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說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認為:“文筆”之說,始於漢代,流行於南北朝,《文心雕龍》就曾一再採用“文筆”的概念。 “文筆”是泛指詩賦、散文及各種套用文體,相當於漢代“文章”的概念。 在蕭繹的《金樓子·立言》中,對“文”、“筆”的區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認為:“文筆”之說,始於漢代,流行於南北朝,《文心雕龍》就曾一再採用“文筆”的概念。“文筆”是泛指詩賦、散文及各種套用文體,相當於漢代“文章”的概念。由於當時文學及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人們不斷從各種文體的性質上和形式上區別它們之間的差異,於是又將“文筆”一詞析之為二,即“文”與“筆”。
六朝時代把文章區別為有韻之文和無韻之筆兩類。文筆說的提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區別文學之文與實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進步意義.它對我國文體的發展,擴大文學的社會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文”、“筆”之分,較早見於顏延之的“峻得臣筆,測得臣文”(《南史·顏延之傳》)。《文心雕龍》也曾反覆使用“文”、“筆”,如《時序》、《序志》等篇。在《總術》篇中,劉勰還對當時的“文”、 “筆”之別作過概括:“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持此見解的。有韻或無韻這種形式上的區分雖然並非毫無意義,卻並不能真正揭示文學和其他著作之間的區別。因為文學以外的各種著作,也可以以韻文形式出現。在蕭繹的《金樓子·立言》中,對“文”、“筆”的區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認為屈原、宋玉等的辭賦之類, “謂之文”,其特點是“吟詠風謠,流連哀思”,“綺□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而“筆”則實際上是指章奏之類的套用文,所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以這種觀點來區分文學和其他套用文在性質上的不同,無疑是更切合文學藝術的特點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