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創建於1945年,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111計畫”高校,首批試點“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高校。全國首批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簽約高校;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和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戰略合作聯盟成員;全國首批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安徽省共建,被譽為汽車領域的“黃埔軍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合肥工業大學前身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建立

1947年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創建

1949年皖南革命幹部學校創建

1950年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改建淮南工業專門學校

1950年淮南工業專門學校升格為淮南煤業專科學校

1951年皖北幹校併入(合署)皖南革命幹部學校

1951年淮南煤業專科學校更名為中國煤礦工業專科學校

1951年中國煤礦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

1952年淮河水利專科學校創建

1952年皖南革命幹部學校、皖北幹校合併組建安徽幹部學校安徽幹部學校更名為安徽行政學院

1953年淮河水利專科學校改建水利部懷遠淮河水利學校

1955年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

1956年西北工學院(礦區開採)併入合肥礦業學院

1957年水利部懷遠淮河水利學校撤銷

1958年淮河水利學校復校並升格為安徽水利電力學院

1958年合肥礦業學院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

1958年安徽行政學院、蕪湖電力學校(機械科)合併升格為安徽工業專科學校

1959年安徽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安徽機械工業專科學校

1960年安徽機械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安徽機械學院

1961年蚌埠機械學院、蕪湖電力專科學校、銅官山有色金屬專科學校、淮南化工專科學校、馬鞍山鋼鐵專科學校併入安徽機械學院

1962年安徽建築工程學院(本科部分)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0年安徽水利電力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0年安徽工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8年安徽農機學院(原安徽工學院)復校

1978年安徽農機學院更名(復名)為安徽工學院

1997年安徽工學院與原合肥工業大學組建新合肥工業大學

校園建設

學校建設

合肥工業大學占地面積3050畝,共分三個校區,南校區(合肥市屯溪路193號)1250畝、北校區(合肥市六安路269號)300畝、翡翠湖校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大學城內)1500畝。校舍建築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80萬餘冊,建有一流的校園網路。學校設有13個學院、66個研究所、56個實驗室和1個國家甲級綜合建築設計研究院。擁有教育部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農產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IC設計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光電技術研究院、汽車技術研究院、安徽省數位化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汽車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信息處理技術和信息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等13個重點科研基地。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學校還建立了全國高校首家生產力促進中心。

“十五”期間,學校科技活動總經費達78100萬元,項目1583項,其中各級各類計畫項目792項,與企事業單位簽訂技術契約791項;獲科技獎勵116項,其中省部級獎86項(一等獎10項);出版教材與著作357部;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8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了821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7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學校先後與數十家國內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日本久留米大學、美國德瑞克索大學、丹麥奧爾堡大學等40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學校是招收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試點院校。十年來,我校手球隊在全國高等院校手球比賽中,一直名列前茅。
新的世紀,新的輝煌。合肥工業大學全體師生員工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凝鍊辦學特色,加強內涵建設,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園文化,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爭先進位快發展,努力把合肥工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創新型高水平大學。

分校區

學校現有合肥校區(屯溪路校區、六安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宣城校區。
屯溪路校區
合肥工業大學屯溪路校區(南校區),地處合肥市繁華路段,由屯溪路(南一環路)、馬鞍山路、九華山路、寧國路環繞,校區占地面積1250畝。屯溪路校區是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的基地,也是學校行政與教職工生活的主校區。
翡翠湖校區
2001年4月,合肥工業大學新校區開始建設,校長陳心昭命名新校區為"合肥工業大學翡翠湖校區"。
翡翠湖校區占地面積1500畝,位於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南部,坐落在風景旖旎的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環湖路、翡翠路環抱,呈“心”形;東臨錦繡大道商業區,北倚大學城公共建設區,西傍翡翠湖公園,處在合肥大學城的中心位置。
宣城校區
2011年,經教育部批准,合肥工業大學在安徽省宣城市建設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坐落在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宣城市區南部科教創意園區,規劃辦學用地面積為210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校區建築設計融合徽派建築元素,設計理念是“三山四水,島翠墨香”和“一軸兩環,一水四島”。
斛兵塘
位於合肥工業大學校南校區內。面積約6.7公頃。相傳三國魏曹操率師80萬人馬,大舉進攻東吳,屯兵合肥,安營紮寨時,人馬浩蕩,無法計數。為清點人馬,便挖出了這口旱塘,作為計量將士的場所,斛兵塘因此得名。

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學校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有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工程碩士等4種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3個;有13個專業接受高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設有66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

院系設定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建築與藝術學院;人文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軟體學院,數學學院,電子科學與套用物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培訓中心;體育部;技師學院。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3715人,專任教師1867人,教授224人、副教授51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1356人,占72.63%,博士生導師80餘人,外聘擔 任學校 教授的兩院院士和國內外著名學者十餘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 ( 講座 ) 教授 5 人,國家基礎課程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4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優秀教師3人、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1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4人、青年教師基金1人,在職人員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安徽省教學名師5人、模範教師7人、優秀教師11人。學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221人,碩士、博士研究生7800餘人。

科研機構截止2014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發改委)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1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2個,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省重點科研基地2個,省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2個,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發改委)7個,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1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廳)9個,省中試基地(科技廳)1個,省重點實驗室(教育廳)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廳)2個,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廳)3個。

學術研究

教研成果

學校秉承“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 ”的辦學理念,恪守“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學風,不斷改革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 “ 寬口徑、強能力、重素質 ” 的人才培養特色和 “ 思想素質高、敬業精神好、適應崗位快、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 ” 的人才質量特色。 60 多年來,學校為中國培養了 12 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許多人成為中國各條戰線上的領導和骨幹。近年來,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都保持在 93% 以上,穩居中國高校前列。 2000 年,學校被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確立為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基地。 2006 年,學校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學校充分發揮工科優勢,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基礎研究與套用性研究並行,以套用性研究為主”的科研工作方針 , 以加強套用性研究,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為核心,響亮地提出“面向市場找課題,論文寫在產品上”的口號,長期服務製造業、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初步形成了“套用技術研究水平高、科技開發能力強”的科研特色。“九五”以來,學校先後與江淮汽車集團、華東光電技術研究院、奇瑞汽車集團、中電集團 38 研究所、中電集團 41 研究所、鄭州機械研究所、杉杉集團蕪湖生科股份公司、蚌埠豐原化工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中石化安徽分公司等多家企業與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聯合體,承擔企業委託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 1300 多項,科技成果推廣到一汽、二汽、馬鋼等數百家企業,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 140 餘項、授權專利 36 項。近年來科研經費以每年 20% 的幅度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學校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 ,2000 年 10 月,以學校作為發起人之一的“鑫科材料”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

交流合作

合肥工業大學教學活動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往和學術交流活動,已和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丹麥、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已保持26年卓有成效的合作關係。

學校堅持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教育方針,重視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淘汰制度和獎、貸、助、減、勤等助學措施,對品學兼優者允許跳級、提前畢業、推薦為免試研究生;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學校注重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市場、規範市場行為,保障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合法權益,為就業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學校已基本建成了集教育、管理、指導、服務為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為儘早實現畢業生就業市場與人才市場的貫通,我校與蘇州、無錫、常州、煙臺等市人才交流中心及福建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簽訂協定,與以上15家“中心”共同設立“駐合肥工業大學工作站”。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發改委)4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科技部)1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2個,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省重點科研基地2個,省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2個,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發改委)7個,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1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廳)9個,省中試基地(科技廳)1個,省重點實驗室(教育廳)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廳)2個,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廳)3個。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發改委)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要
負責人
主管
單位
汽車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 2011.11 趙韓 國家
發改委
現代顯示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蕪湖華東光電院
合肥工大光電院
2011.7 呂國強 國家
發改委
智慧型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 2012.11 梁昌勇 國家
發改委
有色金屬與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 2013.10 吳玉程 國家
發改委

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主管
單位
省部共建現代顯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蕪湖華東光電院
合肥工大光電院
2011.2 呂國強 科技部
安徽省

重點實驗室(教育部)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特種顯示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光電技術研究院 2007.2 呂國強
過程最佳化與智慧型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管理學院 2007.12 楊善林

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光伏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電氣學院 2001.4 丁 明
農產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機電所、生物食品學院、化工學院 2005.11 潘 見
安全關鍵工業測控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計算機學院 2006.6 劉曉平
智慧型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2007.10 梁昌勇
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學院 2009.7 陳翌慶

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教育部IC設計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微電子設計研究所 1999 高明倫
教育部套用物理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電物學院 1999 何曉雄

省重點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要負責人 主管單位
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及
成形機械工業重點實驗室
材料學院 2007.12 陳翌慶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機械工業綠色設計
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機汽學院 2008.9 劉志峰

省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及工業節能工程實驗室 電氣學院 2009.9 丁 明
安徽省有色金屬材料與加工工程實驗室 材料學院 2009.9 吳玉程

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發改委)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安徽省汽車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機汽學院 2003.11 趙 韓
安徽省信息處理技術與信息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2003.11 楊善林
安徽省分散式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工大高科
計算機學院
2004.9 魏 臻
安徽省自動化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江汽集團
機汽學院
2005.12 林巨廣
安徽省鍛壓數控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鍛壓
機汽學院
2007.1 韓 江
安徽省功能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 蚌埠天潤
化工學院
2007.1 崔 鵬
安徽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資環學院
馬克思學院
建藝學院
2004.12 汪家權

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負責人
安徽省數位化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機汽學院 2003.12 趙 韓
安徽省現代成像與顯示技術重點實驗室 蕪湖華東光電院、工大光電院 2006.5 呂國強
安徽省汽車NVH與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機汽學院 2006.5 陳 劍
安徽省工業車輛重點實驗室 叉車集團、機汽學院 2007.12 李志遠
安徽農產品精深加工省級實驗室 食品學院 2008.11 姜紹通
安徽新能源利用與節能省級實驗室 電氣學院 2008.11 丁 明
安徽土木工程結構與材料省級實驗室 土水學院 2008.11 朱大勇
安徽低溫與製冷技術省級實驗室 中電16所、機汽學院 2008.11 王鐵軍
安徽飛機雷電防護省級實驗室 航太電物理、電物學院 2008.11 段澤民
情感計算及先進智慧型機器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學院 2011.12 任福繼
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材料學院 2012.11 吳玉程

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廳)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安徽省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肥華泰、生物機電所 2005.12 潘 見
安徽省汽車NVH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機汽學院 2007.6 陳 劍
安徽省微電子機械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電物學院 2008.8 許高斌
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機汽學院、材料學院
波林公司
2009.7 吳玉程
安徽省礦產資源與礦山環境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資環學院、省國土資源廳 2009.7 周濤發
安徽省變頻電機及控制系統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肥三洋、電氣學院 2009.7 李紅梅
安徽省徽派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黃山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大建藝學院、安建工 2010.5 吳永發
安徽省冶金精整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浩中機械(蚌埠)有限公司 2012.10 翟華
安徽省水處理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省六安恆源機械有限公司 2011.11 陳遠龍

省中試基地(科技廳)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負責人
安徽省農產品加工中試基地 生物機電所、
安徽萬勝農業投資公司
2009.10 潘 見

省重點實驗室(教育廳)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負責人
現代測試與製造質量工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儀器學院 2004.8 余曉芬
可控化學與材料化工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化工學院 2007.8 崔 鵬

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廳)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
負責人
工業自動化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電氣學院
安慶石化
2007.8 徐科軍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土水學院 2007.8 王建國

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廳)

科研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主 要負責人
知識經濟與企業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2003.10 楊善林
現代科技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馬克思學院 2005.4 黃志斌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李廉,男,1951年11月生於山東曲阜,山東陽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委副書記 徐惠鵬,男,1947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副教授。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江舒 ,女,1950年10月出生,浙江寧波人,高級政工師。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慶承松,男,1961年10月出生,安徽含山縣人,副教授。

校長 徐樅巍,男,1956年10月生,遼寧省大連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校長 陳朝陽,男,1952年2月12日出生,安徽省巢湖人,教授。

副校長 韓江洪 ,男,1954年9月出生,安徽省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副校長 洪天求,男,1953年11月生,安徽省懷寧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校長 周軍,男,1959年7月出生於合肥,籍貫江蘇常州,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副校長 趙韓,男,1957年5月出生,安徽省宿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校友

企業界

姓名 職務
任傳俊 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張家仁 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浦天祥 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趙經徹 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青 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周玉成 原華源集團董事長
季學智 原合肥美菱集團公司董事長,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祝義才 江蘇雨潤食品集團董事長(江蘇首富)、江蘇省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會長,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會長(港股上市企業)
李安喜 中國石化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齊魯石化總經理(世界500強)
余夕志 中國石化集團茂名石化公司總經理(世界500強)
趙建國 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世界500強)
燕福龍 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一農 中廣核福建寧德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
孫昕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特高壓建設部主任(世界500強)
奚國華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世界500強)
韋秀長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世界500強)
謝彪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董事長
劉敬楨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李新亞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陳仲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煒 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國家勘察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統建 中機十院國際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毛衛東 中國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第六工程所所長
王玉珏 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張玉牛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朱元巢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李富生 許繼集團黨委書記、總裁(A股上市企業
魏光林 平高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戴晴華 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機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陳偉農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
董長征 豐田汽車(TOYOTA)中國執行副總經理 (世界500強)
李峰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世界500強)
徐平 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世界500強)
朱福壽 東風汽車公司黨委常委、總經理
蔡瑋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助理、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汪舒鷗 神龍汽車公司(東風標緻雪鐵龍)黨委書記兼紀委書記、工會主席(世界500強)
房章福 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黨委書記
方馳 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
溫開發 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兼乘用車研發院院長
左延安 原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江董事長 (A股上市企業)
安進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戴茂方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原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總經理
趙厚柱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務副總經理
嚴剛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尹同耀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
魯付俊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立新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金弋波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劉漢如 安徽星馬汽車集團董事長,安徽華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陳先才 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陸友林 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吳越俊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余東華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鄔學斌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
吳海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專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童金根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童永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熊良平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程小平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肖正海 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謝力 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唐軍 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港股上市企業)
張新育 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馮鑫 北京暴風網際科技有限公司CEO
丁根芳 廣州方盛網路技術有限公司CEO
劉 磅 深圳達實智慧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A股上市企業)
趙建軍 深圳市普聯技術有限公司(Tp-link)董事長
李立功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所長
馬向群 現任北京博聖雲峰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原新浪網副總裁
王斌 中信出版社社長
楊桂生 上海傑事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彧 上海紫江集團執行副總裁(A股上市企業)
丁叮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金友華 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王元曦 安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董志良 合肥力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海洲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聯席負責人
魏臻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裁
曹仁賢 合肥陽光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夏光超 安徽科藍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煒 安徽國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李平 廣州市天高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楊玉國 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裁
陳平 國元證券副總裁(A股上市企業)
馮樹榮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總行工會主席
屠筱北 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董事長
鎖炳勛 安徽金種子集團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余占江 北京樂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胡繼紅 綠源(電動車)集團公司總裁
謝志剛 榆次液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總經理
朱慶龍 安徽恆大自控集團董事長
王松青 九源(北京)國際建築顧問有限公司(甲級)董事長
江曼 九源(北京)國際建築顧問有限公司(甲級)總經理
丁建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總裁兼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
林巨廣 安徽巨一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嚴建文 合肥鍛壓集團董事長
吳宗彥 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廖恩榮 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NGC副總經理(港股上市企業)
胡小林 北京匯通匯利公司董事長

政界

姓名 職務
濮洪九 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兼任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中國國際商會煤炭行業商會會長
賈成炳 中國鑄造協會理事長,原中央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唐賢明 原國家921辦公室主任、正軍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總裝備部副總參謀長,少將軍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朱作滿 原總後少將
程安東 原陝西省省長
王思齊 原貴州省政協主席
曾曉東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曹洪興 原貴州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
邵桂芳 原山東省副省長、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 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王國平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
李有慰 原青海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原人事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人事部紀檢組組長
陳萬志 原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重慶市委主委
王淑森 原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省總工會主席
苗圩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書記,原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原武漢市委書記
高祀仁 原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
寧吉喆 國務院研究室主任
蔡其華 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原中共長江委黨組書記,長江委主任
丁文武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
鍾自然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原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
李健 原武漢大學黨委書記、中南大學黨委書記
倪岳峰 現任福建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原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徐立全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秘書長
徐南平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科技廳廳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大方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張維寧 現任河南省副省長,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河南省發改委主任、黨組書記
林元和 原廣州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原佛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省政協委員
徐根應 安徽省科技廳廳長
紀冰 安徽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安徽省水利廳廳長
蔡建平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
張效武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
金問榮 安徽省水利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李和平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
張華龍 山西省商務廳副廳長
胡連松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王鶴齡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安徽商聯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
鄭牧民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劉光復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導
趙韓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安徽省委主委,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博導
李宏塔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
張箭 安徽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楊振斌 安徽省工商聯常務副會長
徐景仁 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省毛澤東書法研究會、省硬筆書法協會和省直機關書法協會顧問,江淮詩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丁海中 中共安徽省委副秘書長、皖北地區區域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皖北辦)主任
侯永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
李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
丁曉牧 安徽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
章敬雲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黨委書記、紀委書記
於廣陵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馮忠華 住建部城鄉規劃司副司

學界

姓名 職務
陳鯨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內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
盧秉恆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機械工程學院院長
吳信東 國家 “千人計畫”入選者,美國佛蒙特(Vermont)州立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著名數據挖掘大師
查紅彬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耿安松 現任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石油學會副理事,原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及廣東省科學院院長,有機地球化學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
崔之祜 軍隊著名計算機專家,總參某所學科帶頭人
王耀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副校長,少將軍銜
費業泰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2005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楊善林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2005、2007、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天白 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余增亮 現任中科院電漿所離子束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 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盛政明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09、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俞書宏 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主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組長
張海霞 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院教授,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副秘書長,全球華人微納米分子系統學會秘書長,全球華人微米納米技術合作網路執行主席,微納套用技術國際大賽iCAN發起人
朱運田 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院長,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教授,2010年入選國家第五批“千人計畫”
郭后揚 2010年6月入選國家“千人計畫”。 [3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獲得者、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偏濾器物理實驗負責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專項國內配套項目負責人、ITER 邊界和偏濾器物理專家組成員等
畢超、蔣全 國際知名電機專家、2006年度獲新加坡“國家科技獎”(唯一) [33]
俞漢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環境工程實驗室教授,國家傑青,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王麗娜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宛新華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潘復生 重慶市科委副主任(正廳局級)、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政協重慶市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大學材料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鎂業協會副會長、重慶市材料學會理事長
崔德密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河海大學兼職教授、碩導
虞邦義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金美峰 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
李濟順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機械設計及傳動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重型礦山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李剛強 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198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專業,1988年至1991年在聯邦德國吉森大學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現為聚光科技公司科學儀器首席科學家
魏志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術及學位委員會委員,計量測試高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課題組長。
徐銅文 徐銅文,男,1967年8月生於安徽霍邱,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7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8、2009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2008、2010,全國優秀化工科技工作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1 安徽省第十二屆青年科技獎

校園文化

校歌

《弦歌一路高聲唱》

北帶淮河,南襟浩浩長江。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器識為先,品德為上,求知求真,弘實學養。
弦歌一路高聲唱,培育萬千棟樑。
厚德篤學,我們畢生的追求;
崇實尚新,我們永遠的理想,
永遠,永遠的理想。
東臨巢湖,西眺巍巍大別山。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學術精進,思想開放,科技創新,教學相長。
青春如火好時光,志在祖國富強。
厚德篤學,我們畢生的追求;
崇實尚新,我們永遠的理想,
永遠,永遠的理想

校訓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

校風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校友會

1985年元月,學校設立校友聯絡處,隸屬校長辦公室,後劃歸學工部。2011年6月,學校進行了大部制改革,校友會日常辦事機構隸屬校務部發展規劃與對外聯絡辦公室。1985年初,合肥地區校友會首先成立。1992年10月成立了“合肥工業大學校友聯誼總會”,校長王成福任會長,副校長陳賢忠、副書記王志方任副會長,建工系黨總支書記管賢禧任秘書長。1996年5月,經安徽省民政廳登記,合肥工業大學校友會取得社團法人資格。陳心昭校長為會長,副校長韓江洪及王志方、管賢禧同志為副會長,校長辦公室主任方毅兼任秘書長,李龍光同志為專職副秘書長,並且全國共有三十四個城市和地區成立了校友分會。現任會長是徐樅巍校長。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二)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安徽大學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