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於廑

吳於廑

吳於廑(1913—1993),安徽休寧人,1935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在世界史研究有多方面建樹,按學術類別有通史編纂、世界史資料彙編、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15、16世紀東西方歷史綜合比較、西方史學研究及史學名著編譯、中西文化比較等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吳於廑(1913-1993)原名吳保全,安徽休寧人,1913年出生於江蘇寶應,早年家境貧寒,沒有受過完整的中學教育,後來因獲獎學金才得以升入東吳大學,1935年大學畢業。抗戰爆發後,吳於廑輾轉流離至昆明,經朋友介紹,見到了時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的陳序經教授。陳先生與他只談了一個小時的話,就發現他才思敏捷,卓爾不群,當即決定他免試入學,作南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生。1940年8月,停頓了數年之久的清華庚款公費留美考試又重新舉行,共招取16名(外加林森獎學金1名),每個學科1名,其中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而文科只有2名,吳於廑以“特優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第五屆留美公費生,入哈佛大學文理科研究院深造,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學先後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此時,吳於廑先生已初步成長為一位學識淵博、融貫中西的學者,他的同窗好友、著名美籍華人學者楊聯升,曾以一首歸國詩相贈:“思能通貫學能副,舌有風雷筆有神,同輩賢豪雖不少,如君才調恐無倫。”

1947年,吳於廑先生應武大周鯁生校長的邀請,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來到武漢大學歷史系任教。

50年代,吳於廑致力於世界上古中古史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一系列具有獨到見解的研究成果。

60年代,又與周一良共同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我國的世界史學科。

70年代起,吳老開始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和探索我國世界史學科獨立發展的道路,相繼發表了《世界歷史上的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歷史上農耕世界對工業世界的孕育》、《亞歐大陸傳統農耕世界不同國家在新興工業世界衝擊下的反應》等一系列論文,以及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所撰寫的概觀性條目“世界歷史”,與齊世榮先生合著《世界史》等。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是作者生前特別喜歡的一本小書。

1993年4月9日吳於廑在湖北武漢逝世,終年80歲。

培養人才

吳於廑 吳於廑

吳於廑先生講究師德,也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師,更善於從老師的談話中吸取治學的營養。吳師生前多次與弟子談及自己被南開大學經濟所免試錄取為研究生的經歷。先生所撰《自傳》中對此有更詳實的記載:“1938年冬,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初期一段流離失所的生活之後,我到達了昆明。當時昆明已經設立了包括北大、清華、南開在內的西南聯合大學。陳序經先生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主任。……陳先生同我談話約一小時,問了我好些問題,其中有的涉及東西方對知識的看法。談話將要結束了,他說:‘南開經濟研究所正在恢復,計畫招收幾名研究生,你來吧,不用考試了。’……在他同我僅僅作了一次談話就決定收我作研究生,這對我確實是喜出望外。”其實,這種不拘一格的錄取方法,正反映了這位具有很高辦學才能的學者之慧眼所在。

吳於廑先生對自己弟子的培養既寬容又嚴格。通過西方史學的講授,他使學生看到長期受西方影響的世界史學科確實需要開拓和發展,尤其是擺脫西歐中心論和堆砌國別史的不良影響,有許多研究課題等待人們去探索,使後學之人看到自己擁有的學術活動空間和發展前景。

另一方面,他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肯定西方近現代史專業已取得的積極成果,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史學在專門研究上的多方面積累,已經為世界歷史的比較、綜合研究準備了可以認真著手的條件。他要求學生認真研讀西方史學名著,密切關注西方史學的新成果,在釐清學術前史的情況下蒐集資料、策劃選題,明確論文寫作可以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防止枝蔓旁生,大而無當,使學生感受到哪怕在一個具體問題的論述中要取得成績,也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他充分肯定蘭克開辦討論班(“習明那爾”)的培養方法,在研究生論文的具體選題方面發揚學術民主,尊重作者本人意願,不以導師的研究興趣作取捨。憑藉寬容的學術氛圍和導師淵博治史的播化,其論文水準不僅獲得外來專家的一致好評,而且拓寬了所在研究集體的學術層面。

吳於廑 吳於廑

弟子們的學術視野為之大開,學術思路也變得活躍起來。西方史學過去經歷了哪些流變,形成了哪些史學傳統,有哪些史學遺產值得借鑑?這些問題經常出現在學子的腦海里和彼此的討論中。帶著這些問題再去閱讀西方學者的史著,對歷史的觀察就比以往深入和全面得多。事實表明,兼治史學史不僅促進了研究生論文的寫作,而且作為一種基礎學習,也為他們以後的治學研究提供了後勁。由於接觸了風格各異、流彩紛呈的歷史題材、史學思想、編纂方法、寫作技巧,也有利於學子博採眾長,逐步形成自己的治學特點。

吳師博士生弟子在論文基礎上所出專著有:李平嘩《宗教改革與西方近代社會思潮》,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劉景華《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博興》,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年版;姚凱《日本封建社會自治城市研究》,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陳勇《商品經濟與荷蘭近代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人物成就

吳於廑為新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合作主持了兩批中國性世界史大學教材的編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吳於廑主編,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開創15、16世紀世界歷史研究(主編《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共三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主要論著集結於《吳於廑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在中國史學界,其倡導的整體世界史觀,被譽為“世界歷史新理論在中國興起”。

所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卷前專文《世界歷史》、《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歷史上農耕世界對工業世界的孕育》、《歐亞大陸傳統農耕世界不同國家在新興工業世界衝擊下的反應》,是對整體世界史觀的系統闡述以及運用新史觀對人類歷史的巨觀勾勒。

誠如齊世榮先生所言,1978年以來中國學者對世界史體系的深入探討,以吳於廑先生的成就“最為突出”。

書中剪輯

吳於廑 吳於廑

第一章 荷馬時代的前後:

一 克里特和邁錫尼

荷馬是相傳生於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盲詩人。他提煉古代希臘的民間創作,留給後世兩部偉大的史詩:一部是《伊里亞特》,主題是相傳發生在公元前12世紀末希臘人攻打特洛城的戰爭;另一部是《奧德賽》,歌詠特洛戰後一個希臘英雄浮海還鄉的故事。兩部史詩不僅反映荷馬所親歷的社會,而且也反映遠在荷馬以前的社會。歷史家把這兩部史詩形成的時代稱為“荷馬時代”。這個時代從公元前12世紀開始,到公元前9世紀止,共約四個世紀。

19世紀末葉以前,寫希臘史的人只能上溯到荷馬時代。荷馬史詩所歌唱的英雄,雖是一些生活在氏族時代的粗獷豪邁的人物,但他們的宮室城寨,御用宴飲,卻暗示著一個和氏族生活很不相稱的比較高度的物質文化。對於研究希臘史的人,這一物質文化的淵源何在,常常是一個不可解的疑問。直到19世紀的後葉,由於考古家在邁錫尼、克里特等地的發掘,才為這個問題提出比較合理的解釋。

1900年,英國學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島進行考古發掘。他的發掘結果證明遠在公元前二千紀,島上已經有了很高的文化。伊文思把克里特文化大體劃分為三大期:據晚近研究,第一期約當公元前2600年到前2000年。這個時期金石並用,島上居民還過著氏族部落生活。第二期是從公元前2000年到前1600年。這時青銅器流行,出現彩陶和精緻無倫的卵殼陶。島上有了城市。島北的克諾薩斯和島南的斐斯特斯都已興建了王宮,可見在這時出現了國家。約當公元前17和前18世紀末期,克諾薩斯的王宮曾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但過了不久,故宮的廢墟上又興起了新宮。從公元前1600年到前1125年,是克里特文化全盛的第三期。近年對克里特文字的譯讀,證明當時已經使用奴隸生產,操希臘語的人已經進入克里特島。這一時期克諾薩斯宮的規模、結構和裝飾以及其中所保存的各種精美物品,集中表現當時經濟和文化的高漲。

在克里特考古學上,克諾薩斯新宮被稱為第二宮。現在讓我們根據第二宮遺址的情形,假想它的完好一如當日,而我們自己則是因風吹去的遊人,到宮裡去觀光其中的一切。

我們假定在一個晴和的季節到達克諾薩斯宮,年代可以是公元前16至前15世紀中的任何一年。整個王宮依山而建,從宮門遠眺,可以看到山野間一片油碧的橄欖林。進了宮門,有一條用石板鋪成的甬道,甬道的盡頭,是一片很開闊的庭院。四周宮室圍抱,層次相連,有數不清的門戶和數不清的階梯。在希臘傳說里,有一個關於南海米諾斯王“迷宮”的故事。克諾薩斯的第二宮正是這樣一所使人撲朔迷離的宮殿。全宮最富麗的地方是王后的居室。室內列柱作圓形,下細上粗。地面上鋪著平整的石板,四壁有奪目的彩畫。一幅畫著流動的海濤,波上有掠水的飛魚。另一幅是茂密的樹林,林間有彩禽穿度。還有洋溢著人間行樂氣氛的舞蹈圖,圖中的少女頭戴花冠,束腰垂髮,飄逸的長裙襯托出舞姿的搖曳。克里特文化的世俗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色彩,賦予這些壁畫以一種很生動的風格。

吳於廑 吳於廑

我們在假想的觀光中迤邐走出北宮門,宮外的劇場上正在表演鬥牛戲。劇場的面積不大,場邊有用白石砌成的座台。座上的人物看來都是宮廷顯貴,盛服的婦女也參雜在其中。男子穿著緊身的腰衣,腳上踏著花鞋,兩臂套著金鐲。婦女們袒臂露胸,腰下灑開闊幅的長裙。當這些高貴的仕女笑語歡騰的時候,場上的鬥牛者卻正在面臨奔騰而至的野牛,在間不容髮的一剎那,擒住牛角,翻上牛背,打一個斤斗,又從牛的尾部跳下來。鬥牛的人大概是地中海上奴隸制國家最早的角鬥士,他們多半是由臣服國家進貢來的少男和少女。據希臘的一個傳說,每隔九年,雅典人就滿城涕淚,用掛上黑帆的船,把七對童男女獻給南海的米諾斯王,去飼養他的牛精。這個傳說隱約告訴我們,克里特的鬥牛者是以國家威力勒索而來的奴隸。

克諾薩斯第二宮生活的豪華,和當時物質生產水平是分不開的。我們在那裡可以看到陶器作坊,裡面分為精工和粗工:粗工製造各色大陶缸,有的比人體高過一個頭,量一下它的腰圍,兩個人合抱還攏不了手。在王室倉庫里就成排放著這種大陶缸。我們估計這是用來存儲油酒的,因為克里特這時已經有了榨油的工具,出現了愛琴海區最早的橄欖油業。精工的部分製造小型陶器,最典型的是一種闊口無頸的短瓶,黑釉為底,用圓渾的線條盤成各種彩色的植物圖案;也有一些陶瓶是素底黑花,畫著珊瑚、章魚等海中生物。我們也能看到精美的雕刻品,有的是用埃及運來的象牙雕成體態輕盈、雙手纏蛇的女像;有的是用石料鑿成長瓶,在瓶外雕花,圍著瓶身展開農夫歡慶豐收的畫面。金工的手藝也精巧無比,最出色的作品是那些運到海外的寶劍和金杯。從各方面看,公元前16世紀的克里特,已在生產技術上攀登愛琴文化的高峰。

克里特這時也有繁盛的商業,貿易往返使它接觸到埃及和西亞的古老的文化。從王宮的高處,可以隱約看到克諾薩斯城北的港口。港邊舟艤如織,和愛琴諸島、希臘、埃及、西亞、賽普勒斯島以及西地中海進行著繁忙的交易。米諾斯王在這時擁有強大的海軍,他和埃及的法老一樣,壟斷海上的貿易。他的巨大的財富,不僅是取自奴隸和人民的血汗,而且也取自商業掠奪。殘酷的剝削是他的宮廷生活優美奢逸的來源。

吳於廑 吳於廑

我們在想像中觀光的克諾薩斯第二宮,不知是什麼原因,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遭到了浩劫。當伊文思發現它的遺址的時候,到處都可看到被焚毀的痕跡。宮裡的金銀寶器,被掠一空。許多線形字的泥版文書,被燒成像石頭一樣的硬片。遺址里還發現未完工的石瓶,大概是因為禍變發生得太突然,在倉皇中驚走的雕工,再也沒有回來完成他那未完成的傑作。自從克諾薩斯宮遭遇這次毀壞以後,它所代表的文明也走上衰滅的道路。克里特島上從此失去往昔的繁榮。後來橫海而來的多利安人,又對已經殘敗的克里特作了野蠻的破壞。於是繁華盪盡,荷馬史詩中所歌詠的:

有個地方叫做克里特,在酒綠色的海中央,

美麗又富裕,四面是汪洋,那裡居民稠密,

有數不清的數量,九十個城市林立在島上。

不過是一個已經消逝了的時代長久留在人間的迴響。

但是深受克里特文化影響的希臘南部邁錫尼文化,卻一直保持到荷馬時代的開始。關於這一點,19世紀後葉以前的學術界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到了19世紀的70和80年代,德國的考古學家謝里曼先後發掘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城和泰林斯城,這才為希臘的古史擴大了視野。邁錫尼的巨石城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遊歷家的注意。但是人們把它看為鬼斧神工,只有像傳說中的獨眼巨人,才能完成那樣的奇蹟。1876年,謝里曼在它的附近發掘了石墓和規模巨大的陵寢,其中埋藏著無數的金銀寶器。僅僅是列舉兩座墓中的發現,已經使謝里曼記滿了一百多頁。有了這么多的文物做印證,邁錫尼文化在希臘史上的地位,才開始受到歷史家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