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中醫方劑名。為治燥劑,具有清養肺胃,降逆下氣之功效。主治虛熱肺痿。咳嗽氣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胃陰不足證。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乾,舌紅少苔,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結核等屬肺胃陰虛,氣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妊娠嘔吐等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基本信息

麥門冬湯

來源

《金匱要略》

組成

麥門冬60克、半夏9克、人參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棗12枚。

用法

上六味藥,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功用

滋養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

虛熱肺痿咳嗽氣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胃陰不足證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乾,舌紅少苔,脈虛數。

病機

胃陰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虛氣上逆。

配伍特點

甘潤劑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生金。辯證要點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方論

麥門冬湯麥門冬湯
本方所治虛熱肺痿乃肺胃陰虛,氣火上逆所致。病雖在肺,其源在胃,蓋土為金母,主津液,胃津不足,則肺之陰津亦虧,終成肺胃陰虛之證。肺虛而肅降失職,則咳逆上氣;肺傷而不布津,加之虛火灼津,則脾津不能上歸於肺而聚生濁唾涎沫,隨肺氣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則肺津損傷愈重,日久不止,終致肺痿。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陰傷,津不上承,則口乾咽燥;虛熱內盛,故手足心熱。胃陰不足,失和氣逆則嘔吐;舌紅少苔、脈虛數為陰虛內熱之佐證。治宜清養肺胃,降逆下氣。方中重用麥冬為君,甘寒清潤,既養肺胃之陰,又清肺胃虛熱。人參益氣生津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棗益氣養胃,合人參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歸於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陰虛,虛火上炎,不僅氣機逆上,而且進一步灼津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氣,化其痰涎,雖屬溫燥之品,但用量很輕,與大劑麥門冬配伍,則其燥性減而降逆之用存,且能開胃行津以潤肺,又使麥門滋而不膩,相反相成。甘草並能潤肺利咽,調和諸藥,兼作使藥。

加減變化

若津傷甚者,可加沙參玉竹以養陰液;若陰虛胃痛、脘腹灼熱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養陰益胃止痛之功。

用藥禁忌

肺痿屬於虛寒者不能用本方

各家論述

麥門冬湯麥門冬湯
1.《法律》:此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證,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徒知與火熱相爭,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數,不惟無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孰知仲景有此妙法,於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2.《千金方衍義》:於竹葉石膏湯中偏除方名二味,而加麥門冬數倍為君,人參、甘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皆得以上注於肺,自然沃澤無虞。當知火逆上氣,皆是胃中痰氣不清,上溢肺隧,占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更用大棗通津滌飲為先,奧義全在乎此。若濁飲不除,津液不致,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烏能建止逆下氣之績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立方之旨。

3.《金匱要略心典》:火熱挾飲致逆,為上氣,為咽喉不利,與表寒挾飲上逆者懸殊矣。故以麥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飲氣,人參、甘草之甘以補益中氣。蓋從外來者,其氣多實,故以攻發為急;從內生者,其氣多虛,則以補養為主也。

4.《古方選注》:麥門冬湯,從胃生津救燥,治虛火上氣之方。用人參、麥門冬、甘草、粳米、大棗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氣,以化兩經之燥,獨復一味半夏之辛溫,利咽止逆,通達三焦,則上氣下氣皆得寧謐,徹土綢繆,誠為扼要之法。

5.《血證論》:參、米、甘、棗四味,大建中氣,大生津液,胃津上輸於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調而氣自順,然未逆未上之火氣,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氣,又不可任其遲留也,故君麥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氣,火氣降則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氣自降,又並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為對症,以其潤利肺胃,故亦治膈食。又有沖氣上逆,挾痰血而乾肺者,皆能治之。

臨床套用

1.咳嗽:右脈虛大,色奪形瘦,肌燥瘡痍,咳嗽經年,曾經失血,是津虧氣餒,由精勞內損,但理胃陰,不必治咳。《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2.咳血:咳甚血來,是屬動象,陰陽失司,陽乃騰越,陽明絡空,隨陽氣自為升降,擬以柔劑填養胃陰,師《金匱》法,用麥門冬湯加減治之:麥門冬四錢,黃耆二錢(酒炒),人參一錢,生甘草八分,粳米半盞,大棗三枚,水同煎服。

3.腦膜炎後遺症:某女,十四歲。患腦膜炎,經西醫治癒後,經常口吐涎沫不止,吃東西時尤著,且伴有性情煩躁,易怒,舌淡紅,苔薄白,脈平不數。給理中丸、苓桂術甘湯治之,效果不顯,故用麥門冬湯治之。方藥:麥冬12g,黨參9g,半夏9g,炙甘草6g,大棗4枚,粳米9g,水煎,分二次服。服三劑後,初見療效,口吐涎沫有所減少,在上方逐漸加重半夏、麥門冬之藥量,半夏加至24g,麥門冬加至60g,每日一劑,連服20餘劑,病癒涎止。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結核等屬肺胃陰虛,氣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妊娠嘔吐等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相關連線

加味麥門冬湯治婦女倒經

乾寸冬(五錢,帶心)野台參(四錢)清半夏(三錢)生山藥(四錢,以代粳米)生杭芍(三錢)丹參(三錢)甘草(二錢)生桃仁(二錢,帶皮尖搗)大棗(三枚,捭開)

婦女倒經之證,陳修園《女科要旨》借用《金匱》麥門冬湯,可謂特識。然其方原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今用以治倒經,必略為加減,而後乃與病證吻合也。

或問,《金匱》麥門冬湯所主之病,與婦人倒經之病迥別,何以能借用之而有效驗?答曰︰沖為血海,居少腹之兩旁。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少陰腎虛,其氣化不能閉藏以收攝沖氣,則沖氣易於上乾。陽明胃虛,其氣化不能下行以鎮安沖氣,則沖氣亦易於上乾。沖中之氣既上乾,沖中之血自隨之上逆,此倒經所由來也。麥門冬湯,於大補中氣以生津液藥中,用半一味,以降胃安沖,且以山藥代粳米,以補腎斂沖,於是沖中之氣安其故宅,沖中之血,自不上逆,而循其故道矣。特是經脈所以上行者,固多因沖氣之上乾,實亦下行之路,有所壅塞。觀其每至下行之期,而後上行可知也。故又加芍藥、丹參、桃仁以開其下行之路,使至期下行,毫無滯礙。是以其方非為治倒經而設,而略為加減,即以治倒經甚效,愈以嘆經方之函蓋無窮也。

用此方治倒經大抵皆效,而間有不效者,以其兼他證也。曾治一室女,倒經年余不愈,其脈象微弱。投以此湯,服藥後甚覺短氣。再診其脈,微弱益甚。自言素有短氣之病,今則益加重耳。恍悟其胸中大氣,必然下陷,故不任半夏之降也。遂改用拙擬升陷湯,連服十劑。短氣愈,而倒經之病亦愈。

史書記載

《金匱要略》卷上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麥門冬60克半夏9克人參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棗12枚
【用法】上六味藥,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功用】清養肺,降逆下氣。
【主治】肺痿。肺胃津傷,虛火上炎,咳唾涎沫,氣逆而喘,咽乾口燥,舌乾紅少苔,脈虛數者。
【方論】方中重用麥門冬滋養胃,清降虛火為君;人參益氣生津為臣;半夏降逆化痰為佐;甘草、大棗、粳米益胃氣,生津液為使。諸藥合用,使肺胃氣陰得復,則虛火平,逆氣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麥門冬湯歌訣:麥門冬湯用人參,甘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肺胃此方宗。

《金匱要略》

【組成】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主治】

1、肺痿證。

2、胃陰不足證。胃肺陰虛,虛火上炎,煉津為涎:咳唾涎沫。
3、肺胃陰虛肺胃失降:或短氣喘促,或氣逆欲嘔。
4、氣火上肺胃陰虛,津失上承:口渴,咽喉乾燥,舌紅少苔,脈虛數。
【病機】肺胃陰虧,虛氣上逆(其病在肺,其源在胃,母子同病)。
【治法】滋養肺胃,降逆和中。
【方解】
:麥門冬—重用之養陰生津,清降虛火,以潤肺益胃。
:人參、甘草—益氣生津,補中益肺。
佐:半夏—降逆和胃,開通胃氣,祛痰除涎。
*重用麥門冬少佐半夏(7:1),則半夏燥
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麥門冬得半夏則滋而不膩,相反相成。
、大棗—養胃生津,助君臣補養肺胃。
使(兼):甘草—調和諸藥。
*配伍要點:
①麥門+半夏
②健脾養胃+補肺,含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之法。

【臨床套用】

1、辨證要點:咳唾涎沫,短氣而喘促或嘔吐,咽喉乾燥,舌紅少苔,脈虛數。寒痰壅肺之咳逆、脾胃虛寒之嘔吐,本方不宜。
2、臨證加減:陰傷甚者,可加北沙參、玉竹以養陰液。胃陰不足,胃脘灼熱而痛,加加白芍、川楝子等。
3、現代運用: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結核等屬肺胃陰虛,氣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4、現代研究:本方具有鎮咳及促進唾液分泌、改善支氣管粘液纖毛輸系統、消除早期矽肺、降血糖、抑制嗜酸性細胞等作用用藥禁忌:肺痿屬於虛寒者不宜用。

《重訂嚴氏濟生方》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麥門冬(去心)遠志(甘草煮,去心)人參黃芩生地黃(洗)茯神石膏(煅)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薑5片,煎取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
【功用】益氣養陰,清心瀉火

【主治】虛勞。勞心過度,氣陰兩虛,面色無華,頭髮脫落,性急好怒,唇口赤甚,言語不快,飲食如常,形體消瘦。

《聖濟總錄》卷一五

【別名】瀉肝散(《得效》卷十六)、麥門冬散(《銀海精微》卷下)、玄參瀉肝散(《準繩·類方》卷七)、麥冬湯(《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1兩,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桔梗(銼,炒)1兩,玄參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芒消(研)半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
【主治】血灌瞳人,昏澀疼痛。轆轤轉關外障。
【用法】上藥除芒消外,為粗末。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7分,去滓,下芒消末少許,食後、臨臥溫服。

《聖濟總錄》卷一一三

【藥物組成】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鏇覆花1兩半,木通(銼)1兩半,大青1兩半,茯神(去木)1兩,黃連(去須)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一三。
【方劑主治】目內眥成泡,3-5日間生膿汁者。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加生地黃汁半合,芒消末半錢匕,更煎2-3沸,食後、臨臥溫服。

《簡明醫彀》卷三

【藥物組成】麥冬1錢,天門冬1錢,遠志1錢,當歸1錢,白芍藥1錢,生地黃1錢,人參1錢,黃耆1錢,牡丹皮1錢,阿膠1錢,藕節1錢,炙草1錢。
【處方來源】《簡明醫彀》卷三。
【方劑主治】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上作1服。用水2鍾,加生薑1片,煎1鍾,不拘時服。

治本意義

此治肺經金氣不降之法也。平人中氣鏇轉,肺氣下降,故不咳嗽。肺降金收,故火不上逆。火降則氣降,故不上氣。氣降生津,故咽喉清利。言肺必稱金者。因肺氣以收斂清涼下為常。能收斂清涼下降,則肺氣不病。收斂清涼下降者,造化金氣之能。肺秉造化金氣而生,故不收斂不清涼不下降,則肺氣為病焉。故治肺氣之病,必用收斂之法,清涼之法,下降之法,然後病癒。只言肺病,不稱金病,則清涼收斂下降,皆無根由矣。故言肺必稱金,言脾胃必稱土,言肝膽必稱木等,皆古中醫學之定法,亦古中醫學之妙法。此病由於中虛不運,肺氣偏燥,傷及液。肺燥氣逆,收令不行,故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也。方用炙草以補中氣,粳米大棗人參以補中生津,麥冬以潤肺燥。肺氣逆者,胃氣必逆,故用半夏以降氣之逆。肺降津生,收斂復舊,故諸病皆愈。脈象虛濇,濇為津液不足之象,虛乃中氣虛也。

此病之咳嗽,乃無痰之乾咳。此乾咳與咽喉不利,即火逆上氣的事實。氣往上逆,因火逆也。火之上逆,因肺金燥也。

方證淺析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中麥門冬湯方證條文說:“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條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問·調經論》說:“氣有餘則喘咳上氣”,條文中所說的“大逆上氣”,是指劇烈的氣逆咳喘,即上焦熱傷津耗,中焦胃氣不和,氣結壅滯不得宣發,夾雜水飲上逆較重,而出現較為劇烈的咳嗽,或喘息,或咽喉乾燥、疼痛不適等證候。降逆化飲散結氣,就主以麥門冬湯。
《本經》謂麥冬“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此藥能力除心腹結氣,潤通胃絡之閉結以通暢中焦,是為君藥。半夏味辛平,下氣止咳化痰飲,人參、甘草、粳米、大棗益胃氣,生津液。全方特點是寓降於補中氣,寓降於通結氣。辨證時,凡見中虛津傷(津液不足或氣不化津),咳、喘較為劇烈,痰少或黏稠者,不論寒熱,皆可套用。但用此方須注意原方藥量配比,麥冬必須重量使用方能效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