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漢語辭彙]

文筆[漢語辭彙]
文筆[漢語辭彙]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筆,漢語辭彙。 拼音:wén bǐ 釋義:指寫作的技巧;文章的風格,文筆流暢。泛指文章、文辭;文章的筆法或風格;文章和筆。

基本信息

詞語

文筆

拼音

wén bǐ

基本解釋

(1) [writings]∶指文章

中國古代對文筆的理解有:

1、泛指文章、文辭。

東漢王充的《論衡·超奇》里,以文章為文筆。

《北史·劉璠傳》:“少好讀書,間善文筆。”後又稱文章的寫作技巧為“文筆”,如文筆犀利。

2、六朝人區分文筆為文、筆。把無韻的稱為筆,把有韻的稱為文。

蕭繹(梁元帝)《金樓子·立言》則泛指有情采的詩賦為文,議論敘事者為筆。後人論文也有區分文筆的,如清代的阮元主張有韻偶者為文,無韻散行為筆。

引證解釋

1. 文辭,文章。

《晉書·習鑿齒傳》:“ 鑿齒 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是以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斯固情趣之指歸,文筆之同致也。”

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 元和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

巴金《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剛剛讀完了一部傳記,為書中的情節和文筆所感動,非常興奮。”

2. 指文章的筆法或風格。

《北齊書·封隆之傳》:“ 孝琰 文筆不高,但以風流自立,善於談謔。”

唐 司空圖《題後》:“ 張曲江五言沉鬱,亦其文筆也。”

3. 六朝時期分文章為文、筆兩大類。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章炳麟《文學說例》:“由 魏 逮 唐 ,分異文筆。”

4. 指五色筆。

傳說 南朝 梁 文學家 江淹,晚年夢見 晉 郭璞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可以見還。” 淹 “探懷中得五色筆”一枝奉還,從此文才大減。見《南史·江淹傳》。後因以指文才。

唐 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遇餞崔使君序》:“請揚文筆,共記良游。”

現代解釋

大家經常談論的,你文筆好,他文筆不好。這裡的文筆是指文字表達能力。

文筆的好壞,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規範——文字元合基本的表達規範,沒有病句或者詞不達意。

第二個層次是準確——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出作者的思想,不使人產生歧義。

第三個層次是有感染力——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如置身於作品之中。

相關典故

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最早見於東漢王充《論衡·超奇》:“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這是以文章為文筆。到南朝“文筆”分為兩個詞,《南史·顏延之傳》:“竣得臣筆,測得臣文。”這是分別“文”和“筆”的最早記錄。顏延之以有韻而有文采的作品為“文”,無韻而有文采的作品為“筆”,沒有文采的作品為“言”。劉勰《文心雕龍·總術》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又說:“顏延年以為筆之為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傳記有文采,所以是筆;經典沒有文采,所以是言。但劉勰不同意他的說法,認為“《易》之《文言》,豈非言文?若筆〔不〕(果)言文,不得雲經典非筆矣。”劉勰認為經典里也有筆,不能說經典不是筆(同前)。

文與筆的區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認識。顏延之的認識,還停留在語言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所謂有韻無韻,有無文采,其實並不能成為區分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真正標誌。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文與筆的區分也逐漸從形式手法方面轉向了文學性質方面,如劉勰論文,在《文心雕龍》的《體性》篇里強調風格,《風骨》篇里稱“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強調抒情而形成風格的才是文,又如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說:“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於辭賦,則謂之文,……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認為文的性質是以情動人的,在表現上又具有一定的藝術特點,這樣的認識就大大前進了一步。

南北朝時,還有詩、筆對舉的用法,如蕭綱《與湘東王書》中所說的“詩既若此,筆又如之”。到了唐朝,以詩筆對舉更為普遍,如“杜詩韓筆”等。唐以後詩文分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