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始建於1950年,是文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共建的一所培養戲曲藝術高級專門人才的院校,是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截至2014年3月,中國戲曲學院總占地面積5.4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學校設有10個教學單位,有14個本科專業和25個專業方向,有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學校有在校學生254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48人,研究生268人,第六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50人,繼續教育學生177人。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是順應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趨勢,適應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求而設立的戲曲高等繼續教育部門,主要從事戲曲高等繼續教育學歷和非學歷教育,由塗玲慧教授擔任主任。中國培養戲曲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1949年,以原四維兒童戲劇學校第三分校為基礎開始籌辦,於1950年1月28日在北京成立,名為戲曲實驗學校,田漢兼任校長。設8年制的京劇表演和6年制的京劇音樂兩個專業。1951年4月劃歸中國戲曲研究院,後改名為北京戲曲實驗學校,增設舞台美術班,王瑤卿任校長。1954年,歸屬文化部,定名中國戲曲學校,並與東北戲曲學校合併。1954年,增設7年制的地方劇科(培養河北梆子、評劇演員)。1958年,開辦青年演員進修班和形體基本功師資訓練班,並附設實驗京劇團,蕭長華任校長。1962年後,只設京劇表演、京劇音樂兩個專業。1966年6月,教學活動停止,1977年12月恢復。1978年10月改名為中國戲曲學院。學院設表演、導演、戲曲文學、音樂、舞台美術5個系。表演藝術家如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於連泉郝壽臣等都曾到校任教。

素有戲曲藝術家搖籃之譽的中國戲曲學院,其前身是創建於1950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實驗學校,1955年正式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制為中國戲曲學院,並於當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2000年4月學院由文化部劃屬北京市管理。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田漢先生。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先後任校(院)長。現任領導班子成員為黨委書記張凡、院長杜長勝、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李世英、副院長巴圖、副院長周龍、副院長趙偉明。目前我院有表演系、音樂系、導演系、戲曲文學系、舞台美術系、新媒體藝術系、基礎教育部、研究生部、體育部、繼續教育部十個教學系部,有戲劇戲曲學、音樂學和藝術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設有10個本科專業及23個專業方向。戲劇戲曲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被列為北京市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各類在校生總計248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037人。全院在編教職工400人,其中從事本科生教學的專任教師228人。

在中國戲曲學院的發展中,黨和國家一直把中國戲曲學院作為中國戲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關懷學院發展,江澤民同志為我院建校45周年題詞:德藝雙馨,繼往開來。劃歸北京市以後,市委市政府對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也傾注了許多精力。中國戲曲學院從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後在東城草垛胡同、趙登禹路28號借房辦學,後遷入宣武區里仁街3號校園。2000年遷到豐臺區萬泉寺400號。新校園占地面積5.43萬平方米(81.5畝),總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在布局上分為教學區、體育活動區、生活區及後勤服務區,具有大、小劇場、影視製作中心、錄音棚、體育館等在內的教學實踐實習場所,能夠滿足現有在校生教學實踐需要。

學院簡介

中國戲曲學院是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是中國戲曲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者,在國內戲曲教育領域學科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秀師資最集中、輸送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大,作為中國戲曲高等教育的引領者和示範者,支撐了建國以來中國戲曲事業對高層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對中國戲曲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08年,中國戲曲學院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戲劇院校亞太局董事會第一副主席單位。

歷史沿革

學院原隸屬文化部。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3年11月併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後更名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曲學校”。1977年2月正式恢復中國戲曲學校建制。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改制為中國戲曲學院,並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從此揭開了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劃轉北京市,國家對學院實行文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體制。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戲劇家田漢。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後任校(院)長,著名藝術家高盛麟、趙榮琛、張君秋等先後擔任學院顧問。建校之初,學校將“富連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師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於一體,聘請馳譽海內外的蕭長華、王瑤卿、王鳳卿、尚和玉、譚小培、張德俊、金仲仁、鮑吉祥、劉喜奎、馬德成等授課,時稱“十大教授”,形成了強大的教師陣容。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黨和國家一直把中國戲曲學院作為中國戲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關懷學校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振興京劇和民族藝術,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獻身這一事業的優秀人才。我們要有戰略眼光,努力造就二十一世紀的京劇人才、民族藝術人才。要辦好戲曲和藝術院校。”1995年,他為我院建校45周年題詞:德藝雙馨,繼往開來。

發展現狀

作為中國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培養戲曲藝術高級專門人才的院校,中國戲曲學院對民族戲劇藝術,特別是國劇藝術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在中國戲曲不夠景氣的境況下,學院黨委以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戲曲藝術為己任,團結帶領全院師生員工,沉著應對挑戰,積極戰勝困難,深化教學改革,促進事業發展,使我院的整體發展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成為我院發展歷史進程中最好的時期之一,為學院今後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黨和政府的悉心關懷下,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學院基本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抓住高等教育迅疾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發展本科生教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辦學規模穩步擴大。學院目前有表演系、音樂系、導演系、戲曲文學系、舞台美術系、新媒體藝術系、基礎教育部、研究生部、體育部、繼續教育部十個教學系部。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在校生總計2486人,其中本科生2037人。學院事業規模適度擴大,為今後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學科專業建設取得重要進展。1978年改制為大學後,學院不斷探索高等戲曲藝術人才培養的規律,不斷完善戲曲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結構,先後設定了戲曲表演、戲曲作曲、戲曲導演、戲曲舞台設計、戲曲編劇和音樂表演等本科專業。近年來為適應社會需求和傳統學科的內在要求,增設了藝術設計、錄音藝術、動畫、音樂學四個本科專業,由1978年的兩個本科專業逐步發展到現在的10個本科專業,23個本科專業方向。199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院成為戲劇戲曲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單位。2003年,戲劇戲曲學被定為北京市重點學科,並列入北京市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2006年新增藝術學和音樂學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經過近三十年大學階段建設,一個比較完整的戲曲高等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師資隊伍結構明顯改善。針對“文革”後教師出現嚴重斷檔的情況,學院注重調整教師結構,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在充分發揮李紫貴、王金璐、王世續等著名教授作用的同時,先後聘請曹禺、郭漢城、馬少波、袁世海、常香玉、紅線女、李世濟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藝術家擔任名譽或客座教授,初步形成了新老結合、院內外結合、在職與客座結合的師資隊伍。近年來,我院堅持“引進、培養、提高”的原則,先後引進了李維康、傅謹、謝柏梁等3位特聘教授,專任教師數量到2007年12月底為228人,外聘教師131人,生師比為8.64:1;截止到2007年12月,在編專任教師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8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97人,占專任教師的42.5%,有28人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目前,學院師資結構能夠適應學科專業建設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初具規模。近年來,研究生教育在原有戲劇戲曲學碩士授予點的基礎上,新增音樂學和藝術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授予點和MFA藝術碩士專業學位點,研究生教育初具規模。在中央領導同志的直接倡導與關心下,自1996年9月起,我院先後承辦了四屆匯聚全國最優秀青年演員的“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開闢了戲曲高層次表演人才培養的新途徑。科研、創作成果顯著。以藝術實踐、創作、科研帶動教學,促進教學,是我院辦學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我院人才培養的一個特色。近年來一批科研和創作成果的取得,對提高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對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專業能力,進而對本科教育質量的提高,均起到了積極作用。2000年以來,全院共申請批准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8項,科研經費總額達482萬元;由我院教師和學生共同創作、改編、移植搬上舞台的新劇目逾23部(出);出版學術著作、自編教材、創作作品等122餘部。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審定、包括戲曲表演、導演、音樂、舞美、創作、史論等12本教材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戲曲卷》填補了戲曲教育長期無系統教材的空白,成為上海市、山東省、遼寧省、山西省等各地戲曲院校首選教材。這些科研、創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學科專業建設,促進了本科教學水平的提高。辦學條件根本改善。中國戲曲學院從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後在東城草垛胡同、趙登禹路28號借房辦學,後遷入宣武區里仁街3號校園。2000年遷入現址後,教學投入逐年加大,教學設備總額大幅度增長,實驗室建設、教室建設、體育設施建設、圖書館建設和校園網建設都得到加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信息化教學有了一定的基礎。

校園文化特色鮮明。中國戲曲植根於韻深意遠的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中,戲曲教育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中國年輕戲曲人才在中國戲曲學院這個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文化環境中健康成長。中華文化的國戲、國學、國藝相互涵攝、相得益彰。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教師對國學精華的引用、推衍和宣傳,促進民族思想精華、道德情操、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傳播。從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等方面,讓學生薰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做人、勸學、勵志的經典、富有理趣的經典詩詞,既是思想精華的導引,又有文學美感薰陶。民族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成為戲曲人才成長的重要價值滋養。為中國戲曲走向世界作出貢獻。中國戲曲學院十分重視國際間的相互交流,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先後與美國賓漢頓大學、夏威夷大學、加州藝術學院、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英國約克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戲劇學院、德國漢堡表演學院、德勒斯登音樂學院、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俄羅斯高等戲劇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韓國中央大學、韓國漢城藝術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有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留學生來到中國戲曲學院進行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深造。大量的老師和學生也應邀出訪國外,進行相關的藝術表演和教學交流。學院正逐步成為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重要視窗。

嗎

學院所培養人才已成為中國戲曲事業發展的中堅。5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6000多名各類戲曲藝術專門人才,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地,絕大多數已是編劇、表演、導演、音樂、舞台美術、教學、科研、管理、戲曲普及、文化宣傳等多種行業、崗位上的中堅,形成了戲曲藝術繼承、創造與發展的人才群,是支撐當今戲曲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劉秀榮、張春孝、謝銳青、楊秋玲、劉長瑜、錢浩梁、李光、葉少蘭、李長春、馮志孝、關雅濃、李維康、李朝貴、張素英、于魁智、郭躍進、孟廣祿、王蓉蓉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目前11個國家級重點京劇院團,如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等院團中的藝術尖子、骨幹演職員和主演,大部分為我院歷屆畢業生。學院師生在國內外的重大戲曲比賽中屢屢獲獎。文化部“文華獎”、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中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獎是全國公認最具權威性的戲劇戲曲藝術大獎。在迄今已舉辦過的11屆“文華獎”評比中,我院的教師、畢業生、校友有63人次獲得該獎項;在已舉辦過的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獎中,我院的教師、畢業生、校友有52人次獲得“梅花獎”,占83人次京劇演員獲獎比例的61%;在三屆梅蘭芳金獎大賽共決出的29位金獎得主中,我院畢業生、校友有16人獲得金獎,占55%;從1987年至2005年舉辦的四次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共產生最佳表演金獎95名,我院的教師、在校生、畢業生有76人獲得該金獎,占金獎總數的80%。中國戲曲學院也因此被譽為“戲曲人才的搖籃”。學院將進一步總結50多年的辦學經驗,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等戲曲教育的發展規律,認真落實教育部和北京市關於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建設民族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藝術大學而努力。

組織機構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學院領導

張  凡張 凡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張凡,女,漢族,1956年12月出生,河北唐縣人,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82年1月陝西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專業畢業,1998年1月中央黨校政治學專業畢業。1976年3月參加工作,曾先後任北方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教師、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建築工程學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黨委統戰部部長,北京建築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工會主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等職務,2006年12月任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全面主持黨委工作,分管幹部、統戰、辦公室和離退休工作。
曾任北京教育紀檢監察研究會副會長、北京高校黨建研究會常務理事。先後主持編輯出版或參與編輯出版《黨建思想政治工作集》、《北京高校教育紀檢監察研究》等,在《黨建》、《北京教育》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杜長勝杜長勝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杜長勝,男,漢族,1952年4月出生,籍貫江蘇省,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研究員。1978年9月復旦大學中文專業畢業,2001年7月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畢業。1968年7月參加工作,曾先後任文化部藝術局黨辦公室幹部、副主任,文化部辦公廳秘書、秘書室主任、教育司副司長,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兼院長等職務,2006年3月不再兼任黨委書記。全面主持行政工作,分管財務、外事工作。

專長文化藝術理論研究。出版有《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綱》、《文化事業改革與發展論集》等專著,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等有關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文化事業改革與發展方面的論文數十篇。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李世英李世英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世英,男,漢族,1957年1月出生,甘肅酒泉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文學博士,教授。1974年4月參加工作,曾先後任蘭州大學中文系教師,北方工業大學人文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師,校長辦公室秘書、人文社科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北方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黨委副書記等職務,2006年11月任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審計、組織、宣傳、工會、圖書館和網路中心工作。

入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出版有《清代詩學》、《清初詩學思想研究》、《唐宋詩歌導讀》等專著,參與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撰寫,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

巴   圖巴 圖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巴圖,男,蒙古族, 1965年10月出生,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任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馬列主義教學部教師、主任助理,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政教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新聞中心主任等職務。2005年8月任北京青年報社長助理(掛職一年)。2006年12月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分管人事、科研、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工作。

公開發表10部個人著作、59篇論文,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1年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現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北京高校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海淀區海外聯誼會理事。
研究領域:經濟社會學、中國經濟史、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

周  龍周 龍

周龍,男,漢族,1965年1月出生,北京人,無黨派人士,第一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畢業,研究生學歷,教授。1984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副主任、主任、院長助理等職。2008年7月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分管本科生教學、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和藝術創作工作。

現任亞洲戲劇藝術教育中心成員,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家舞台精品工程評審委員,北京市舞台、影視藝術專業技術高級職稱評審會評審、CCTV全國京劇大賽評審等。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全國首屆京劇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全國京劇演員邀請賽“最佳表演獎”,被評為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和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骨幹教師。先後演出了八十餘出京劇傳統劇目,撰寫發表了大量戲曲研究學術論文。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

趙偉明趙偉明

趙偉明,男,漢族,1963年6月生,吉林九台人,中共黨員,中國戲曲學院戲劇戲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文學碩士,教授。1978年4月參加工作,曾任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副主任、導演系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研究生工作部主任等職。2008年7月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分管學生、後勤、資產、保衛穩定工作。

業務專長是戲曲導演教學及創作。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戲曲導演藝術》,導演作品《山東漢子》、《大足》、《都市霓虹》、《都市長虹》等。其中《山東漢子》獲文華導演獎、中國人口文化獎最佳導演獎。還曾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第四屆中國京劇節等國家級賽事擔任評審。

歷任領導

吧

學院概況

吧

素有戲曲藝術家搖籃之譽的中國戲曲學院,其前身是創建於1950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實驗學校,1955年正式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制為中國戲曲學院,並於當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2000年4月學院由文化部劃屬北京市管理。
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田漢先生。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先後任校(院)長。現任領導班子成員為黨委書記張凡、院長杜長勝、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李世英、副院長巴圖、副院長周龍、副院長趙偉明。
目前我院有表演系、音樂系、導演系、戲曲文學系、舞台美術系、新媒體藝術系、基礎教育部、研究生部、體育部、繼續教育部十個教學系部,有戲劇戲曲學、音樂學和藝術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設有10個本科專業及23個專業方向。戲劇戲曲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被列為北京市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
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各類在校生總計248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037人。全院在編教職工400人,其中從事本科生教學的專任教師228人。
在學校發展中,黨和國家一直把中國戲曲學院作為中國戲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關懷學院發展,江澤民同志為我院建校45周年題詞:德藝雙馨,繼往開來。劃歸北京市以後,市委市政府對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也傾注了許多精力。
中國戲曲學院從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後在東城草垛胡同、趙登禹路28號借房辦學,後遷入宣武區里仁街3號校園。2000年遷到豐臺區萬泉寺400號。新校園占地面積5.43萬平方米(81.5畝),總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在布局上分為教學區、體育活動區、生活區及後勤服務區,具有大、小劇場、影視製作中心、錄音棚、體育館等在內的教學實踐實習場所,能夠滿足現有在校生教學實踐需要。

學術研究

科研建設

從2003年至2006年,學院共從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取得科研立項課題48項,科研經費總額達350萬元。自2004年以來,學院教師共申請並獲批北京市教委各類科研項目24項、獲省、部級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共2項(二等、三等獎各1項),科研經費80.4萬元,2005年以來“人才強教”項目(拔尖創新人才2人、學術創新團隊2個、中青年骨幹教師26人),共獲科研經費282萬元。
從2002年至2006年,學院共出版學術著作、自編教材、創作作品集等90餘種。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審定的包括戲曲表、導、音、美、創作、史論等在內的12本戲曲教育大系教材填補了戲曲教育長期無系統教材的空白,為上海市、山東省、山西省等全國戲曲院校首選教材。傅謹教授的《草根的力量——台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和海震教授的《中國戲曲音樂史》分獲文化部全國文化藝術科研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傅謹教授的《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譚元傑副教授主編的《戲曲服裝設計》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朱維英教授主編的《戲曲作曲技法》列入北京北京市級精品的教材建設項目。
2006年以來,學院共取得各類科研立項220項,資助經費達8691.59萬元,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各類重要科研、創作獎勵20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教材130餘部,產出各類藝術創作作品400餘部。學院獲批建立“北京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基地”。學院創作改編的《白蛇傳》、《對花槍》、《岳雲》、《杜十娘》、《張協狀元》、《悲慘世界》、《紅色娘子軍》、《還魂三疊》、《長征組歌》、《梅蘭霓裳》等作品,獲得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獎、全國優秀劇目獎、國際戲劇協會(ITI)音樂戲劇獎等獎項。

學術資源

學院擁有大、小劇場、影視製作中心、錄音棚、體育館等教學實踐實習場所。截至2013年底,學院圖書館總建築面積5723平方米,藏有紙質圖書24.1萬冊,電子圖書173.31GB。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學院設有京劇系、表演系、音樂系、導演系、戲曲文學系、舞台美術系(舞台美術、戲曲服裝設計、舞檯燈光設計和化裝造型設計四個專業)、新媒體藝術系(動畫、繪畫、藝術設計、錄音藝術四個專業)、國際文化交流系、基礎部、附中等10個教學單位,有“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學理論”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14個本科專業和25個專業方向。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兩個,分別是京劇表演專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兩個,分別是京劇表演專業、戲曲舞台設計專業。
截至2014年3月,學院在校學生2543人,其中包括,全日制本科生2048人,研究生268人,第六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50人,繼續教育學生177人。2011年至2013年三年的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7.66%。

學科建設

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為學院的戲劇戲曲學,該學科被列入北京市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

教學成果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8項,北京市級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北京市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30餘項。

師資力量

建校之初,學校將富連成社等科班的著名教師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於一體,聘請馳譽海內外的蕭長華、王瑤卿、王鳳卿、尚和玉、譚小培、張德俊、金仲仁、鮑吉祥、劉喜奎、馬德成等授課,時稱“十大教授”。學院擁有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4個,北京市級教學名師5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沈世華、鈕驃、宋丹菊、謝銳青、蔡英蓮、周龍)。
截至2013年底,在257名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到46%,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到67%。

對外交流

2006年下半年,學院邀請歐陽中石、周星、田青、路海波等著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共13人次,這些高層次的學術講座開闊了廣大師生的學術視野,活躍了學院學術氛圍。
學院主辦的2005年首屆、2007年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匯集了全國京劇屆表演、導演、創作、研究、教學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近300多人,美國、台灣、澳門等地區京劇研究專家也前來參加研討會。
2009年11月,學院與美國賓漢頓大學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戲曲孔子學院,培養了各國留學生500餘名,多次參加各類國際藝術節演出活動,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中國戲曲學院十分重視國際間的相互交流,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先後與美國賓漢頓大學、夏威夷大學、加州藝術學院、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英國約克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戲劇學院、德國漢堡表演學院、德勒斯登音樂學院、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俄羅斯高等戲劇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韓國中央大學、韓國漢城藝術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有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留學生來到中國戲曲學院進行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深造。大量的老師和學生也應邀出訪國外,進行相關的藝術表演和教學交流。

知名校友

學院所培養人才已成為中國戲曲事業發展的中堅。5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6000多名各類戲曲藝術專門人才,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地,絕大多數已是編劇、表演、導演、音樂、舞台美術、教學、科研、管理、戲曲普及、文化宣傳等多種行業、崗位上的中堅,形成了戲曲藝術繼承、創造與發展的人才群,是支撐當今戲曲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劉秀榮、張春孝、謝銳青、楊秋玲、劉長瑜、錢浩梁、李光、葉少蘭、李長春、馮志孝、關雅濃、李維康、李朝貴、張素英、于魁智、郭躍進、孟廣祿、王蓉蓉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1個國家級重點京劇院團,如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等院團中的藝術尖子、骨幹演職員和主演,大部分為該院歷屆畢業生。

北京市高校一覽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科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方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交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首鋼工學院|北京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物資學院|北京警察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錫華國際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盛基藝術學校|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吉利大學|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北大方正軟體技術學院|北大資源美術學院|北京人文大學|北京高等秘書學院|北京套用技術大學|中國防衛科技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信息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美國英語語言學院|中國管理軟體學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大資源學院|現代管理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北京市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市建設職工大學|北京市房地產職工大學|北京市汽車工業總公司職工大學|北京市西城經濟科學大學|北京市豐臺區職工大學|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市東城區職工業餘大學|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北京市崇文區職工大學|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北京市石景山區業餘大學|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北京市機械工業局職工大學|北京醫藥集團職工大學|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北京興華大學|北京新園明職業學院|網路銷售大學|朝陽二外|中北國際演藝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