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畫”、“珠峰計畫”、“卓越工程師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111計畫”、中美“10+10”計畫入選高校;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聯盟、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為中管副部級院校。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截至2017年6月,同濟大學設有39個學院(系)和二級辦學機構,7家附屬醫院,5所附屬中學;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碩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攻讀學位外國留學生3566人;學校占地面積約3850畝;紙本圖書400餘萬冊。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同濟初創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1893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Dr. Erics Paulum)來到上海,在德國總

領事館附近開一診所。後來,他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運來大批醫療設備,聘請當時在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協助在滬成立了傷兵醫院。德軍歸國時,為感謝寶隆,將傷兵醫院的醫療設備悉數贈送給寶隆。

1900年,寶隆在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張家浜新馬路旁開辦了有20張床位的醫院。由中德雙方出資,取名“同濟醫院”,寶隆任院長。1904年初,克納佩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學東方語言部主任進行了會談。在談到在中國推行德國教育政策時,克納佩提出了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的計畫。

1905年,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就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一事達成共識。普魯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長阿爾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進德國與外國精神文化關係科佩爾(Koppel)基金會”。該基金會直接受文化部監督,它的董事會主席是商務顧問科佩爾。科佩爾基金會不僅負責籌集錢款,而且對外以學校創辦者的面目出現。

1907年3月,科佩爾基金會、促進在華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德醫公會和同濟醫院4方,在柏林簽署了由普魯士文化部起草的關於在上海建立德國醫科學校的協定;1907年6月3日,“德文醫學堂”董事會正式成立,董事會由18人組成。

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取名為“德文醫學堂”。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國家諸位領導題詞國家諸位領導題詞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1917年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

,不久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根據《寶山縣誌》記載: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1921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4年0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國立時期

共和國領袖與同濟共和國領袖與同濟

1927年8月,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27年9月,同濟大學開女禁,首招兩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結於上海的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在“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於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築如大禮堂、電氣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部分宿舍及實習工廠等被炸毀,圖書、機器、標本、模型等設備損失更為嚴重。寒假過後,新學期無法上課。在此情況下,胡庶華校長想方設法使全校師生暫遷市區巨籟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繼續上課。同時,師生們參加搶救軍民傷員,以支援十九路軍與敵作戰;吳淞校舍在朱家驊的幫助下,很快得以修復。

1932年8月25日,學校遷回吳淞。

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訪同濟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訪同濟

1933年5月,國民黨政治會議議決,將處於江灣的國立勞動大學(1932年停辦)的房屋、機器、工廠等劃歸同濟大學,創辦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後奉教育部令,改稱“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

業學校”。

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

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於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

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院系調整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布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

1949年0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後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1年, 理學院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並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等學校。

1952年,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等高校的土建系、科、組併入同濟大學。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後併入武漢大學。1952年工學院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併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學校,後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參與組建了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

1960年0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

1966年,劃歸高教部領導。

文革十年

溫家寶、習近平觀看同濟大學生科技成果展溫家寶、習近平觀看同濟大學生科技成果展

1966年5月,全國開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大動亂中,同

濟大學是重災區,損失慘重。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陳琳瑚為組長的工作組進入同濟大學。隨即,工作組在“一·二九”田徑場與師生見面,宣布暫停王濤的黨委書記職務,由黨委副書記侯東昇代替,並在大禮堂召開全體師生員工“聲討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分子王濤大會”。此後,集中力量斗王濤,同濟大學動亂從此開始。

1966年8月9日,同濟大學發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22日,同濟師生員工開始成立“紅衛兵”組織。不久學校有組織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紅衛兵組織——紅衛兵大隊部。紅衛兵紛紛走上街頭進行“破四舊、立四新”的宣傳活動,並在校內外對本校部分幹部和教師進行多次抄家。

1967年6月2日,《文匯報》發表社論《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祝賀同濟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當天,革委會發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濟大學的黨、政、財、文各項大權歸‘同濟大學革委會’”。此後不久,各系及後勤、科研系統也相繼成立革委會。至此,原來的教學、科研機構被砸爛,基本理論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學和科研活動幾乎全部停止。

1970年8月,學校成立“財產清理小組”。全校統一行動,對學校的家具、設備進行清點登記。運動對學校造成極大的破壞。600多間宿舍里的燈泡全被損壞或擰走;部分門鎖被拆,部分書架、床板、繪圖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產、設備長期無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損壞。

1968年3月6日,經上海市革委會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濟大學核心小組”,這是市革委會批准的第一個高校黨的“核心小組”。此後“整黨”由“校革會”和“核心小組”共同負責。

1971年,學校取消原建工、建築兩系建制,將兩系在校教師全部編入“五七公社”。

1972年起,學校開始接受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務和科研經費。

1975年,學校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6年2月,學校召開全校大會,批判科技界的所謂“奇談怪論”及“三項指示為綱”。

繼往開來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繫,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視窗。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百年校慶同濟大學百年校慶

1996年07月,原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和上海城建學院併入同濟大學。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併,同時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醫科。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將同濟大學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即“985工程”)名單。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所有資產由同濟大學接管。

2004年,被中組部列為副部級高校。

2004年09月,嘉定校區啟用,同濟大學軟體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

2005年07月12日~08月22日,機械、電信、交通等第二批搬遷學院順利入駐嘉定校區。

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百年校慶。慶祝大會在同濟大學大禮堂舉行,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並致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前往同濟大學,看望師生員工,祝賀同濟大學百年華誕。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繼續共建同濟大學。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年,學校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樑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慧型誘導、城市污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研發、國產化智慧型溫室、大洋鑽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誌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與《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同濟大學有22位教授擔任“973計畫”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其中《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樑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蛟龍號首次搭載同濟大學教授進行科學實驗蛟龍號首次搭載同濟大學教授進行科學實驗

2012年,同濟大學國家863牽頭課題啟動11項,契約經費近1.3億

元;全年進校科研經費11.2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0%,其中縱向8.6億元;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課題200餘項,契約經費達4.3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批441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2000萬以上重大研究計畫集成項目2項,項目獲批數全國排名從第11位上升到第8位,獲批經費3.1億元,比2011年年增長63%;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取得突破,共獲3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獲省部級各類基金項目41項,其中上海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19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項目10項。

同濟與世博同濟與世博

2005年開始,同濟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220多億元,

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範;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

科研基地

截至2014年12月,同濟大學建設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建設有國內首個“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總投資4.9億)、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台”、國內第一個"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此外,在國務院2013年1月16日討論通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中,由同濟大學領銜,經2011年總體專家組評審獲得第一名的“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項目建議又被列為中國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首位。

基地類型 平台或基地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專業實驗室 城市規劃與設計現代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 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
陸地交通氣象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級研究中心 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土建結構預計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磁懸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重點實驗室 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心血管基礎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嵌入式系統與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金屬功能材料開發套用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結核病(肺)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橋樑結構抗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風洞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信號轉導與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研究中心 教育部土木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企業數位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建築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設施農業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教育部道路交通安全與環境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上海建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市電動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 海洋地質科學創新引智基地
節能與環保汽車創新引智基地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創新引智基地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創新引智基地
2011協同創新中心 智慧型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資料來源自2014年8月同濟大學科技處)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同濟大學學報同濟大學學報

該刊以報導同濟大學土木建築、交通運輸、環境及節能、車輛工程等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為主,業已形成鮮明的同濟特色。2012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發布了2012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報告顯示:在中國71種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學報中,同濟自然版學報學術影響力綜合評價指標為70.2,首次超過《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排名全國第一。

該刊2002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4年榮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5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6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選“第六屆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選“2008年中國300種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榮獲“第四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2010年被評為“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選“2010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1年入選“2011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入選“2011年中國300種精品科技期刊”。

《城市規劃學刊》

創辦於1957年,前身為《城市規劃彙刊》,是國內最早的城市規劃學術期刊。該刊是中國城市規劃學科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是國家建築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美國國際CODEN中心授予國際刊名代碼。

《德國研究》

《德國研究》《德國研究》
1986年創刊,研究對象以德國為主、兼顧歐盟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該刊所刊登的文章經常被中國人大報刊資料中心下屬的各類刊物全文轉載,並被《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2008年起它入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1994年第8期《今日中國》雜誌(德文版)還專門介紹了《德國研究》雜誌的情況。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998年創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內首家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力學季刊》

1980年創辦並公開發行。該刊自1993年起連續被選為國家科委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選為核心期刊;是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力學學會主辦的工程力學學科的學術刊物。

《岩土工程師》

1980年創刊,該刊已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知網收錄。

圖書館藏

根據2014年8月圖書館網站顯示,圖書館藏紙本圖書和期刊合訂本超過404萬冊,電子圖書約 180萬種,紙質中外文現刊30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近4萬種。除此之外,圖書館還訂購了各種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資料庫、各類權威的專業學會出版物全文資料庫。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止2017年6月,同濟大學設有39個學院(系)和二級辦學機構。

學院 系所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哲學系 歷史學系
中國語言文學系 文化產業系
同濟大學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 預防醫學院
口腔醫學院 臨床醫學一系
臨床醫學二系 臨床醫學三系
臨床醫學四系 臨床醫學五系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信息學系 生物醫藥與技術系
分子與細胞生物系
同濟大學理學部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數學系
化學系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建設管理與房地產系 工商管理系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經濟與金融系
會計系 公共管理系
同濟大學法學院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 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國際政治系
社會學系 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系 城市規劃系
景觀學系
同濟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建築工程系 橋樑工程系
地下建築與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
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現代製造技術研究所 機械設計與理論研究所
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 暖通空調及燃氣研究所
熱能工程研究所 製冷與熱工程研究所
工業工程教研室 專業基礎教學部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信息與通信工程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教育技術與計算中心
CIMS中心 CAD中心
同濟大學軟體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系 環境工程系
市政工程系
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水泥基材料研究所 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金屬基材料研究所
建築材料研究所 環境材料研究所
材料化學研究所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道路與機場工程系 運輸管理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
城市軌道與鐵道工程系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 德語系
日語系 留德預備部
聯邦德國研究所 公共英語教學部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同濟大學中德學院
​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 機車車輛研究所 制動技術研究所
輪軌關係研究所 電力牽引控制研究所
動車技術與裝備研究所

學科建設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擁有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涵蓋一級學科55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涵蓋一級學科3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其中,國家一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培育)3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17個。

一級學科博士點(25個)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

地球物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46個)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

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25個)

土木工程、建築學、海洋科學、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物理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力學、數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地球物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城鄉規劃學、生物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重點學科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
學科代碼
一級
學科名稱
二級
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 0813 建築學
(含4個二級)
081301 建築歷史與理論
081302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81303 城市規劃與設計
(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081304 建築技術科學
0814 土木工程(含6個二級)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結構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熱、供燃料、通風及空調工程
081405 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
081406 橋樑與隧道工程
0823 交通運輸工程(含4個二級)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二級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7個 070704 海洋地質
080104 工程力學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502 材料學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8160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083002 環境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3個 070101 基礎數學
070205 凝聚態物理
080204 車輛工程

學科評估

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同濟大學共有40個一級學科參評,9個學科排在前5位,13個學科排在前10位,24個學科排在前20位。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繼續保持全國首位,人才培養各單項指標均排名第一。

全國排名 一級學科名稱 全國排名 一級學科名稱
1 土木工程 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 城鄉規劃學 14 機械工程
2 風景園林學 14 控制科學與工程
3 建築學 17 馬克思主義理論
3 海洋科學 17 物理學
3 交通運輸工程 17 力學
3 環境科學與工程 17 水利工程
4 測繪科學與技術 17 生物醫學工程
5 地球物理學 17 政治學
6 設計學 18 公共管理
9 管理科學與工程 18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10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21 哲學
10 口腔醫學 23 材料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同濟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特色專業2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

國家級精品課程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工程力學、地下建築結構、建築設計基礎、景觀規劃

設計原理、測量學、交通管理與控制、鋼筋混凝土結構、資料庫技術與套用、城市總體規劃、建築結構抗震、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動畫運動規律、理論力學、計算機系統結構、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建築理論與歷史、城市規劃原理、質量管理學、普通化學、金融衍生物定價理論、中級德語、工程項目管理、大學德語、建築評論、材料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橋樑工程、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

國家級特色專業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動畫、軟體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語、地質學、地質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生物信息學、數學與套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同濟大學力學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同濟大學建築規劃景觀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力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國際化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強化數理基礎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學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環境與規劃)、基於學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藝術類與工程類)、基於學科交叉與綜合的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械與電子)、土木工程專業拔尖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築規劃大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德、法、義大利語強化班的國際化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本碩貫通(4+2)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附屬醫院

同濟大學有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同濟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肺科醫院和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等10家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總床位數5000餘張。此外,學校的同濟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楊浦中心醫院,同濟大學附屬養志康復醫院三家醫院已經掛牌。

附屬醫院名稱 級別 地址
上海市 同濟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普陀區新村路389號
上海市 天佑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延長中路301號
上海市東方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浦東新區即墨路150號
上海市 養志 康復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松江區光星路2209號
上海市 楊浦 中心醫院 綜合類三級乙等 上海市楊浦區滕越路450號
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專科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閘北區延長中路399號
上海市肺科醫院 專科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楊浦區政民路507號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專科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靜安區長樂路536號

師資力量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擁有專任教師2674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88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中組部“千人計畫”學者30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27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2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

全職院士
類別 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 汪品先 、 孫鈞 、 姚熹 、 鄭時齡 、 裴鋼 、 周興銘 、 葛均波、陳義漢、常青
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 項海帆 、 李同保 、 郭重慶 、 戴復東 、 范立礎 、 沈祖炎 、 盧耀如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 裴鋼 、 汪品先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姚熹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吳志強
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4人) 羅小未 , 鄭時齡 , 吳志強 , 常青
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1人) 鄭時齡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張慕聖

知名學者

類別 名單
千人計畫 楊志剛 李榮興 戴曉虎 周孟初 林峰
吳俊 張紅軍 黃文銳 彌 永利 朱建文
張永和 房健民 翁志萍 孫毅 李保文
張偉賢 鄭加麟 章桐 項 曉東 董平
崔玉 軍 張傳倫 劉小樂 趙生捷 時東陸
文學軍 居 金良 Herbert . Mang 莊 司俊 明 李菁
長江學者 孫立軍 李傑 孫利民 李新貴 顧明
翦知湣 呂西林 黃爭鳴 張紅軍 林峰
林濤 陳義漢 楊志剛 彭仲仁 朱合華
王占山 童 小華 孫方霖 李榮興 傅公康
趙曉林 劉小樂 Pol . Spa nos James . Ohl son 施 松濤
高紹榮 孫周興 林欣 韓傑 黃宏偉
傑出青年 陳鴻 薛松濤 仲政 蔣昌俊 李國強
徐鑒 黃茂松 劉志飛 蔣明鏡 張小寧
楊守業 張晨曦 康九紅 丁玉強 周仕明
蘇育才 戈 寶學 盛光遙 沈軍 肖建莊
田陽 童 小華 高紹榮 顧明 裴鋼
翦知湣 呂西林 陳義漢 孫立軍 王占山
孫方霖 李傑 潘衛慶 陳銀廣
青年千人 王啟剛 沈士蕙 董華 顧榮鑫 鍾錦強
孫衍 剛 毛志勇 黃佳 裴艷 中 李偉
黃曉東 陳建軍 田志新 葉昕 肖飛 鵬
徐曉 翔 鄭思 明

國家級教學團隊

建築歷史與理論教學團隊(鄭時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龔沛曾)、鋼結構教學團隊(陳以一)、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與方法教學團隊(趙民)、普通物理學課程教學團隊(顧牧)、寶石學教學團隊(廖宗廷)。

教育部創新團隊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論及系統(孫立軍)、節能環保汽車(余卓平)、心臟顫動的發生機制和干預策略的理論基礎(陳義漢)、嵌入式服務計算(蔣俊昌)、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電磁波調控(陳鴻)、城市軟土地下空間與工程(朱合華)、人誘導多能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機制及套用研究(康九紅)。

合作交流

卓越聯盟

卓越聯盟校長聯席會議卓越聯盟校長聯席會議

2010年11月25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

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8所高校在同濟大學宣布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定》,同意全方位合作,並宣布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實行聯考。重慶大學於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國際合作

同濟大學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已發展成為中國教育、文化和科技對外交流的重要視窗。除頗具影響的中德學院、中法學院、中德工程學院和中意學院外,還建有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等機構。

許多世界著名學者和外國政要被聘為學校名譽博士和名譽教授,如義大利總理普羅迪、德國前總理科爾和施洛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托普弗、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諾貝爾獎獲得者萊因哈德·澤爾騰、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等。隨著中德友好醫院、中意設計中心的順利推進,以及在日本和德國的3所孔子學院的正式運作,同濟大學國際交流的領域將進一步拓寬。

同濟大學合作與交流同濟大學合作與交流

該校每年接待境外來賓5000多人次,其中包括多名外國政要,2002年德國總理施洛德、2004年法國總統席哈克、聯合國副秘書托普弗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總幹事長織松浦晃一郎、2006年義大利總理普羅迪、2007年德國總統克勒等,並有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校講學。每年聘請90多位長期外國1100多位短期專家來校講學,出境學術交流達2000人次,召開國際或地區性學術會議40多次。同濟大學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留學生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留學生人數已達2458人。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在對德為主的合作基礎上,發展為以對歐洲合作為中心,拓展北美、輻射亞非的布局,先後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聯合國等8個國際化合作平台學院,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定,與大眾、西門子、拜耳和IBM等眾多跨國企業共建了研究中心。學校先後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和"國際綠色校園聯盟"並擔任首屆主席,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是亞太地區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續校園傑出獎"的高校。

社會評價

同濟設計同濟設計

在世界著名高等教育機構QS與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聯合發布的2

009—2013年全球大學排行榜中,同濟大學排名內地高校第8至第9位。2014年QS全球大學排行榜同濟大學排名第393位

,內地高校第13位

。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同濟大學排名內地高校第9位

,2015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同濟大學排名內地高校第11位

。同濟大學的目標定位是建設成為研究型、國際化、綜合性世界一流大學。

最新公布的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土木工程專業”(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3 - Engineering - Civil & Structural)排名中,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由上一年度的全球第55位躍升至第18位。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科已相繼通過全球商科兩大頂級認證AMBA和EQUIS(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142所商學院獲得認證),國內僅8所高校經管學院取得認證。

知名校友

類別 名單 職務 名單 職務
政治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原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占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 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鐘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莊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鹹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杰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瀋陽工具機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捷運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厲麟似 ​教育家、外交家,教育部司長 ​武劍西
​出版家,商務印書館館長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同濟大學黨政領導名單
黨委書記 楊賢金
常務副書記 方守恩(正局級)
黨委副書記 馬錦明 姜富明 方守恩 徐建平
紀委書記 姜富明
校長 鍾志華
常務副校長 伍江
副校長 江波 顧祥林 蔣昌俊 吳志強
呂培明

歷任領導

同濟大學歷任校長
埃里希·寶隆:1907─1909 福沙伯:1909—1917 貝倫子:1912—1919
沈恩孚:1917—1923 袁希濤:1923—1927 阮尚介:1917—1927
張仲蘇:1927—1929 張群:1929-1929 胡庶華:1929—1932
翁之龍:1932—1939 趙士卿:1939—1940 周均時:1940—1942
丁文淵:1942—1944 徐誦明:1944—1946 董洗凡:1946—1947
丁文淵:1947—1948 夏堅白:1948—1952 薛尚實:1953—1959
王濤:1959—1977 李國豪:1977—1984 江景波:1984—1989
高廷耀:1989.2—1995.2 吳啟迪:1995.2—2003.6 萬鋼:2004.7—2007.8
裴鋼:2007.8-2016.9 鍾志華:2016.9-

文化傳統

校訓

同舟共濟

同濟古訓: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

校風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校歌

《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國立同濟大學校歌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詞:易韋齋 曲:肖友梅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負了好教育。

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國大地,

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負了好教育。

慈受、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同濟之歌》

萬鋼校長指揮師生高唱校歌萬鋼校長指揮師生高唱校歌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

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同濟,同舟共濟!

校徽

一、名稱

同濟大學同濟大學

由中國書法學會名譽會長舒同親筆題寫的“同濟大學”;

用中文和英文同時標識。中文居上,表明主體性;英文居下,表明國際性。

二、歷史

在標誌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進的龍舟,象徵歷史沿革的進程。

三、文化

標誌的文字:以“同濟”兩字為核心;標誌的圖案:三人划龍舟;昭示著目標:三人成眾,同舟共濟,向著一流目標奮力拚搏;昭示著精神:同新砥礪,同窗求索,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為富國強民而育人。

學校精神

同濟大學的學校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同濟大學的辦學理念:濟世興邦,愛國奉獻

同濟大學的學術風格:腳踏實地,不鶩虛名

原校黨委書記周家倫教授在同濟百年校慶講話中用“同舟共濟,自強不息”來總結同濟精神,並具體指出同濟精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從同濟走過的百年歷程可以看出,同濟的發展是與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和祖國人民的需要緊密相連的。

二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同舟共濟不僅是校名的涵義,而且是學校一直倡導的精神。同濟大學的城市建設與防災、現代裝備製造業等學科集群正是學校多年來的結晶。這是學校組建團隊、協作攻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的同濟精神的具體體現。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同濟人共有的特點是務實開拓,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這種務實開拓的奮鬥精神,是新時期同濟人直面挑戰、共謀發展的重要精神。

四是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這一點特別體現在同濟人的精神氣質和對待事業的態度上,同濟百年不變的踏實學風和務實的傳統,一直代代傳遞,嚴謹而不固化,求實而不守舊,創新是同濟人永恆追求的主題。

校園建設

校園建築

【三好塢】

三好塢三好塢

50年代師生義務勞動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學生做“三好學生”。由陳從周設計、題

名。其下淌的水叫做同心河。都說這裡是中國高校百大最美地方之一,建於1956年。1987年為迎接80周年校慶,全面整頓“三好塢”。三好塢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兩個在山上的,成為聚友、約會、休閒的好地方。

在這所以建築聞名於世的校園裡,到處都有別具匠心的建築作品,而其中最獨特的去處,莫過於三好塢和她的湖心小築,她比不上大禮堂的氣勢磅礴,也沒有中法大樓銹紅的特色,然而,一片寧靜,一份悠然,是她所特有的。

在三好塢,總讓人感到一股濃郁的詩化氣息,湖水蕩漾,綠蔭小道,石橋,石凳,誰說在理工科的學校就找不到詩文中的意境?

【大禮堂】

同濟大學大禮堂同濟大學大禮堂

建於1961年的同濟大學大禮堂,曾是遠東最大的禮堂,它淨跨40米的拱形網架結構,被譽為當時同種形式的亞洲之最,人稱“遠東第一跨”。大禮堂大廳外跨54米,禮堂設3564個座位,和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拱形網架薄殼結構相適應,開闊的大禮堂廳內沒有一根柱坐在廳內。

從2003年開始,這座老建築開始接受一次“外科手術”,直到不久前才恢復使用。改建後的大禮堂“修舊如舊”,但是又充滿了全新的節能技術,比如採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風技術———奧妙之一在於側廊的地下,一個通過深5米,長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將附近的小樹木中的風吸引進來,恆定在15℃的地下5米的涼風就能夠進入禮堂。

【“一·二九”禮堂】

同濟大學129禮堂同濟大學129禮堂

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建於1942年,得名於“反飢餓、反內戰”的“一

·二九”運動(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請命而被反動派殘忍鎮壓,導致69名學生受傷,3人重傷,33人失蹤的“一·二九”血案)。禮堂是純白色的現代建築,有曲線的房頂,落地玻璃的走廊。總體上看,這是一座有著透明門廊、透明長廊、白牆黑瓦、既現代又歷史的建築。門前的一·二九紀念園樹木蓊鬱,相得益彰。建築與環境真實地體現了兼收並蓄、同舟共濟的精神。

【文遠樓】

同濟大學文遠樓同濟大學文遠樓

這是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之初的精緻夢想,現已成為永恆的經典。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布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國最早的典型的包浩斯風格的建築。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這座老樓在改造之後煥然一新,10項新技術已經匯集於這座老建築一身,這使得大樓每年可以節能70%。自動化管理系統和照明產品就像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聰明人的腦袋,可根據室內人員的活動情況,自動決定新風量的排放,根據房間使用情況自動開關空調系統,從而在實現最佳環境舒適度的同時達到最低能耗。

【建築城規樓群】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樓群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樓群

以A、B、C樓的命名似乎是連線歷史最為直接簡單的方法。但也是刪減歷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會在提起這幾棟建築背後的祖沖之和計成,但是這並不要緊,歷史的行進自有它的奇妙之處。

“明成樓”建於1985年左右。明成樓的“成”,據說取自計成,以銘記這位對中國園林文獻具有開創性貢獻的一位明代造園家。對於這一說法,想來有一定道理。而從取名方法看來,基本繼承了“文遠樓”的傳統。20年以後,這座樓被稱作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B樓。

只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從其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在一個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與國際接軌的不僅是對於素混凝土的運用,對於屋頂花園的設定,還有那個很洋氣的新名字。學院空間上前所未有的統一表征著學院在學校前所未有的強大。

【綜合樓】

同濟大學綜合樓同濟大學綜合樓

教學科研綜合樓位於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東北角,占地面積15615平方米,總

建築面積46240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21層,建築高度約100米,象徵21世紀,同濟大學建校100周年。

該大樓從建築設計到結構設計、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考慮,融合了同濟大學相關學科領域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學科綜合優勢的集中體現和展示,反映了當代國際建築設計的最先進理念和未來趨勢。概念方案出自該校顧問教授、法國著名建築師JEAN PAUL VIGUIER,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圖設計,建築。

校區分布

主要校區 地址
四平路校區(主校區) 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嘉定校區 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4800號
滬西校區 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滬北校區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727號
海外校區 義大利佛羅倫斯市托斯卡納大區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大學
武漢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大學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湖南大學
東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江南大學
燕山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廈門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江蘇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蘇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南昌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長安大學
暨南大學
西北大學
河北大學
寧波大學
揚州大學
廣西大學
華僑大學
湘潭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安徽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南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

理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科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力學、電子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心理學、統計學等16個學科類,共有31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山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西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山西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雲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同濟大學
中南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湖南大學
上海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揚州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聊城大學
重慶大學
新疆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安徽大學
溫州大學
天津大學
內蒙古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寧波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遼寧大學

2009中國大學醫學50強

醫學包括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口腔醫學、中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8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上海大學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上海市高校一覽

復旦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同濟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商學院 | 東華大學 | 上海理工大學 | 上海大學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上海海事大學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上海海洋大學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上海師範大學 | 上海建橋學院 | 上海政法學院 | 上海電機學院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上海套用技術學院 | 上海電力學院 |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 上海金融學院 |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 上海體育學院 | 上海音樂學院 | 上海戲劇學院 | 杉達學院 | 華東政法大學 | 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 同濟大學同科學院 |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 | 上海東方文化職業學院 | 上海工商學院 |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誠信學院 | 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 |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 | 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 |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海關學院 | 上海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建峰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 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民遠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托普信息技術學院 | 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行健職業學院 |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 | 上海中華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紡織工業職工大學 | 上海體育職業學院 | 上海醫藥職工大學 | 上海市廣播電視大學 | 上海職工醫學院 | 上海職工體育運動技術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 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 上海社會科學院 |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上海電機學院 | 上海電力學院 | 上海廣播電視大學 | 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