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前身是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遂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1954年10月5日,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批准,高等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範圍的決議》,中國人民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首批6所重點大學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列入“111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學校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面旗幟”。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廣大師生秉持“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勤儉辦學,艱苦奮鬥,積極探索,求真務實,現正朝著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邁進。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 校門中國人民大學 校門

中國人民大學,簡稱:人民大學、人大,是中國一所重點大學,在等多領域國內領先。除此之外,它近來還在理工科發展方面努力取得重大進步。人大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於延安的陝北公學,後歷經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等時期,最終於1950年定校址於北京,定名“中國人民大學”,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長期以來,該學府為中國培養了大量領袖人才和社會精英。現時,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樑”為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其間歷經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幾個主要階段:

一、陝北公學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為造就成千上萬的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中共中央於1937年7月底決定創辦陝北公學,並於8月任命成仿吾為陝北公學校長兼黨組書記。陝北公學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直屬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領導,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直接領導創辦的一所革命的大學。陝北公學以“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為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以“理論聯繫實際,適應抗戰需要”為教學原則,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重點講授、自學為主、集體互助。在辦學過程中,陝北公學形成了“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的校風。辦學兩年,陝北公學共培養6000多名學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陝北公學教育的偉大成果,是陝北公學對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不朽貢獻。

二、華北聯合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華北聯合大學校旗飄揚

1939年夏,抗日戰爭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攻解放區。6月,中共中央決定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四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人後方辦學。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長兼黨組書記,實行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設社會科學部、文藝部、工人部、青年部。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為革命實際鬥爭的需要而培養革命幹部;把提高學員的政治素質和培養學員的業務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決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相應的教學原則是: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用一致;少而精和通俗化。校訓是“團結、前進、刻苦、堅定”。華北聯合大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出來的幹部都能適應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後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稱為“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劍”。

一年後,學校向正規化方向發展,將各部改為學院,設有社會科學院,下設法政系、財經系;教育學院,下設教育系;文藝學院,下設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系;工學院,下設機械系、採礦系。除原有的專修科外,增設了本科和預科。後成立法政學院、民眾工作部、中學部。這時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學員 3000 多人,是華北聯合大學鼎盛時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晉察冀邊區最困難的年代,敵人的"掃蕩"、封鎖使根據地縮小,邊區糧荒嚴重,生源減少。華北聯合大學經過兩次縮編,只保留了教育學院,改由邊區行政委員會領導。在此期間,許多幹部、學員在對敵鬥爭中犧牲。1944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對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的性質、任務、教育方針等問題做了具體規定,即以提高在職幹部水平、文化為主,貫徹學以致用、理論和實際密切聯繫的原則,培養幹部為抗戰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服務、為民眾服務的技能。

抗日戰爭期間,華北聯合大學在殘酷的敵後戰場辦學6年,培養幹部逾萬。其中政治經濟行政幹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幹部3000多人,文藝幹部1000多人,政治理論、文學藝術、教育、政法、財經等方面的教師和理論人才數百人,短期培訓幹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2月10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全面恢復華北聯合大學,任命成仿吾任校長兼黨委書記,實行校長負責制。設政治班;教育學院,下設教育系、國文系、史地系;法政學院,下設政法系、財經系;文藝學院,下設文學系、音樂系、戲劇系、美術系、新聞系、舞蹈組;外語學院,下設英語系、俄語系;復建了文工團。全校共約1100人,其中教工約400人,學員約700人。華北聯合大學明確學校的教育方針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並重,教學必須同實際密切結合。並規定:在解放戰爭的情況下,學校的辦學方向以辦短期訓練班為主,兼顧將來,積極建設學校,為向新型正規大學過渡作準備。從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華北聯合大學共培養了政治、經濟、教育、 文學藝術、外語、新聞等方面的幹部約2000人。

三、華北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華北大學張家口校舍

1948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以便集中力量擴大辦學規模,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大批建設幹部。北方大學1945年11月成立於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人民政府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學科專業比較齊全的高等學府,由范文瀾任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下設行政學院、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藝術學院。北方大學以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從事和平建國的各種專業人才為宗旨,確立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方針,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大膽創新,不斷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設定,並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提倡自由思想、民主討論、互相學習、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風,逐漸培育起“實事求是、團結友愛 、耐勞樸素、活潑愉快”的校風。北方大學建校兩年多的時間中共培養了各種專業人才1000多人。

中國人民大學醫學院學生在做實習手術

1948年8月24日,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設在河北省正定縣城。華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吳玉章任校長,范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黨委書記,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華北大學以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幹部為辦學宗旨,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對知識青年進行短期政治思想訓練;二部為教育學院,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幹部;三部為文藝學院,培養文藝幹部;四部為研究部,從事研究和培養、提高大學師資;兩院是工學院和農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華北大學同學在上課

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放寬招生條件、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為解放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幹部的指示精神,華北大學把辦學重點放在一部,招收學員15000餘人,並在正定和天津各辦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學員畢業並走上工作崗位,至此,華北大學圓滿完成了為全國解放培訓幹部的歷史性任務。
華北大學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間,為了適應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需要,一些下屬單位陸續脫離學校獨立辦學。工學院獨立出來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現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農學院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二部外語系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併為北平外國語學校,後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三部離開學校後分別籌建、創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後更名為浙江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國京劇研究院等。
華北大學還抽調部分幹部、教師分赴中原和廣東,籌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幹部19194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劉少奇在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中國政法大學,抽調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幹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胡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

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胡錫奎任黨組書記。隨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前進,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中國人民大學自1950年命名組建以來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年至1973年中國人民大學從創建、發展直至被迫解散。

1950年至1952年,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起步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大學除認真組織好教學外,還積極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制定教學計畫和各種規章制度、組建教研室、培養師資、進行科學研究、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組織全體人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到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初具規模,設有9個系、38個教研室、1個編譯室,此外還有專修科、預科、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班、馬列主義夜大學、夜校、函授專修班和附設工農速成中學,3年內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318人。

1953年至1965年是中國人民大學在“教育革命”中曲折前進的時期。 1953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進行調整,開闢了一條培養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幹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1957年以後,中國人民大學的系科設定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個學院 、12個系、3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設有19個專業。從建校到1965年的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共接收過2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留學生,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項。

1966年開始的“文革”給中國人民大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大批幹部、教師遭到批鬥,各級黨政組織陷於癱瘓,全部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1973年10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市革命委員會通知,撤銷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領導小組和中國人民大學革命委員會。軍宣隊全部撤離學校。中國人民大學從此被正式宣告結束。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具有30多年光輝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大學被解散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名字陷於沉寂。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止2013年,學校擁有1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其中“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實驗室”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清史研究所 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套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教育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
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資料庫與商務智慧型工程研究中心
院屬科研機構
學院名稱 實驗室名稱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漢語語音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實驗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 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物理實驗中心
材料化學實驗室
功能分子與材料動態結構實驗室
凝聚態物性研究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網路中心 信息網路教學實驗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 信息技術綜合實驗室
經濟科學實驗室
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環境學院實驗分析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ERP實驗室
企業管理實驗室
工商管理綜合模擬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實驗室 金融管理與工程
財稅政策與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經濟組織與經濟行為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國政經濟模擬聯合國專業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創意媒體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 外語教學課件開發研究室
外語網路教學實驗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社會調查與統計分析實驗室
人類學實驗室
中國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實驗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法學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農村調查與計量分析實驗室
農產品市場模擬實驗室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統計數據分析實驗室
電話調查實驗室
數據處理仿真研究實驗室

科研成果

在1999年至2013年連續十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獲選28篇,占全國已入選人文社科優秀博士論文總數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2001年至2013年,學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7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萬餘項,共獲得經費16億餘元,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立項數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學校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逐年增加,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該校論文數量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國第二,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連續八年保持全國第一。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學校圖書館共有藏書439.1萬冊(包括線裝古籍40餘萬冊),民國時期(1911年至1949年)出版物10餘萬冊,港台書、刊3萬餘冊。電子圖書18173GB,並設有“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蒐集、整理、編輯、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公開出版發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148種期刊和六大系列資料庫產品,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書報資料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成立於1958年,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蒐集、整理、編輯、集成、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書報資料中心已發展成為兼營期刊出版、網路電子出版、信息諮詢、廣告等業務的綜合性、跨媒體的現代出版機構和信息資源服務機構。期刊出版是書報資料中心的基礎性核心業務。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簡介資料顯示,書報資料中心是國內擁有最多刊號的法人單位,有148種正式出版物。出版有“複印報刊資料”、“文摘”、“報刊資料索引”和“原發刊”等四大系列出版物。學界和期刊界普遍認為,書報資料中心的《複印報刊資料》的轉載量是人文社科期刊領域中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55年,是新中國建立之後成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1982年人大出版社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中國高校教材、學術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累計出版圖書一萬餘種,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積累與文化傳播價值的優秀教材和學術著作,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行政學、人口學、環境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會計學、商品學、歷史學、語言文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藝術以及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等。其中許多教材多次再版,一些教材發行數量高達數十萬冊以至數百萬冊。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2000餘種,發行碼洋6億多元。學術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首屆全國優秀社科期刊、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獲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2004年首批進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經濟學理論專業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法學家》:全國法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教學與研究》: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經濟與政治研究》《檔案學通訊》《國際新聞界》 《人口研究》 《清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
《情報資料工作》《國學學刊》《基督教文化學刊》《數據科學》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設有5個學部,下設26個專業院系,在75個本科專業招生。
院系名稱 學科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財務管理、市場行銷管理、會計學、貿易經濟、國際商務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林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管理、農業經濟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 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法語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專門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國民經濟管理、經濟學-數學實驗班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信用管理(風險投資)、保險學、金融學、財政學、金融學-數學實驗班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勞動經濟學、勞動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風險管理與精算學、套用統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國際法學、法學理論、法學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政治、國際關係、中國政治、外交學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財政管理等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語言文學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 日語語言文學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傳媒經濟學、傳播學、新聞學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世界史、中國史、考古學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設計學、藝術學、音樂學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 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套用數學、基礎數學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環境經濟與管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 社會心理學、物理系、化學系、心理學系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 經濟學、金融學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馬克思主義哲學等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政策與人口管理方向)、社會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 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法語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852人,其中教授589人,副教授702人;其中10人入選“千人計畫”項目,4人入選“青年千人計畫”項目,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當中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占全部入選人數的11%。11人入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3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1人入選“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8人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工程”學校擁有17名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其中,黃達擔任委員會顧問,羅國傑擔任委員會副主任),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2人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1人擔任副主任委員;17人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先後有446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雲集,已故名家大師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乾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鍾契夫、吳寶康、彭明、彥奇、曾憲義、宋濤、薩師煊等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黃達、戴逸、羅國傑、黃順基、王思治、衛興華、胡鈞、王傳綸、周升業、陳共、周誠、嚴瑞珍、高銘暄、許崇德、孫國華、王作富、劉佩弦、許征帆、莊福齡、何沁、高放、方漢奇、藍鴻文、甘惜分、李占祥、趙履寬、李文海、鄔滄萍、陳先達、夏甄陶、方立天、張立文、鍾宇人、鄭杭生、吳易風、胡乃武、周新城、趙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社會學理論課程教學團隊 鄭杭生/洪大用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教學團隊 韓大元
工商管理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伊志宏
“西方文藝理論史”教學團隊 楊慧林
民商法教學團隊 王利明
財政學教學團隊 郭慶旺
金融學國際化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團隊
外國哲學教學團隊

學科建設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擁有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5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0個,博士後流動站18個;有碩士學位學科點183個(其中自主專業33個、交叉學科9個、專業學位20個),博士學位學科點124個(其中自主專業31個、交叉學科7個);擁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有5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工商管理。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共黨史、國際政治、文藝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農業經濟管理、行政管理、圖書館情報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農林經濟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專業碩士授權點: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會計碩士(MPAcc)、EMBA、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農業推廣碩士、工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套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資產評估碩士、藝術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圖書情報碩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統計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統計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檔案管理、美術學、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地理學、化學、物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
流動站名稱 所含博士點 所屬院系
理論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 經濟學院
2.經濟思想史
3.經濟史
4.西方經濟學
5.世界經濟*
6.網路經濟學
7.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環境學院
套用經濟學 1.國民經濟學* 國管系 公共管理學院
2.區域經濟學 區域所
3.財政學(含:稅收學) 財政金融學院
4.金融學(含:保險學)
5.金融工程
6.產業經濟學 商學院
7.流通經濟學
8.勞動經濟學 勞動人事學院
9.統計學 統計學院
10.國際貿易 經濟學院
11.數量經濟學 信息學院
工商管理 1.會計學 商學院
2.企業管理
3.技術經濟及管理*
4.旅遊管理
5.市場行銷管理
6.財務管理
7.人力資源管理 勞動人事學院
法 學 1.法學理論 法學院
2.刑法
3.民商法
4.法制史
5.憲法與行政法學
6.經濟法學
7.訴訟法學
8.國際法學
社會學 1.社會學 社會學系 社會與人口學院
2.人類學
3.人口學 人口學所
4.老年學
哲 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院
2.中國哲學
3.外國哲學
4.邏輯學
5.倫理學
6.美學
7.宗教學
8.科技哲學
中國語言文學 1.文藝學 文學院
2.漢語言文字學
3.中國古代文學
歷史學 1.中國古代史* 歷史學院
2.中國近現代史*
3.歷史地理學
4.歷史文獻學
5.世界史
6.專門史
7.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8.中國當代史 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聞傳播學 1.新聞學 新聞學院
2.傳播學
3.傳媒經濟學
公共管理 1.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學院
2.土地資源管理
3.教育經濟與管理
4.社會保障*
政治學 1.政治學理論 國際關係學院
2.中外政治制度
3.國際政治
4.國際關係
5.外交學
6.中國政治
7.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8.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學院
9.中共黨史
農林經濟管理 1.農業經濟學 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1.檔案學 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計算機套用技術 信息學院
註:“*”為兩個以上單位共點的博士後流動站所屬學科1.“政治經濟學”博士點含經濟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2.“世界經濟”博士點含經濟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3.“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點含環境學院和人口學所;4.“國民經濟學”博士點含國管系和經濟學院;5.“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點含商學院和農業經濟系;6.“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含歷史系和清史所;7.“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含哲學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8.“中國古代史”博士點含清史所和歷史系;9.“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含清史所和歷史系;10.“社會保障”博士點含公共管理學院和勞動人事學院;11.“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點含國際關係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評估在教育部2013年初公布的新一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人民大學的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類、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9個學科排名第一

教學建設

截止2013年,學校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開設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門,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
國家級精品課程
中國法制史 行政倫理學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新聞理論 西方文藝理論史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財務會計學 大學英語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數字傳播技術套用
財政學 國際稅收 國際政治學概論 西方哲學智慧 社會學概論
檔案學概論 財務管理學 資料庫系統概論 管理學原理 國際金融
新聞評論 貨幣銀行學 中國憲法學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市場行銷學
會計學 新聞編輯 民法學 企業戰略管理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新聞傳播實驗中心 信息技術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學 經濟學
計算機科學概論 國際商務倫理 西方經濟學 國際商事仲裁法
金融計量學 金融衍生工具 法律英語——美國法律制度
國家級特色專業
國際政治 漢語言文學 行政管理 計算機 歷史性 會計學
宗教學 財政學 統計學 檔案學 哲學 經濟學
社會學 金融學 法學 新聞學 工商管理 中共黨史
第六屆高等教育教學國家級成果獎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等級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及教學體系改革 林崗 吳易風 楊瑞龍 張宇 李軍林 一等獎
新時期國學教育的探索與創新 紀寶成 黃朴民 孫家洲 袁濟喜 徐飛 二等獎
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工程 王利明韓大元 龍翼飛劉明祥韓玉勝 二等獎
面向社會建設實踐需要的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鄭杭生 李路路 洪大用 陸益龍奐平清 二等獎
財政金融專業國際性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陳雨露 郭慶旺 張傑 何平汪昌雲 二等獎
博學·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叢書(教材) 曾湘泉 文躍然 彭劍峰 孫健敏楊偉國 二等獎
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人才培養創新平台建設 高鋼 蔡雯 彭蘭 二等獎
構建實施套用《大學文科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推動文科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耿國華 王路江 盧湘鴻 陳恭和 楊小平 呂英華 張小夫(合作成果)

合作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先後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等54個國家和地區的211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與港澳台地區25所高校(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定。截至2013年12月底,作為中方合作夥伴,學校共參與了海外13所孔子學院的建設,其中歐洲6家,美洲5家,非洲1家,亞洲1家。中國人民大學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切爾·斯賓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爾,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轉軌經濟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帕德瑪·德賽,就業與增長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著名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橋大學校長石弘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等知名學者為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是國內第一家非獨立法人的以人文科學為主,經教育部批准、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巴黎第四大學)、法國保羅—瓦萊里大學(蒙彼利埃第三大學)、法國馬賽商學院合作創辦的第一家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社會評價

在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2013年中國大學50強排行榜中,中國人民大學以85.54分總成績居第四位。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2013-2014世界大學400強排名中,位列226-250;大中華地區第10名;內地第5名。在2013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位列第十二位。其中,2013中國聯考狀元最青睞大學排行榜第六名;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注大學排行榜第三名;2013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獎勵排行榜第二名;2013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第三名;2013中國大學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排行榜第二名;2013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第三名;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第五名;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第三名武書連2013中國19所一流大學名單中排名第十武書連2013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排行榜中排名第八。2013年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30位,大陸地區第17位。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5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2013大 學排名 政界 學界 商界 校友合計
傑出政要 國內外院士 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富豪企業家
1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1 55 147 182 89 473
2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2 63 134 18 94 309
3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12 51 2 154 31 238
4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3 23 84 60 48 215
5 南京大學 江蘇 綜合 6 14 68 48 22 152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注大學排行榜5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2013大學排名 媒體報導(萬條)
1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1 616
2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2 589
3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12 308
4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3 268
5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 師範 16 214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聯考狀元最青睞大學排行榜1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狀元人數 辦學類型 星級排名 辦學層次
1 北京大學 北京 696 綜合研究型 6星級 中國頂尖大學
2 清華大學 北京 520 綜合研究型 6星級 中國頂尖大學
3 復旦大學 上海 50 綜合研究型 5星級 中國一流大學
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49 綜合研究型 5星級 中國一流大學
5 香港大學 香港 42 綜合研究型 6星級 中國頂尖大學
6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29 綜合研究型 5星級 中國一流大學
7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7 特色專業型 4星級 中國高水平大學
8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 13 綜合研究型 6星級 中國頂尖大學
9 中山大學 廣東 11 綜合研究型 5星級 中國一流大學
10 南京大學 江蘇 10 綜合研究型 5星級 中國一流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 10 綜合研究型 5星級 中國一流大學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5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2013大學排名 富豪企業家
1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2 94
2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1 89
3 浙江大學 浙江 綜合 4 73
4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3 48
5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12 31

校園環境

校內的吳玉章路校內的吳玉章路

中國人民大學地處中國北京中關村大街59號,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為鄰。校園面積不龐大,建築密度大,並因歷史問題,原校址一部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的家屬區。校園從東至西呈長方形,東區和西區以及西北區主要為學生宿舍樓群,中區為教學區。

教學樓

明德樓明德樓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樓多為1980年代或更早時期的仿蘇建築,以灰色調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求是樓。1990年代後期至今修建的公共教學一樓和學院樓群為紅色(“人大紅”)調的現代化建築。
主要建築
求是樓
科研樓
公共教學一樓
公共教學二樓
公共教學三樓
第五教學樓
人文樓
理工樓
賢進樓
理工配樓
信息樓
明德主樓
明德商學樓
明德法學樓
明德新聞樓
明德國際樓
如論講堂
游泳館
世紀館

宿舍

東風5樓東風5樓

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宿舍建築有明顯的時代印記,早期的如東風系列樓群目前還在使用,還有紅樓主要供研究生或留校青年教師居住,校園西區主要為研究生宿舍樓群,有三棟研究生宿舍樓和兩棟本科生宿舍樓,均為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中期建築。西北區新興建的知行宿舍樓群和宜園樓緩解了學生的住宿壓力,知行和宜園其條件相對較好,為7-16層建築。還有小足球場旁邊的培訓一樓供研究生居住,籃球場旁邊的培訓二樓於08年9月20號拆除,新建品園六樓作為女生宿舍。本科生住宿條件為4-6人/間,碩士研究生為1-4人/間,博士研究生1-2人/間。
食堂
東區食堂
中區食堂
西區食堂(廣東港美集團經營)
北區食堂(廣東港美集團經營)
留學生食堂(上海城隍廟小吃經營)
南區食堂(集天小吃經營)
八百碗
匯賢居
京港快線餐廳

西區全日餐廳

東區全日餐廳

集天餐廳

校園風光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校訓

中國人民大學 校訓

中國人民大學全校師生員工正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貫徹“人民、人文、人本”,“大師、大樓、大氣”,“真情、真想、真乾”的辦學理念和行動綱領,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為把學校建設成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

人大校訓:實事求是
人大精神:立學為民 治學報國
人大學風:明德博學 求是篤行
人大目標:塑國民表率 育社會棟樑 (Model of Nation, Backbone of Society)
毛澤東在陝北公學毛澤東同志曾先後十幾次到陝北公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講話,三次題詞,還為它選幹部、定方針,為陝公的發展傾注了較多心血。毛澤東在一次演講中斬釘截鐵地說:“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陝公!”
毛澤東同志提出人大的校訓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惟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後,人大始終堅持 “實事求是”的校訓,以培養“國民表率,社會棟樑”作為自己的使命,堅持“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人大精神,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活躍在政界商界學界的社會領袖。

校徽

中國人民大學 校徽
200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發布了由3個並列的篆書“人”圖形新的校徽圖案,寓意“人民、人本、人文”的辦學理念,即“人民的大學”、“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為主的特色”。三“人”並列,又隱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成眾”、“攜手勞作”、“同行並進”等意。標準色是專門配製的“人大紅”。以校徽圖案為中心建構起了一整套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新校徽、新視覺形象系統使用較好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氣質和特點,讓中國人民大學的形象更簡明,更突出,在社會上也受到了關注,在《中國青年報》舉行的“公眾最喜歡的大學校徽”評比中獨占鰲頭。

文化傳統

人大校訓:“實事求是”;
人大精神——“立學為民,治學報國”;
人大人才培養目標:“國民表率、社會棟樑”;
人大辦學理念:“人文、人本、人民”——這也是人大校徽上“三人行”的含義之一。人大校徽意義是:以人為本,辦人民滿意的大學,人文人大;
人民大學校園內文化氛圍濃重,學校國際交流比較頻繁,平均每周有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每兩周又一位海外著名學者演講,每個月有一位國外政要或者駐華大使演講。早晨也有社團組織同學頌讀古文及英語,早讀已成為習俗。校園內男生宿舍樓“品園2”(學八)樓下的一堵牆,更是成了校內有名的“塗鴉牆”,繪滿同學們的圖畫。冬天下雪以後,人大藝術學院的同學還會在校園內塑雪雕。
校內東區“求是園”每周五晚的英語角是北京地區高校中最大的英語角,夏季人最多的時候,同時有上千人在那裡練習口語。人大英語角也已經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大學的視窗之一,每周五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在此和同學們交流。

人大名師

彥奇教授:豪氣指蒼穹 傲然不老松
他嫉惡如仇,曾是愛國學生運動中“不怕死的領袖”,甚至遭到國民黨特種刑事法庭的通緝;他愛國情切,曾與胡華、戴逸一起用稿費給正在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捐了一架戰鬥機;他勤於摸索,開創了黨史學界中國工人運動史和民

主黨派研究的先河;他豁達樂觀,患上膀胱癌仍笑對生活,在病痛面前決不低頭……

在春日的陽光里,80高齡的著名政黨史專家彥奇教授興致盎然地向我們講述他的一生,眼睛裡重又煥發出了青春的豪情與飛揚的神采。

中國人民大學薩馬蘭奇在中國人民大學

五十年代,他與胡華、戴逸一起編輯出版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參考資料》一書,熱銷全國,他們將稿費悉數捐出,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購買戰鬥機;而後,他帶頭創新,進行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主編了《中國工人運動史講義》;六十年代,他參加了高等學校教材《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的編寫;八十年代,他作為中國革命教研室主任,不僅帶領同志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學科建設,填補學科空白,開出了如《中國各民主黨派史》《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等一批新課,還陸續出版了各門新課的專著,備受好評。其中,要數由彥老主編的《中國各民主黨派研究歷史叢書》和《中國各民主黨派人物傳》反響最大……

彥老主編的《中國各民主黨派歷史研究叢書》是第一部對我國各民主黨派的歷史進行系統研究,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著作,獲得了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1991年,他主編的《中國各民主黨派史人物傳》前三卷出版。此書被譽為是“一套好的傳記史書,填補了現代史的一個空白。”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媒體對此書的首發式進行了廣泛的報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雷潔瓊盛讚此書。同年,彥老與張同新共同主編的系統研究國民黨歷史的專著《中國國民黨史綱》一書也出版了,並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魯風教授:一生堅持的85歲年輕人
中國人民大學陶行知研究會發起人和創建者之一,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教研室主任,2005年北京市健康老人。
魯風今年已經85歲了,她的一生都在堅持……

彭明教授:寵辱不驚看花開花落

中國人民大學彭明教授

二十世紀初發生在中國的那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離我們現在不算遠也不算近,但由於世間對這一階段保留的資料少之又少,想寫就一部五四運動史談何容易,彭明教授的工作是開創性的,也是極其艱辛的。為了搞清楚幾十年前的真實情況,保證書中史料的真實性,二十多年來,彭明教授查閱了一切可以找得到的報刊、檔案、文獻等資料,儘可能地走訪了當時事件的發生地,還請教了許多當年五四運動的參加者、目擊者,這些都讓他獲得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書中所沒有的新鮮材料,糾正了不少以前書本上的謬誤,形成了《五四運動史》一書資料翔實、語言生動的特色,讓讀者感到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情就鮮活地在擺在眼前。 

正因為如此,歷時27年,幾易其稿的煌煌巨著《五四運動史》,一經問世便激起了學術界強烈的反響,同時引起了當時國家領導人王震的關注,他親自批示各學校機關要以此書為參考,胡繩和胡喬木也都在不同場合多次推薦此書。作為彭明教授的代表作,《五四運動史》已成為研究五四運動的奠基之作,是今天人們在學習、研究相關歷史或事件時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該書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等。

周升業教授:踏實求新 誠懇待人
在科研工作中,周老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勇於開拓與探索,著力研究我國金融實踐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注意借鑑西方經濟理論與方法,從較寬的經濟背景和若干重要經濟範疇關係入手,進行理論概括,總結規律性的東西,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主編、合著的教材、專著、辭書共24部,撰寫論文50多篇。其中,他與黃達、陳共、韓英傑合著的《社會主義財政金融問題》曾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他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金融理論》多次被推薦為全國金融類選用教材,並獲全國金融類教材二等獎,與人合著的《中國貨幣流通的回顧與展望》是國家“七五”社科項目科研成果……此外,周老還承擔國家“七五”“八五”“九五”部分科研項目的研究,真可謂成果卓著。

王作富教授:淵清玉潔 永不自滿
王作富教授1928年12月26日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境比較富裕,然而家庭環境的優越並沒有使王老沾染嬌奢之氣,他從不亂花錢,一直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中學時,他住在離家30里的學校,期間幾乎從未去過校門口的飯館,這種勤儉節約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王作富教授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法學家,從1952年走上刑法學教學研究道路至今的50餘年,一直致力於刑法學的教學研究工作,為新中國刑法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王老作為第一期本科學員轉入人大法律系學習。之後不久,王老被調到研究生班學習,主攻刑法學。1952年2月因教學工作需要,王老未及畢業即被提前調入刑法教研室任助教,邊學習邊工作。“從那開始到現在,沒有離開過法律這個研究領域”,王老自豪地說。

周誠教授:獨闢蹊徑碩果纍纍
周誠,原名劉起儒,1927年出生於遼寧義縣。少年時期因日寇侵華,被迫先後隨家遷居天津、西安、成都等地,顛沛流離。抗戰勝利後,他先後在北平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攻讀農學,1950年—195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計畫經濟系農業經濟研究生班學習,結業後留校任教。

多年來,周誠教授一直從事農業經濟與土地經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是中國農業經濟學術領域中的資深學者、農業經濟系的“四大泰斗”之一,中國土地經濟學術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5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周誠教授曾為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開設過《農業基本部門》、《農業企業組織與計畫》、《農業經濟學》、《美國農業經濟學》(英文教材)、《農業經濟專題》和《土地經濟學》等課程。他首先提出農業經濟學的對象是“農業生產關係的協調與農業生產力的組織”的觀點。他是我國第一本和第二本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主要編寫者之一,對該課程的教學和學科建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何沁教授:知難而進 目標始終如一
何沁老師1927年11月出生於河南南陽的一個鄉村,他從七歲開始上私塾。“在私塾,我從《三字經》一直讀到《詩經》。”由於有良好的國學啟蒙,少年何沁上國小連連跳級,尤其是語文對他來說更是“小菜一碟”。少年何沁非常喜歡閱讀,從武俠小說、歷史演義到古典文學名著,從巴金、魯迅的作品到托爾斯泰、高爾基等的外國文學名著,他無一不愛。

然而少年何沁求學的路卻充滿了坎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災禍不斷、民不聊生,何沁一家生活都難以為繼,談何上學?在艱難中的出路只有去做學徒,可是少年何沁卻說:“我寧願挨餓,也要上學”,在他的堅持下,終於完成了國中學業並考上公費的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

水利工程專科學校的學習沒有割斷何沁對文學的關注。戰亂中學校屢次搬遷,生活在山溝溝里,條件艱苦,但“從一些報紙、雜誌上,我仍可以得到外界的信息,感受到國家、民族跳動的脈搏”。《向太陽》、《白毛女》等一些追求光明、反抗壓迫和表現解放區生活的作品走進了他的生活。由於這些書的啟迪,再加上當時國民黨社會的黑暗和腐敗,青年何沁開始參加一些進步活動,開始辦壁報,寫散文詩、雜文還有短篇小說。他寫的反映農民苦難的短篇小說《劉嫂》還曾發表在開封的《中國時報》上。

熱烈的革命氣氛鼓舞著青年何沁積極投身革命的意志,1949年他參加了解放軍並開始了戰地記者生涯。他跟隨部隊南下,輾轉於福建的崇山峻岭之間。他曾經參加赴金門前線、報導部隊敵前練兵情況的記者組,奔波於金門島附近沿海和大小山登島之間,和戰士一起摸爬滾打,先後寫了幾十篇通訊報導。他還寫了一篇反映部隊文化學習生活的短篇小說《死角》,被發表在《解放前線》上。

高鴻業與他的西方經濟學
在中國的大學中,他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西方經濟學:第一個把薩繆爾遜《經濟學》翻譯成中文,上世紀80年代初此書銷量超過10萬本;最先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西方經濟學;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被全國近1000萬大學生使用;其課堂講義,被當作考研之人的“紅寶書”;在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學家地圖》一書中,被稱為“一等公民”……

他就是高鴻業。所有這些顯赫的聲名,竟然為一個不到一米七的、已經彎曲的身軀所負載。2005年歲末,當我們走進人民大學西區教師公寓,初見這樣一位弱小的老人時,很有些吃驚,直到交談之後才發現,一個人的力量和智慧哪裡是外表所能完全代表的?即使歲月在他的身上蝕刻了許多印記,然而堅韌自信的生命依然發出熠熠之光。

羅國傑教授:著道德文章 育天下英才
羅國傑,1928年1月生,河南內鄉人。1940年春至1946年夏,就讀於河南省立開封國中、開封高中。1946夏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攻讀行政法專業。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並從一個熱血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1949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安排到上海虹口區委工作,後又調至上海市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1956年,他重新考入黨自己創辦的第一所新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就讀於哲學系,1959年底畢業留校。

羅國傑在黨的機關中做宣傳和紀檢工作時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認識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羅國傑慶幸自己找到了最合適的人生位置,如願以償地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同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了。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在勤奮地讀書、研究、著述、教學,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和人民的教育事業。

1960年,根據學校的需要和安排,羅國傑負責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教研室的籌建工作。在當時,可供借鑑的資料很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倫理學教科書一本也沒有,唯一可參考的是蘇聯和我國有關共產主義教育的文章和小冊子。要在全新的基礎上,建立起一門新的學科,特別是要建立起與以往西方的資產階級倫理學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有針對性地分析新中國建立後所面臨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其次是廣泛了解舊的倫理學教材的局限性。同時,要構思新的學科的體系結構等等。為此,羅國傑和他的同事們潛心攻讀了幾百萬字的馬列原著,摘抄、編輯了30多萬字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道德的論述。通過他們艱苦卓絕的工作,新中國高校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在中國人民大學誕生了。一年以後,羅國傑又組織教研室的同志編寫出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學大綱》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義》,從而為新中國的倫理學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

方漢奇教授:新聞教學園地的一名老園丁
方漢奇,廣東普寧人,生於1926年12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新聞史史學會名譽會長,吳玉章獎金基金委員會委員兼吳玉章獎新聞學評審組召集人。1980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先進工作者,1984年被評為全國一級優秀新聞工作者,1987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同年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1996年獲韜奮園丁獎一等獎。撰寫和主編有《中國古代的報紙》《中國近代報刊史》《中國新聞事業簡史》、《報史與報人》、《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大公報百年史》等專著和教材。在海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是當代中國教齡最長的新聞史教學工作者。

張立文教授:和合學創立者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張立文教授1935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永嘉縣普門村。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他從小與書為伴,沐浴在文化典籍之中;還曾專程拜師,學習傳統的經學、史學和子學。當時讀書誦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這些艱苦的積累在慢慢地發酵,其中蘊藏的精神營養不斷地釋放出來,為他後來的哲學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1956年2月,張立文以泰順縣洪口糧食轉運站站長職務,調入浙江省糧食幹部學校學習。在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後,他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單獨招生考試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以杭州考區“中國革命史專門化”第一名的成績被人大錄取。

“十年浩劫”之後,經歷過多年的人生磨礪,長期的生命煎熬的張立文研究才能一發而不可收。雖然當時已屆不惑之年,但執著的學術追求,使張立文充滿創造的激情。從1979年至今他累計發表學術論文超過350篇,出版學術專著22部近800萬字,合著與主編的學術書籍近50卷,《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李退溪思想研究》、《朱熹評傳》等著作,分獲國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多種獎項。鑒於他在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領域的出色成就,1984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為正教授,後又成為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現任我校孔子研究院院長。他在和合學等諸多領域的創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獲退溪學國際學術獎,被收入國內及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的名人錄。

黃順基教授:師法自然 順意人生
黃順基先生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馬列主義教研室攻讀研究生,此後的從教生涯,隨著學校事業的發展和哲學學科的分合變化,有了三次大的轉折,也由此而涉足三個哲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

1951年大學畢業,由國家統一分配到人民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為研究生,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這是黃順基先生學術生涯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黃順基先生當時分配在邏輯組,除了聽哲學課程外,還專門聽蘇聯專家講的邏輯課。

1956年,人民大學成立哲學系,由於黃順基先生的專業方向是數學與邏輯學,為了教學的需要,校方把他從工經係數學教研室調到哲學系邏輯教研室承擔教學。當時哲學是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的一門科學,也是黃順基先生有興趣研究的方向,擔任哲學系邏輯學的教學工作符合所學專業,這是學術道路上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給黃順基創造了一個發展的機會。

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由於工作需要,黃順基先生從邏輯教研室轉到自然辯證法教研室,教學與研究的方向也就轉到自然辯證法,從此自然辯證法成了他後半生的學術研究方向,也為黃順基先生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方立天教授:四十餘載的佛學人生
方立天,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中國宗教》主編,中國宗教學會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1933年生於浙東永康農村的方立天幼年時沉靜少言,不貪玩耍,喜好讀書,因國難當頭,國小沒能連續念完。1949年國中畢業後,不久進入華東財政系統的幹部學校學習,繼而留校工作。1956年,方立天考入了北京大學哲學系,他說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轉折。在北京大學,方老師受業於湯用彤、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哲學界泰斗。“他們的治學態度、方法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們是真正的泰斗!”方老師說,“當時我是中國哲學史課程的課代表,與馮先生的接觸較多。自然我對先生對待學術問題的態度,治學方法,乃至精神氣象,也更多了一層了解。”“後來由於政治運動,馮先生的課被停了,但我還是自學了馮先生的全部講義。”

宋濤教授:風吹松林濤聲陣陣
由於時代的因素,他的學術生命的高峰沒有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到來,1977年人大復校以後,宋老才迎來了他的學術春天。上世紀80年代,他的專著《政治經濟學》(上、中、下)、《〈資本論〉辭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卷》等連續出版了;90年代宋濤出版了《〈資本論〉與當代中國經濟》、《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全書》、《市場經濟體制與問題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探索》、《政治經濟學教程》、《幹部經濟讀本》等著作。

戴逸先生
1944年高中畢業,戴逸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交大就讀近兩年,儘管身在,心卻不在,他難以融入到學校設定的課程,依然掛念著自己鍾情的文學與歷史。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從昆明遷回北平,在上海招生,考場恰恰設在戴逸的宿舍樓下,他決定報考北大歷史系,果然一舉考中。1946年的北大,名師雲集。胡適,賀麟,鄭天挺,陳垣,鄧廣銘,楊晦,沈從文,朱光潛等文史哲大師,都曾為戴逸上過課。從那時起,戴逸立志獻身史學研究。

易代修史是我國獨有的史學傳統,然而清朝滅亡90年,我國一直沒有一部完整的權威的清史,戴逸在33歲的時候,參與了新中國首次清史編纂工作。然而就在他的研究一帆風順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文革”十年,戴逸遠離了清史工作,被下放到江西農村勞動。1978年,52歲的戴逸重回中國人民大學,並擔任清史研究所所長。40多年來,戴逸曾經三次參與清史重修工作,但都由於種種原因半途而廢。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帝制王朝,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完整清史的缺失成為近一百年來我國文化工程的遺憾。2001年,戴逸在《瞭望》雜誌上發表文章呼籲重修清史。到了2002年,國家批准了清史工程,第四次清史重修工程終於啟動,戴逸被任命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而此時的戴逸已經76歲了。

中國人民大學 鍾契夫教授

鍾契夫教授:情有獨鍾 鍥而不捨
鍾契夫先生祖籍江西省萍鄉市,1946年萍鄉中學畢業後,順利考入北京大學機械系。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熱血青年紛紛到解放區參加革命。“當時大學生熱情高漲,都認為中國的希望就在解放區。”鍾老也毅然加入到廣大青年學生的隊伍,從北平來到解放區的華北大學繼續學習。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鍾老進入國民經濟計畫系讀書。“那時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是蘇聯的計畫經濟發展模式,但國內對此了解得人不多,所以人大就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計畫系。”在計畫系學習一年,鍾老便提前任教員,成為新中國培養的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學科最早的一批教師之一。“當時,人大有40多位從蘇聯聘請過來的專家,人大教師先跟他們學,後再根據國內具體情況搞研究、給同學們上課。”鍾老師從蘇聯嚴格的計畫經濟理論專家布列也夫,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的鐘老,更是嚴格要求,精益求精,“那時也年輕,熬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1953年至1956年,鍾老擔任國民經濟計畫教研室主任,主持編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民經濟計畫教材——《國民經濟計畫講義》(六分冊)。同時,鍾老還擔任了本科、專修科、幹部進修班、指導研究生等繁重的教學工作。“就是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大家都在努力乾,盼著國家早日富強。”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給鍾老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 

1959年,鍾老在“反右傾”運動中遭受批判,並被下放勞動鍛鍊。文革時期鍾老再次成為“整治”的對象,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餘江縣中國人民大學“五七”幹校勞動鍛鍊。

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百廢待興,萬象更新。人大的復校,讓鍾老這一批人大的奠基者在事業上“梅開二度”。鍾老擔任國民經濟計畫系教研室副主任,研究重點轉到計畫管理決策的科學化。1979年由鍾老參與、指導,山西省編制出全國第一個省級投入產出表;1982年與他人合著我國第一部投入產出分析專著《投入產出原理及其運用》;1983年與他人合寫大學教材《投入產出法概論》;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人大計畫統計系國民經濟計畫和管理專業成為全國第一個博士學位授予點,鍾老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7年,主編《投入產出分析》(該書於1992年獲得第二屆國家級優秀教材獎);1990年以後,從教學一線離休的鐘老“餘熱不減”,出版《中國地區經濟計畫管理研究》,先後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計畫和計畫經濟思想史研究”、“巨觀經濟管理研究”等多項課題。

許俊教授和他的青綠山水

中國人民大學 許俊教授和他的青綠山水
今年10月12日上午9時,“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升入太空。與飛船一同升入太空的,還有一幅國畫長卷《神州頌》,56位全國知名畫家分別創作了人物篇、山水篇、花鳥篇。參與創作山水篇的就有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許俊教授。由此,許俊教授和他的“青綠山水畫”翩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數十載潛心研究這種一度瀕臨失傳的中國古老畫種——“青綠山水畫”,使許俊教授成就了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繪畫事業。

青綠山水畫在水墨畫和文人畫的衝擊下自明清後期便開始呈現頹勢。它興起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盛於隋唐,在南宋再一次達到高峰。古來畫界就有“先有丹青,後有水墨”之說。然而在後來文人士大夫對水墨偏好的影響下,水墨畫逐漸占據了山水畫的主導位置,而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則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她至明清時期進一步衰落,作品多甜俗,千年來積累的許多要義和大量豐富的技法都未能完整的傳承至今。青綠山水畫家更是自唐宋以來就出現了斷層。在當今畫壇中,許俊創作的青綠山水畫表現了他在這個少有人涉足的領域裡的研究成果,為青綠山水畫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2001年,許俊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繼續從事青綠山水畫的研究以及中國畫的教學。他並沒有因為繁重的教學事務而放慢自己的研究創作。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他不時能汲取靈感。至今,他仍保持著早七點到校,晚七點才結束工作的習慣,周末也大都置身於藝術天地中,甚至從未與家人外出郊遊過。多年來,他還時常應邀回中央美術學院給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及進修生上課。如今的許俊已是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全球。他的作品也被中國美術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國務院辦公廳紫光閣、中央辦公廳中南海勤政殿、台灣山藝術美術館等多處收藏,並且於近十幾年來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美術展,獲得各種大小獎項數十。然而,許俊並不願多提這些。談到成就,他只說,一個畫家的作品是否有價值,是留給後人評判的。好的作品終會被歷史所記載。

著名校友或學者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或者曾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的學者、政界、商界或其他知名人士。

學者、作家、傳媒

吳玉章: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
成仿吾:著名教育家、文學家
范文瀾:國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
艾思奇:著名哲學家
艾青:著名詩人、作家
何思敬: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
苗力田:著名西方哲學家、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

田起軒:社會學專業,現進修於(傳媒系)。全校十大傑出青年之一。!河北省 唐海縣人。

石峻:著名哲學家
查瑞傳:人口學家
劉錚:人口學家
戴世光:統計學家
高鴻業:經濟學家
宋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陳達:社會學家
馮其庸:紅學家,人大國學院院長2005~2008
張志新:文化大革命時期被迫害致死的烈士(俄語系,1951年-1952年)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新聞系,1956年-1960年)
王小波:知名作家(貿易經濟系,1978年-1982年)
周其仁: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78年-1982年)
胡舒立:《財經》雜誌主編(新聞系,1978年-1982年)
程曉農: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當代中國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雜誌主編(經濟學碩士,1985)
楊偉光——中央電視台台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
徐心華——經濟日報社社長
張萬象——新華社總編輯
保育鈞——《人民日報》社副總編
陳昌本——文化部副部長
邵華澤——《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吳冷西——曾任新華社社長、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廣播電視部部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吳樹青——全國人大常委,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
郭蘭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華北聯合大學戲劇系學習
高玉寶——作家(196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梁美芬——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政界

劉延東中共中央十七屆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馬凱:現任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院長,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系研究生畢業)
芮杏文: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委書記(195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專修科學習)
江青:原政治局委員, 毛澤東夫人(陝北公學學生, 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指導員)
楊白冰——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
肖揚: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1957年-1962年,本科)。卸任後,於2009年6月10日受聘為該校法學院博士生導師。
李鹿野——曾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韓敘:著名外交家,前中國駐美國大使
卓琳: 鄧小平夫人, 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 (1937年11年考入陝北公學,畢業後分配到陝北公學圖書館工作,任陝北公學政治輔導員)
謝平: 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博士)
汪建熙: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
蘇寧: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項俊波: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上海第二總部主任(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朱文矩——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劉鶴——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
劉鴻儒——國家證券監督委員會主席,著名金融學家
張 肖——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行長
邵宗明——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張 塞——曾任國家統計局局長
高昌禮——原法務部部長
馬 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法學院畢業)
林 準——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公丕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法學院畢業)
張軍——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現任法務部副部長(法學院畢業)
祝銘山——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現任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法學院畢業)
王景榮——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四川省委副書記(法學院畢業)*何訪拔——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楊業勤——原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姜 偉——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張濟民——青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吉 林——曾任北京市政法委書記,現任北京市副市長(法學院畢業)
李适時——曾任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法學院畢業)
白美清——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楚 莊——民進中央副主席
陳錦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曾任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主任)
張懷西: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1957年-1961年,本科)
宋德敏——全國政協秘書長
朱作霖——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盧之超——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李容光——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李星浩——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李 岩——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副書記
劉濟民——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柳隨年——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物資部部長,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
劉 政——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王厚德——曾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王曾敬——原紡織部副部長
王忍之——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著 名理論家
夏道生——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
曾憲林——曾任國家科委副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輕工業部部長
張天保——原國家教育部副部長(法學院畢業)
張志堅——曾任國家機構編制委辦公室主任,國家人事部副部長
肖 捷——原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湖南省省委常委、副省長,現任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財金學院畢業)
朱 訓——原地礦部部長,全國政協秘書長
馬毅民——曾任國家物資部副部長
程連昌——曾任國家人事部部長
王春正——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正部級)
高強:前國務院衛生部部長,現副部長(1944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世界經濟專業)
崔建民——原國家審計署署長
郭 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郭振乾——原國家審計署署長
韓 敘——曾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國駐美大使
賀光輝——曾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何光遠——曾任國家機械工業部部長
江 平——曾任國家民委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張曉明——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法學院畢業)
孟學農——原北京市市長
吉林:北京市常務副市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1980年-1984年,本科;1984年-1987年,碩士研究生)
徐光春:現任河南省省委書記(原《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現任河南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9年畢業,本科)
韓長賦:現任吉林省省長(1954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
胡福明——江蘇省政協主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
陳煥友——江蘇省省委書記
呂傳贊——河北省人大主任
張健民——北京市人大主任
芮杏文——曾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計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
陳煥友:前江蘇省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1955年畢業,本科)
李澤民:前浙江省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1960年畢業,本科)
何竹康——曾任河南省、吉林省省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 明——曾任陝西省副省長、全國僑聯副主席
陳遠武——曾任貴州省人大副主任
侯志英——河南省人大副主任
胡厚鈞——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黃 浩——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漸鴻——瀋陽軍區副政委,中將
賈 才——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馬存亮——新疆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光 敏——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劉 楓——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委副書記
李永進——河北省人大副主任
李志堅——北京市委副書記 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書記
魯學政——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饒鳳翥——甘肅省紀委書記
宋 峻——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宋 明——曾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孫家賢——曾任寧波市委書記,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祥炎——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王 民——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王其超——中共浙江省紀委書記
徐炳忠——北京市人大副主任
陳煥友——江蘇省省委書記
饒用虞——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鄭良玉——江西省副省長
杜大仕——甘肅省政協副主席
徐學孟——山東省人大副主任
張毓環——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姚如學——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俞海潮——湖南省人大副主任
張百發——曾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
張懷西——江蘇省副省長
雷 宇——廣西自治區副主席
許柏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王如玄——台灣勞工委員會主委
鄭必堅——曾任中央總書記秘書,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著名政治經學家
陸百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逄先知——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著名理論家
齊懷遠——國務院外事辦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會長
沙健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理論家
宋書聲——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局長
蘇 星——《求是》雜誌總編輯,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孫尚清——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
藤文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著名理論家,江澤民總書記特別助理
桂世鏞——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商界
戴志康:正大投資集團董事長(國際金融本科,1981年-1985年)
王玉鎖: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
段永平: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濟系,1986年-1988年,碩士研究生)
嚴介和: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長CEO(商學院首屆MBA)
林雷:新華信國際信息諮詢(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兼聯合CEO(信息學院本科)
肖捷:1978年10月至1982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財政金融專業學習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肖鋼: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銀行行長;現任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法學院)
黃光裕:國美集團董事長
陳金飛:北京通產投資集團總裁,(經濟學學士)
丁玉華:三角集團董事長兼總裁,(05級EMBA)
邱晴:中國光大(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馬慶泉:廣發基金董事長,(前證券業協會秘書長、嘉實基金董事長,廣發證券總裁,1988年經濟學博士)

七十周年校慶專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人民大學北美校友會發賀信慶祝母校70周年校慶

在中國人民大學即將迎來70周年校慶之際,人大北美校友會發來賀信,向母校的校友以及各位領導、師生員工和老領導、老校長、老同窗校友表示祝賀,並祝願母校在新世紀裡更加繁榮昌盛、興旺發達,早日成為世界級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名牌大學。

人民大學舉行建校七十周年校史展開展儀式

中國人民大學 紀寶成校長和程天權書記共同為校史展揭牌
作為七十周年校慶活動的重要內容,10月30日上午,校史展(調整)開展儀式在世紀館一層大廳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黨委書記程天權,常務副校長袁衛,黨委副書記馬俊傑,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華北電力大學黨委副書記張金輝,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倪寧、黎玖高、劉向兵,學校辦公室、黨委宣傳部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院系師生代表以及全國各地專程趕來的校友代表參加了開展儀式。馮惠玲副校長主持儀式。

開展儀式上,紀寶成校長發表了充滿激情的講話。紀寶成校長指出,在中國人民大學70年華誕即將到來的喜慶日子裡,校史展經過調整、充實後再一次對外開放。此次展覽是在慶祝建校65周年校史展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充實,內容更加充實。中國人民大學風雨兼程七十年,成就輝煌,此次校史展更加全面地展示了人民大學自1937年成立以來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歷程,展示了人民大學廣大師生員工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勤儉辦學、開拓創新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領導對人民大學建設、發展、改革事業的親切關懷和巨大鼓舞,展示了人民大學一代又一代廣大師生、教職員工努力奮鬥所展現的精神風貌,體現了人民大學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信念和成就。

紀校長表示,校史展將成為向海內外朋友和社會各界展示人大的視窗,使外界能夠通過校史展認識人大、了解人大、關心人大,支持人大,創造人民大學發展的更好的社會氛圍。校史展是人民大學七十年歷史的紀念碑廊,從頭看到尾一定 能從中汲取力量、受到教育。

哲學院黃順基教授和新聞學院本科生周慧分別作為師生代表發言,表達了自己對人大歷史和現實的感悟。黃順基教授回憶了自己在人民大學四十年執教生涯,他動情地稱人民大學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與人大的培養分不開”。周慧同學也代表青年學子表示要在今後努力學習,為成為國民表率、社會棟樑而奮鬥。

在校友和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紀寶成校長和程天權書記共同為校史展揭牌,標誌著中國人民大學建校七十周年校史展正式開展。儀式結束後,與會校領導、各界校友與師生代表共同參觀了校史展。

中國人民大學七十周年校慶全校性活動安排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研究所

校刊校報

《中國人民大學校報》

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委員會的機關報,是全校信息交流、新聞宣傳、理論研討的重要陣地。創刊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校報》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新聞宣傳和教育工作的基本規律,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宣傳黨的基本路線和教育方針,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為建設“人民滿意、世界一流”的大學,為培養“國民表率、社會棟樑”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校報》創刊於1950年11月7日,原名《人民大學周報》。1966年6月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被迫停刊。1978年7月隨中國人民大學復校而恢復出版,更名為《中國人民大學(校報)》。1999年1月19日,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編入國內統一刊號高校校報系列,國內統一刊號:CN(G)11-0011。
《中國人民大學校報》現為周刊。報面為對開四版,第一版為要聞版,主要報導學校的重要活動、重要成果和重要舉措;第二版為視點版,主要報導院系的重要新聞,交流在教學、科研、管理、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經驗;第三版為校園版,反映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展示青年學子的翩翩風采;第四版為副刊,刊登隨筆、散文、詩歌、小說以及各種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校報的常設欄目有:“求是園”、“院系聚焦”、“名師剪影”、“百家廊”、“春筍”、“紫藤園”、“校友之窗”等。
校報編輯部秉承“實事求是”的辦報傳統,近年來推出了多篇重要報導,在學校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目前編輯部已與國內眾多新聞媒體、高校校報編輯部建立了廣泛的聯繫,與國外高校的聯繫也逐步深入。在新世紀新階段,校報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決心進一步發揚優良傳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好地服務於學校改革發展開放的大局,以更高的標準、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現任主編:蒙彬
編輯人員:毛燕降瑞峰陳驪驪謝天武
本報歷任負責人:雲光、俞聖祺、周民、寇恩田、劉偉能、李靜、劉葆觀、周建明、余浩、李夢超、侯衍社

2009中國一流大學名單

由武書連領銜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在《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誌發表了2009年度中國一流大學。課題組提出的2009中國一流大學的標準是:“在中國大學評價中,入選研究1型大學。或者獲得工學前6名,理學、醫學、管理學、文學前3名,經濟學、農學、法學前2名,歷史學、教育學、哲學第1名的研究型大學(需進入中國大學前30名)” 。按照以上標準,2009年中國有15所大學入選中國一流大學。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2009中國大學文學100強

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等4個學科類,共有66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四川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暨南大學
中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南開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蘇州大學廈門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上海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
吉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上海音樂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上海戲劇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東南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中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安徽大學
蘭州大學
湖南大學
河北大學
內蒙古大學
揚州大學
山西大學
中國音樂學院
南昌大學
鄭州大學
湘潭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大學
西北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汕頭大學
寧波大學
同濟大學
廣州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
曲阜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新疆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
聊城大學
溫州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武漢音樂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天津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寧夏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中央戲劇學院
天津外國語學院

2009中國大學哲學20強

哲學只有哲學1個學科類,3個本科專業。

2010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

名稱學校名稱所在地富豪人數最富有的校友(2009年財富)
1北京大學北京63百度:李彥宏(180億)
2清華大學北京54嘉鑫控股:呂慧(90億)
3浙江大學浙江53美特斯邦威:周成建(185億)
4復旦大學上海38泛海建設:盧志強(300億)
5中國人民大學北京26太平洋建設:嚴介和(120億)
6上海交通大學北京19紅杉資本:沈南鵬(45億)
7中山大學廣東18明發集團:黃煥明(70億)
8南京大學江蘇16家世界:杜夏(68億)
9華南理工大學廣東15騰訊:張志東(70億)

10

浙江工業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浙江

湖北

湖北

黑龍江

12

12

12

12

騰龍集團:張志祥(180億)

銀億集團:熊續強(90億)

三金藥業:鄒節明(53億)

吉利集團:李書福(68億)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北京市高校一覽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科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方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交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首鋼工學院|北京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物資學院|北京警察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錫華國際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盛基藝術學校|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吉利大學|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北大方正軟體技術學院|北大資源美術學院|北京人文大學|北京高等秘書學院|北京套用技術大學|中國防衛科技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信息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美國英語語言學院|中國管理軟體學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大資源學院|現代管理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北京市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市建設職工大學|北京市房地產職工大學|北京市汽車工業總公司職工大學|北京市西城經濟科學大學|北京市豐臺區職工大學|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市東城區職工業餘大學|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北京市崇文區職工大學|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北京市石景山區業餘大學|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北京市機械工業局職工大學|北京醫藥集團職工大學|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北京興華大學|北京新園明職業學院|網路銷售大學|朝陽二外|中北國際演藝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