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學院

綏化學院

綏化學院是黑龍江省屬公立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座落在中國寒地黑土綠色物產之鄉綏化市,與省會哈爾濱相距70餘公里。學校辦學歷史悠久。1953年,經黑龍江省教育廳批准,綏化縣創辦了綏化師範學校;1971年,綏化地區在原綏化師範學校的基礎上組建綏化地區師範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綏化師範專科學校,是“文革”後國家首批設立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之一;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綏化學院。學校學科門類多樣。現設有13個學院(系、部),開設36個本科專業56個專業方向,涵蓋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七個學科門類。學校面向全國20多個省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900餘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53年綏化師範學校創建

綏化學院綏化學院

1969年綏化師範學校撤銷
1971年綏化地區師範學校復校
1976年綏化地區師範學校(大專班)創建(合署)
1978年綏化地區師範學校、綏化地區師範學校(大專班)合併組建綏化師範專科學校
1999年綏化市勞動技工學校併入綏化師範專科學校
2004年綏化師範專科學校升格為綏化學院

辦學規模

辦學設施

學校設施條件完備。校園占地40餘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500萬元,圖書館紙質

綏化學院綏化學院
藏書近90萬冊,建有具備多媒體演示功能的教學大樓、儀器設備先進的實驗大樓、具有電子檢索及閱覽功能的現代化圖書館、數位化寬頻校園網路等多項教學、科研設施,建有環境優良、服務和保障功能完備的學生公寓、餐飲中心、購物超市、體育場館、人工湖泊等多項生活、休閒設施。校園景色四季如畫:丁香吐芳、草木滴翠、彩葉漫舞、霧凇垂枝。

學校設有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文、政治、史地、外語、體育、藝術10個系,以及公共課教研部、成人教育部、電教中心、網路信息中心等。學校以教師教育為主,共開設32個專業,設有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地理科學、英語、俄語與英語副修、音樂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13個教師教育類本科專業,並設有13個教師教育類專科專業和新聞采編與製作、法學、旅遊管理、電腦藝術設計、計算機多媒體網路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等6個非教師教育類專科專業。學校已初步形成了面向縣、鄉(鎮)培養合格國中師資為主,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套用型人才為輔的專業設定體系。學校還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國立師範大學、阿穆爾國立大學、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範大學實行聯合辦學。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隊伍精良。專任教師49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38人,博士、碩士339人,外籍教師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廣大教工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敬業愛生,具有優良的傳統。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我校堅持人才引進和培養並重的原則,注重引進“雙師型”師資,堅持人才引進的質量標準,適度人才儲備的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則,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經過全院共同努力,一支與學院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數量適宜、素質良好、結構最佳化、相對穩定、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師資隊伍正在逐步形成。
師資數量:學院共有教職工744人,其中專任教師505人,生師比為18:1。
職稱結構:教師中有正高級職稱45人,副高級職稱125人,中級職稱242人。
學歷結構:學院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49人,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教師62人。
年齡結構:為構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學院加大了優秀青年教師的引進力度,每年都有大批碩士研究生來校工作,師資隊伍的主體是中青年教師。
學緣結構:學院積極引進校外高層次人才,注重接收全國重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四方英才匯聚學校,師資隊伍的學緣結構較為合理。

院系專業

學校學科門類多樣。現設有13個學院(系、部),開設36個本科專業56個專業方向,涵蓋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七個學科門類。學校面向全國20多個省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904人。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招生專業:保險學網路與新媒體
開設市場行銷財務管理物流管理、英語、俄語、日語、漢語言文學、美術學、藝術設計、音樂學、音樂表演、化學、製藥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水利水電工程、旅遊管理、體育教育等30個本科專業。專業所含方向50餘個,涵蓋了教育學、文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學校擁有一支水平較高、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學科、5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是省級重點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寫作課是省級精品課。

辦學層次與定位

1.類別定位:綜合性套用型大學。

綏化學院綏化學院

2.類型定位:教學型。
3.學科專業定位:發展套用學科,建設套用型專業。
4.辦學層次定位:本科教育。
5.辦學形式定位:以學歷教育為主體,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兼顧;以全日制教育為重點,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並存。
6.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品德優良,具有較好專業理論和較強的套用能力、實踐能力,能夠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型人才。
7.服務面向定位:立足綏化市,面向全省,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型人才和基礎教育師資為重點,同時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開發、技術服務、人才培訓等智力支持。
8.辦學功能定位:強化教育培訓功能,以教學為中心,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落地人才,研究立地項目,開展益地服務,引領屬地文化。
9.辦學水平定位:力爭到2015年前後,建成辦學特色較為鮮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貢獻的套用型大學。
10.辦學特色定位:遵循“強套用、精師範”原則,在保持“五練一熟+接力式頂崗支教”師範生培養特色基礎上,努力在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培育寒地黑土特色,同時做好特殊教育研究和人才培養、食用菌技術研發、慈孝文化研究等特色項目。
11.辦學理念: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管理以人為本,科研以立地為本,服務以益地為本。

學校領導

綏化學院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職稱學歷
顧建高 黨委書記 研究員
張鳳武 黨委副書記、院長 博士、教授
董廣芝 黨委副書記 教授
張寶君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紹武 黨委委員、副院長 博士、教授
田軍 黨委委員、副院長 教授
李春雨 黨委委員、副院長 教授級高級政工師、主任編輯、社科副研究員
孫慶平 黨委委員、院工會主席 教授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釋義:

校徽校徽

1、標誌採用“圓”形,圓形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很奇妙的形狀,象徵太陽、月亮,有無窮、博大、圓滿之意。
2、主圖案由英文字母s和h組成(綏化的開頭字母),構成了草書的漢字“用”字組合。“用”字代表“致用”、“實用”、“套用”、“有用”等含義,充分體現學院“厚德載物、經世致用”的校訓,突出了學院“建設套用型大學、培養套用型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定位,同時寓意出了學院的辦學特色,即突出一個“用”字的培養模式:專業理論“夠用”,職業技能“實用”,實習實踐“真用”。
3、草體的“用”字又與“升”“團”字同型,象徵著綏化學院團結和諧,積極向上。
4、未閉合的內圓是一個“逗號”,具有學無止境、永不自滿之意。
5、圖案中的內圓是“一滴水”的造型,具有較強的靈氣之感;同時寓意著教育就像水一樣,是生命之源,能清潔他人、蕩滌自我、以柔克剛、具有無盡的力量。

校訓

厚德載物經世致用

校訓校訓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校訓。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
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
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中國人的宇宙觀。所以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
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
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經世致用”:“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繫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

校歌

綏化學院校歌
作詞:吳春生作曲:姜喆
根治松嫩平原綏化學院校歌
依偎呼蘭河畔
巍巍學府桃李爭妍
集結青春的力量
暢飲智慧真理
真理的源泉
博學篤行志存高遠
共切磋同奮勉
啊綏化學院我們的家園
啊綏化學院我們的家園
蘊育希望擁抱未來擁抱明天
漫步九思湖畔放歌紅樓內外
泱泱學府華光璀璨
沐浴智慧的光芒
綻放斑斕躍動
躍動的火焰
厚德載物經世致用
格萬物納百川
啊綏化學院我們的港灣
啊綏化學院我們的港灣
放飛希望開創明天開創明天
放飛希望開創明天開創明天

辦學成果

綏化學院以“內涵升本”為目標,注重本科教學質量,全面推動教學工作。學校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數目以課程建設為中心,不斷強化教學基本建設,為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學改革以改革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方案、改革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評價制度為重點,在傳統專業調整、改造、重組,解決如何體現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明確直接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套用型人才的各類問題,以及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對曾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的教師技能訓練系統——“五練一熟”進行了調整、充實和提高,賦予體現現代教育技能和增強智力因素等新的內涵,進一步弘揚了培養國中教師的教育特色;在重視基礎學科和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構建體現加強通識教育的教學平台改革試驗已經啟動;進一步健全並完善了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以及教學管理制度體系,形成了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學校有穩固的教育實踐基地30個,學科專業實踐基地16個。
學校堅持“以教育科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為重點,注重基礎理論研究,鼓勵扶持套用科學研究”的方針,推動了科研層次、水平的提高。1978年至今,全校共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主持和參與國家級課題9項;出版專著55部,教材184部,發表學術論文2,030篇;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4項,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6項。在漢賦研究、古典文論研究、寫作理論研究、古代官制史研究、微分方程研究、電化學研究、區域經濟研究等優勢領域的研究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已經成為學校科學研究的重要特色。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加強教育管理,立足在職培訓提高為重點,落實“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等有關穩定隊伍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保持了隊伍的穩定。學校現有教職工571人,其中專任教師327人,兼職教師4人。教師中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12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94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實驗師8人,副編審1人,占教師總數的37%。教師中有碩士研究生45人,其中18人已獲取碩士學位,在讀博士生4人,另有研究生班結業39人。學校還聘請客座教授5人,外籍教師6人。學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省政府特殊津貼1人,榮獲曾憲梓獎6人。
當前,綏化學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弘揚面向縣、鄉(鎮)培養合格國中教師的辦學特色,立足於綏化市及相鄰地區、面向黑龍江省培養合格的本科層次國中教師為主,兼及培養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型人才,開展繼續教育,同時開展科學研究、科技開發、諮詢和服務,不斷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競爭實力。

獲得榮譽

學校1989年獲全國普通高校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99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師專”稱號;1995年被
評為黑龍江省語言文字規範化先進單位;1996年被評為省級庭院綠化單位;1998年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2001年成為省級“花園式單位”和全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先進集體;2003年獲得全省“高校民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和“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的稱號;2005年獲全省“三育人”先進集體;2006年獲省委紀檢委、省委組織部、省總工會等七個部門授予的全省“校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8年被評為黑龍江省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2009年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2010年獲“省級校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關愛留守兒童項目榮獲團中央優秀項目;2011年,綏化學院榮獲全國文明單位,黑龍江省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12年綏化學院榮獲黑龍江省資助工作先進集體、學生工作先進集體、高等教育學籍學歷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黑龍江大學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