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始建於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現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由國防科工委、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黑龍江省政府四方共建。學校是首批入選國家“211工程”建設、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校、國家“111計畫”重點建設院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總政治部“21世紀人才強軍計畫”高校、設有研究生院和擁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套用)等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被國家授予“航母建設突出貢獻獎”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學校前身是始建於1953年的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世稱“哈軍工”),陳賡大將為首任院長兼政委,毛澤東主席為學院的成立頒發了訓詞。創建伊始,學校按軍兵種設立了:空軍系、炮兵系、海軍系、裝甲兵系、工程兵系五個系,後又增設:防化兵系、原子系、飛彈系、電子系、計算機系、外國留學生系,共11個系100餘個專業。哈軍工是應抗美援朝戰爭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澤東史達林蘇聯會面期間,雙方確定並組建的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是1953年國家“一五期間”以舉國之力建設的全國唯一重點建設大學,哈軍工成立伊始為絕密單位,對外番號“103部隊”,並不公開對外招生,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和外部局勢逐步穩定,從1959年開始,哈軍工以公開的身份正式參加全國統一聯考招生(此前周總理特批,哈軍工可以從達到清華錄取分數線的全國高中生中進行秘密政審、以抽調的方式進行選拔學員),同年(1959年),哈軍工被國家確定為首批20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60年全校設64個專業,在編教職工總數為9165名,在院學員總數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當時清華設有33個專業,3000餘名教職工),學制八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期五年,為基本訓練階段,目標是把學員培養成具有工程師水平的幹部;第二階段為高級階段,為期三年,目標是把學員培養成具有高級設計師或研究員水平的幹部。黨、國家、軍隊領導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葉劍英、彭真、譚震林、薄一波及各總部、軍兵種等50多位領導同志先後到學院視察和指導工作。
1960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原則,以下常規院系進行了遷出並獨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現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系(現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現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防化兵工程系(現解放軍防化兵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現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一部分、西北工業大學一部分)。
1960年到1962年,學院進行了分建和改建。學院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後又遷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防化指揮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的機
場建築和氣象兩個專業移交給空軍氣象學校;學校又陸續成立原子工程系、飛彈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
1966年,文革爆發。4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退出軍隊序列,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哈爾濱工程學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團正式肢解,至此,哈軍工辦學17年,共發展出了11個系:空軍系、海軍系、炮兵系、裝甲兵系、工程兵系、防化兵系、原子系、飛彈系、電子系、計算機系、外國留學生系,共100餘個專業,9600餘名教員,160餘名蘇聯專家、顧問。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船舶)
1970年,文革期間,哈爾濱工程學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團正式肢解。留守部分,以海軍系全建制、原子系全建制、飛彈系戰術飛彈部分為基礎(形成了現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三海一核”+“航天”的辦學特色),空軍系、電子系、計算機系等部分專業、教師以及文革中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未能南遷的幹部教師共1500餘人(占當時分拆總數的51%,註:國防科大當時分得1447人),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簡稱“哈船舶”),歸第六機械工業部(艦船部)領導。
海軍工程系劃歸六機部(艦船部),擬遷武漢,後留原址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原子工程系與"哈工大"合併,歸屬於二機部,內遷重慶,組建重慶工業大學,但最終未辦成,原子工程系最終還是留在了哈爾濱與海軍系共同組建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軍工解體後分出的其它高校中均沒有核專業);空軍工程系遷往西安與西北工業大學合併,歸屬於國防科委三機部;飛彈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內遷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即現“國防科技大學”(文革期間,空軍系、飛彈系、電子系、計算機系、院屬機關等,由於大量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的專家、教授、教師等未能南遷,最終留守哈爾濱併入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如:哈爾濱工程大學前校長吳德銘,即為哈軍工空軍系畢業後留校的任教的教員,未能南遷。);1978年,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被國家教委確定為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82年,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工程)

1994年,學校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1996年1月學校通過了“211工程”預審,同年8月通過了“211工程”立項審核,成為通過國家“211工程”立項審核的“首批27所211”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學校啟動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原國防科工委、黑龍江省政府確定學校實施重點共建。

2003年,學校研究生院正式掛牌。
2007年,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海軍共建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8年,學校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2009年和2010年,學校分別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和辦學水平提升工程評估,均獲“優秀”評價。
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
2017年6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哈軍工文化園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是黑龍江省高校首個國家級旅遊景區;哈軍工紀念館入選國家第三批國防教育示範基地。9月,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批准哈爾濱工程大學與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合作舉辦輪機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終止辦學。

領導相關

領導介紹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谷煥民
校長、黨委副書記 姚郁
黨委副書記 夏桂華、楊冶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姚利民
黨委常委、副校長 高晚欣、張志儉、韓端鋒、吳林志

歷任領導

學校時期 姓名 職務 任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陳賡 院長、政委 1953.9-1958.1
陳賡 院長 1958.1-1961.3
謝有法 政委 1958.1-1966.4
劉居英 院長 1961.7-1966.4
哈爾濱工程學院 劉居英 黨委書記、院長 1966.4-1970.8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 林毅 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 1971.11-1974.12
籌建領導小組組長 1971.9-1974.12
卓明 黨委書記、學校領導小組(行政)組長 1975.5-1983.6
馮捷 院長 1980.2-1983.6
黨委書記 1983.6-1984.12
鄧三瑞 院長 1983.6-1987.6
黃紹 黨委書記 1987.6-1991.5
陳大炎 黨委書記 1991.5-1995.3
吳德銘 院長 1988.10-1994.5
錢秋珊 黨委書記 1984.12-1987.6
院長 1987.6-1988.10
哈爾濱工程大學 吳德銘 校長 1994.5-1997.12
邱長華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95.3-1996.6
黨委書記 1996.6-1999.8
校長 1997.12-2004.6
王樹權 黨委書記 2004.06-2008.2
劉志剛 黨委書記 1999.08-2004.06
校長 2004.04-2015.04

領導題詞

哈爾濱工程大學毛澤東題詞

哈軍工哈船院,到哈工程大學,學校的發展歷經改建、分建、調整及歸屬變更等多次重大變化。無論是在哈軍工哈軍工的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大典,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毛澤東主席親頒訓詞,並為學院院報題寫報名“工學”。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及劉伯承元帥、羅榮桓元帥等中央創建階段,還是在學校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得到了黨和國家以及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指導,得到了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幫助,這集中體現在學校的訓詞、題詞和賀信中,其規格之高,數量之多,在國內高校中也是不多見的。

哈爾濱工程大學李嵐清題詞

軍委首長為學院題詞祝賀。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院校——“哈軍工”在共和國領袖和將帥們的關懷與期望中誕生;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時期是學校艱苦創業、在困境中堀起的階段,聶榮臻元帥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際為學院題寫院名,徐向前元帥、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為建院三十周年題詞祝賀。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李嵐清、劉華清以及各級領導都對學院發展建設給予關懷與指導,並欣然為建院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親筆題詞祝賀,對學院發展寄予厚望;哈爾濱工程大學時期是學校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快速發展階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等32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國防科工委;教育部海軍黑龍江省、中船總公司等部委集團主要領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楊振寧先生,知名院士、專家學者,陳庚大將夫人傅涯女士、哈軍工老領導劉居英、老校友等紛紛為建校五十周年發賀信或題詞祝賀,對學校五十年的輝煌辦學成就給予充分肯定。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學校下設19個專業學院,4個教學系、部、中心 ,在56個本科專業招生。

院系設定 
序號 學院 序號 學院
1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12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2 哈爾濱工程大學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 13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3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14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合作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4 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 15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5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 16 哈爾濱工程大學體育部
6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17 哈爾濱工程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7 哈爾濱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18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防教育學院、武裝部
8 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19 哈爾濱工程大學軟體學院
9 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保密學院
10 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21 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1 哈爾濱工程大學理學院 22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3083人,其中專任教師1788人,教授395人,副教授510人,博士生導師348人。教師中有“兩院”院士9人(含雙聘6人),“973計畫”首席科學家11人,“千人計畫”5人(“長期千人”4人,“青年千人”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入選者8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21人,“111計畫”基地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6個。各類在校生28938人,其中本科生14949人,碩士研究生8550人,博士研究生1773人,外國留學生1056人。學校是首批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並被教育部、總政治部列入“21世紀人才強軍計畫”,是海軍在東北地區唯一選拔培養後備軍官的依託學校。
職稱結構:學校具有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1804人。其中正高職稱395人,副高職稱508人,占師資總數的54.02%。
學歷結構:學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959人,占師資總數的53.46%,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1650人,占師資總數的91.98%。
年齡結構: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師資總數的77.53%,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師資總數的47.21%。
學緣結構:學校教師中有校外學習經歷的為1008人,占師資總數的56.19%。

院士
(不含:兼職、客座、講座、榮譽、名譽、顧問、柔性等聘任形式)
全職院士 楊士莪(全職) 廖振鵬(全職) 吳德銘(全職)
徐玉如(全職) (2012年去世,享年69歲) 高玉臣(全職) [ (2005年去世享年68歲)
雙聘院士 王仲奇(雙聘) 孫玉發(雙聘) 聞雪友(雙聘)
邢球痕(雙聘) 於俊崇(雙聘) 陸埮(雙聘)
外籍院士 威廉·韋伯斯特(特聘) (國家 111計畫 海外學術大師) (美國工程院院士) 奧德馬格努斯·福爾廷森(特聘) (國家 111計畫 海外學術大師) (挪威科學院、工程院院士) 肯尼斯·格拉特(特聘) (國家 111計畫 海外學術大師)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國家級教學名師
趙春暉
國家級教學團隊
名稱 負責人 批准時間
哈工程微波技術課程教學團隊 趙春暉 2009
內燃機結構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 張文平 2009
工程實踐創新教學團隊 任正義 2008
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團隊 郭黎利 2010

學科建設

目前,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14個。學科專業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防特色學科11個、國防特色專業7個,“十二五”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1個、一級學科11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船舶與海洋工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水聲工程、輪機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國防重點學科
國防特色緊缺學科(3個) 核能科學與工程、核技術及套用、隱身技術與工程
國防特色主幹學科(3個) 輪機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通信與信息系統
國防特色骨幹學科(2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水聲工程
國防特色支撐性基礎學科(1個) 固體力學
國防特色新興交叉邊緣學科(2個) 船舶電磁兼容、熔體化學與物理
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7個) 固體力學、導航、制導與控制、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
黑龍江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船舶與海洋工程 力學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機械工程
信息與通信工程 機械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光學工程
核科學與技術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科: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輪機工程、水聲工程
博士後流動站: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核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儀器科學與技術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力學博士後流動站、光學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哈爾濱工程大學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一級學科博士點:核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機械工程、力學、光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法學、套用經濟學、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藝術學、軟體工程、設計學。
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哈爾濱工程大學共有23個學科參與評估。其中,2個學科排在前5位(含,下同),4個學科排在前10位,9個學科排在前20位,15個學科排在前30位,其中,船舶與海洋工程排在第2位,核科學與技術排在第5位,系統科學排在第7位,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排在第8位。

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情況
部分學科此次未參與評估取上一輪學科評估成績
全國排名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2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2401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082402 輪機工程
082403 水聲工程
5 0827 核科學與技術 082701 核能科學與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082703 核技術及套用
082704 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7 0711 系統科學 071101 系統理論
071102 系統分析與集成
8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082501 飛行器設計
082502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082503 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082504 人機與環境工程
17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81103 系統工程
081104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081105 導航、制導與控制
17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080401 精密儀器及機械
080402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18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080701 工程熱物理
080702 熱能工程
080703 動力機械及工程
080704 流體機械及工程
080705 製冷及低溫工程
080706 化工過程機械
2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與信息系統
081002 信號與信息處理
20 0803 光學工程 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21 0808 電氣工程 080801 電機與電器
080802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080803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080804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080805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22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24 0801 力學 080101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080102 固體力學
080103 流體力學
080104 工程力學
24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27 0303 社會學 030301 社會學
030302 人口學
030303 人類學
030304 民俗學
29 0802 機械工程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4 車輛工程
33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081203 計算機套用技術
33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081701 化學工程
081702 化學工藝
081703 生物化工
081704 套用化學
081705 工業催化
34 0835 軟體工程 083501 軟體工程理論
083502 軟體工程技術
083503 軟體工程管理
083504 軟體服務工程
34 1305 設計學 130501 工業設計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130503 數字媒體設計
130504 人機工程設計
130505 體驗與互動設計
39 0305 馬克思主義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41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080502 材料學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42 0403 體育學 0403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40302 運動人體科學
0403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03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52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2 俄語語言文學
050203 法語語言文學
050204 德語語言文學
050205 日語語言文學
050206 度語言文學
050207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050208 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050209 歐洲語言文學
050210 亞非語言文學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教學建設

截止目前,學校有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工程實踐教學中心7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開設有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
國際級特色專業
船舶與海洋工程 輪機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自動化
核工程與核技術 測控技術與儀器 信息對抗技術
國家級精品課程
內燃機結構 光纖理論與技術 工程訓練課程 微波技術基礎
衛星導航系統 水聲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電工電子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物理學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工程訓練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船舶導航與控制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核科學與技術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熔盛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漢光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培訓基地(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原子能機構亞洲核教育與培訓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貨運飛行駕駛員培訓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工科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科普教育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素質體育機器人運動人才培養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博物館”《哈軍工紀念館》
哈爾濱工程大學“全國中國小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保密教育培訓基地哈爾濱分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全國KAB創業教育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教學成果

哈爾濱工程大學逸夫館夜景
該校學生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及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亞太及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各類國際國內賽事中獲得國際、國家級獎400餘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聯合表彰;學校被授予“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全國青年創業教育先進集體等稱號。2009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獲得教育部本科評估優秀評價之後,2009年和2010年,學校分別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和辦學水平提升工程評估,均獲得“優秀”評價。

合作交流

學校堅持國際化、開放式辦學,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法國礦業聯盟、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茹科夫斯基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五大船級社等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企業在內的25個國家100多單位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合作關係。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實施高校。學校與烏克蘭南方師範大學聯合成立“孔子學院”。學校每年資助一大批教師到國外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每年選派一批優秀學生到國際知名大學交流學習和訪問,國際科技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止2013年,學校設有40多個科研機構以及150多個科研和教學實驗室,其中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3個。
國家級科研機構
1、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原“水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2、水下機器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3、核安全與仿真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4、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5、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
6、數位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
7、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哈爾濱基地
8、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9、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10、哈爾濱船大工程技術設計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11、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12、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
13、國家級燃氣輪機產業基地
14、國家級特種材料及特殊加工國際合作研發中心
15、國家級鋁鎂新材料中試生產技術研究中心
16、中俄船舶與海洋技術合作中心
17、中國烏克蘭高新技術科研中心
18、深海工程技術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
19、核動力安全與仿真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
20、纖維集成光學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超輕材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纖維集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8-29]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導航儀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動力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
水下智慧型作業技術裝置實驗室
災害預警與工程防禦實驗室
光纖感測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黑龍江省工程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控制工程實驗室
導航儀器工程實驗室
新一代網路信息保障工程實驗室
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現代製造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室
船舶慣性技術及其導航設備實驗室
船舶動力技術實驗室(核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結構振動與聲學技術實驗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實驗室
先進制造技術實驗室
船舶控制系統實驗室(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實驗室)
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重點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特輔裝置與系統實驗室
船舶動力裝置與系統實驗室
船舶慣性技術及其導航設備實驗室
先進制造技術實驗室
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及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綜合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3年,圖書館共有藏書295餘萬冊。館藏文獻的學科範圍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科領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學等學校重點學科領域的文獻見長。
圖書館將“藏、查、借、閱、參”功能有機融合,藏書區由借閱一體書庫、樣本書閱覽室和密集書庫組成;報紙和期刊閱覽區由報刊閱覽室、過刊閱覽室、密集刊庫組成;數位化資源閱覽區由電子閱覽室、多功能閱覽區及無線網覆蓋區域組成。另外,設定了普通閱覽區、預約閱覽區、研討閱覽區、教師研修室、多媒體教室、報告廳等功能區域。閱覽座位近5000席。
學術期刊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刊源、英國《科學文摘》資料庫(Inspec)、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ST)、俄羅斯《文摘》(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英國海運技術》(BMT)收錄期刊。
《智慧型系統學報》:中文核心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英國《科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資料庫收錄。
《套用科技》
《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

科研成果

學校不僅以國內第一艘實驗潛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艦載計算機、第一套條帶測深儀等數十項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稱,而且還以雙工型潛器、氣墊船、梯度聲速儀等成果摘取過世界第一的桂冠。學校在船海核領域保持著很強的技術儲備,水下機器人、船舶減搖、船舶動力、組合導航、水聲定位、核動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驗證等技術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是海軍先進技術裝備研製的重點單位。
2006到2012年,學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國家和國防“973”計畫及“863”計畫、國防預研和型號等一大批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8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60餘項。科研產品質量管理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是國內高校首家通過“雙認證”的大學。學校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產業和產學研合作蓬勃發展。2012年科技到款7.60億元,位居全國重點高校前列。
2013年,科技經費已達8.4億元人民幣,獲得多項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項873項,總經費6.99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117項,較同期增長7.3%;總經費5993.5萬元,增長1.8%。
2014年,全年科研到款9.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專項立項20項,連續四年排名全國高校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100項,立項率達到24%創歷史新高;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立項3項,位居部屬高校和省內高校之首。全年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8項,參研的“981”鑽井平台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成果入選國家國防科工局年度重大創新成果。發表SCI檢索論文839篇,同比增長24%。申請發明專利920餘項,授權超過300項,專利轉化有了新的突破,獲中國專利優秀獎。順利通過保密資格認證複查,全年未發生失泄密事件。

學校文化

校徽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校徽既傳達了學校豐富的內涵信息,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美觀大方、莊重高雅。其內涵具體表現為:

第一、校徽以藍色基調為主,由三種不同色階的藍色圍成一個整體的圓,緊扣學校"三海一核"的辦學特色,充分體現學校為中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套用等領域服務的辦學特色。
第二、校徽在色彩的區分上,藍色由中心向外由淺變深,寓意著該校肩負著中國船海事業由近海走向遠海的歷史重任。
第三、校徽上方鑲嵌毛體字"哈爾濱工程大學",表現了黨和國家對學校的親切關懷,下方鑲嵌學校英文名稱"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與國際接軌,體現學校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的奮鬥目標。
第四、校徽正中鑲嵌學校的標誌性建築"31號教學大樓"和建校時間"1953"字樣,並以背光形成光環效果,象徵著哈爾濱工程大學繼承"哈軍工"的優良傳統。
第五、校徽結構嚴謹,色彩和諧,富於表現力。圓形構圖象徵著學校師生凝聚、團結、融合及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展現學校師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昂首邁進的信心與勇氣。

校旗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5年1月13日,經教代會常設主席團全體會議討論並一致通校旗過,校旗終選方案正式確定。校旗是一所大學的重要標識之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哈爾濱工程大學校旗由藍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組成,簡單、明了,容易識別。旗面所用藍色為海藍色,寓意哈爾濱工程大學“三海一核”的服務特色;校名用毛體字,與學校對外宣傳用字型相統一,與校徽融為一體,使校旗具有高顯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掛旗四種。其中,桌旗主要用於學校各機關、直屬單位、教學院系等在辦公室擺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紅色、藍色、橙色、綠色、紫色五種顏色,主要用於學校各種重大活動時在校園內懸掛;持旗和掛旗主要用於學校重要室內外場所懸掛以及各單位在對外活動中使用。

校訓

2005年1月13日,經教代會常設主席團全體會議討論並一致通過,哈爾濱工程大學校訓“大工至善,大學至真”正式確定。按照鄧三瑞教授的闡釋,這八字校訓既繼承和發揚了軍工傳統,又體現了與時俱進,道出了未來的前進方向。
“大工至善,大學至真”嵌有“工學”二字,這兩個字是毛澤東主席給哈軍工訓詞中的主要關鍵字。校訓仿“大道至簡”、“大醫至愛”的句式結構。無論是“大”還是“至”,從字面上講都是極致的意思;無論是“善”還是“真”,從釋義上講都要求達到最高境界。事理在於求善,學理在於求真。“工”意為工程、工作,可引申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學”意為學問、學習,可引申為認識世界的一切活動。“真”可引申為真理、真諦,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善”乃“好”、“辦好”的意思。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無論從科學還是哲學的角度看,都是一種最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滿足於較好、更好,而努力達到最好、第一流。作學生要力爭成為最好的學生,做老師要成為最好的老師。
至善至真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建校以來優秀歷史傳統之精華。“大工至善、大學至真”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動體現了哈爾濱工程大學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有出處、有氣魄、有特色、有涵義、不流俗,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考驗,不會因時代變遷而褪色。

校風

忠誠、堅韌、團結、創新

校歌

當年軍工聖殿,今日精英搖籃。
流雲間青檐碧瓦,回首處棟樑參天。
腳踏白山黑土,胸懷萬裏海天。
成長在軍號聲中,求知在松花江畔。
松花江畔,丹心鑄劍,何俱大洋深和遠。
熱血溶金,固我海疆堅如磐。
大學至真,大工至善。
大學至真,大工至善。
揚帆遠航向前向前!
揚帆遠航向前向前!
揚帆遠航向前向前!
向前!向前!

校園路

2003年7月11日,校園路名確定。校園主要道路分別以東海路、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風光(40張)南海路、北海路、西海路和世昌路、陳賡路、劉居英路、鄭和路、奧列霍夫路命名,大操場定名為“軍工操場”。這一命名原則,體現了該校為海運、海防、海洋服務的特色和反映了該校的歷史傳統和特色。“陳賡路”貫穿校園南北,以軍工首任院長陳賡大將命名,有懷念繼承前輩遺志、創造工程大學美好明天之意。“居英路”以哈軍工第二任院長劉居英將軍(鐵道兵副司令員)命名,“世昌路”以甲午海戰英雄鄧世昌命名,取“世昌”兩字,有警示後人自強圖遠、永遠不忘為海防服務的歷史使命之意,同時寓意工程大學世代昌盛。“奧列霍夫路”以軍工首席顧問奧列霍夫命名,既有懷念蘇聯顧問團對軍工創建所做的特殊貢獻和友誼之意,也表達哈軍工創建之初與世界水平接軌、今天的工程大學繼續加快國際化進程之意。“鄭和路”以中國海軍力量達到頂峰時期七下西洋領軍人物鄭和命名,以激勵師生為建設強大的海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校園環境

青島校區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產學研基地項目位於青島大學城,占地1300畝,總投資26億元,總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設有1.5公里海岸線和碼頭,規劃建設教育科研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科技產業基地、產業孵化基地、軟體研發基地及與船海相關的各項試驗基地等功能設施,設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其中工信部與海軍裝備部共建2個),辦學規模1.2萬人。項目建成後,將對山東半島海洋能源開發利用、船舶設計生產製造技術、深遠海工程技術、數字新傳媒技術的發展提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該項目將實施分期建設,一期工程已於2010年第二季度開工建設,總建設周期5年,建成後辦學規模將超過12000人。

江北科技創新園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樓
哈爾濱工程大學江北科技創新園計畫占地約18萬平方米(270畝),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創新園計畫由套用技術研究基地、工程化研究基地、中試基地和實驗基地四個主要功能分區組成,將建設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船舶動力工程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系統建模仿真研究院等。

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園夜景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於2001年投資建設,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園區占地7.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是以市場為導向,集高新技術的研發、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創新人才的吸納與培育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003年10月,在武漢被科技部和教育部授予“國家大學科技園”稱號。園區矗立在哈爾濱市三區交界處,地理環境優越,文化氛圍濃郁,眾多科研院所云集,是哈爾濱市科技、信息、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今日的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園已成為黑龍江省電子信息產品研發、銷售、生產一體化的高科技園區,成為黑土地上升起的科技新星,為黑龍江省經濟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園緊密依託學校船海領域雄厚的科研實力和技術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將園區主要發展方向定位在海洋科技設備、能源設備等船海技術研發領域,孵化具有特色、產業化前景可觀的項目。經過幾年的建設,園區內“船舶孵化大廈”、“龍江博士後公寓”、“軍工大廈”等建築相繼落成並投入使用,科技產業用房達到8萬平方米。5萬平方米的IT產品交易中心,為科技園區提供了廣闊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孵化場地3萬平方米,技術研發領域涉及船海技術工程、新材料、生物工程、環境保護、機電磁光一體化等高新技術領域。入孵科技企業110多家,在孵項目60多個。設立種子基金500萬元,用於重點項目的產業化。

園區搭建了創業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網路中心、科技產品交易中心、投融資中心、商務服務中心和一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較完善的創業孵化體系。園區2002年10月被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當時這是唯一設在大學科技園中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園內現代化的辦公區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設施齊全、信息網路發達,工商稅務法律融資專利代理等中介機構一應俱全。完善的硬體設施條件、濃郁的科技文化氛圍,以及優質周到的物業管理與服務為科技園區的企業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園一直遵循“超越創新”的管理理念,以市場運行機制為導向,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營,致力於發展多種經營業務。目前,以科技園發展公司和開發公司為核心的,控股參股的企業達7家。園區在多個省市建立了產業分園和科研機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科技園區科工貿總收入已突破5億元,為社會創造了近萬個就業機會,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作為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創新源泉,通過發揮大學的品牌作用和創新源的巨大影響力,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將繼續凝聚優秀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加速實現科教資源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為把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國際化、開放式、具有持續的創新能力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而繼續努力奮鬥!

傑出校友

院士風範
姓名 成就
莊逢甘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玉如 水下智慧型機器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士莪 船舶水聲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 船舶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旭華 船舶製造、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炳炎 艦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聞孫 船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有生 水彈性力學與船舶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 熱力葉輪機械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廖振鵬 地震工程與工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 橋樑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遠良 水聲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瑞松 飛彈總體與自動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宋文驄 飛機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怡昕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金才 岩土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穎人 岩石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哲榮 車輛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宮先儀 水聲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先覺 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澤山 含能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釗 地雷爆破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錫城 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計算機網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山 制導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伊君 雷射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伯龍 雷射陀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桂蓉 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明 飛機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濱士 裝備維修工程及表面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興治 飛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懋祥 船舶性能研究和設計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七虎 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鴻志 兵器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埮 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邢球痕 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玉臣 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起鶴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聖常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興銘 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慈雲桂 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守槃 飛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新民 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德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宣益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軍政界
姓名 成就
粟戎生 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楊俊生 武警首位女將軍,少將
謝名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少將
唐正其 西北某空軍基地司令員,少將
張建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少將
馬國惠 某核試驗基地原司令員 總裝後勤部部長,少將
臧克茂 坦克炮控系統專家、一等功臣
陳海平 防化專家、教育家
錢七虎 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
遲萬春 總裝備部政委,中將
李安東 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將
霍玲 哈軍工培養的三位女將軍之一,少將
常顯奇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院長,少將
張良起 自動化專家、教育家,少將
任萱 飛行器設計學科學術帶頭人,少將
甘楚雄 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少將
皇甫堪 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雷達系統學組副組長,少將
沙基昌 專業技術少將,少將
陳福接 博導,少將
金士堯 計算機專家,少將
唐天標 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上將
張必訓 總參三部研究員,少將
譚國玉 工程兵指揮學院原院長,少將
喻名德 核環境科學專家
陳賡 軍事工程學院首任院長兼政委,大將
謝有法 軍事工程學院原政委,中將
劉居英 軍事工程學院第二任院長,少將
劉有光 軍事工程學院原副政委,少將
唐鐸 哈軍工五大系主任之空軍工程系主任,少將
唐凱 哈軍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李開湘 哈軍工幹部部部長、學院副政委,少將
賀振新 哈軍工炮兵工程系政委,少將
李懋之 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少將
張衍 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部長,少將
徐立行 軍事工程學院首任教育長,少將
張子明 軍事工程學院教育長、副政委,少將
徐介藩 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薛克忠 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吳振挺 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少將
孫三 哈軍工高級班學員,少將
臧穗 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中將
陳阿溪 海軍青島某基地副司令,少將
金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李安東 中央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將
霍玲 哈軍工培養的三位女將軍之一,少將
董金榮 中國核潛艇飛彈發射裝置專家
彭小楓 二炮政委,上將
黃獻中 瀋陽軍區政委,中將
鄧先群 少將
楊桓 東方紅1號發射總指揮、第二炮兵副司令員,中將
黃獻中 瀋陽軍區政委,上將
崔文信 瀋陽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祝榆生 “陸戰之王”的總設計師
羅東進 中將
栗戎生 中將
余魯生 少將
虞雲耀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董浩 黑龍江省人大副主任
俞正聲 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
張雲川 湖南省長 國防科工委主任
廖暉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黃麗滿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崔占福 國務院參事室主任
徐志堅 國務院參事室原主任
蔣祝平 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
吳振華 石家莊市委書記
曾浩榮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有為 原大連市委副書記
王少傑 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吳立人 江蘇科技大學校長
肖策能 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景川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聯盟副主席
胡小明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白潤璋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謝勵中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常州蘭翔機械總廠廠長
賀德隆 《中國機電日報》原社長
楊柏齡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
白克明 河北省委書記
賈根整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
商界 
姓名 成就
夏國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
黃平濤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
賀爭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總經理
王之 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董事長
王軍 中信集團董事長
胡小明 中經網數據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趙永海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王丙炎 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長
溫剛 中國恩索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吳懷祥 上海衡山集團總裁
宋金剛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副經理
姜雲 世紀智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萬成 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裴少峰 天津環球愛賽系統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長
紀竹盛 遼寧431廠廠長
李晨旭 瀋陽長白電子套用設備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周寰 大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科技能手
姓名 成就
韓雲梯 摁響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的人
惲良 中國氣墊船發明人
李洪毅 飛豹飛機研製現場副總指揮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二)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大學
武漢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大學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湖南大學
東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江南大學
燕山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廈門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江蘇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蘇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南昌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長安大學
暨南大學
西北大學
河北大學
寧波大學
揚州大學
廣西大學
華僑大學
湘潭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安徽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南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黑龍江大學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黑龍江省高校一覽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哈爾濱醫科大學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黑龍江工程學院 | 黑龍江科技大學 | 哈爾濱學院 | 哈爾濱體育學院 | 東方學院 | 黑龍江大學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哈爾濱師範大學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佳木斯大學 | 齊齊哈爾大學 | 齊齊哈爾醫學院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大慶石油學院 | 大慶師範學院 | 牡丹江醫學院 | 牡丹江師範綏化學院 | 黑河學院 |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大慶職業學院 | 大興安嶺職業學院 | 哈爾濱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現代公共關係職業學院 |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 鶴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黑龍江北開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公安警官職業學院 | 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墾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農墾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三江美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 |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 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 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 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 | 雞西大學 | 牡丹江大學 | 七台河職業學院 | 齊齊哈爾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 齊齊哈爾職業學院 | 伊春職業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阿城學院 |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 | 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套用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 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呼蘭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恆星學院 | 哈爾濱商業大學德強商務學院 | 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 |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 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廣廈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套用技術學院 | 鶴崗礦務局職工大學 | 哈爾濱市職工醫學院 | 佳木斯教育學院 | 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哈爾濱外國語學院 | 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糧食職業學院 | 佳木斯職業學院 |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 | 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 | 黑龍江大鵬傳媒學院 | 雞西市北方外國語學院 | 牡丹江市精英計算機學院 | 黑龍江省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