民國史上唯一曾任三院院長職務者。

人物生平

孫科孫科與父親孫中山

1895年 孫科隨祖母移居夏威夷檀香山,檀香山中學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1907年 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1917年回中國,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秘書。1918年到1920年擔任非常國會參議院秘書兼廣州時報編輯。1921年任廣州市長兼治河督辦,後任廣州市首任市長。

1923年 2月再任廣州市長。10月參與中國國民黨改組,獲指定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黨綱章程。1924年 主持國民黨廣州特別黨部,6月與黃季陸合作提出《彈劾共產黨案》。

1925年 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開府,任政府委員。1926年1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5月第三次就任廣州市長。1927年3月任國民黨常務委員與國民政府常務委員。7月隨汪兆銘清共。

1928年 1月與胡漢民與伍朝樞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國國民黨訓政大綱》,協助制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任鐵道部長與考試院副院長。

1929年 孫科親領籌辦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紀念中學)之責。

1931年 改任行政院長,因財政危機鏇即辭職。同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在廣州成立了一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抗。由於孫科上台後,政府財政無比困難,不到1個月便辭職了。孫科呼籲從速實施憲政。

1932年 改任立法院長,曾鼓吹實行立憲制度,但遭蔣介石冷遇。其間連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中蘇文化協會”成立,出任首屆會長。1938年奉派中國政府代表及蔣介石特使與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爭取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

1944年 11月,孫科在《紐約時報》撰文,暢談他長期以來對在中國實現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1945年出任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國民黨中常委。

孫科孫科

1946年 1月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商,然後跟隨蔣介石進攻共產黨占領區。1946年下半年,隨著國內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孫科從自己原來的立場全面後退,停止革新宣傳,轉而支持蔣介石的政策。

1947年並任國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與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落選,後再度出任行政院長。1948年11月,獲蔣任為行政院長。

蔣介石於1949年1月下台,由李宗仁代任總統。孫科以南京不穩,將行政院遷往廣州,一度令李宗仁政府無法運作,亦無法與共產黨和談。孫科亦是中共在1948年開列首43名國民黨“戰犯”之一。

1949年 辭職赴台。1951年赴法國。1952年移居美國,擔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董事長。

1954年 夏,因次子孫治強從香港舉家遷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孫科遂遷居與次子同住。

1965年 由美國至台灣,任中華民國總統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院長,1967年出任東吳大學董事長。

1973年 因心臟病病逝於台北。終年82歲。

個人觀點

實施憲政

1928年,孫科出任考試院副院長,兼鐵道部長,主持鐵路、航空建設。同年,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後,作為國民黨上層集團一員的孫科,面對中國現代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使國民黨擺脫政治困境,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革新主張。在國家政治體制問題上,孫科最早提出實施憲政的政治主張;在國民黨內,孫科強烈反對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呼籲實現國民黨的民主化;在經濟和民生問題上,孫科從鞏固國民黨統治基礎前提出發,強調用改良的方法儘速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孫科的這些革新主張表現出一定的追求現代化的傾向。孫科的革新努力最終遭到失敗。

鞏固政局

1928至1931年,孫科對於蔣介石以黨治確立國民黨政治權威的主張和措施雖然在個別之處有所保留,但總的說來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孫科希望通過黨治,“造成一個鞏固的政局”。但是到了30年代初,經過幾年的強調權威的黨治實踐,孫科發現,國民黨對權威的強調並未能使權威真正確立,在黨治下,國民黨所面臨的困難非但未能被解決,相反,國民黨卻陷入了更為深重的危機。孫科認為,唯一能使國民黨擺脫困難的方法就是實行民主政治。

個人著作

著作有《憲政要義》、《中國與戰後世界》、《三民主義新中國》和《中國的前途》等。

美國生活

孫科孫科

孫科久居高位,與父親孫中山一樣“不蓄私財”。正因為孫科囊中羞澀,以致他漂泊海外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孫科夫婦出國遠行的盤纏,還是靠賣了房子湊足的,他們閒居美國,沒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僅依靠兒女接濟小額款項,省吃儉用,一切自己動手,度過了十多個落寞而清苦的春秋。民國時的生活,感慨不已,她對寓所描述道:那是一幢向當地人訂租的房子,周圍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就像海邊專供遊人游泳後休息的那種臨時房舍一樣,風一吹就開,無以名之,姑且稱為“火柴盒式”的房子。

孫科夫婦在與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別負擔清潔工作,由孫科負責打掃各室內的清潔,包括衛生 間,每天用吸塵器做工;夫人陳淑英負責廚房的清潔工作;孫治強負責搬運重物品、清理戶外清潔工作,他的夫人則照顧孩子們以及承擔瑣碎的家務事。後來當孫科遷居Lagune Beack後,為了節省開支,自己種菜,自己烹飪灑掃,生活異常清苦。當時有人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活:“一幢簡陋的平房,沒有地毯,沒有僕人,凡事自己動手,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今卻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他的家中,到處都是書籍。”

情感風流

孫科一生有三位夫人,共有二子四女,元配夫人為表妹陳淑英。四個女兒中,孫穗英和孫穗華的生母是陳淑英,孫穗芳生母叫嚴藹娟,孫穗芬的生母是孫科的二夫人藍妮。

孫科孫科與藍妮

孫科的妻子陳淑英,生於1893年,她是孫科的髮妻,也是孫氏族譜上孫科唯一的妻子。她同孫科共同生活了六十一年,差不多是孫氏家族中享年最高的人。陳淑英與孫科是表親,她是孫中山的三叔孫觀成、三叔母譚氏的外孫女。1912年孫科與陳淑英在檀香山成親,婚後赴美留學,陳淑英相伴而行。第二年在加州的柏克萊,陳淑英生下大兒子。兒子生下後便去電告知他祖父孫中山,孫中山以國家初建,百廢待新,因之希望國治民安,天下太平,所以給大孫子取了個“治平”的名字。1914年,陳淑英又生下次子。此時,正值竊國大盜袁世凱竊國,孫中山為再造民國而創立中華革命黨。孫中山以蓋治國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強盛,故而給其次孫取名治強。1923年,長女生於廣州,仍由孫中山命名,取名“穗英”,1925年,陳淑英又生次女穗華,此時孫中山已赴北京

身為孫中山的獨子,孫科自幼接受西洋文化,學識淵博,風流倜儻,雖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但仍如舊時達官貴人一樣,正室之外還金屋藏嬌,時常成為桃色新聞的男主角,嚴藹娟則是這些新聞中的一位女主角。1932年,嚴經由孫科的手下介紹和孫科認識,此後兩人便同居了近四年之久,孫科任立法院長時,嚴氏還到南京充任孫科的“私人秘書”,生活甚為甜蜜愉悅。嚴氏是浙江人,生了兩個女孩。1935年,孫科偶然結識了上海交際場上的名花藍妮,兩人頓生情愫,很快,孫科便冷淡了嚴藹娟,並迎娶了藍妮為二夫人。適時,嚴藹娟已身懷六甲,面對孫科無情的遺棄,她無可奈何。後來雙方反目成仇,嚴藹娟被孫科拋棄,女方不肯示弱,狀告孫科。經杜月笙和上海大律師吳經熊出面調解,孫科同意支付嚴藹娟生活和教養費用,嚴女士才偃旗息鼓。1936年3月,孫科與嚴氏的女兒孫穗芳在上海出生,然而次年全國抗戰爆發,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孫科隨著也去了重慶。嚴藹娟曾設法托人,央求孫科為女兒提供點生活費,卻未能如願。嚴藹娟在上海帶著女兒孫穗芳,再也無法和孫科聯繫上,迫於生計,失去生活來源的嚴藹娟帶著一歲的女兒只得改嫁他人。嚴藹娟並未就此打住,息事寧人,而是不斷糾纏孫科。孫科曾經幾次給錢,以作養育女兒之用。日本投降後,嚴女士曾四處托人找孫科,希望孫科看在女兒的情分上給予資助,還接連給孫科寫過兩封信。1946年5月,孫科作了回應並且贈款。嚴藹娟的不幸,皆因她遇到了孫科,造成其可悲的一生。

藍妮是孫科公開承認的二夫人,他們之間的曲折戀情對孫科的政治生涯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藍妮是雲南哈尼族苗王后代,容貌秀麗,對中國古典詩詞也有一定了解。1935年在上海的一次宴會上,孫科與藍妮一見鍾情,鏇即邀請她擔任自己的機要秘書。兩人感情與日俱增,不久,孫科決定娶藍妮為二夫人。婚禮那天,孫科請了立法院的同事,一共擺了4桌酒席。在同事的祝賀聲中,他說:“哈哈,我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孫科娶了藍妮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她的忠貞感情,親筆給藍妮寫了一張字據:我只有元配夫人陳氏與二夫人藍氏二位太太,此外決無第三人,特此立證,交藍巽宜二太太收執。1938年,藍妮在上海生下了女兒,孫科給愛女起名叫孫穗芬。

抗日戰爭爆發後,藍妮告別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與孫科前往重慶。當時,藍妮廣泛地與社會各界人士交往,與鄧穎超、康克清等共產黨人關係甚好。1940年藍妮獨返上海,回到女兒孫穗芬的身邊。

1948年,在副總統的選舉中,許多人都認為,孫科有蔣介石做後台,穩操勝券。然而,這時發生了一件導致孫科功敗垂成的所謂“藍妮事件”。《救國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報導,說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中央信託局沒收了藍妮的一批德國進口的顏料,作為敵偽財產處理,可是孫科致函國民大會秘書長,說這批顏料為“敝眷”藍妮所有,要求發還……,《救國日報》的報導出來後,孫科在選舉中大受影響,經過四輪選舉,最後李宗仁擊敗了孫科,當選為國民政府副總統

落選的結果也使得孫科與藍妮最後分手。據說,當時孫科為了能競選上副總統,面對政敵利用《救國日報》所做的大肆詆毀,不僅未替藍妮公開辯解,相反,還為洗清自己做了一些小動作,這就激怒了生性倔強的藍妮,從此和孫科形同陌路人。

家庭概況

孫科孫科和陳淑英及其兩女兩子

孫治平:孫科的長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治平與比自己小1歲的弟弟孫治強長期寓居美國。1965年,孫治平陪父親孫科返台,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會委員等職、台灣電視公司副董事長等職。2005年在香港柴灣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病逝。孫治平有一子,叫孫國雄,1943年生。

孫治平生一子,孫國雄。國雄有三女一子:子偉仁、長女美玲、次女美蘭、三女美蓮。

孫治強:孫科的次子。返台後懷才不遇,第一次婚姻也以失敗告終。孫治強再婚後,生得兩子孫國元和孫國升。孫治強晚景淒涼,不但生活拮据,而且身體欠佳。為了治病,他只能在台北市榮民總醫院附近租屋居住。2001年在美國因肺炎而撒手塵寰,享年87歲。孫治強有女兒孫嘉霖和孫嘉瑜,現均旅居美國。

孫科長女孫穗英,1922年生。

孫科次女孫穗華,1925年生。

孫科三女孫穗芳,1936年生。1956年讀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1959年移居香港。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畢業於夏威夷太平洋大學。1995年11月獲斯里蘭卡國際公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著有《我的祖父孫中山》一書。生有兩子:王祖榮長子,王祖耀次子。

四女孫穗芬,1938年在上海出生,其生母藍妮是孫科的二夫人。1955年,孫穗芬高中畢業,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空姐。她生有孫忠仁、孫忠傑和孫忠偉3個兒子。

晚年落寞

孫科孫科

孫科久居高位,與父親孫中山一樣“不蓄私財”。正因為孫科囊中羞澀,以致他漂泊海外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孫科夫婦出國遠行的盤纏,還是靠賣了房子湊足的。據台灣學者莊政教授著述披露,他們閒居美國,沒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僅依靠兒女接濟小額款項,省吃儉用,一切自己動手,度過了十多個落寞而清苦的春秋。民國時的生活,感慨不已,她對寓所描述道:那是一幢向當地人訂租的房子,周圍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就像海邊專供遊人游泳後休息的那種臨時房舍一樣,風一吹就開,無以名之,姑且稱為“火柴盒式”的房子。

孫科夫婦在與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別負擔清潔工作,由孫科負責打掃各室內的清潔,包括衛生間,每天用吸塵器做工;夫人陳淑英負責廚房的清潔工作;孫治強負責搬運重物品、清理戶外清潔工作,他的夫人則照顧孩子們以及承擔瑣碎的家務事。後來當孫科遷居LaguneBeack後,為了節省開支,自己種菜,自己烹飪灑掃,生活異常清苦。當時有人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活:“一幢簡陋的平房,沒有地毯,沒有僕人,凡事自己動手,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今卻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他的家中,到處都是書籍。”

對於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孫科曾回憶說:“在美國定居的一段悠長歲月中,友朋酬酢甚少,惟有國內去的朋友,才不惜遠道來訪;不能前來的,也多拍個電報或通電話,張君勱先生亦時相過從,所以除了偶爾出外小作旅遊外,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讀書上面。”孫科喜歡讀書的名聲在外,以致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黨國要人”中,他也還比較的是一個“看看書的人”。“養浩然氣,讀有用書。”這是當年孫科在南京寓所掛的一幅很得意的書法作品。此時,孫科年逾古稀,遠離曾經數十年相伴的政治鬥爭,終於有機會靜心修養,餘暇唯以讀書自娛。他每天徒步到圖書館看書,有時直到圖書館關門,管理員催他走,他才戀戀不捨地回家。其實,孫科自幼在其父孫中山的關心、督促下,養成好讀書的習慣,晚年在異域每當展卷閱讀,父親對他的諄諄教誨就縈迴腦際。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一家人曾在南京有一段短暫的團聚時光。這時,孫中山與孫科談話的一個重要內容,仍是議論讀書。顯然,孫科在美國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尚能一如既往的“養浩然氣,讀有用書”,自然凝聚著孫中山的一片苦心。孫科這位昔日堂堂的國民政府顯要,在美國因生活困難,竟連買書的錢都不夠,只購報紙、期刊閱讀。但這絲毫不改變他對讀書的嗜好。

1952年,孫科移居美國。到紐約後,他做了一次全身檢查,結果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及高血壓、失眠等病。

中山家世

孫中山先生一家

孫科一家孫科一家

1885年4月13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與盧慕貞女士結婚。婚後六年(1891年9月18日)生子孫科,四年後生長女孫金延,次年生次女孫金婉。與盧慕貞離婚後,191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父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孫科生二子四女:

●孫科長子孫治平,1913年生。1955年獲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國民黨中評審、電視公司董事長、聯合發展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治平生一子,孫國雄。國雄有三女一子:子偉仁、長女美玲、次女美蘭、三女美蓮。2005年去世。

●孫科次子孫治強1915年生。有美國加州大學政治經濟學學位。離過一次婚,第二任妻子林倫可比他小三十歲,生二子。共有二子二女:長子國欣、次子國元、長女嘉琳、次女嘉瑜。2001年突發心臟病去世。

●孫科長女孫穗英1922年生。

●孫科次女孫穗華1925年生。

●孫科三女孫穗芳1936年生。1956年讀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1959年移居香港。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畢業於夏威夷太平洋大學。1995年11月獲斯里蘭卡國際公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著有《我的祖父孫中山》一書。生有兩子:王祖榮長子,王祖耀次子。

●孫科幼女孫穗芬(1938——2011)。2011年1月1日上午在台北遭遇車禍,生命垂危。她此次來台參觀花博會,原定1日上午搭機返回香港,不料在赴機場途中發生車禍,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治療,在2011年1月29日14時50分不幸病逝,享壽73歲。

“光榮的和平”的垮台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孫科出任國民黨行政院長,在國民黨軍戰略決戰失敗的背景下,竭力逼蔣介石下野,進行和談尋求“光榮的和平”,以挽救國民黨的統治。

孫科內閣組成之時,正是人民解放軍將杜聿明集團包圍起來準備聚殲之際。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乘機逼宮,要求蔣介石下野和談。蔣一度答應於元旦引退,在這一背景下,孫科雖也一再向“蔣總統建議和談”,但是決定“不致立即作重開和談之努力,而暫時採取觀望之態度,以等待適當之時機”。因此,當新聞報導他已派代表到上海、香港同李濟深磋商和談條件時,他當即否認。正在孫科期待“適當之時機”到來時,中共宣布了戰犯名單,蔣介石李宗仁、孫科等都名列榜首。蔣很惱火,聲稱“我如不能戰,即亦不能和。我如能戰,則言和又徒使士氣人心解體。故無論我能戰與否,言和皆有百害而無一利”。於是蔣改寫了自己的新年文告和有關演講詞。一方面,他宣稱內戰責任須由中共承擔,聲稱他一直本著“和平建國”的一貫政策“為蘄求和平與共黨委曲求全”,但是中共全面“叛亂”,他不得不“戡亂”。如果中共無“誠意”,他就“決予剿平”。

孫科對此非常不滿。這些表明,孫科在內戰責任與和談條件上向中共做了一點“讓步”,並要求蔣下野。孫科宣稱他既然“擔當行政院長的重任”,就須“以最大的努力,求和平的實現”。

在孫科的壓力下,蔣介石於1949年1月2日召集孫科、吳鐵城、張治中、張群等人討論與中共和平談判問題。討論結果是,孫科致電邵力子到寧會商進行辦法,並要求他出任首席談判代表。雖然蔣介石仍然戀棧不退,但是,形勢的發展對蔣更為不利。人民解放軍一方面於1949年1月14日總攻天津,一方面前進到長江北岸。毛澤東選擇在總攻天津的當天發表聲明,宣布國民黨政府如果“願意實現真正的民主的和平”,就須以八個條件為基礎進行談判。

這一聲明在國民黨政府內立即引起反響。58名立法委員1949年1月16日聯名致函孫科,認為中共既然“表示願與政府商談和平,此誠實現和平之適宜時機”。1949年1月19日,“未及簽名”的立法委員40餘人致函孫科提出同樣主張。一些人則明確要求:“蔣總統完成了領導北伐與抗戰的歷史使命,有權利光榮退休,不必再將國事煩他。”孫科立即在1月17日召開的國民黨中政會會議上出示立法委員信件,在1949年1月19日內閣會議上,他又宣稱立法委員兩度致函“多為和平而呼籲”,強調這是“普遍民意之所趨”,因此“應及時就此案予以討論”。

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雖然蔣稱其下野是桂系逼的,但也有孫科的“功勞”。

蔣介石下野後,孫科、蔣介石、李宗仁圍繞什麼樣的“和平”展開了新的較量。孫科把尋求“光榮的和平”以維持國民黨的統治,作為他的主要任務。

桂系的首要打算是,一方面企圖聯合中共一致對蔣,以防其再起,一方面憑藉“長江天險,拒敵渡江”,達到“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讓共產黨去搞,長江以南由我們來搞”的目的。如果該目的達不到,李宗仁就打算由自己與中共進行全面和平談判,以“建立聯合政府”。

蔣介石則企圖在李之和談掩護下進行戰略轉移,並準備在李宗仁和談不成或傾向投誠時東山再起。他將近50萬人的兵力分布於湖口至上海段長江南岸約500餘公里的正面,此舉不僅是要阻止解放軍渡江,而且意在控制南京,威脅李宗仁。如能阻止解放軍渡江,蔣介石自然成為“劃江而治”的一方。如此目的不能實現,蔣就戰略撤退,並“秘密將海、空實力逐漸南移,以台灣為中心”,使桂系不能以半壁江山與中共分庭抗禮。

和談主要在中共和李宗仁之間展開,1949年1月27日,李宗仁發出致毛澤東的卯陽電,再次強調以八條為和談基礎,特別是贊成商談懲辦戰犯。中共表示歡迎,指出如果他立即逮捕主要戰犯,“以便實現真和平民主,那就是好的”。

實際上,李宗仁此舉也未成功,其原因在於遭到蔣、孫的聯合抵制。孫科則一方面拒絕回南京,一方面以李宗仁曾計畫遷都廣州為由,聲稱“政府遷地辦公”是“得李副總統(而非李代總統)同意”的,決非他“所可獨斷”。孫科一再強調“光榮的和平”、“平等的和平”,雖然是針對中共而來,也是對桂系作側面的攻擊。

僅僅是桂系的壓力,還不足以迫使孫科去職,孫科還遭到蔣介石的反對。在1949年2月17日,蔣就強調李宗仁既然有意調換孫科,可由其自行決定其行政院院長的人選。3月上旬,他進一步決定“對孫不勉強予以支持,如大勢所趨,孫被迫辭職,只有聽他辭去”。在此情況下,孫科不得不於1949年3月8日辭職,其所謂“光榮的和平”也隨之煙消雲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