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中國最著名的名牌大學之一,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武漢大學是中國著名的風景遊覽地,26棟武漢大學早期建築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占地面積5166畝,建築面積256萬平方米,中西合璧式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武大櫻花約在每年三月下旬開始開放。截至2014年4月,武漢大學在校本科生32441人,碩士研究生13918人,博士研究生7477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僑學生1037人,另有外國留學生1477人。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武漢大學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路16號,占地面積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是中國校園環境最美麗的大學。

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

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誌將武漢大學列為 “ 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於成。珞珈山上風雲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裡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裡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校園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早期建築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計算機大樓、外語大樓等標誌性建築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

學科建設

學科概況

武漢大學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 11 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醫學六大學部 36 個學院(系)。有 108 個本科專業。5 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 29 個二級學科,另有17 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 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8 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00 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81 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 29 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7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院系設定

截至2012年11月,武漢大學有11個學科門類,2000年經合校組建後,校園增加到四個校區分別為:文理學部(即原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信息學部(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醫學部(原湖北醫科大學)。

部門 下屬院系
人文科學學部 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國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系
社會科學學部 信息管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WTO學院、社會學系
理學部 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學部 計算機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國際軟體學院、測繪學院、印刷與包裝系
醫學部 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HOPE護理學院、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

師資力量

2014年4月數據:武漢大學有專任教師36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500餘人,有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5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4位“863項目”計畫領域專家、4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37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學科建設

武漢大學有119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43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50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347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2個博士後流動站。

博士點

學科門類 一 級 學 科 序號 二 級 學 科 批准檔案 (時間)
43個 1 244個(含2個專業學位、42個自設專業)
01 哲學 0101 哲學▲ 2 010101 馬克思主義哲學
3 010102 中國哲學
4 010103 外國哲學
5 010104 邏輯學
6 010105 倫理學
7 010106 美學
8 010107 宗教學
9 010108 科學技術哲學
10 010121 國學 B 2007年
02 經濟學 0201 理論經濟學▲ 11 020101 政治經濟學
12 020102 經濟思想史
13 020103 經濟史
14 020104 西方經濟學
15 020105 世界經濟
16 020106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0202 套用經濟學▲ 17 020201 國民經濟學
18 020202 區域經濟學
19 020203 財政學
20 020204 金融學
21 020205 產業經濟學
22 020206 國際貿易學
23 020207 勞動經濟學 學位[2006]3號
24 020209 數量經濟學
25 020210 國防經濟 學位[2006]3號
26 020220 金融工程 B 2006年
27 020221 保險學 B 2006年
03 法學 0301 法學▲ 28 030101 法學理論
29 030102 法律史
30 0301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31 030104 刑法學
32 030105 民商法學
33 030106 訴訟法學
34 030107 經濟法學
35 03010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36 030109 國際法學
37 030110 軍事法學 2003年
38 030120 體育法學 B 2007年
0302 政治學▲ 39 030201 政治學理論
40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41 030203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42 030204 中共黨史
43 030206 國際政治 2003年
44 030207 國際關係
45 030208 外交學 2003年
0303 社會學 46 030301 社會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47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學位[2006]3號
48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學位[2006]3號
49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學位[2006]3號
50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學位[2006]3號
51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學位[2006]3號
52 03050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學位[2008]15號
05 文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53 050101 文藝學
54 050102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55 050103 漢語言文字學
56 050104 中國古典文獻學
57 050105 中國古代文學
58 050106 中國現當代文學
59 050107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2003年
60 05010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61 050120 中國文學批評史 B 2005年
62 050121 戲劇影視文學 B 2005年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63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64 050202 俄語語言文學
65 050203 法語語言文學
66 050204 德語語言文學
67 050205 日語語言文學
68 050206 印度語言文學
69 050207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70 050208 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71 050209 歐洲語言文學
72 050210 亞非語言文學
73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0503 新聞傳播學▲ 74 050301 新聞學
75 050302 傳播學
76 050320 媒介經營與管理 B 2003年
77 050321 廣告學 B 2003年
78 050322 跨文化傳播學 B 2003年
79 050323 數字媒介 B 2008年
06 歷史學 0601 歷史學▲(該一級學科調整為學科門類,暫保留自設學位點) 80 060120 中國文化史 B 2003年
81 060121 中國經濟史 B 2003年
82 060122 國際關係與中外關係史 B 2003年
83 060123 地區國別史 B 2003年
0601 考古學▲* 84 060100 考古學 學位[2011]51號
0602 中國史▲* 85 060100 中國史 學位[2011]51號
0603 世界史▲* 86 060300 世界史 學位[2011]51號
07 理學 0701 數學▲ 87 070101 基礎數學
88 070102 計算數學
89 070103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90 070104 套用數學
91 070105 運籌學與控制論
0702 物理學▲ 92 070201 理論物理
93 070202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94 070203 原子與分子物理
95 070204 電漿物理
96 070205 凝聚態物理
97 070206 聲學
98 070207 光學
99 070208 無線電物理
100 070220 計算物理學 B 2004年
101 070222 納米科學與技術 B 2008年
0703 化學▲ 102 070301 無機化學
103 070302 分析化學
104 070303 有機化學
105 070304 物理化學
106 070305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107 070320 化學生物學 B 2003年
108 070321 套用化學 B 2003年
0705 地理學▲ 109 070501 自然地理學 2003年
110 070502 人文地理學 2003年
111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0708 地球物理學▲ 112 070801 固體地球物理學
113 070802 空間物理學
114 070820 空間探測與信息處理技術 B 2008年
0710 生物學▲ 115 071001 植物學
116 071002 動物學
117 071003 生理學
118 071004 水生生物學
119 071005 微生物學
120 071006 神經生物學
121 071007 遺傳學
122 071008 發育生物學
123 071009 細胞生物學
124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25 071011 生物物理學
126 071020 生物醫藥工程 B 2005年
0713 生態學▲* 127 071300 生態學 學位[2011]51號
0714 統計學▲* 128 071400 統計學 學位[2011]51號
08 工學 0801 力學▲* 129 080101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130 080102 固體力學
131 080103 流體力學
132 080104 工程力學
0802 機械工程▲* 133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134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2003年
135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136 080204 車輛工程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137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138 080502 材料學
139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140 080701 工程熱物理
141 080702 熱能工程
142 080703 動力機械及工程 2003年
143 080704 流體機械及工程
144 080705 製冷及低溫工程
145 080706 化工過程機械
0808 電氣工程▲ 146 080801 電機與電器 2003年
147 080802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148 080803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149 080804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150 080805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151 080820 脈衝功率與等離子技術 B 2003年
152 080821 汽車電子工程 B 2004年
153 080822 電力建設與運營 B 2005年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154 080901 物理電子學
155 080902 電路與系統
156 080903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157 080904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158 081001 通信與信息系統
159 081002 信號與信息處理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160 081103 系統工程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61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162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163 081203 計算機套用技術
164 081220 信息安全 B 2003年
165 081224 圖像傳播工程 B 2005年
166 081225 安防應急信息技術 B 2008年
0813 建築學▲* 167 081300 建築學 學位[2011]51號
0814 土木工程▲ 168 081401 岩土工程
169 081402 結構工程
170 081403 市政工程 2003年
171 081404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學位[2006]3號
172 081405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173 081406 橋樑與隧道工程 學位[2006]3號
0815 水利工程▲ 174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175 081502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176 081503 水工結構工程
177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178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179 081520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與管理 B 2003年
180 081521 水信息學 B 2003年
181 081522 水務工程及管理 B 2003年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182 08160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183 081602 攝影測量與遙感
184 081603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185 083001 環境科學
186 083002 環境工程
0833 城鄉規劃學▲* 187 083300 城鄉規劃學 學位[2011]51號
0834 風景園林學▲* 188 083400 風景園林學 學位[2011]51號
0835 軟體工程▲* 189 083500 軟體工程 學位[2011]51號
10 醫學 1001 基礎醫學▲ 190 100101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191 100102 免疫學
192 100103 病原生物學
193 100104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94 100105 法醫學 學位[2006]3號
195 100106 放射醫學 學位[2006]3號
196 100107 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 學位[2006]3號
1002 臨床醫學▲* 197 100201 內科學
198 100202 兒科學
199 100203 老年醫學 2003年
200 100204 神經病學
201 100205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
202 100206 皮膚病與性病學
203 100207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204 100208 臨床檢驗診斷學
205 100210 外科學
206 100211 婦產科學
207 100212 眼科學
208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學
209 100214 腫瘤學
210 100215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2003年
211 100216 運動醫學
212 100217 麻醉學
213 100218 急診醫學 2003年
1003 口腔醫學▲ 214 100301 口腔基礎醫學
215 100302 口腔臨床醫學
216 100320 牙體牙髓病學 B 2003年
217 100321 牙周病學 B 2003年
218 100322 口腔黏膜病學 B 2003年
219 100323 口腔頜面外科學 B 2003年
220 100324 口腔修復學 B 2004年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21 100402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222 120100 管理科學與工程
223 120120 電子商務 B 2005年
224 120121 城市系統工程 B 2005年
225 120122 服務科學 B 2006年
1202 工商管理▲ 226 120201 會計學
227 120202 企業管理
228 120203 旅遊管理
229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230 120220 市場行銷管理 B 2003年
1204 公共管理▲ 231 120401 行政管理
232 120402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233 120403 教育經濟與管理
234 120404 社會保障
235 120405 土地資源管理
236 120420 公共經濟管理 B 2003年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237 120501 圖書館學
238 120502 情報學
239 120503 檔案學
240 120520 出版發行學 B 2003年
241 120521 信息資源管理 B 2003年
242 120522 古籍整理與保護 B 2008年
專業學位 1 4501 臨床醫學博士
2 5001 口腔醫學博士 [24]

註:1、表中▲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B為自設博士學位授權點,*為當年新增。

碩士點

學科門類 一 級 學 科
57個
01 哲學 0101 哲學▲
02 經濟學 0201 理論經濟學▲
0202 套用經濟學▲
03 法學 0301 法學▲
0302 政治學▲
0303 社會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04 教育學 0401 教育學▼*
0402 心理學▼*
05 文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0503 新聞傳播學▲
0504 藝術學▼*
06 歷史學 0601 歷史學▲(一級學科調整為學科門類,暫時保留自設學位點)
0601 考古學▲*
0602 中國史▲*
0603 世界史▲*
07 理學 0701 數學▲
0702 物理學▲
0703 化學▲
0705 地理學▲
0708 地球物理學▲
0710 生物學▲
0712 科學技術史
0713 生態學▲*
0714 統計學▲*
08 工學 0801 力學▲*
0802 機械工程▲*
0803 光學工程▼*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0808 電氣工程▲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3 建築學▲*
0814 土木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0833 城鄉規劃學▲*
0834 風景園林學▲*
0835 軟體工程▲*
10 醫學 1001 基礎醫學▲
1002 臨床醫學▲*
1003 口腔醫學▲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1006 中西醫結合
1007 藥學▼*
1008 中藥學▼*
1011 護理學▼*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13 藝術學 1301 藝術學理論▼*

註:表中▲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當年新增。

國家重點學科一覽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
理論經濟學 生物學 水利工程 測繪科學與技術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7個)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哲學 金融學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國際法學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古代史 世界史 基礎數學
凝聚態物理 無線電物理 分析化學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口腔基礎醫學 社會保障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
憲法與行政法學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 法語語言文學 空間物理學
內科學(心血管病)

博士後流動站
武漢大學是國家1985年首批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校之一。現有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3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武漢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有65門,省級精品課程有95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

序號 名稱 獲獎級別 獲獎年度 創建教師
1 數學物理方法 國家級/省級 2004/2004 姚端正
2 中國哲學史 國家級 2005 李維武
3 毛澤東思想... 國家級 2005 丁俊萍
4 海商法 國家級/省級 2007/2007 張湘蘭
5 新聞採訪學 國家級 2007 羅以澄
6 微機系統與... 國家級/省級 2010/2008 吳產樂
7 行政學原理 國家級 2008 丁煌
8 西方文化概論 國家級 2008 趙林
9 宗教學概論 國家級/省級 2008/2007 段德智
10 信息檢索國... 國家級 2010 黃如花
11 目錄學概論 國家級/省級 2004/2004 彭斐章
12 國際公法 國家級 2010 余敏友
13 金融工程 國家級 2007 葉永剛
14 工程水文學 國家級/省級 2008/2003 宋星原
15 國際私法 國家級/省級 2006/2003 黃進
16 世界近代史 國家級/省級 2010/2010 向榮
17 物理大地測量學 國家級 2007 李建成
18 地理信息系統 國家級/省級 2005/2003 胡鵬
19 中國古代史 國家級/省級 2009/2009 楊果
20 GPS原理... 國家級/省級 2006/2006 李征航
21 攝影測量學 國家級 2005 袁修孝
22 化學工程基礎 國家級/省級 2009/2008 羅運柏
23 編譯原理 國家級/省級 2005/2004 何炎祥
24 公共管理學 國家級/省級 2008/2007 黎民
25 水力學 國家級/省級 2006/2005 李大美
26 法理學 國家級 2005 汪習根
27 動物生物學 國家級/省級 2004/2004 黃詩箋
28 遙感原理與套用 國家級/省級 2006/2005 孫家抦
29 印刷概論 國家級/省級 2008/2008 萬曉霞
30 大地測量學基礎 國家級/省級 2009/2008 郭際明
31 物理化學 國家級/省級 2005/2005 汪存信
32 微生物學 國家級 2003/2003 沈萍
33 口腔生物學 國家級/省級 2006/2005 邊專
34 管理學 國家級/省級 2007/2005 譚力文
35 中國現當代... 國家級/省級 2008/2005 陳國恩
36 信息服務與用戶 國家級/省級 2007/2007 胡昌平
37 水利工程施工 國家級 2005 胡志根
38 人力資源管理 國家級/省級 2010/2010 李燕萍
39 測繪學概論 國家級 2007 寧津生
40 廣告經營學 國家級/省級 2009/2008 張金海

科研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
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聲光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醫學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植物發育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力機械過渡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口腔生物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多媒體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中心
有機矽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 建築物檢測與加固教育部工程中心 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
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環境法研究所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國際法研究所
信息資源研究中心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哲學 經濟學 歷史學
數學 物理 化學
地理 生物學 生物科學與技術
人文科學實驗班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
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兩型社會”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生物醫用材料2011協同創新中心 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
農業高效用水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電動汽車與分散式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至2013年12月,文獻資源總量達1514.1萬餘冊。印刷型文獻共675.9萬冊,其中中文圖書458.1萬冊(含古籍),外文圖書104.9萬冊,中文期刊46.8萬冊,外文期刊44.8萬冊,聲像縮微資料21.3萬冊。電子文獻共838.2萬冊,其中中文電子圖書610.5萬冊,外文電子圖書136.4萬冊,中文電子期刊14.5萬冊,外文電子期刊76.8萬冊。古籍20餘萬冊,有300多種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61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學術期刊

《人文論叢》
《發展經濟學研究》
《武大國際法評論》
《圖書情報知識》

研究成果

“十五”期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 14 項, SCI 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校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多項成果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六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優良的學術傳統、濃郁的文化底蘊、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充滿活力的創新機制,推動武漢大學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社會效益顯著,學術影響日益深遠。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到處都留下了武大學人的身影和印記。學校先後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抗SARS多肽藥物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雜交稻、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套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係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為有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的理論依據和實施方案,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套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跨學科的 SARS 對策研究等成為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標誌性成果。

校名拾趣

武漢大學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之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舊時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向左,所以按如今的從左至右的習慣,“國立武漢大學”就成了“學大漢,武立國”,讀來慷慨大氣,意味深長,甚是巧妙。

關於“學大漢武立國”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實際上意思基本一樣)。“學大漢,武立國”即像漢朝那樣以武立國,很是豪邁。另一種就是把“大漢武”連起來就成了“像漢武帝那樣立國”,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說。這樣理解也同樣豪情萬丈。

一個大學的名字倒過來讀,也一樣意味深長,磅礴大氣的情形,在古今中外都是絕無僅有、前無古人的。這也是武大學子一直引以為豪的地方之一。

“學大漢,武立國”這一絕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長吳於廑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參乾動員大會上,以《學大漢武立國》(把“國立武漢大學”牌樓按由左至右順序來讀)為題,作精彩講演,使師生員工深受鼓舞。“學大漢,武立國”從此名滿天下。

歷史沿革

歷史變遷

武漢大學歷史變遷
武漢大學的歷史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902年更名為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以方言學堂為基礎,於1913年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5年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大學與其他幾所學校合併,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7月,國民政府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為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綜合性大學,後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並稱為“五大名校”。1932年春,全校師生遷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戰爭期間,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1946年10月遷回武昌珞珈山。1928年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格局。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武漢大學文理學士畢業生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武漢大學成為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領導的重點文理綜合大學。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誌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孕育了光榮的革命傳統,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形成“和而不同”的獨特辦學風格,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優良校風。珞珈山上風雲際會,響遏行雲;巨星閃耀,光照寰宇。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裡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裡激揚文字。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2003年武漢大學110年校慶之際,丁肇中等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人登入珞珈講壇,武漢大學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學術殿堂的魅力。

鼓勵與鞭策

武漢大學武漢大學

1937年12月,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來到武漢,次年5月移居珞珈山,並接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武漢大學期間,他三次給武漢大學學生作演講。
1954年2月28日,羅榮桓元帥回母校視察。
1955年4月15日和1962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大師兩次訪問武漢大學。
1958年9月12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武漢大學視察,下午7時20分,毛澤東主席來到武漢大學校辦工廠,並和在工廠實習的學生親切握手,7時50分,毛澤東主席接見武漢大學等學校的師生員工共13,000餘人,這是武漢大學校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1963年11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訪問武漢大學,並在其抗戰時的舊居前留影。
1964年11月4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及王后訪問武漢大學。
1980年11月6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視察武漢大學。
1983年11月15日,老校友伍修權將軍回武漢大學祝賀校慶。
1988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視察武漢大學。
199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來武漢大學檢查工作。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時接見我校博士生游景玉。
1993年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題詞祝賀武漢大學建校100周年。江澤民同志的題詞是:發揚優良傳統,培養優秀人才。李鵬同志的題詞是:大膽改革,開拓前進。
2003年武漢大學 110 年校慶之際,丁肇中等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人登入珞珈講壇,武漢大學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學術殿堂的魅力。
2006年法國總統席哈克參觀武漢大學,稱樹立中法教育合作典範。

校史年表

清朝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自強學堂,開設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武漢大學校園地圖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

1902年,自強學堂遷至武昌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

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

民國
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併,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改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理、工、法四個學院。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農學院,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

1938年,學校西遷四川樂山,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

1946年,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新中國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同濟醫科大學)。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後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併入新武漢大學)。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文革時期
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新時期
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4年,成為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百年校慶盛典。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分稱為文理學部(1區)、工學部(2區)、信息學部(3區)和醫學部(4區)。

知名校友

兩院院士
查全性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1980年當選)
楊弘遠著名生物學家、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
卓仁禧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1997年當選)
李德仁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199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當選)
鄧子新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
張俐娜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2011年當選)
龔健雅遙感測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院士(2011年當選)
舒紅兵細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2011年當選)
張蔚榛農田水利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1997年當選)
寧津生大地測量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1995年當選)
劉經南大地測量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1999年當選)
張祖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2003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
茆智農田水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2003年當選)
朱英國植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院士(2005年當選)
李曉紅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011年當選)
李建成測繪學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2011年當選)
教育家
楊小凱經濟學家,1982年被武漢大學聘為助教、講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
黃進著名國際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現任校長
袁浚中國體育教育家,1934和1946年武大聘為教授,體育、衛生主任
胡庶華教育家,曾任武漢大學總務長兼教授

姓名 備註
辜勝阻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劉亞洲 國防大學政委,上將
萬鄂湘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銳 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
孫志軍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楊勝群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生常務副主任
鮑紹坤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
卡里姆·馬西莫夫 前哈薩克斯坦總理(2007--2012)(2014-- ) 
盧雍政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汪鴻雁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周本順 河北省委書記
肖志恆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唐軍 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
甘霖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李春明 湖北省委常委、秘書長
王艷玲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熊選國 新疆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李金早 廣西自治區黨委常委、政府常務副主席
阮成發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
李軍 貴州省委副書記
楊光洪 黑龍江省委原副書記
薛曉峰 中山市委書記
余遠輝 南寧市市委書記、常委 
謝志剛 廣西編辦主任、原河池市長
朱勝運 萊蕪市委副書記
鹿心社 江西省政府省長
許前飛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孫志剛 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副主任 
劉寧 水利部副部長
周建 環保部副部長
胡保林 環保部副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
寧遠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原副主任
張野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
陳小江 黃河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郭生練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斌 湖北省政府副省長
洪峰 北京新機場項目牽頭領導,原北京市副市長 
雷元亮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
劉西堯 教育部原部長
陳俊勇 國家測繪局原局長
楊純 衛生部原副部長
李建明 荊州市市長
李慶雄 潮州市代市長
周霽 十堰市市長
金學峰 西安市副市長
王玉慶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周天鴻 廣東政協副主席
陶凱元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徐志純 浙江人大原副主任
周宜開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陳春林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仇小樂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吳秀鳳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王振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胡振鵬 江西人大原副主任
孫用和 江西人大副主任
龐道沐 湖北省人大原副主任
謝曉堯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林棲鳳 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林炎志 吉林省政協常委副主席
姓名 備註
韓德培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法學家
譚崇台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經濟學家
馬克昌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刑法學家
彭斐章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圖書館學家
陶德麟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徐顯明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黃進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李龍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法學家
馮天瑜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歷史文化學家
劉綱紀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家、美學家
宗福邦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漢語言文字學教授
易中天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