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祖埃·卡爾杜齊

喬祖埃·卡爾杜齊

喬祖埃·卡爾杜齊,義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義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等。1906年“不僅是由於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 ,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獲諾貝爾文學獎 。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詩集:《聲韻集》、《青春詩鈔》、《輕鬆的詩與嚴肅的詩》、《新詩鈔》、《蠻歌集》、《有韻的詩與有節奏的詩》等。長詩:《撒旦頌》等。專著《早期義大利文學研究:行吟詩人和騎士詩歌》、《義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等。

藝術特色

《少年集》其後的詩集《諷刺詩與抒情詩》(1868),收集了六十年代的一些詩作,在許多首詩中可聽得出某種哀傷。羅馬的久攻不下,固然使得卡爾杜齊深感愁悶,但在當時占取優勢的政策中,也有許多事情使卡爾杜齊情緒不悅。新的政治情勢無法達到卡爾杜齊的期望。不過在這個集子中我們還能讀到一些極為優美的詩。卡爾杜齊熟悉十四世紀的詩,所以我們在他的詩中可以聽到許多這個世紀的回聲,例如《白色舞會之詩》以及關於義大利王國宣言的詩。 只有到《新詩抄》(1861—1881)和三卷集《野蠻頌》(1877—1889)中,卡爾杜齊才在抒情詩方面達到完全的成熟,並表現出風格上的完美。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位以耶諾特奧·羅馬諾為筆名,與對手激戰的倨傲的詩人了,在我們面前代之以一種完全改觀的詩風,在那裡人們可以聽到甜美、柔和的鏇律。引導詩《詩與韻律》極富音樂性,是對韻律之美的一首真正的讚美詩,它的結尾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卡爾杜齊的風格特色。顯然,卡爾杜齊對自己的氣質心裡是清楚的,他自比為第勒尼安海。但他的不安並未持續,而真正快樂的音調則在迷人的詩《五月牧歌》里迴響。《早晨》這首詩明顯是懷念雨果的,它就像那首題為《希臘之春》的詩,同樣令人喜愛。

《抗暴》是《新詩抄》中的一部分,由一系列的十四行詩所組成。雖然詩的價值不高,但可以代表卡爾杜齊對法國革命毫無保留的讚譽。

卡爾杜齊的偉大在他的《野蠻頌》里得到了更加完全的體現,詩集的第一集出版於一八七七年,第二集一八八二年,第三集一八八九年。其中對作品形式的批評作了一些辯護。 雖然卡爾杜齊採用古代的韻律,但他對此加以徹底變形,以致一個聽慣古詩的人,從中卻聽不出古典的聲韻。這些詩有許多已達到內容完美的巔峰。卡爾杜齊的才華從未超越《野蠻頌》的高水準。迷人的《米拉瑪》,以及鏇律優美而帶有憂鬱的《在秋晨的車站》是卡爾杜齊最富靈感的作品。《米拉瑪》是寫不幸的馬克西米連皇帝,及其短暫的墨西哥探險,那動人的悲調遠勝過栩栩如生的想像,它同時還描寫了亞德里亞海岸,完美精練。這首詩散發著一股憐憫感,這種情調在卡爾杜齊處理奧地利題材時是很罕見的,而他在《詩與節奏》(1899)里描寫伊莉莎白女皇悲慘命運的美麗詩篇中,又再一次表現了這種憐憫之情。

在像卡爾杜齊這樣激昂而豐富的詩質中,可以發現許多鮮明的對照來自各方面的不滿於是就混雜著對人的衷心讚美。無論如何,卡爾杜齊是世界文學上最具威力的泰斗之一,雖然也有發自他同胞的不滿之聲,但即使最偉大的詩人也不能避免這一點。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

然而,責難並非針對他某些時候所熱衷的共和傾向。人們讓他保留自己的觀點,沒有人去對他獨立的政治立場表示爭議。總之,他對獨裁者的敵意,隨年月而日趨消沉。他越來越把義大利王朝視為義大利獨立的保護者。事實上,卡爾杜齊曾獻詩給義大利皇后瑪格麗塔,一位受到四面八方的人所尊敬的崇高女性,她的詩性心靈受到卡爾杜齊宏偉藝術的頌揚,卡爾杜齊對她的美貌和慈愛的敬仰,表現在宏偉的詩篇《獻給義大利皇后》和不朽的詩《魯特琴與豎琴》中,他透過普羅旺斯牧歌,表達了對這位貴婦的讚頌。心胸狹窄的、頑固的共和黨人由於卡爾杜齊的這些詩而把他看做是他們事業的背棄者。然而,他義正辭嚴地反駁說,獻頌詩給高雅而善良的女性,與政治毫無關係,而他擁有權利,可隨心所欲去思考,去描寫義大利統治家族及其成員。

為義大利自由而戰,這對他感性的發展極端重要。卡爾杜齊是強烈的愛國者,他以全部心靈的烈火投入戰爭。無論在阿斯普羅蒙特和曼塔那的戰敗中他受到何等的挫折;無論新議會政府不能依照他的願望組織,使他受到何等的幻滅,但他仍為他神聖的愛國事業的勝利而狂喜不已。

他熱情的天性,使他對於任何在他看來有礙完成義大利統一工作的事深感苦惱。他是個缺乏耐心的人,做事總是力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他尤其對那種圓滑的拖沓和含糊極為反感。

同時,他的詩卻燦爛華麗。雖然他也是歷史和文學評論傑出的作者,但我們首要關注的是他的詩,因為他借詩贏得極大的聲譽。

寫於五十年代的《少年集》(1863),顧名思義,是他年輕時代的作品。它的兩個特點是:一方面是古典的造型和音調,有時帶著卡爾杜齊崇仰太陽神阿波羅和月亮神黛安娜的觀點;另一方面有顯著的愛國情操,對天主教會和教皇權力帶著強烈憎恨,他認為這是義大利統一的最大障礙。

他堅決反對教皇的絕對權力,卡爾杜齊在他的詩篇中喚起讀者對古代羅馬的回憶和對偉大法國革命的憧憬,也使讀者想起了加里波第和馬志尼的形象。有時候他相信義大利似乎已經前景渺茫,擔心所有古代的德行和勇敢精神都已腐化墮落,這時,他便陷入最深的絕望之中。

真正的愛國情操表現在十四行詩《馬真特》和詩篇《公民表決》里,他再次對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表示衷心的讚揚。那首描寫薩伏依十字架的詩應該是《少年集》中最美的詩了。

作品簡介

《輕鬆的詩與嚴肅的詩》(1871)
這部抒情詩集於1868年初次發表,1881年經作者修訂再版,只收入1861年至1867年間的作品,後來在《全集》中成為匯集1861年至1871年10年作品的單卷本。詩人自己對此卷的評語是:“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對詩和自己都沒有信心的人,但是他仍然有所追求;他追求新意又沒有勇氣同習慣決裂。”詩集反映詩人由於政治上的失望而產生的精神危機和對當時義大利流行的浪漫主義文學的不滿。詩人內心的痛苦時時流露筆端:“永別了,快樂的年歲,外表和夢想令心神陶醉的歲月:生命的春天呵,永別了。”無論是描寫社會生活的《狂歡節》,還是愛國主義題材的《為了宣告義大利王國的誕生》,都寫得調子低沉,色彩黯淡,失去了從前的熱情和明朗的色調。他認為當時義大利浪漫主義文學發生了總危機,“如臨深淵”,而他本人推崇現實主義,為了消除浪漫主義的不良影響,他要好好地進行“語言洗刷”,“用知識的裹屍布”包纏身體。
只有一首抒情詩《蒙塔爾托山》是例外,寫得激昂慷慨,譴責君主制像霧氣籠罩太陽一樣使民族復興運動失去了光芒,感情激趙的詩句被評論界認為“像從滑膛槍里射出的子彈”一樣射向同封建主妥協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詩集在語言上精工細鑿,遣詞造句頗具匠心,講究韻律美感。

《野蠻頌歌》(1877—1889)
這是卡爾杜齊創作後期的代表作,原來分3次發表:1877年出版最初的《野蠻頌歌》,1882年出版《新野蠻頌歌》,1889年出版《第三部野蠻頌歌》,最後在《全集》中匯集成兩卷本。詩人說明將詩集如此命名的原因是“這些詩在古希臘人和羅馬人聽來和讀來是野蠻的,雖然很注意按照他們的抒情詩的格律形式來寫,並且因此這些詩在許多義大利人聽來也還寫得不錯,和諧悅耳。”他要通過這些作品同時實現對詩歌進行革命與復興的兩大目標,所謂革命就是對當時流行的浪漫主義詩歌進行革新,復興就是復古,恢復古典詩歌的傳統,他也因此被稱為“新古典主義詩人”。

作品欣賞

初衷

《青春詩》 《青春詩》

瞧,從冬天懶散的懷抱里

春天又一次升起:

裸露在冰冷的空氣中

哆嗦著,猶如忍受著痛疾,

看,拉拉奇,那閃閃發光的,

可是太陽眼裡的淚滴?

花兒從雪床中醒來,

懷著極大的驚惶:

急切的目光朝向天空,

然而,比驚惶更多的是渴望,

喔,拉拉奇,一些美好的回憶,

確實在那裡閃著異光。

蓋著皚皚的冬雪,

他們沉睡在甜夢裡,

睡夢中看到了露珠晶瑩的黎明,

看到了夏日陽光普照大地,

還有你那明亮的眼睛,喔,拉拉奇,

難道這夢不是一種預示?

今天我的心在夢中酣睡,

悠悠遐思飛向哪裡?

緊挨著你美麗的臉龐,春天和我,

站在一起微笑;然而,拉拉奇,

哪裡來的這么多眼淚?

難道春天也感到了暮年的悲悽?

鄭利平譯

飄雪

雪花從灰暗的天際,

慢慢飄落,

城市裡,再也聽不到,

呼喊聲和生命之音:

既不聞賣菜女人的吆喝聲,

也沒有轔轔的車聲,

更聽不到愛情的歡唱,

青春的歌曲。

沙啞的鐘聲,

從廣場塔樓響起,

一下下在空中哀鳴,

像發自遠方世界的嘆息。

飄泊無依的鳥兒

撲擊著暗沉沉的玻璃窗,

知友的亡魂

此刻回到我的身旁。

喔,親愛的,不久,

(你平靜下來,狂野不馴的心啊)

要不了多久,

我即將趨於沉寂,

在陰暗的地方安息

錢鴻嘉譯

古老的輓歌

你曾伸過嬰兒般小手的

那株樹木

鮮艷的紅花盛開著的

綠色的石榴樹

在那荒蕪靜寂的果園裡

剛才又披上一抹新綠

六月給它恢復了

喬祖埃·卡爾杜齊 喬祖埃·卡爾杜齊

光和熱

你,我那受盡摧殘的

枯樹之花

你,我那無用的生命的

最後獨一無二的花

你在冷冰凍的土地里

你在漆黑的土地里

太陽不能再使你歡愉

愛情也不能喚醒你

錢鴻嘉譯

離別

三色的花兒啊,

星星沉落在

海洋中央,

一支支歌曲

在我心中消亡。

錢鴻嘉譯

阿爾卑斯山的午間

在阿爾卑斯廣漠的山區

在悽愴暗淡的花崗石上

在燃燒著的冰川中間

中午時分萬籟俱寂

四周恬靜而安謐

沒有一絲清風吹拂松樹和杉木

它們在烈日透射下挺直身子

只有亂石間淙淙的水流

像琴兒那樣發出喁喁細語。

錢鴻嘉譯

在聖彼得羅廣場

波倫亞陰暗的塔樓

在清澈的冬日高高聳起,

上面的山丘

在皚皚白雪中歡笑。

當奄奄一息的夕陽

向塔樓和你聖彼得羅教堂

致以親切的問候,

那才是甜蜜無比的時光。

塔樓的雉堞和側翼

幾世紀來飽經風霜,

莊嚴的教堂上的尖頂

顯得孤單而又悽惶。

天空發出金剛石般的

寒冷而嚴峻的閃光,

空氣像一層銀色的面紗,

籠罩在廣場之上。

後來又在龐大的建築物

周圍輕輕地消散,

祖先持圓盾的手臂

曾沉鬱地把這些巨廈興建。

陽光在高高的屋頂

流連忘返;太陽

向下張望時,露出

紫色的慵倦的微笑。

菸灰色的石塊,與陰暗的

朱紅色的磚瓦相映,

似乎要喚醒

幾世紀來沉睡的靈魂。

通過凜冽的空氣

喚起了憂鬱的渴望,

令人懷念紅色的五月。

也使你嚮往夏夜的芬芳。

那時,優雅的女士們

在廣場上翩翩起舞,

而執政官和凱鏇的國君

也一齊回到彼處。

對於徒然追求

古典之美而為之震顫的詩,

繆斯遠而避之,

啞然失笑,嗤之以鼻。

錢鴻嘉譯

太陽拍打著你的窗,並且說:

快起來,美女,已是愛的時刻。

我給你帶來了彈琴的願望,

以及玫瑰之歌將你喚醒。

我願把我的輝煌王國奉獻,

帶你到四月和五月的山谷,

讓這美麗時光駐足

停在你如花的美麗年華。

風拍打著你的窗,並且說:

我走過的山川太多太多!

今天整個大地只有一處風和日麗,

為死者和生者只有一支歌。

綠樹叢中的鳥巢這樣呼籲:

“時間歸來吧,我們相愛,相愛,相愛。”

重新長出花的墳墓在嘆息:

“時間飛逝,你們愛吧,愛吧,愛吧。”

我的思想拍打著我的心,那是

一個開滿鮮花的美麗花園,

並且說:可以進來嗎?

我是一個悲傷的長途跋涉老者,

我累了,我想休息。

我想躺在這可愛的五月里,

做一個從未做過的美夢;

我想躺在這種歡樂中

夢著從未屬於我的幸福。

1882年3月20日

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作者及獲獎作品

年份(公元)獲獎作者
國籍
獲獎作品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詩人法國《孤獨與深思》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歷史學家德國《羅馬風雲》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戲劇家、詩人、小說家挪威《挑戰的手套》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詩人。法國《金島》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戲劇家、詩人西班牙《偉大的牽線人》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小說家波蘭《你往何處去》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詩人、文藝批評家義大利《青春詩》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小說家、詩人英國《老虎!老虎!》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1846~1926),哲學家德國《精神生活漫筆》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騎鵝旅行記》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作家德國《特雷庇姑娘》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比利時《花的智慧》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劇作家、詩人德國《群鼠》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詩人、社會活動家印度《吉檀枷利—飢餓石頭》
1915年羅曼·羅蘭(1866~1944)作家、音樂評論家法國《約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詩人、小說家瑞典《朝聖年代》
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作家。丹麥《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說家丹麥《天國》
1919年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詩人、小說家。瑞士《奧林匹亞的春天》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小說家、戲劇家、詩人挪威《大地碩果—畜牧曲》
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法國《苔依絲》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作家西班牙《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詩人、劇作家愛爾蘭《麗達與天鵝》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作家波蘭《福地》
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戲劇家愛爾蘭《聖女貞德》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作家。義大利《邪惡之路》
1927年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學家法國《創造進化論》
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女)(1882~1949),作家挪威《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作家德國《魔山》
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作家美國《巴比特》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詩人瑞典《荒原和愛情》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小說家、劇作家英國《有產者》
1933年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作家俄國《米佳的愛》
1934年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小說家、戲劇家義大利《尋找自我》
1936年尤金·奧尼爾(1888~1953)劇作家美國《天邊外》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小說家法國《蒂伯—家》
1938年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美國《大地》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作家芬蘭《少女西麗亞》
1944年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小說家、詩人丹麥《漫長的旅行》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詩人智利《柔情》
1946年赫爾曼·黑塞(1877~1962)作家德國《荒原狼》
1947年安德烈·紀德(1869~1951)作家、評論家法國《田園交響曲》
1948年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詩人、劇作家、批評家英國
《四個四重奏》
1949年威廉·福克納(1897~1962)作家美國《我彌留之際》
1950年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數學家、哲學家英國《哲學—數學—文學》
1951年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詩人、戲劇家、小說家瑞典《大盜巴拉巴》
1952年莫里亞克 作家法國《愛的荒漠》
1953年溫斯頓·邱吉爾(1874~1965)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英國《不需要的戰爭》
1954年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美國《老人與海》
1955年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作家冰島《漁家女》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詩人西班牙《悲哀的詠嘆調》
1957年阿爾貝·加繆(1913~1960)作家法國《局外人》《鼠疫》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詩人、小說家蘇聯《日瓦戈醫生》
1959年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詩人義大利《水與土》
1960年聖.瓊.佩斯,作家法國《藍色戀歌》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說家南斯拉夫《橋·小姐》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作家美國《人鼠之間》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詩人希臘《“畫眉鳥”號》
1964年讓·保爾·薩特(1905~1980)猶太人,哲學家、作家法國《蒼蠅》
1965年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前蘇聯《靜靜的頓河》
1966年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猶太人,作家以色列《行為之書》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詩人瑞典《逃亡》
1967年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詩人、小說家瓜地馬拉《玉米人》
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小說家日本《雪國》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作家法國《等待戈多》
1970年亞歷山大·索忍尼辛(1918~2008)作家俄羅斯《癌病房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詩人智利《情詩·哀詩·贊詩》
1972年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作家德國《女士及眾生相》
1973年派屈克·懷特(1912~1990)小說家、劇作家澳大利亞《風暴眼》
1974年埃溫特·詹森(1900~1976)作家瑞典《烏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詩人瑞典《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詩人義大利《生活之惡》
1976年索爾·貝婁,作家美國《赫索格》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詩人西班牙《天堂的影子》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作家美國《魔術師·原野王》
1979年奧德修斯·埃里蒂斯,詩人希臘《英雄輓歌》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詩人波蘭《拆散的筆記簿》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德語作家英國《迷惘》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猶太人,記者、作家哥倫比亞《百年孤獨》
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作家英國《蠅王》《金字塔》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詩人捷克《紫羅蘭》
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小說家法國《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1986年沃萊·索因卡(1934~)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奈及利亞《雄獅與寶石》
1987年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美國《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作家埃及《街魂》
1989年塞拉 CamiloJoseCela 作家西班牙《為亡靈彈奏》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詩人墨西哥《太陽石》
1991年內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南非《七月的人民》
199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詩人聖露西亞《西印度群島》
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美國《所羅門之歌》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小說家日本《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1995年希尼(1939~)詩人愛爾蘭
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女),詩人波蘭
1997年達里奧·福,諷刺劇作家義大利《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記者、作家葡萄牙《盲目》
1999年君特·格拉斯,作家德國《遼闊的原野》
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法國
《靈山》
2001年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英國《到來之謎》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作家匈牙利《無形的命運》
2003年庫切(1940~)作家南非《恥》
2004年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女作家奧地利《鋼琴教師》
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英國《看房者》
2006年奧爾罕·帕慕克(1952~),作家土耳其《伊斯坦堡》
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Lessing,1919—),女作家英國《金色筆記》
2008年勒•克萊齊奧(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1940—),“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國《烏拉尼亞》
2009年赫塔·米勒(又譯作赫塔·繆勒、赫塔·穆勒),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德國
2010年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秘魯作家秘魯《世界末日之戰》
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瑞典詩人瑞典
2012年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紅高粱家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