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學院

青海民族學院

青海民族學院創建於1949年12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新中國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2年青海師範專科學校實質性併入學校,2005年青海省鐵路高級技術學校移交學校。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民委簽訂協定共建青海民族大學。2012年,教育部確定天津大學對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學。2013年,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學校占地面積1017.46畝,建築面積46.9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53億元;圖書總數127.99萬餘冊,其中漢、藏文四個版本的大藏經4套。有15個學院、5個直屬教學系部,學科專業設定涵蓋文學、理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歷史學、醫學、工學等門類。有1135名教職工,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9個民族的12000多名學生在校學習,其中碩士研究生1100多名。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7.8萬餘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青海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
青海民族學院創建於1949年12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全國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也是全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其前身為1949年12月成立的“青海省青年幹部訓練班”,1950年以後先後改為“青海省人民公學”、“青海省民族公學”,195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青海民族學院”,2000年11月經青海省委、省政府決定,青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實質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學院。2003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建校58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奮鬥,青海民族學院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現設有15個學院、4個直屬教學系部,學科專業設定涵蓋文學理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醫學工學等學科門類。藏學專業與中央民族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擁有全省唯一的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和47個本科專業,有8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8個省部共建實驗室,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1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重點課程,擁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學研究所、青海省旅遊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青海省套用數學研究所、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研究所、青海省語言與民俗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8個省級科研機構和藏學研究中心 、青海企業管理諮詢中心、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計算機網路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青海資源化學研究所、中藏藥研究所 、民族藝術研究所、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英語套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青海土族研究中心 、青海撒拉族研究中心 、青海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中心、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研究所等 15個校級科研機構。目前共有來自全國29個省區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6個民族的學生9903名在校學習,其中碩士研究生780名。截止2007年,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近6萬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歷史沿革

青海民族學院1954年校慶五周年“民族公學”彩

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學院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幹部訓練班”成立。
1950年4月,“青海省青年幹部訓練班”改名為“青海省人民公學”。
1950年9月,“青海省人民公學”更名為“青海省民族公學”。
195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青海民族學院”成為青海省第一所高等院校。
1962年10月,青海師範學院、青海畜牧獸醫學院和青海醫學院併入青海民族學院。

青海民族學院1955年10月董必武同志來校視察

1964年3月,國務院批覆青海民族學院分設為青海民族學院和青海大學。
1979年5月,省委決定由省委書記扎西旺徐同志兼任青海民族學院院長,張濟民同志任青海民族學院黨委書記。學院招收第一屆藏緬語族語言文學研究生。
1981年1月,國務院批准青海民族學院為首批授予碩士學位單位。
1993年7月,青海民族學院獲得外國留學生學歷培養權和學位授予權,開始對外招生。
2000年11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將青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併入青海民族學院,組建青海職業技術學院。
2002年4月,青海職業技術學院實質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學院。
2003年11月,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05年5月,西寧鐵路司機學校整體併入青海民族學院。

現任領導

青海民族學院黨委書記 樊大新
樊大新 男,漢族,陝西省大荔縣人,生於1949年4月,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現任青海民族學院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盤工作,分管組織工作。
1968年3月參軍在青海軍區獨立師服兵役。1973年12月在青海農建師工作。1982年元月畢業於青海師範大學數學系,1982年-1986年在共青團青海省委員會工作,期間曾任學校部幹事、1983年5月任省團校第一副校長;1986年-1991年在省志編委會工作,任處長;1991年-1993年任省財政廳人事教育處處長;1994年1月-1999年1月任中共青海省玉樹州委副書記;1999年1月-2000年12月任青海省工商局副局長。2000年12月至今任青海民族學院黨委書記。
社會兼職:省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社科聯副主席,省政協教育科學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青海民族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王作全
王作全 男,藏族甘肅省民樂縣人,生於1957年11月,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法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青海民族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監察處、人事處。
1982年畢業於青海民族學院,1984年9月--1986年1月在日本國南山大學學習;1989年8月-1997年3月在日本國中京大學學習,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97年4月--1999年11月任青海民族學院法律系副主任、主任。1999年11月--2002年11月任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2002年12月至今任青海民族學院院長。
多年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先後公開發表40餘篇論文,參編大型辭書1部,主編法學教材1部、法學論文集2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國家法務部、教育部課題各一項,省級課題多項。
科研成果榮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多項,教學成果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一項。. 1999年獲“青海省先進工作者”稱號,2002年獲日本國駐華特命全權大使頒發的“表彰狀”和“日本友好使者” 稱號。2003年被評為首屆“青海省優秀法學家”,並獲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人個成就獎。
社會兼職:青海省政協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計算機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交通與工程系 青海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
青海民族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師範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政治學院 青海民族大學藝術系
青海民族大學體育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 -------------------------

學科建設

青海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
圖書館藏書104萬餘冊,設有民族博物館。
學院擁有一批治學嚴謹、德高學富的教授和一批富於創新精神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學院有7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民族史、藏語言文學、化學、法學、民族學、工商管理、數學)、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青海省生物化學工程實驗室)和5個省部共建實驗室、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藏族古典文學)、3門省級精品課程(藏族古典文學、物理化學、民法學)和10門省級重點課程(藏族古典文學、管理學、現代漢語、物理化學、民法學、經濟法、大學英語、數學分析),擁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學研究所、青海省旅遊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等省級科研機構和藏學研究中心等20個院級科研機構。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學校共有教職工1144名,其中專任教師69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6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全國高校優秀青年教師2名,省級優秀專家5名、省級優秀專業技術人才6名,終身教授6名,博士生導師3名、教授、研究員19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73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32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45.9%。

教學建設

教學成果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學校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有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教學示範中心、43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重點建設課程[2]。
國家級教學團隊:藏語言文學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通信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含實驗)、分析化學(含實驗)、數學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
省級教學團隊: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函式論教學團隊、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團隊、外國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物理學類課程教學團隊、民商事法學課程教學團隊等
省級教學示範中心:外語體驗中心、通信工程實驗中心、經濟與管理教學示範中心、公總計算機教學示範中心、基礎物理教學示範中心等

辦學特色

青海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公學第二屆校慶攝影紀念
1.注重學科專業建設,教學資源豐富。
專業設定涵蓋文學、理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醫學等學科門類。藏學專業與中央民族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民商法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宗教學、專門史、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行政管理、物理化學等24個碩士學位點和1個國家一級學科;有43個本科專業和34個高職高專專業。目前共有來自全國27個省區的9151名學生在校學習。
2、注重教學改革,培養模式先進。充分利用我院以文、理、法、經、管、史、工、醫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的優勢,按照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按照“加強通識基礎,拓寬學科基礎,凝鍊專業主幹,靈活專業適應”的總體思路,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培養模式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自主研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精煉課堂教學,強化實踐教學,開放自主研學,強調學生獲取運用知識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大學生科研計畫,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技創作等活動,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優越資源條件,多學習,多實踐,提早進入科研活動,使學生具有明顯的專業特長和創新能力。
3、實行靈活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和選擇空間。學生在教學計畫的框架內,可根據自身的學習基礎選擇課程和進程,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推動學生個性發展。入學後學生可按自己的志向提出轉系、轉專業申請,經學校考核合格後,可轉系或轉專業學習。學生修完專業規定的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的必修學分後,可以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自主選擇本學科的專業方向,使學生能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擴大知識面,增強適應能力。允許學生在取得規定的學分後提前畢業,也允許延長學習年限、在六年內分階段完成本科學業。

對外合作

青海民族學院現已更名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近五年來先後派出400多人到國內外知名大學進修、攻讀學位、講學、合作研究,聘請近100名國內外知名專家作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來校任教、講學。青海民族學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日本南山大學、法國歐亞高等管理學院等國外大學簽有合作交流協定。青海民族學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國留學生定點教育單位,先後吸引了2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400多人來院學習交流,已成為青海省對外開放、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

辦學成就

截止2005年8月,青海民族學院已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5.2萬餘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近5年以來,青海民族學院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93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項目66項,發表論文1608篇,出版著作、教材69部,共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63項。學院編輯出版的《青海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綜合教育科學版、藏文版)和《青海民族研究》等4種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期刊。已成為以研究民族問題為主要特色的學術成果交流的重要陣地,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貢獻

青海民族學院不僅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而且是研究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宗教、人口等問題的重要基地,特別在藏學、中國民族史(青海地方民族史)、民族學、行政管理學、民商法學、物理化學、數學、漢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研究較深,建樹獨到,並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學院學報》被評定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被評為國家資料庫統計系統核心刊物。改革開放以來,學院教科人員發表論文3871篇,出版著作、教材179部,先後有121項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青海民族學院是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關係的縮影,也是青海省對外開放、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近年來,國外代表團、港澳台地區友好社團等多次來院參觀、訪問,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與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青海民院以其獨特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先後吸引了美、英、日、澳大利亞南非哥倫比亞等2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來院學習,具有留學生學歷培養權和學位授予權。
青海民族學院將以建設綜合性、開放性民族大學為奮鬥目標,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服務青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增強辦學實力,加強科學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最佳化育人環境,為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條件。

校園文化

學校校訓

進德修業,自強不息

學校校徽

青海民族學院校徽青海民族學院校徽
創意說明:校徽採用圓鑲嵌的表現形式,主體創意元素為“青民”二字的首字母“Q”和“M”,將“Q”的第二個筆畫設計為綿延起伏、寬廣博大的“三江源”形象,把“M”設計為“崑崙山”和“高原之鷹”合二為一形象,並將“Q”的第一個筆畫設計為冉冉升起的太陽以象徵青海民族大學的蓬勃發展,並有用智慧之光、知識之光照亮三江源大地之意。色彩上取綠色,是一個充滿希望、活力且象徵平安、和諧的色彩,體現了“綠色校園”的理念,意寓播種希望。

學校校歌

《我們是江河源頭好兒女》
陳啟福詞
更嘎才旦曲
你來自長江源頭,
我來自黃河岸邊,
告別了大山田園,
走出了大草原。
手拉著手,肩並著肩,
各族兒女呦,匯聚在青海民大。
我們是江河源頭的好兒女,
母親的叮囑記心間,
兄弟姐妹,心連著心,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知識的海洋里揚起理想的風帆。
你來自長江源頭,
我來自黃河岸邊,
告別了大山田園,
走出了大草原。
手拉著手,肩並著肩,
各族兒女呦,匯聚在青海民大。
我們是青海高原的好兒女,
時代的大任擔在肩,
國家昌盛,民族繁榮,
茁長成長迎接挑戰,
做民族英才,
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

知名校友

中國“環保衛士”索南達傑:青海玉樹治多縣索加鄉人,1974年畢業於青海民族學院,後擔任索加鄉黨委書記、治多縣縣委副書記。1992年7月,索南達傑組織中國第一支武裝反盜獵的隊伍,任內曾12次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總計抓獲非法持槍盜獵集團八,1994年1月在與盜獵者的對峙中被槍殺,被工作隊找到時仍保持著射擊姿勢。
著名女作家梅卓:藏族,女,1966年夏天出生於青藏高原,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青海省作家協會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青海省優秀專家。
著名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又名東方竹子、竹子。女,生於大巴山區,大學畢業。曾任《青海經濟報》記者,現為《中國石油報》記者。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青海大學一覽表

青海省高校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