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

概述

青海民族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的前身為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1983年獲得專門史碩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碩士學位授權點之一。1995年,該碩士點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學科,在2000年和2002年青海省政府組織的兩次專家組評估中均被評為優秀。2000年,又獲得了民族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迄今已招收研究生8屆,2004年,民族學學科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重點學科,2005年獲得民族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是目前我省惟一的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點,招收包括民族學二級學科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碩士研究生。同時獲得了人類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至此,民族研究所除了民族學一級學科授權點之外,還有專門史和人類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被教育部評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隨著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單純的研究機構再也不能適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要求,經研究,於2007年將民族研究所更名為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
編輯本段

下屬機構

自2001年以來,為了進一步加強民族學學科建設,投入40萬元成立了影視民族學實驗室;2006年建立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礎資料庫實驗室,獲得教育部90萬元的資助;2007年建立民族學特色優勢學科研究基地,獲得財政部200萬元資助。現設有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語言學、民族理論與政策、人類學七個教研室;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中心、青海省土族研究中心、青藏高原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中心、青藏高原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青藏高原農牧發展研究中心和青海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等六個研究中心;影視民族學實驗室、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礎資料庫實驗室和民族學特色優勢學科研究基地,以及頗具規模的民族學博物館和專業文獻資料室,專業藏書1萬餘冊。並主辦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該刊物自1989年創刊以來,先後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等資料庫收錄,並已加入“中國期刊網”(CNKI)等期刊網。
民族學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促進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初步建構起了以民族學為核心的特色優勢學科群,學校除了加強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建設外,對民族學和中國民族史兩個省級重點學科,在學術環境、硬體建設、學術方向的凝練、學術梯隊的培育等方面給予了重點投入,優先建設。學術帶頭人、重點骨幹教師、學校精品課程立項大多配備在這兩個重點學科。與此同時,在學術資源的整合和資源再分配上有意識的向交叉學科傾斜,特別是青藏高原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中心等六個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學與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等諸學科的交叉,形成了一個以民族學為核心、融合多種相關學科的特色優勢學科群。[1]
編輯本段

人才培養

截至2008年,專門史重點學科已招收研究生8屆,已畢業研究生36人,招收高校教師在職研究生15人,已畢業13人。民族學重點學科招收研究生8屆,已畢業研究生29人,招收高校教師在職研究生7人。所畢業的學生,有的已經成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幹,有的繼續攻讀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還有的成為黨和政府部門的領導。目前在校研究生規模達到59人。
編輯本段

學科建設

隨著學科建設的不斷發展,根據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目前,本學院學科結構漸趨合理,橫跨歷史學、民族學和社會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形成了以民族學為核心的特色優勢學科群。為進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我們適時地建立了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和相關研究中心。在專業建設方面,以民族學博士點建設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為目標,努力拓寬相關專業領域,此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在課程建設方面,實現了國家級精品課程零的突破,2007年,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現正在按教育部有關要求有序推進。
編輯本段

師資建設

學科建設的核心在於師資隊伍建設,我們以匯聚一流人才、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打造了一批團結創新的學術團隊。截至2008年6月,民族研究所共有25名教師,其中教授13名,占教師總數的52%;副教授5名,占教師總數的25%;講師6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名,占教師總數的28%,在讀博士學位教師2名,具有碩士學位教師8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教師共17人,占教師總數的68%。在教師的選用上,我們以培養本所教師、挖掘內部潛力為主,以引進人才為輔,基本形成了一支高職稱、高學歷、高學位並爭取實現高學術水平的穩定的教師團隊。事實證明,他們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中發揮了中堅作用,並且對學校學科建設事業、自身所從事的學術事業具有高度的忠誠度。
編輯本段

教學改革

根據“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我們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措施,從課程改革、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建設、學科布局結構的調整和建設、科研與教學的定位等方面入手,結合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進一步理清思路,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分配任務,定期完成。
編輯本段

科研工作

民族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出版專著79部,發表論文1700多篇,自2004年以來,出版學術專著18部,發表論文200餘篇。2004年以來,總共承擔國家社科規劃辦課題14項,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門重點課題和一般課題4項,地方政府資助項目6項,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全國性項目中接受青海子項目5項,自擬項目3項,總共38項,年平均承擔和完成7.6項。獲得各種項目經費支持200餘萬元,有效地緩解了調查研究經費不足的困境。
自2004年以來,本所教師的科研成果獲得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6項;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項;獲得教育部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人次;一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其他各類省部級以上榮譽獎21項。[2]
編輯本段

重點學科

省級重點學科:中國民族史
本學科於1995年列入第一批省級重點學科,當時已有兩屆碩士生畢業。第一屆碩士生1984年考試,錄取5名,1985年入學,學制三年。1986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批准本學科為具有碩士授予權的碩士點,1988年第一屆學生畢業,經過全面嚴格考試答辯,授予碩士學位。至今已培養10名碩士,其中已取得博士學位者3人,攻讀博士學位1人,副廳幹部1人,其餘5人各在有關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成績卓著,普遍獲得好評。隨著社會發展、領導重視和教學科研力量壯大,2000年本學科培養方向由原先地方民族史一個方向擴展出民族文化史、民族關係史,當年招收民族文化史研究生4名。同時還爭取到與本學科相關的民族學碩士研究生點並順利招生。2001年,在省財政廳和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投入40萬元建起了本學科的實驗室,另外學校配套資金364820元,給每位研究人員購買了電腦等儀器設備,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大大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在以往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增強現有設備的功能,發揮“中國民族史”重點學科在我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需增加以下配套設備:投影儀(7.5萬元、韓國三星、4000流明)、數字實物展示台(3萬元、韓國三星)、中央控制系統(4萬元)等36.9萬元;網路室等15.5萬元、圖書資料費及出版費(含影視資料建設費)10萬元,總計62.4萬元。
我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統一國家,民族問題歷來非常重要。西部地區居住兄弟民族51個,隨著西部大開發,應該研究的問題會更多更深。民族振興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振興,民族歷史學科及有關研究方向,應該有更多更高的人才從這裡脫穎而出。[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