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是北京市屬的一所普通高等學校,在長達七十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歷經高工建專、中專和大學三個發展階段,為北京城鄉建設培養了四萬餘名不同類型的高級人才。2013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更名為北京建築大學。2013年5月16日,北京建築大學正式揭牌。“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的學校名稱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名單中,媒體披露其虛假辦學,請謹慎辨別!報考前可以到教育部官網查詢具有招生資格的高校名單。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是一所北京市屬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的前身為創辦於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工程科。七十年變遷,五移校址,數易校名,歷經高工建專、中專和大學三個發展階段。解放初期為北京工業學校土木科,1952年為北京建築專科學校。1953年遷至現校址,更名為北京市土木建築工程學校。1958年升辦大學,名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1年又恢復中專,更名為北京建築工程學校。校徽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升格為大學,定名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78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權高校。1985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9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合格學校。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確定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200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合格學校。2002年被北京市確定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學院校本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展覽館路,占地13.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為適應首都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需要,積極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從2001年開始,以合作辦學方式利用社會資源,先後租建了百萬莊校區和大興校區。

學院設有現代化的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網路教室、外語視聽語言室和計算機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逾6000萬元。學院圖書館藏書近50萬冊,中外期刊千餘種,並設有電子閱覽室、視聽室和圖書閱覽室,數位化資源豐富,自動化管理系統先進,能夠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學院建有千兆乙太網,為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教育技術平台。學院體育設施完善,建有塑膠跑道和人造草皮等標準設施田徑場和足球場,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和健身場所。學院校園內環境優雅,花草遍布,綠樹成蔭,具有良好的學習與工作環境。

學院現設有建築系、土木工程系、測繪工程系、城市建設工程系、機電工程系、管理工程系、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人文社會科學系,基礎課部、外語部、體育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教學單位。學院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學院和城市研究所。

2013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更名為北京建築大學。2013年5月16日,北京建築大學正式揭牌。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學院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適應首都城鄉基本建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工程師基本技能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多次在國際及教育部、建設部、北京市教委等組織的學科和專業競賽中獲獎。學院在抓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及各種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聘請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著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並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任學院客座教授。目前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荷蘭、紐西蘭、澳大利亞、馬爾他等國家14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並與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聯合培養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生,與美國瑪赫西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與法國佩雷集團聯合建立了北京建工學院中法能源培訓中心,並聯合培養高職生。學院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准於2005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多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形勢一直很好,社會需求量遠遠大於畢業生人數。畢業生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許多畢業生現已成為首都及有關省市城鄉基本建設戰線上的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

歷史沿革

新校區鳥瞰圖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的歷史淵源於1936年北平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科的成立。從成立到今天的70年中,學校經歷了北平市立高工土木科時期(1936年---1949年)、北京工業學校土木科時期(1949年---1952年)、北京建築專科學校時期(1952年7月---1952年12月)、北京市土木建築工程學校時期(1953年---1958年)、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時期(1958年---1961年初)、北京建築工程學校時期(1961年-1976年)、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時期(1976年----至今)。此外,還包括自1956年建立的北京業餘城建學院,演變至今天的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夜大、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校址歷經什錦花園、黃化門、帘子庫、西什庫、復興門外、西直門外二里溝等五次變遷。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體育場學校主校區占地13.3公頃,總建築面積為16萬平方米,為解決辦學空間不足的問題,學校主動採取利用社會資源合作辦學方式,先後建設了百萬莊校區和大興校區。
另外,大興新校區正在建設之中,已於2009年3月28日奠基,預計2012年竣工。北京建工學院新校區位於大興區蘆城,南臨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蘆求路250米,東臨西永路,東距大興新城中心僅2公里。總用地面積1000畝,相當於5個原校區,建設項目總投資11.9億元。新校區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按照整體規劃,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兩年內即可竣工交付使用,二期建築面積約10萬㎡。建工學院新校區建設將突出節約型綠色校園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成後的新校區將成為具有開放化、社會化、國際化特點的大學校園。

師資力量

截至2009年2月底,學校現有基本教育規模教職工691人,其中專任教師442人。專任教師中有副高職稱以上的教師25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有347人。學校擁有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4名學術創新人才,3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8個學術創新團隊、1個管理創新團隊。1/3以上的本科專業有教育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兩院院士周乾峙教授、李德仁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教授、專家和政府高層管理人員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受聘為我校兼職和客座教授。
教學一號樓教學一號樓

院系設定

學校實行校、院兩級管理。學校黨政管理機構按精簡、高效的原則設定,教學和教輔單位按學科專業及教學科研管理需要設定。學校現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文法學院、基礎科學部、體育部等教學單位;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分別承擔成人學歷教育與培訓、網路教學與信息資源建設、高等教育研究和學校評建工作,併兼有管理職能;同時設有依託各學科專業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城市研究所。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 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

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文法學院

基礎科學部體育部

專業設定

學院學科專業以工學為主,兼有管理學、法學和理學。目前全日制本科專業20個,分別是:建築學、城市規劃、工業設計、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場行銷、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機科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法學、社會工作。其中土木工程專業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專業,城市規劃、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和工程管理為北京市重點支持改造專業,以此為基礎,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和給水排水工程4個專業2005年評為北京市品牌建設專業。
學院具有建築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17個,分別是: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科學、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環境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設計藝術學。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分別是: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和項目管理領域。我院現有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2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市政工程);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實驗室)、8個北京市雙基合格實驗室。學院還設有高職專業18個,每年根據社會需求確定3-4個專業招生。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治學嚴謹、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01人。專任教師中,教授36人,副教授160人,講師129人。其中兼任外校的博士生導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0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229人。學院聘請了78位國內外教授、專家和政府高層管理人員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作為兼職和客座教授,其中兩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各類在校註冊學生總數為9738人,其中本、專科生6237人,碩士研究生393人,成人教育學歷生3000餘人,外國留學生8人。我院畢業生就業率高,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畢業生主要就業於北京市各級政府建設、規劃、管理部門和建築設計研究院(所)及建築、市政等企業公司,成為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為國家及首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積極開展圍繞首都城市發展和建築工程領域的套用技術研究,“十五”期間,學院承擔國家、省、市、學院各級各類科研課題586項,科技服務總經費突破2.6億元,到校科研經費達到35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2100篇,其中國際三大檢索論文超過100篇,出版教材及學術著作340部。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4月,該校擁有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5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有4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和6個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點。擁有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規劃與設計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建築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數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
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學校參評學科排名
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學校參評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 排名 學科名稱 排名 學科名稱 排名
建築學 9 測繪科學與技術 9 風景園林學 15
城鄉規劃學 12 土木工程 31 管理科學與工程 70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4月,該校在2004年和2008年兩屆北京市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共獲得教學成果獎11項,超過北京市屬高校平均水平,其中“工業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原理(二)》及其協同課程的教學研究”、“高等數學網上輔導與自測系統的研製與實踐”、“建築學專業套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踐”和“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建設”等4項為教學成果一等獎。校外實習基地“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和“中國新興建設開發總公司”被評為為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單位。建成有102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2009年至2014年4月,該校學生在全國和首都高校“挑戰杯”等科技文化活動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36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自動化
北京市精品課程(7門):建築給水排水工程、高等數學、機械原理、大學物理、電子與電子技術、工程測量、建築構造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建築環境與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實驗教學中心、水環境實驗示範中心
2011-2012年度住建部下發《關於公布高等學校土建學科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等六個專業教育評估結論的公告》(土建專業評估公告[2012]第1號):建築學專業本科(五年制)和碩士研究生教育評估均取得A級,建築學專業評估取得本科、碩士合格有效期均為7年的優異成績;2013年城市規劃專業評估本科、碩士合格有效期均為6年。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六個專業全部通過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工程管理專業一次性通過建設部的優秀評估,排名全國第19名。

學術科研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4年4月,該校共有在研各類科研項目1900餘項,其中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77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6項,其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發明獎共8項,2010、2011、2012連續三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完成科技服務經費突破2.6億元,連續7年過億[1]。2008年至2012年,該校教師發表SCI、SSCI(CSSCI)、EI、ISTP、ISSHP檢索論文1089篇
國家級科技獎項(截至2010年)
國家級科技獎項(截至2010年)
獲獎項目名稱 完成人 獎勵名稱
特大異型工程精密測量與重構技術研究及套用 王晏民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我國北方幾種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宋國華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衝擊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標毀傷效應及防護技術研究 戚承志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礦井(隧道)複雜地質構造探測裝備與方法研究 王懷秀 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深地下****建設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戚承志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新技術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套用 徐世法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型礦山排土場安全控制關鍵技術 鄭文堂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

平台建設

截至2014年4月,該校共有北京建築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及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浙江勤業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等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社科基地和大學科技園項目。
該校被確定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股權激勵改革工作首批試點的2所高校之一。設立土木工程套用技術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建築歷史與文化研究所、經濟管理與人居環境研究所、城市研究所、工程法律研究所、精密測量與重構研究所、攝影測量研究所、移動測量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城市測量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房地產法律研究所等28個研究所。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代表性建築與古建築資料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現代城市測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綠色建築與節能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建築安全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

學術資源

截至2014年2月25日,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館藏中、外文圖書139萬冊(含建築學院、文法學院、經管學院的資料室藏書10萬多冊,大興分館藏書25萬冊,本部圖書館55萬冊,中國建築圖書館40萬冊),生均達到159冊;期刊1435種(本部1109種,大興分館326種),報紙60種,資料(技術標準規範、工程標準圖等)上百種,資料庫40個(其中中文25個,外文10個,自建庫3個,自建網路資源平台2個),電子圖書30萬種(連網路非本地共有121萬種)。館藏圖書中75%為理工類圖書,60%為建築類圖書。
該校圖書館積累了一批珍貴的,有價值的建築類文獻,包括中文60%、外文40%,著名古籍文獻和原版文獻約4000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30種,我館有28種;《埃及的穆斯林建築》1951年版全球550部,該校圖書館有第299、426、516冊三部;英文原版瑞典喜仁龍著《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年版全球800冊,該校圖書館收藏第241冊。從清乾隆京城全圖到各種老北京地圖均有收藏,並建立了數位化的《北京地圖》特色資源包。
該校圖書館先後與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簽訂了原文傳遞和館際互借協定,實現了北京地區高校間的文獻資源共享[11]。

學術刊物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築工程學院主辦的科技類學術期刊,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創刊並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大16開本,季刊。是以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反映國內外城市建設領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欄目有: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供熱工程、給排水工程、環境工程、建築機械、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測繪工程、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與研究及管理科學等。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是《中國期刊網》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數據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12]。

學院學生

截至2009年2月底,學校有各類在校註冊生10333人,其中本專科生6400人,碩士研究生504人,工程碩士130人,成人教育學歷生3258人,普通預科生27人,外國留學生14人。畢業生就業率高,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畢業生主要就業於北京市各級政府所屬規劃、建設、管理部門和建築設計研究院(所)及建築、市政等企業,大多已成為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為國家及首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校友中湧現出了被稱為“當代魯班”的李瑞環主席,被譽為“時代先鋒”的曹廣輝,建築大師羅玲、胡越、劉桂生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前門地區保護與整治利用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川底下古村落保護,北京地區總體規劃方案、首都機場改擴建工程、北京西客站,北京三元、四元立交橋以及各環路建設、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京瀋高速公路、京張過境公路、京通公路等諸多交通工程項目,中央電視塔、毛主席紀念堂、革命歷史博物館、北京國際金融大廈、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國家大劇院,2008年奧運會北京各主要場館等眾多工程項目都凝聚了教師和校友的心血。

交流合作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荷蘭、紐西蘭、澳大利亞、馬爾他等國家14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並與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聯合培養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與美國瑪赫西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與法國佩雷集團聯合建立了北京建築工程學院中法能源培訓中心,並聯合培養高職生。學校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准於2004年招收外國留學生。

中國建築圖書館

全國最大建築類專業圖書館——中國建築圖書館在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揭牌。圖書館由中國建築文化中心與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作共建,館藏總量將達100多萬冊,並將對社會公眾和學校師生全面開放。

據介紹,此次揭牌的中國建築圖書館由原中國建築圖書館和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圖書館共同建設。原中國建築圖書館隸屬於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始建於1958年,現存館藏圖書30餘萬冊,涵蓋了國外及港台地區原版建築圖書、期刊,古今中外建築的歷史資料,各個歷史時期各流派、各國名師的建築作品資料等;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圖書館始建於1952年,現有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近68萬冊、期刊1223種、報紙92種,各專業設計資料(設計規範、設計標準、設計圖、設計模型等)上百種,近3萬冊。

學校校徽

校徽設計方案以紫色(RGB136.0.196)為設計基色,標誌為正圓形,沉穩寬厚。
以校園特色建築為主體設計元素。素材源於該校老校區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列為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的實驗5號樓,輔以1936年標記,構成核心圖案,展現出母校的悠久歷史、建築文化和辦學特色。
主體圖案為簡潔而不失細節的建築立面圖像,其突破內環的橫展布局穩重大方,整體上疏朗而細膩,突顯的門廊台階有著登堂入室之感,體現了該校師生的精神追求。
校名採用了上英文、下中文的布局,英文採用國內外大學常用的TimesNewRoman字型,中文為歐陽中石先生書寫的校名。
外圍輔助圖案,其內環部分為抽取的中國傳統建築細部紋樣,再環以校名文字和剛勁外環,頗具裝飾感[13]。

北京市高校一覽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科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方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交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首鋼工學院|北京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物資學院|北京警察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錫華國際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盛基藝術學校|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吉利大學|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北大方正軟體技術學院|北大資源美術學院|北京人文大學|北京高等秘書學院|北京套用技術大學|中國防衛科技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信息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美國英語語言學院|中國管理軟體學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大資源學院|現代管理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北京市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市建設職工大學|北京市房地產職工大學|北京市汽車工業總公司職工大學|北京市西城經濟科學大學|北京市豐臺區職工大學|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市東城區職工業餘大學|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北京市崇文區職工大學|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北京市石景山區業餘大學|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北京市機械工業局職工大學|北京醫藥集團職工大學|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北京興華大學|北京新園明職業學院|網路銷售大學|朝陽二外|中北國際演藝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