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法政學院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

我國有名的政府教育學院,匯聚了一批有名的政法名家,分人文法政兩院,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政法人才。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同濟logo
同濟大學法政教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1915年就有過法政科畢業生。1945年正式設立法學院,匯聚了胡元義、徐道鄰錢實甫、張企泰、韓述之等一批當時已經蜚聲國內的名家,“中國民法三傑”謝懷軾,安徽大學法學院鼻祖陳盛清、國際法專家邱日慶等當時均在同濟法學院任教。德高望重的國際法學家倪征燠也在同濟工作過。同濟法學院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高級法學人才,著名的大律師李國機就是其中的代表。1949年同濟法學院、文學院合併為文法學院,同年9月奉命併入復旦大學。1993年同濟復建文法學院,2006年9月分置為人文、法政兩院。

院系設定

法政學院現下設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社會學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部(含經濟學研究所)、智慧財產權學院。另建有國際政治、環境法等研究所。現有法學、國際政治、社會學3個本科專業,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3個一級學科和社會學、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政治思想教育2個博士點。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1名,專任教師119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45名。現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585名,研究生(含博士生)319名。

院系使命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同濟大學法政學院
法政學院肩負的四大使命是:作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陣地,以高質量地完成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為自己神聖而光榮的使命;作為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最緊密相關的社會科學類學院,緊密圍繞依法治國、政治文明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等國家戰略推進學科建設是學院的中心任務和顯著特色;作為突破制約學校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建設目標實現的文科“瓶頸”之一,法學(門類)的復興既是幾代同濟人的夙願,也是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的標誌之一;作為國家“985工程”城市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多學科交叉的重要“紐結”,當好溝通人文和理工之間的“橋樑”從而為真正建設有同濟特色的學科鏈、學科群而奠定紮實的基礎。學院“十一五”期間發展的總體目標: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法學門類高級人才培養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的面向全校的通識教育並重的方針,努力建設成一所在國內同類高校中位居前列的,並具有廣泛國際知名度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法學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法學是同濟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早在1945-1949年同濟大學就成立了法學院,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期間,同濟大學法學院被轉併到復旦大學。20世紀80年代後期,同濟大學開始逐步恢復法學教學。1994年1月正式恢復法律學系,並於當年開始招收和培養法學專業本科生,迄今已招收14屆900多名學生。1998年9月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已招收10屆230多名法學碩士研究生。現在具有一級學科的法學碩士點。2007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具備了法律碩士(JM)專業學位培養權。經過10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我們已經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法學教學經驗的法學教育的師資隊伍。

同濟大學法律學學科的發展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第一,我們結合學校已有的優勢學科凝練出了在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法學發展方向。例如我們結合建築和城市規劃、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學科,著力發展城市化法制體系研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研究、房地產領域的法律研究以及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等科研和教學特色。第二,同濟大學具有悠久的國際學術交往歷史,同濟的法學也有較長的國際學術交流傳統。法律系現有的師資中,有8位博士來源於德國、法國等歐洲名牌院校,這為同濟大學法學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國際交往基礎。第三,同濟大學於2004年申請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城市發展研究院",這個985城市研究創新平台,特別關注城市問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之同濟大學既有的務實傳統,學校法學發展形成了求真務實的特色。這種特色還體現在我們具備一支高素質的兼職教授隊伍方面,我們聘請了許多具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做為我們日常教學的補充和科研攻關的有生力量。第四,同濟大學在大陸法學研究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這一點無論從對歐洲大陸法學理論研究上還是從對歐盟法律研究上都有充分的體現。

從法律系現有師資及科研隊伍看,在國內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及其科研方向是:梁曉儉教授從事的法學方法論研究、蔣曉偉教授從事的法學教育研究、王維達教授從事的歐盟法律研究、高旭軍教授從事的德國民商法律研究以及單曉光教授和劉曉海教授從事的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等。另外,我們在金融與證券法律研究、刑法學研究等領域也有一些較優秀的學者。

國際政治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同濟大學法政學院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國際政治、國際法、政治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門從事外交、外事、對外宣傳、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國際政治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政治學、國際政治、世界經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國際政治和國際形勢研究、社會調查與統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調查研究、分析判斷和協調組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政治學、國際政治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3.具有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部門從事涉外工作、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我國對外方針政策、法規以及國際組織;
5.了解國際政治的理論前沿和政治學、世界經濟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幹學科:政治學
主要課程:政治學原理、國際政治概論、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當代國際關係、近現代中國外交、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美國外交政策、各國政治與經濟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教學實習及參與課題研究等,一般安排8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法學或哲學學士
相近專業: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外交學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政治經濟學

社會學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同濟大學法政學院
同濟大學社會學專業2003年開始招收社會學本科生,為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時代需要,並依託同濟大學強大的城市學科群,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學生也有美好的就業前景和深造機會。著力培養能夠從事城市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社會工作、社會調查和研究、社會政策研究和評估、社會新聞采編等工作的專門人才,並向國內外學校的社會學、社會工作和其他專業推薦攻讀碩士學位。

本專業要求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發展,較為全面地掌握社會學、社會工作以及城市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熟悉我國的國情、國策和法律,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外語套用能力。

本系有專業課教師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包括博士學位獲得者7人(含國外博士畢業3人),能夠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社會學原理、中外社會學思想理論、社會調查和統計方法、社會工作方法、城市社會學、組織社會學、信息社會學、環境社會學、國際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專業外語等。

本專業還設有城市和城市化社會研究、信息化社會研究、老齡化社會研究、青少年問題研究、性別問題研究等課程,聘請中外知名學者述評社會學各領域的前沿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在教學計畫中安排了社會調查等實踐環節。並且,本科學生在讀期間就有機會到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大學交流學習的機會。現在已有2003級、2004級學生在上述國家的大學進行交流學習。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較全面地掌握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能在黨政機關、教育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以及各類社會團體從事教育研究、現代城市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社會調查與研究、社會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工作的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基本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等套用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習進行社會調查、社會研究和開展社會工作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從而具備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並樹立作為社會工作者的價值理想。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說基本原理,掌握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
2.熟悉中外社會學主要學派及其學說,並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各種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理論和思潮;
3.了解理論社會學和套用社會學的前沿理論和學科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4.熟練掌握並善於運用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各種技能和方法;
5.熟練掌握社會調查、社會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社會統計方法;
6.了解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了解國情和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及其發展趨勢,善於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較強的論文寫作及語言表達能力,有通過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實踐及其相關研究影響社會政策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幹學科:社會學、法學。

主要課程:社會學原理、社會工作概論、社會調查與統計、社會心理學、城市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組織社會學、信息社會學、性別社會學、中外社會學理論和思想、社會保障概論、社區工作、城市與城市化社會研究等。

主要實踐性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志願者活動、社會問題專題研究、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等。
相近專業:社會工作。
畢業與授予學位:本專業學生必須修讀教學計畫規定的課程,滿175學分方可畢業。本專業所授學位為法學學士。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