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文學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它對人的思想,情感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獲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文學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基本信息

一般定義

文學是指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語言藝術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起源與出處

文學文學

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的書面文學主要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

現代文學史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獲得者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法國詩人。主要詩作有《命運》,散文《詩之遺囑》和《論美術》等。1901年作品《孤獨與深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實證”。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德國歷史學家。主要詩作有五卷本《羅馬史》等,並主編16卷《拉丁銘文大全》。1902年作品《羅馬風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戲劇家、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皇帝》、《挑戰的手套》,詩集《詩與歌》等。1903年作品《挑戰的手套》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黃金島》《普羅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樸精神”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西班牙戲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偉大的牽線人》《不是瘋狂,就是神聖》等。1904年作品《偉大的牽線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它那獨特和原始風格的豐富又傑出,作品恢復了西班牙喜劇的偉大傳統”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波蘭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第三個女人》《十字軍騎士》等。1905年作品《第三個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歷史小說寫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義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義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不僅是由於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1946~1926)德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人生的主義與價值》、《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等。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筆》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童話《騎鵝旅行記》等。1909年作品《騎鵝旅行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盲人》、《青鳥》、散文集《雙重的花園》、《死亡》、《螞蟻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文學上多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戲劇作品,不但想像豐富,充滿詩意的奇想,有時雖以神話的面貌出現,還是處處充滿了深刻的啟示。這種啟示奇妙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像”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劇作《日出之前》、《沉鍾》等。1912年作品《群鼠》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欲以表揚他在戲劇藝術領域中豐碩、多樣的出色成就”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沉

泰戈爾泰戈爾
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飢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1914年未頒獎。

1915年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傳記作品《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1915年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瑞典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朝聖年代》,小說《查理士國王的人馬》等。1916年作品《朝聖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丹麥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我的愛情之卷》;小說《明娜、》《磨房血案》、《已為生命而熱》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蘊含了高超的理想”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麥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去翳》;長篇小說《樂土》三部曲:《幸運的彼爾》、《守夜》、《死者的王國》和《人的樂園》等。1917年作品《天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
1918年未頒獎。

1919年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受難的普羅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帕斯之春》的優異表現”。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挪威小說家、戲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飢餓》、《牧羊社》、《大地碩果》等。1920年作品《大地碩果—畜牧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長》”。

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小說《苔依絲》、《企鵝島》、《諸神渴了》等。1921年作品《苔依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輝煌的文學成就,乃在於他高尚的文體、憐憫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個真正法國性情所形成的特質”。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別人的窩》、《利害關係》、《熱情之花》等。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以適當方式,延續了戲劇之燦爛傳統”。

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詩作《當你老了》、《麗達與天鵝》等。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波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福地》和四卷本長篇小說《農民》等。1924年作品《福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我們頒獎給他,是因為他的民族史詩《農夫們》寫得很出色”。

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家。共完成51個劇本。主要作品有《聖女貞德》等。1925年作品《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義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鴿子與老鷹》、《橄欖園的火災》、《母親》、《孤獨者的秘密》、《飛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惡之路》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

1927年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時間與自由意志》、《創造進化論》、《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等。1927年作品《創造進化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

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珍妮》和三部曲《勞倫斯之女克里斯丁》燈。1928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主要是由於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

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動人的敘述藝術,和他以機智幽默去開創新風格的才華”。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荒原與愛情》、《秋天的號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三部曲、《現代喜劇》三部曲和劇本《銀匣》等。1932年作品《有產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

1933年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1934年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義大利說家、戲劇家。一生創作了40多部劇本。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尋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尋找自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果敢而靈巧地復興了戲劇藝術和舞台藝術
1935年未頒獎。

1936年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劇作家。主要劇作有《天邊外》、《安娜·克利斯蒂》、《無窮的歲月》和自專性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邊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蒂伯一家》8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等。1937年作品《蒂伯—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兒

賽珍珠賽珍珠
子們》《分家》《母親》《愛國者》《龍種》等。1938年作品《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她對於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少女西麗亞》、《夏夜的人們》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
1940年-1943年未頒獎。

1944年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詩集《世界的光明》、《日德蘭之風》等。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籍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像,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詩》,詩集《絕望》、《柔情》、《有刺的樹》、《葡萄區榨機》等。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

1946年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7年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梵蒂岡的地窖》、《窄門》、《田園交響曲》、《偽幣製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1948年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論著《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的功能》、《詩與批評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1949年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喧譁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等。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50年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與社會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1951年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天才》;劇本《瘋人院裡的仲夏夜之夢》;小說《侏儒》、《大盜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

1952年莫里亞克F.Mauriac 法國作家。小說:《黛萊絲·苔斯蓋魯》。戲劇方面,莫里亞克發表有《阿斯摩泰》、《不為人愛的人們》、《地上的火焰》等劇本。還寫有回憶錄《內心回憶錄》、《內心回憶新錄》和《政治回憶錄》等。1952年憑藉《愛的荒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

1953年溫斯頓·邱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曾任英國首相。主要作品有《馬拉坎德遠征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1954年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爾鳴》、《老人與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1955年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冰島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沙爾卡·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長篇歷史小說3卷《冰島鐘聲》等。1955年作品《漁家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詩韻集》、《悲哀的詠嘆調》;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長詩《空間》等。1956年作品《悲哀的詠嘆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的西班牙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

1957年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誤會》、《正義》;小說《局外人》、《鼠疫》;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等。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俄羅斯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題與變奏》;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等。1958年作品《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

1959年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義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間是夜晚》和《日復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與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1960年聖.瓊.佩斯Saint-JohnPerse法國作家。1960年憑藉《藍色戀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於目前這個時代之富於意象的沉思”。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說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黑海之濱》和《動亂》;長篇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特拉夫尼克紀事》和《塞拉耶佛女人》並稱為“波士尼亞三部曲”等。1961年作品《橋·小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煩惱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間》“通過現實主義的、寓於想像的創作,表現出富於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轉折點》、《神話和歷史》、《航海日誌》和《“畫眉鳥”號》。1963年作品《“畫眉鳥”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產物”。

1964年讓·保爾·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小說《噁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劇本《蒼蠅》和《禁閉》等。1964年作品《蒼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

1965年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和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1965年作品《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這位作家在那部關於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里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

1966年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婚禮的華蓋》、《大海深處》、《過夜的客人》、《釘婚記》等。1966年作品《行為之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逃亡與蛻變》、《無塵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舊慶祝生命》;詩劇《伊萊》等。1966年作品《逃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倆以色列的命運”。

1967年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瓜地馬拉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瓜地馬拉傳說》、《總統先生》、《玉米人》等。1967年作品《玉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的作品落實於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而顯得鮮明生動”。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隻鶴》等。1968年作品《雪國·千隻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和劇本《等待戈多》等。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

1970年亞歷山大·索忍尼辛(1918~)蘇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癌病房》、《第一圈》等。1970年作品《癌病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贊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72年亨利希·伯爾(1917~198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正點到達》、《與一位女士的合影》、《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眾生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1973年派屈克·懷特(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人之樹》、《風暴眼》等。1973年作品《風暴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埃溫特·詹森(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作品《烏洛夫的故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以自由為目的,而致力於歷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現代抒情詩選》、《遊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亞拉》等。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義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等。1975年作品《生活之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里,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1976年索爾·貝婁(1915~)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瑪琪歷險記》、《赫索格》、《洪堡的禮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級的詩》、《知識的對白》等。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盧布林的魔術師》、《奴隸》等。1978年作品《魔術師·原野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于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1979年奧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初生的太陽》、《英雄輓歌》、《理所當然》等。1979年作品《英雄輓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在認為自由和創新而奮鬥”。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冬日鐘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小說《奪權》等。1980年作品《拆散的筆記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衝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英國德語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迷惘》等。1981年作品《迷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哥倫比亞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報告文學《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米格爾·利廷歷險記》等。1982年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於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蠅王》、《繼承者》、《金字塔》、《自由墮落》、《看得見的黑暗》、《紙人》等。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捷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裙兜里的蘋果》、《鑄鐘》、《媽媽》、《哈雷彗星》和回憶錄《世界美如斯》等。1984年作品《紫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富於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弗蘭德公路》、《歷史》、《農事詩》等。1985年作品《弗蘭德公路·農事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善於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像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為一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986年沃萊·索因卡(1934~)奈及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劇作《沼澤地的居民》、《雄獅與寶石》、《路》;詩集《伊當洛及其他》;長篇小說《解釋者》等。1986年作品《雄獅與寶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於人生的戲劇。”

1987年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韻文與詩》、《山丘和其他》、《悼約翰·鄧及其他》、《駐足荒漠》;散文集《小於一》等。1987年《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埃及作家。主要作品有著名家族小說《兩宮之間》和《小偷與狗》、《道路》、《乞丐》、《我們街區的孩子們》、《傘下》、《平民史詩》等。1988年作品《街魂》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1989年塞拉CamiloJoseCela西班牙作家。1989年憑藉小說《為亡靈彈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墨西哥詩人。主要詩作有《太陽石》、《假釋的自由》、《向下生長的樹》;散文作品有《孤獨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紀中》、《印度紀行》等。1990年作品《太陽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1991年內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見的黃金》;短篇小說集《面對面》、《星期五的足跡》、《不宜發表》等;長篇小說《縹緲歲月》、《陌生人的世界》、《戀愛時節》、《貴賓、《伯格的女兒》、《朱利的族人》等。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199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聖露西亞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綠夜裡》、《放逐及其他》、《海灣及其他》;劇作《猴山之夢》、《最後的狂歡》等。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

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寶貝兒》、《爵士樂》等。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想像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華》、《飼育》;長篇小說《個人的體檢》、《洪水湧上我的靈魂》、《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

1995年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蹟。”

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女)(1923~)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我們為此活著》、《向自己提出問題》、《呼喚雪人》、《鹽》、《一百種樂趣》、《橋上的歷史》、《結束與開始》等。199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達里奧·福(1926~)義大利諷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劇作《喜劇的神秘》、《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我們不能也不願意付錢》、《大胸魔鬼》等。199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在鞭笞權威,褒揚被蹂躪者可貴的人格品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與中世紀《弄臣》一書相媲美。”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1922~)葡萄牙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里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極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覆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

1999年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劇作《洪水》、《叔叔、叔叔》、《惡廚師》、《平民試驗起義》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合稱《但澤三部曲》。1999年作品《鐵皮鼓哈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高行健高行健

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2000年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2001年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辱》、《鋼鐵時代》等。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慾》等小說。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由此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主要作品:《看房者》、《生日晚會》、《歸家》等。

2006年奧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堡》等。

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Lessing,1919—),英國女作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以其懷疑的態度、激情和遠見,清楚地剖析了一個分裂的文化”。代表作品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簡述下地獄》、《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簡·薩默斯日記》等。

2008年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法籍。獲獎理由:“標誌文學新開端的作家,作品有詩意的創新,感性的痴迷,對文明主宰下的人性上下求索”。

2009年赫塔·穆勒,德國籍。獲獎理由:“以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2010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秘魯。獲獎理由:“因他對權力結構描繪,以及他那反抗、起義、失敗的犀利印象”。

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瑞典。獲獎理由:“因為經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讓我們用嶄新的方式來體驗現實世界”。

莫言莫言

2012年莫言(1955年2月17日~),中國籍。獲獎理由:“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莫言,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等。1980年代中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著有《紅高粱家族》、《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等長篇小說十一部,《透明的紅蘿蔔》、《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說一百餘部,並有劇作、散文多部;其中許多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韓、荷蘭、瑞典、挪威、波蘭、阿拉伯、越南等多種語言,在國內外文壇上具有廣泛影響。莫言和他的作品獲得過“聯合文學獎”(台灣),“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法國“LaureBataillin(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勳章”,義大利“NONlNO(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香港浸會大學“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國內外獎項。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審馬悅然評點莫言說:“莫言非常會講故事,太會講故事了。他的小說都是很長的,除了在《上海文學》發表的《莫言小說九段》。”,“我感覺他寫得太多了,他的書有現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還曾親自對莫言說:“你的小說太長了,你寫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為我非常會講故事,只要開始了就講不完。”

類別

(圖)文學文學

1、按體裁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2、按時間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3、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台灣文學等
4、按讀者分為:a、 按年齡有兒童文學,成人文學等;b、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民間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宗教文學...
5、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導文學...
6、按表達體裁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戲劇歌劇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遊戲(含遊戲主機)與動漫...
7、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

文學理論

1、文學理論:a、 西方文學理論 ; b、中國文學理論
2、文學作品的評論和研究
3、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
4、文學流派、文學思潮和文學社團

文學研究

1、文藝美學
2、文學藝術
3、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4、文學思想史
5、文學批評
6、文學史:a、現代文學;b、近代文學
7、比較文學
8、舞蹈文學
9、衍生文學

體裁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現代一般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中國的抒情詩和散文(稱為古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西方則分為詩歌與散文兩個基本類型。敘事詩和戲劇成熟較早,此外小說比較發達。

四大體裁

(圖)文學文學

傳統的詩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詩的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相比之下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並結合戲劇,成就很大。例如荷馬史詩,但丁神曲,莎士比亞劇本。
散文是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套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發達的國度。
戲劇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它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戲劇可以用於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閱讀。
小說是以虛擬世界為內容的綜合文學形式。傳統上以散文為主體。莊子:飾小說以乾縣令。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的小說稱為fiction,被稱為散文史詩。小說上接神話傳說,作為後起的文學形式。由於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現實和人們的思想,成為近代以後主流的文學形式之一。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文學含義

(圖)文學文學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孔門四科之一。《論語·先進》:“文學,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辭章修養。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官名漢代置於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之名。唐代於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明清廢。

人物

文豪作家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詩人、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

獎項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

魯迅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是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創立於1986年,是為鼓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
茅盾文學獎
1981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後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期刊

文學文學

《文學》:1933年7月1日上海創刊﹐由文學社創辦﹐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第1卷編輯者署文學社﹐第2卷至第9卷先後由傅東華﹑鄭振鐸﹑王統照主編。黃源參加了第1卷至第5卷的編輯工作。

鄭振鐸茅盾是《文學》的主要發起人

編輯委員會成員為郁達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陳望道﹑徐調孚﹑傅東華﹑葉紹鈞﹑鄭振鐸。創刊之初魯迅曾是編輯委員會成員之一。

辦刊的宗旨“在於集中全國作家的力量﹐期以內容充實而代表最新傾向的讀物﹐供給一般文學讀者的需求。”

刊物內容豐富﹑欄目眾多﹐且時有變動﹐較為固定的大致有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劇作﹑文學論壇﹑書評﹑作家論﹑文學畫報﹑翻譯﹑世界文壇展望等。其中以刊登名家的文學創作﹑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研究為主﹐對新進作家的作品也經常予以發表和評介。

特約撰稿員有魯迅、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許地山、王魯彥、郭紹虞、耿濟之、田漢、鄭伯奇、戴望舒、張天翼、黎烈文等48人﹐還有許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阿英﹑周揚﹑胡風﹑蹇先艾﹑林語堂沈從文﹑沙汀﹑艾蕪﹑蕭軍﹑蕭紅﹑臧克家﹑吳組緗等也經常為之寫稿﹐撰稿作家上百人。

在創作方面發表過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小說如茅盾的《殘冬》﹑《多角關係》﹑《大鼻子的故事》﹐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一個練習生》﹐王統照的《山雨》﹑《秋實》﹐許地山的《春桃》﹑《女兒心》﹐王魯彥的《屋頂下》﹑《鄉下》﹐鄭振鐸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郁達夫的《遲暮》﹑《出奔》﹐巴金的《沉落》﹑《神》﹑《鬼》﹐老舍的《上任》﹑《微神》﹑《我這一輩子》﹐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時節》﹐沈從文的《八駿圖》﹐沙汀的《苦難》﹐艾蕪的《咆哮的許家屯》﹐蹇先艾的《鄉間的悲劇》﹐吳組緗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鷺湖的憂鬱》﹐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散文隨筆如魯迅的《我的種痘》﹑《憶韋素園君》﹑《病後雜談》﹑《病後雜談之餘》﹐朱自清的《哀互生》﹑《你我》﹐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勞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隨筆》﹐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沈從文的《湘西散記》﹔詩歌如王統照的《她的一生》﹑《吊今戰場》﹐臧克家的《罪惡的黑手》﹑《中原的胳膀》﹐朱湘的《莊周之一晚》﹔戲劇如洪深的《劫後桃花》(影劇)﹐陳白塵的《金田村》﹑《蘆溝橋之戰》﹐夏衍的《賽金花》﹐李健吾的《梁允達》﹑《老王和他的同志們》等。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對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鬥爭和其他種種社會衝突﹐做了現實主義的真實描繪﹐成為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較重視﹐在現代文藝報刊中﹐它是發表作家專論最多的刊物﹐先後刊載過茅盾的《冰心論》﹑《廬隱論》﹑《落花生論》﹐胡風的《林語堂論》﹐穆木天的《徐志摩論》﹑《郭沫若的詩歌》﹐許傑的《周作人論》﹐蘇雪林的《沈從文論》等較為重要的論文﹐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開創作用。對丁玲的《母親》﹑王統照的《山雨》﹑艾蕪的《南國之夜》﹑吳組緗的《西柳集》﹑夏徵農的《禾場上》﹑彭家煌的《喜訊》﹑周文的《雪地》﹑萬迪鶴的《達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較中肯﹑及時的評介。《文學》對新文學運動和創作實踐方面的問題﹐發表過魯迅的《又論“第三種人”》﹑《論諷刺》﹑《“文人相輕”》(一至七論全文)﹑《“題未定”草》(一至三)﹐周揚的《現實主義試論》﹑《典型與個性》﹐胡風的《現實主義底一“修正”》等文﹐著重從作家對現實的態度﹑創作與現實的關係上作了理論剖析。郁達夫﹑金兆梓﹑適夷﹑胡秋原﹑杜衡﹑沈起予等筆談《五四文學運動之歷史的意義》﹐阿英的《中國新文學的起來和它的時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學前途有危機么﹖》﹑《論初期白話詩》﹑《敘事詩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詩雜話》﹑《新詩歌旬刊》﹐屈軼的《新詩的蹤跡與其出路》﹐陳雨門的《中國新詩的前途》﹐張庚的《中國舞台劇的現階段》﹐洪深的《一九三三年的中國電影》等文﹐就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些文章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文學》還於1934年 7月出了“文學一周年紀念特輯”──《我與文學》。有茅盾﹑巴金﹑鄭伯奇﹑胡風﹑葉紫﹑艾蕪﹑沈從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寫下了他們各自同文學的關係和“親切體驗”﹐“成為文學史的珍貴資料”(《我與文學?引言》)。1935年 7月又出了“文學二周年紀念特輯”──《文學百題》﹐有蔡元培魯迅茅盾葉紹鈞﹑朱自清﹑郁達夫﹑洪深﹑阿英﹑胡風﹑豐子愷等60人撰稿﹐從多種角度簡要介紹了有關文學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體裁﹑文學流派﹑創作方法等文學知識(上海書店於1981年複印了上述兩個特輯)。1936年11月﹑12月曾編刊“魯迅先生紀念特輯”(一)﹑(二)﹐茅盾﹑鄭振鐸﹑王統照﹑傅東華﹑郁達夫﹑鄭伯奇﹑夏丏尊﹑歐陽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畫﹐悼念這位新文學奠基人的逝世﹐開展學習和研究魯迅的活動。

《文學》也注意到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刊載過郭沫若的《屈原時代》﹐鄭振鐸的《談金瓶梅詞話》﹑《〈西遊記〉的演化》﹐顧頡剛的《明俗曲琵琶詞》﹐陳子展的《兩宋詞人與詩人與道學家》等﹐1934年6月還出了一期“中國文學研究專號”﹐收有郭紹虞的《中國詩歌中之雙聲疊韻》﹐朱自清的《論“逼真”與“如畫”》﹐吳晗的《歷史中的小說》等論著。

《文學》對外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翻譯介紹也較重視﹐譯載過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高爾基安徒生海涅﹑席勒﹑濟慈﹑雨果﹑羅曼?羅蘭﹑惠特曼﹑馬克吐溫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理論著作以及評介他們的文章﹐還出過“翻譯專號”﹐“弱小民族文學專號”﹑“一九三五年世界文人生卒紀念特輯”﹑“屠格涅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特輯”﹑“高爾基紀念特輯”等。這些譯著和資料記載了中國現代文學同外國文學的密切關係。

《文學》是在30年代初期,《小說月報》停刊﹐“左聯”機關刊物屢遭查禁的情況下創辦的﹐成為左翼作家﹑進步作家發表創作的陣地。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導傾向是貫徹始終的。1937年8月1日9卷2號出版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文學》減縮篇幅﹐於同年11月10日出至9卷4號停刊。

《文學》每6號合為1卷﹐共出9卷52號﹐是30年代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學期刊

精神價值

(圖)文學文學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
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它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接受鑑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著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確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並不以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服務的手段,那么他就無法理解藝術。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於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

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麼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藝術,並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並不總是“作品”。但是藝術在本質上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的內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

中華文學發展

詩歌

詩經詩經
中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 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中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範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賦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 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駢體文

駢體文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聊齋》《聊齋》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誌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5、章回小說中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衝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遊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 《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導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戲劇

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衝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1、元雜劇 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繫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等。

西方文學歷史

最早已知道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學。早期作品經常帶著宗教或教誨的目的。說教的規範的文學從此誕生。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徵主義抬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屬性

80後作家韓寒80後作家韓寒

類別
1、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2、按作者所在的時代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3、按產生地域分為:歐美文學,中國文學,日本文學,拉美文學等。
4、按讀者分為:
a、按客群身份/年齡有兒童文學,成人文學等;
b、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民間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等。
5、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導文學等。
6、按表達體裁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電影、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遊戲(含遊戲主機)等
7、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
以上類別僅僅是一種概括,作為分類的示例,並非全面分類。

精神價值 

(圖)文學

文學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它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接受鑑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著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確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並不以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服務的手段,那么他就無法理解藝術。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於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

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麼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藝術,並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並不總是“作品”。但是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的內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

新時代文學

當歷史的車輪到達新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文學也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力量。

以80後韓寒郭敬明張悅然。90後作家劉欣等全新一代作家帶動中國文學走向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美國文學專業

美國文學專業是美國留學熱門專業之一,就業領域包括科研機關、高等院校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有的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可適宜在黨政機關,包括報刊宣傳、新聞出版、影視文化、網際網路、對外交流其他企事業部門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專門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